第209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當鳴柱那些年[綜漫]、魔法滿級后我成了被攻略對象、墓地睡覺,贈送道侶、莫回頭、殺馬特給我生崽崽 完結+番外、上交一顆星球、我夫君他是敗家子、每天都在假裝破產、萬人迷的我被蛇總纏了腰、誘哄
二月十八日,皇上召開八旗議事會,商議有關大清改革選拔官員的考試制度,土地分配制度,吏治整頓,會議爭論兩天,皇上、太子、瑞親王、直郡王的堅持下,一半以上人同意的情況下,通過。 二月二十一日,皇上和二十名漢家親近大臣在南書房商議,有關于儒家士族的未來發展,變革中的大清官員應該是什么樣子,那么部門增設,那些部門取消……氣氛極度壓抑。 瑞親王,不用說了;代表漢家儒學正統的太子,這次也站在改革這一邊,他們能怎么辦?可是他們如何愿意將自己手里的利益分出去?可是他們不愿意又能如何? 三月初八,大清查在整個大清火熱展開,牽連其中的官員不計其數,不說其他地方,光是京畿之地和江南之地,就空出來官位八百零一個。 巡撫總督這些不算,官場的基礎知府、縣令也紛紛掉馬,整個大清的官場大地震中,人人惶恐不安。 可是這次皇上不管事兒,瑞親王親自坐鎮,誰也不敢去求情。 什么你說和太子求情,太子這次轉了性了啊。和直郡王求情?直郡王的武人脾氣,先吃他一頓敲打再說;至于活閻王胤禛阿哥……哈哈,更不用提。 關鍵——空出來這么多官位,還不趕緊的! 大清國的老百姓都陷入空前的瘋狂中。 無他,他們的瑞親王說,特殊時期特殊辦法,他本人親自面試,只要是大清子民都可報名。天下人可不是要瘋狂? 農、工、商階層的人瘋狂,士大夫集團也瘋狂,各個階層的人都瘋狂。即使瑞親王說,因為是特殊辦法,所以要取消官員們的三十畝或者五十畝土地免稅制度,免徭役制度等等,當然俸祿是不變的…… 天下人還是瘋狂。 有哪些耳聰目明的老士族哭得涕淚橫流,恨不得一頭撞了柱子;李光地、熊賜履等等人也都哭得稀里嘩啦,可是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瑞親王就這樣,辦成了“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第141章 “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官員和士紳也交稅當差,當然不是真要他們服兵役和徭役,早在前朝的“一條鞭法”實行時候, 這些就可以用銀子折算。 反正就是要官紳交稅錢! 大清國的官紳自然是不愿意的, 所以實行起來很困難,非常、非常、非?!睦щy! 官紳要反抗,要暴動,可他們的聲音淹沒在全大清國人的聲音里,沒有平時那般“一呼百應”,沒有當年“朕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分量。 當皇上頒布詔書說,皇家的皇莊也依法交稅;當皇上頒布詔書說,朕和大清人共治天下, 這就是一場所有大清國人, 三億五千萬人口的狂歡盛宴。 極度的狂歡之下就是沉默,就是哭泣, 這些年來因為財富增加越發有底氣蘇醒的大清國人, 沉默著哭泣,哭泣著進行他們的“狂歡”。 那邊皇上打破商者三代不能科考的規矩, 積極地展開三場恩科,一場類似大唐和宋初那般考詩詞歌賦文章, 一場類似宋后期元明時期那般考策論文章, 一場考算法數學技藝等等。 這邊胤禛阿哥積極地展開全大清國人的, 不分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的“博學鴻儒科”考試,專門收取那些不會科考的有才之人,比如當年的蒲松齡這樣文人, 當然, 也分三場。 皇家和朝廷和所有大清人證明, 大清的文化兼容并包、積極改革,只要有真才實學,只要有基本的能力、有最重要的羞恥心和責任心,他們就有機會成為大清官場的一份子! 所有眼淚還沒收住的大清讀書人、官紳士族、哭哭啼啼的奔赴各大考場。 所有被壓制幾千年的商者一邊擦眼淚,一邊參與考試。 所有被鄙視幾千年的匠人眼睛紅紅的,走進考場。 從此以后,官場不再是士族一家獨大;從此以后,官場不再高高在上,充滿神秘感。從此以后,“朕和大清人共治天下”。 獲得新利益,揚眉吐氣的“農、工、商”感恩戴德,失去利益被送下神壇的士大夫有的哭喊,有的咒罵,有的試圖來個絕食以抗……可他們平靜下來后,更多更多的是接受。 九成九以上的官紳,心甘情愿的接受。 無他,皇上和朝廷打破士農工商的階層鴻溝,但這個鴻溝豈會輕易填平?