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977節
見林仁肇還是那副恭謹地不太走心的態度,老皇帝也微感無趣,抬眼再度瞧了瞧這外海上風景。若是盛年,老皇帝對這海上風浪或許還有浩蕩之感,難免產生征服蕩平的豪情,但如今,帶給他的只剩下壓抑與無力了。 “罷了,訓練既已結束,該回了。出海已是第三日,傳令返航吧……”輕輕一嘆,老皇帝吩咐道。 幾十年不曾出海,甫登海船,便待了三日,對老皇帝而言,還真是一場特殊的體驗,只不過,該是年老的緣故,實在難在瀚海碧波之上尋找到一些豪邁的情緒。 隨著令旗揮舞,由二十二艘艦船構成的訓練艦隊重構陣列,整齊調頭,朝著東南方向駛去。 指揮室內,老皇帝邀請林仁肇對飲,繼續談論著炮艦相關事宜、廣南水軍建設、南洋戰事等等。類似這樣的君臣相會,單獨對飲對話,對林仁肇來說,竟是入漢以來第一次。 不過,老皇帝顯然更關心另外一個問題,看似無意地提出一個話題,幾十年海軍發展下來,在海軍內部誕生的那些“海軍世家”。 對于此事,林仁肇就沒法保持那種不卑不亢、云淡風輕的表現了,因此即便在高層他是受到打壓,但林仁肇仍是海軍內部一大山頭,他的兒孫有五人都在海軍任職,林家就是老皇帝嘴里的“海軍世家”。 比起此前的從容平靜,老皇帝顯然更喜歡看林仁肇那局促不安的表情,那遲疑糾結的應付也更加有趣。 最后以一句“海軍有自己的傳統”結束了這個話題,雖顯隨意,但接下來林仁肇的心始終是懸著的。畢竟,如今的老皇帝實在不能以正常人來看待,若是對“海軍世家”也起了動刀子的想法,那可就不妙了,林仁肇自身可做到寵辱不驚,但不能不顧忌子孫后代之前途富貴…… 所幸,老皇帝的確沒有為難林仁肇的意思,君臣對飲,一直到傍晚時分,艦隊已然靠近一座規模不小的港口,天還未徹底黑下來,但港口內部已然被燈火點亮了,自海上遠遠望去,星星點點,自海岸上展開,延綿數里,絢麗極了。 老皇帝又走上艦橋,望著燈火中港口,忍不住好奇問道:“這是劉何處?” 注意到老皇帝關切的態度,林仁肇輕笑著解釋道:“回陛下,這是東莞縣下轄之屯門港,如今乃是廣州府外海最大的港口,是往返商船必經之海港。這些年人口愈多,已不下十萬,海軍在此地也設有一座軍港,稱為青山港……” 聽著林仁肇地介紹,老皇帝的眼神變得有些迷離,深邃的目光此刻也仿佛能穿越時空,看到遙遠的未來一般。良久,方才喃喃道:“大抵就是香港吧……” 林仁肇聞言微愣,但迅速反應過來,嘴里跟著呢喃了句,而后請示道:“陛下之意,欲更名港名為香港?” 老皇帝回了神,扭頭瞧了他一眼,又望向遠處的屯門港,悠悠道:“叫青山港就不錯,朕并不喜歡香港這個名字,屯門也不喜歡……” 林仁肇更顯迷惑了,但心中已然做了下決定,給廣州府知會一聲,屯門港名可以更改了。 “今夜就在青山軍港港內下榻吧!” “是!” 夜宿軍港,得益于海外貿易在大漢帝國突破歷史的大爆發,這座優良的港口以其得天獨厚的優勢,迅速發展起來,成為這個時代的“東方之珠”。 翌日,老皇帝難得睡了個懶覺,海上的生活于他而言,還是十分煎熬的,疲憊難去。 不過,精神卻保持得很良好,讓胡德吩咐安排,打算到那屯門民港“調研”一番。只是,還未成行,一個消息讓他興致全無。 林仁肇死了,死的很突然,事前沒有一點征兆,不是心梗,就是腦溢血,一點搶救的可能都沒有,人就沒了。 很快,青山軍港之內,奏起了哀樂,后勤部門迅速到屯門港采購白布,皇帝下詔,就在軍港內給追悼林仁肇。 對林仁肇,老皇帝當然沒有什么太深的感情,只不過,這突然的辭世,還是讓他心頭堵得慌。那可以看作是一種共情,老皇帝忍不住想,他不會也這么沒征沒兆突然就去了吧,仔細想想,竟有種恐懼感…… 第522章 最后的旅途21 對老皇帝來說,開寶二十九年剩下為數不多的日子里,唯一值得高興的,大概得是雍王世子劉淳的歸來。