幾千年的鴻溝需要幾千年的時光填平,他們的優勢是巨大的。 無他,“農工商”階層的人可以做官,他們也可以光明正大地經商了不是?不就是交稅嗎?他們交。穿鞋的和光腳的一起跑,誰怕誰? 無他,官紳階層也分不同的高中低各種層次,他們都想趁機機會朝上爬啊爬,帶領家族更上一層樓。即使作為大清國頂尖那一波家族也是。 皇上眼見此光景,得意洋洋地感嘆:“大清國蒸蒸日上,希望無窮,誰都舍不得放手?!?/br> 李光地大人無精打采地回應一句:“皇上,長此以往下去,大清的官員,那就是普通人了?!?/br> 皇上從鼻腔里發出一聲冷哼:“朕都是普通人了。朕也要交稅。朕正在清理皇莊人員,裁員!” 陳延敬大人哈哈笑:“臣家里也在做審計。哎喲喲,我們的瑞親王幺,發明的那個記賬方法那可真是好?!?/br> 熊賜履大人對著陳延敬露出“仇富”的表情:“瑞親王還在山西展開煤礦清查?!?/br> 陳延敬大人喊冤:“我們家真沒有私家小煤窯,哎吆,你們不知道私家小煤窯的壞處,挖煤的人沒有安全保障,那賺的都是人命銀子,我們家怎么可能有?我家老叔們為了支持我當官,那可真是清清白白?!?/br> 皇上點頭:“山西人就這一點好,肯吃苦,誠信做人,家庭團結。不過還是要有警惕心,就怕有些事兒啊,不是沒有,只是我們不知道?!?/br> 頓了頓,又夸道:“晉卿就這點好,源于朱子之學,而能心知其意,得所變通,不拘墟于門戶之見。這儒學啊,甭管是舊儒學還是新儒學,都要跟從時代發展?!?/br> 李光地大人,字晉卿,一點兒也沒有因為皇上的親近和夸夸高興。 “皇上,官紳士族納稅,那商者的商稅,是不是也要調整?現在大清商貿繁榮,現有的稅率有點跟不上,相關律例也跟不上?!?/br> 熊賜履大人立馬接口:“臣附議?;噬?,與時俱進,不光是士族,還有商者。還有那個匠人的專利收入,那也要收稅?!?/br> 陳延敬大人眼睛一閃,也跟上:“皇上,大清人治理大清國,那就都要收稅,但凡有交易,都應該納稅。各行各業都應該交稅。賤籍廢除后……” 皇上自然答應。 收稅啊,國庫滿滿的,他老人家最喜歡了。 大清國人大喊:我們都愿意交稅,我們也最喜歡交稅了。 稅賦,收入的一部分劃入國庫,作為國家建設之用。 交稅代表什么?代表他們是“朕和大清人共治天下”的“大清人”,交稅多少代表他們的能力。他們非常樂意交稅,非常歡喜于表達一下自己有能力做一名“大清人”。 特別是廢除賤籍后的那一部分人,能光明正大地做良民,有正式戶籍,交稅很好,交稅很妙,交稅很榮耀。 二十年前瑞親王在沿海用大喇叭喊的話,又在大清國人的心頭回響:“稅收是我們為文明付出的代價”“稅收之于國家,猶如血液之于人體”‘作為大清子民你有義務納稅,也有義務了解納稅人的權利’…… 老百姓哭泣,老百姓開始覺醒,瑞親王當年種下的種子,終于在老百姓的心里生根發芽。 瑞親王哈哈笑特高興,瑞親王正忙乎他的面試,忙得喝口水的時間都要擠出來。 誰叫瑞親王痛快之下不管不顧地喊一嗓子“大清子民都可以報名”,連一個年齡啥的識字兒的要求也沒提? 那不光有不識字兒的人報名,還有女子抓住瑞親王說話的漏洞來報名! 瑞親王說話算話,瑞親王面對這數萬萬前來報名的人,可不是要打起來精神挨個面試? 還別說,瑞親王還真發現幾個做官的天才。 不識字兒?沒事,小事都有師爺等等小吏幫忙;長相糟蹋?沒事,選官不是選美有能力有心就行;女子?也沒事,他有差事給做。 那幾次科舉失敗做一小吏的人,瑞親王就能看出來,他很會做官不會考試。 那南城三教九流里出來的人,瑞親王就能慧眼識珠,看出他的歪才。 那長相糟蹋眼神亂飄一臉jian佞相貌的人,瑞親王就能看到他內心的美好。 那女子,瑞親王就能破格錄用! 歷史記錄下瑞親王這次選官的結果,被瑞親王選出來的人都是大清官場的脊梁;歷史記錄下瑞親王對此的思考。 瑞親王語錄一:“做官,該辦學就辦學,該賑災就賑災,該修橋鋪路就修橋鋪路……但凡大小事都有小吏幫忙,不說識字的人,只要是人就能做的活兒,新時代的大清官員要思考,你們到底金貴在哪里?” 瑞親王語錄二:“以前識字的人太少,科舉之人識字,科舉之人也勉強算是國家精英。但是現在的年輕人都識字。大清的官員們要思考,全大清人都要思考,大清的官員應該怎么選拔更為合理?!?/br> 瑞親王語錄三:“降低官員的待遇,也是給官員減負擔。官員不需要承擔自身承擔不來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只要做好該做的事情,不做不該做的事情,全大清人,都感謝你們?!?