自從劉昀、劉淳、郭良平等人率軍南下,正式武力攻伐南洋,已經過去快兩年的時間了。 數萬漢軍,跨越數千里海域遠征,注定要在中國戰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也當年為奪良平島而發動對三佛齊國的戰爭不同,不只是戰爭規模,更為重要的是戰爭目標,就是奔著滅諸夷邦國,正式在廣大南洋地區建立漢統。 這是老皇帝推動下,中國對南洋地區宣示主權的一次行動,傳統就從此根本性地建立起來,讓后人有充分的自信與底氣去宣揚“自古以來……”。 雖在數千里之外,老皇帝卻時不時地會過問起南洋戰事,他一個兒子可就折在南下途中,何況南洋攻略已經成為他的一個心結,也可以說是他對大漢帝國這幅藍圖最后一筆鉤勒。 空間上的遙遠距離嚴重阻滯了信息的傳遞,過去兩年,基本要三個月才能收到南洋前線的匯報,而根據戰報來看,進展迅速。 就南洋那些個土著邦國,正面對敵,基本不可能是漢軍的對手,戰局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早在一年前,那些南洋國家基本都已經崩潰了,其脆弱的政權組織根本抗不住來自大漢海陸軍隊的強大壓力。 作為地方小強的三佛齊國,其對南北金洲的統治被徹底摧毀,連發家之地的舊港,也被郭良平端了,南洋遠征軍前營部署所在地。 南北金洲,指的是蘇門答臘與馬來半島,因為多產金礦,前往兩地淘金的漢民日益增多,漸漸地被淘金者稱呼為金洲。 三佛齊國的崩潰是可以想見的,畢竟是被大漢以大欺小、以強凌弱,過去二十年,唯一一次反抗也被打了個割地求和。 與其一同被攻滅的,還有東爪哇國,爪哇島上長期處于分裂的狀態,其政權組織比之三佛齊國還要原始、落后,最近幾十年倒是出了一個勉強可以稱之為“英雄”的人物穆羅茶。 在穆羅茶的帶領下,東爪哇國發展的不錯,尤其是乘上了大漢海外拓殖的風,從漢商手中獲得了大量精良鐵器、布匹等物資,早在三年前,就已經快完成對爪哇島的統一。 原本,郭良平還打算搞一些花里胡哨的動作,挑動三佛齊與東爪哇兩國的紛爭,然后隔岸觀火、坐收漁利。沒想到的是,穆羅茶竟然不吃這一套,相反,還有聯合共抗大漢侵略的趨勢。 于是到了后邊,郭良平不得不放棄想當然,靠硬實力推平。先消滅三佛齊苦心經營的那點海軍,再奪取北金洲,然后開啟度海戰役,郭良平攻南金洲,劉淳略爪哇島,齊王劉昀則坐鎮良平島,為大軍后勤總調度。 到如今,夷國俱滅,漢軍的戰旗已然地插遍了三島之主要城鎮。然而,可以想見的是,僅僅靠幾萬遠征軍,要完全控制三島,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 因此,對于南洋遠征軍來說,攻滅三佛齊、東爪哇兩國,只是一個開始。更為困難的,還是如何在當地建立起一個政權組織,哪怕是最基礎的。 到目前為止,三島主要城鎮、港口仍處于遠征軍軍事管制之下,南洋的大漢商民也緊隨王師,成為粗糙軍管體系下從屬于遠征軍的基層治理組織,幾十年大漢商民在南洋的開拓成果也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落于實際。畢竟漢商漢民在南洋地區的地位,僅靠商品、貨物是建立不起來的,最終還得靠大漢的艦船與將士的刀槍。 老皇帝巡幸至廣州,又跟著廣南艦隊到海上跑了一圈,自然再度想起了南洋戰事,甚至于產生了一種疑慮,廣州府那場動亂,對南洋戰場會不會有不利影響,畢竟即便隔著幾千里遠,廣州仍然是遠征大軍最重要的后勤基地。 劉昌言的回答倒是稍安老皇帝之心,用他的話說,影響多少是會有的,但不大。遠征軍軍需供饋轉運,終究是一個獨立運作的系統,不是大食人如何如何能影響到的。相反,從大食人手中收繳的財產,還能彌補一部分廣南東道財政,當然比起廣州府在亂事中的重大損失,只是一筆短利…… 而于老皇帝來說,得知對遠征軍影響不大,就是圣心大悅了,如此便好。至于劉淳的歸來,對南洋戰事述職倒是其次,主要目的是為雍王劉承勛奔喪! 距離雍王薨逝,已經快五個多月過去了,喪報傳至南洋時,劉淳還在率軍清剿爪哇國殘余勢力。噩耗一至,也顧不得那些余孽了,交托手中軍政事務后,即行返航歸國。 這么一番奔波下來,等重歸大陸之時,也已在深冬的尾巴。劉淳一行趕到青山港時,老皇帝仍在那里,等待著隨駕人員從廣州府趕來。 伯侄二人經年重逢,自有一番悲喜交集宣泄,關于雍王劉承勛的話題也足夠二人盡情傾吐哀傷。 在老皇帝這邊,看到劉淳腦子里便不由自主地浮現出劉承勛的音容相貌,埋藏在心底的喪弟之痛也再次被翻出來。那等悲傷,近乎歇斯底里,還是陪同在側的劉文渙、劉文濟兄弟倆見勢不妙,連同劉淳一道勸說,方才使老皇帝慢慢平復下來。 有一說一,在對雍王劉承勛的感情上,老皇帝要比劉淳這個親兒子都深厚得多。 劉淳時年三十六歲,但走過的人生有超過二十年的時間都不在劉承勛身邊,空間上的距離難免對父子感情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劉承勛之薨,劉淳固然哀傷難已,但更多是來自傳統孝道大義的道德約束。 雖然老皇帝近些年不斷暴露著他普通人性的一面,但終究還是個政治生物,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在幾人勸慰下,迅速從對兄弟的追懷中擺脫出來,恢復了他平日的深沉嚴肅,過問起南洋遠征事宜。 劉淳也干練地將過去兩年南洋戰事情況匯報起來,很多東西在此前的戰報中都有提到,不過講得詳細了許多,還著重描述了一番南洋目前的形勢,以及遠征軍的管理問題。 老皇帝聽得很認真,表現得也很有耐心,一直到劉淳將打好的腹稿講完,方才伸手示意他喝杯熱茶,緊跟著發出一道深沉的感慨:“數千里遠渡重洋,攻伐異域,這兩年你們不易??!” 劉淳聞言,當即道:“陛下,的確不易!然而,于遠征上下將士而言,卻是莫大的榮耀!試想,自三皇五帝以來,歷朝歷代,可有如我大漢這般,遠渡數千里,征討不臣,散播我大漢榮光。 南洋遠征,于私有錢貨之利,于公則為千秋之功,軍中將士上下,皆踴躍從征,銳意進取……” 劉淳這番話當然有恭維的嫌疑,老皇帝也是這般想的,然而注意到劉淳眉宇間流露出的興奮神采,卻也忍不住相信他是發乎于真心,怎么也有一半吧…… “在不少臣民的眼中,朕發動南洋遠征,只是為一己之私欲,好大喜功罷了!”老皇帝哂笑一陣,然后看著劉淳,輕嘆著問道:“兩年遠征,難見家書,軍中士氣如何?” 聞問,劉淳沉吟少許,拱手應道:“自是不如兩年前,主要在于曠日持久,sao亂難已,時有土著余孽襲擾,使得將士不勝其煩。 所幸,輜需供給從無短缺,都部署又采取輪換駐守、抓大放小、分段進剿之策略,方有所緩解!” “遠征以來,傷亡如何了?” “臣返回之時,亡于南洋之將士,已有4972人,總傷亡約在9000上下……”劉淳沉吟著應道。 聽到這個數據,老皇帝面色還算平靜,但還是悠悠然地嘆了口氣:“又是五千忠魂,埋骨他鄉??!” 劉淳的語氣也不免沉重,緊跟著向老皇帝拜道:“稟陛下,臣此番歸國,還攜帶著犧牲將士之骨灰、遺物以及戰獲犒賞、撫恤,懇請陛下降詔褒獎,將撫恤金發放家屬!” “這是應有之義,朕稍后便下詔!”老皇帝肯定地點點頭。 “臣代遠征將士,拜謝陛下!”劉淳拜謝道,面露少許的猶豫后又道:“陛下,這些將士都是為國死難,他們的撫恤必須完整、周全地交給父母妻兒!” 