/br> 瑞親王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在整整兩個月的面試時間里,他每天忙碌十個小時,耐心細致,真正的一視同仁。 共面試六萬八千九百五十人,錄取五百零三人。 盡管他的時間實在有限,每個人只有三到十分鐘的時間,但遇到不適合做官卻真有才華的人,還是熱心地給出建議。 全大清國親眼目睹這一切,又是一次心靈的大地震。 所以,出身低到塵埃里,也不怕,他們真有機會爬起來。 所以,遭遇磨難不怕,不會考試不怕,他們總有希望。 關鍵,被瑞親王選出來,那不就是瑞親王的學生?嗷嗷!嗷嗷,不說其他膽小沒敢報名的人,就是因為科考放棄面試的人,也都悔恨的嗷嗷叫。 因為大婚之日臨近結束面試的瑞親王哈哈哈笑:“叫喚什么,師祖說我還沒出師那,我不收學生?!?/br> “倒是那些不相信這次機會,或者膽小沒報名的人,他們在怕什么,‘鞋子’都穿不上了,還怕丟面子?” 皇上聽第一句挺滿意,他真怕熊兒子收學生任由心意瞎教導,聽到第二句不滿意了。 皇上手里正在剝開的山竹刷地扔出去,氣得來:“‘鞋子’都穿不上,還有條賤命?!?/br> ??到舆^山竹送一瓣到嘴里,還是不樂意:“面試不上丟點點面子而已,還能要了他們的命?再說了,為了一條賤命茍活,和死亡的區別在哪里?乞丐也要心懷希望,才是真正活著?!?/br> 皇上:“……” 皇上表示他不想和“非人兒子”說話,皇上很高興熊兒子永遠不懂那份麻木和沉淪。 “關于官員考核方式,其爭議古來就有。當年王安石變法,認為詩賦是無用之物,應該改考經義策論,蘇軾反對,就說了一句大實話?!?/br> “‘自文章而言之,則策論為有用,詩賦為無益;自政事言之,則詩賦、策論均為無用矣。雖知其無用,然自祖宗以來莫之廢者,以為設法取士,不過如此也?!家粋€沒有做官經驗的人策論,這不是‘無用’是什么?” ??迭c頭:“王安石的本意沒錯,考詩賦不實際,事實上也是如此。論實際,考策論比考詩詞歌賦好一點點。反正不管考核什么,都只是設置一個‘門檻’而已,??底罱芯咳祟惖拈T檻文化,圈子文化,頗有心得?!?/br> “??嫡J為,其問題的本質就是,官員,它就是一個是個人就能干的活計。要說競爭內斗,哪行哪業沒有?可是,人類就是這么一個生存法則,不管做什么,不管怎么才高八斗,都要跨過那道門檻,進入那個圈子?!?/br> 皇上嘴角一抽,拿過一個荔枝剝開,笑道:“你還有時間研究門檻文化、圈子文化?挺不錯。說說你對當前小吏們、奴仆們聯名上書的看法?!?/br> ??底聛?,收斂他的嬉皮笑臉,一板正經。 “顧炎武老師對此說過一句話,‘百官者虛名,而柄國者吏胥也?!?/br> 先秦時候,‘官’和‘吏’常常不做區分,百姓還稱呼三公的太師、太保、太傅為三吏。到兩漢時期官、吏開始劃分——‘官’特指一個地方的最高權利者,‘吏’特指這個地方的各類屬官。但‘官’與‘吏’的地位,并沒有太大區別。 三公九卿由‘吏’出身,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一直發展到宋代,三部六省的官、吏間的差別也并不明顯?!?/br> 元代是一個變化的時代,是一個各民族文化混合的時代。到明代,‘官’與‘吏’的差異突然突顯出來?!簟蔀楦鞔笱瞄T里處理文書,訴訟的普通小民,不再屬于官僚系統。 明成祖時期,朝廷規定‘吏’不能當御史,不準參加科考,斷絕‘吏’的仕途。久而久之,‘官’和‘吏’明確區分?!佟蝗巳搜瞿?,‘吏’被人看不起。只有科考無望的落第秀才或身份卑賤者才去做‘吏’?!?/br> 說到這里,他的表情有一絲凝重:“??倒们艺J為,這是當官的‘門檻’進一步提高,官員的圈子進一步收縮。這并不是怎么好的事情,這代表階級的固化,也是老化?!?/br> “科舉派官員們再無‘對手’,積極開始黨派內斗。更認為‘吏’的地位極其低下,再也不能對他們造成威脅,一心只讀圣賢書,不過問事務,也不會處理事務,凡事都有門下小吏打理。 小吏們被這般打壓,自是心懷不滿,自是要變相攬權?!?/br> 各個地方衙門的小吏們,通過高高在上的官員們的手,影響國家大事。 老百姓說:一切事情到了胥吏手里,銓選則可疾可遲,處分則可輕可重,財賦則可侵可化,典禮則可舉可廢,人命則可出可入,訟獄則可大可小,工程則可增可減……這就是莫大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