說完,劉淳便低下了頭,老皇帝則有些愣神,但很快便淡定而堅決地表示道:“你的顧慮朕明白,倘若有人敢在此事上伸手,朕不只會砍來了他的手,還要滅了他的族!” “多謝陛下!”劉淳再拜。 沖他擺擺手,老皇帝又道:“你雖然言辭輕松,但朕聽得出來,遠征殊為不易,還有什么需要朝廷支持的,盡管說!” 見老皇帝如此表態,劉淳也不客氣,立刻請求道:“陛下,遠征軍當下,最困難的還是兵力不足,南北金洲與爪哇島實在廣袤,在控制上實在有些力不從心……” “增兵不可行!”劉淳一張嘴,老皇帝就知道他的意圖了,果斷否決,不留一點余地,道:“當年劉旻也曾向朕討要兵馬,增強安西實力,朕同樣予以否決。 遠征南洋,是朕一力推動,朝中異議本就很大,雖然嘴上不敢過分,但心里怨朕勞民傷財、虛耗國力者不在少數。 事實上,就眼前來看,弊大于利,錢糧耗費無數,還影響了海外貿易收入。 南洋遠征軍規模雖不如西征一半,然所費錢糧,卻是一點少于安西所費。 繼續增兵,朝廷必然是群起反應,朕不在京內,有些人可是跳得歡樂。朕固然可以強行推動,但事情還得下面大臣去做,雖然朕打心里不愿服老,但也清楚,拂眾意而為之,已經不是朕這樣的老人家所能為之事了……” 不知覺間,老皇帝又將他那遲暮的心態表現出來了,看著若有所思的劉淳,老皇帝收斂著情緒,道:“兵力不足的問題,還得遠征軍自己想辦法,從南洋本地挖掘潛力!” 說著,老皇帝便給劉淳支招:“你們正在南洋執行的政策,可以更大膽些,不論是從南洋商民中征召,還是編練臣服之土著仆從,都是不錯的辦法,也是立足當地必為之事。 如三佛齊、爪哇國者,難道他們對當地就建立了強勢有效之統治?只怕不盡然,否則也不會如此輕易就為王師擊破,短期之內,他們的治理辦法,還是可以借用,何況,我們還有幾十萬南洋商民可以依仗。 海外畢竟不比國內,貪大求全實不可取,建立漢統、推行漢制,才是長久之計!” “陛下所言甚是,南洋之事,也唯有如此來!”對老皇帝之言,劉淳表示認可的同時,又小心地提出:“只是,南洋將士,多離家日久,思親者甚,雖聽令堅持,但士氣依舊難免滑落。 臣想,增兵如不可取,是否可效仿安西之故事,逐步對遠征軍將士進行調換,從國內另外遣兵馬?!?/br> 聽到這個建議,老皇帝琢磨了下,微微頷首,道:“此議尚可,不過,具體如何調換,等你回洛陽吊祭你父之后,向太子提出來吧……” 劉淳心中微訝,但見老皇帝那平靜的表情,雖有疑慮,還是拱手道:“是!” “還有其他請求嗎?”老皇帝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又問道。 出乎其意料,劉淳搖了搖頭。 老皇帝不禁訝然:“如此遠征,軍需物資,后勤補充,難道就沒有問題?” 劉淳侃侃而談:“距離雖則遙遠,但海路暢通,海軍對南洋海域又擁有絕對掌控。 何況,跨海遠征,糧秣物資,盡可就地籌集,當地物產實在豐沛,將士們是餓不著的。 真正稀缺的,只有兵器、火藥、布匹、藥材等當地稀缺之物資,這些供給目前還是很有保證。 在攻滅二國的過程中,也有不少繳獲,得到大量金銀器物,大大彌補軍費……” 聽其言,老皇帝笑了:“看來,遠征軍將士,還是賺到了??!” 劉淳立即表示道:“此番隨臣回國,有十船戰獲先期隨行,準備覲獻給陛下!” “朕就不要了,上繳國庫吧!”老皇帝大方地擺擺手,道:“正好堵住一些人的嘴!” “遵命!” 短暫的沉吟后,老皇深吸一口氣,扭頭仔細打量著劉淳,表情頗為嚴肅地問道:“當初朕就有分封南洋之意,只是因為各種阻力,不得不擱置,讓你們攻伐南洋,也是做預備分封。 如今你自南洋歸,對那邊的情況可比朝中那些高坐空談之輩要深,以你之見,南洋分封,是否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