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907節
盯著劉昀,劉皇帝也以認真的語氣道:“你是去過日本國的,以你之見,若以蝦夷島為基,能否向南攻取日本,使之成為漢地?” 聞問,劉昀沉思良久,表情不見輕松,道:“日本世系傳承已久,其制度、文化也多學習中國,有一個獲得認同具備一定權威的中樞朝廷,與南洋、安東那些土著國家、部族完全不同。 當然,這終究是個島嶼小國,以大漢之力,足以覆之,但需要投入的時間以及軍、財、物力都是難以計量的。 新齊兩島,兒可以去,也有信心將之經營好,但若沒有朝廷源源不斷的支持,想要向南吞滅日本,是完全不可能的。非兒志氣不足,隔千里重洋,向蝦夷投放力量,只為攻滅一個對大漢友好、親近的鄰邦,臣民們恐怕難以理解,朝廷也難以長期堅持。 大漢固然無敵于天下,然而若四面樹敵,處處烽火,大漢即便再大,也是承受不住的。眼下,爹力主的財稅改革,遠未完成,國內道州,還當以穩為先,不宜對外大用兵。 即便分封之事議定,也當有所側重,安東有大哥,朝廷暫可省心,一個安西朝廷能夠支持,再加一個南洋,已然勉強,不能再多了…… 因此,兒能出海就國,然若以攻滅日本為目標,那恐怕不是兒有生之年能做到的……” 聽完劉昀這番陳情,劉皇帝呆立良久,方才恍過神來,語帶苦澀道:“連你都用有生之年這個詞了,那朕呢?” 事實上,劉昀話里背后的意思,劉皇帝是聽出來了的。其一,攻滅日本,費時費力,虛耗國力,他不理解,臣民們恐怕也不會理解,要知道,這些年,日本國對大漢一向恭順,禮節朝貢品,年年準時抵達,從無短缺怠慢,遣漢使也是一波一波地來,就差當親爹孝順了。 其二,即便以吞并日本為目標,也需要朝廷的長期、巨大投入,這個是難保證的,劉皇帝可以固執堅持,別人反抗不了,但他之后呢?不用多說,大漢的保守力量實在太強大,若是不能形成一股自發的對外擴張意識,那大概率是人亡政息。 靠劉旸?劉皇帝的認識是,守成足以,開拓不足,劉皇帝如今對太子的認識,已經不在于是否讓自己心中滿意了,而是是否適合這個帝國。劉皇帝知道,在近些年的執政之中,他是犯了不少錯,也留下了不少后遺癥的,這些都需要后繼者去緩和,大漢需要的是一個守成的繼承者。 而倘竭大漢之力,去進攻日本,相信以大漢的海陸軍將士的強大能力,是足以破敵占國的。但是,然后呢? 安西呢?南洋呢?與南洋的大片寶地相比,小小日本,算得了什么…… 第379章 詔書下達 見劉皇帝陷入深思,劉昀遲疑幾許,還是主動開口問道:“爹,兒有一事不解,日本國對大漢一向恭順孝敬有加,自海上打通之后,兩國官民之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不少日本小民都渡海西來為奴為婢!但爹,似乎對日本國滿懷戒心,甚至有所偏見,與朝鮮相比,態度了然……” “你這是在替日本國打抱不平?”劉皇帝有些意外地斜了劉昀一眼,然后指出:“朕倒是忘記了,你與日本國的關系向來不錯,每年日本來使,都會給你帶一份厚禮,怎么,拿人手軟了?” 劉昀搖搖頭,道:“只是好奇罷了!” “朝鮮是大漢的藩屬國,日本算嗎?”劉皇帝又問:“同為事大慕強,朝鮮日本都有往大漢派遣漢使,而來京的這些學生中,以你看來,誰更卑微,誰又更刻苦?” 劉昀面露迷惑,劉皇帝嘆了口氣,道:“王莽謙恭未篡時??!” “難道爹顧慮日本國將有害于大漢?”聞言,劉昀微驚,不解道,說完,大概是覺得這個猜測很可笑,又道:“怎么如何可能?即便有,也該是朝鮮才是,畢竟兩國接壤,而日本遠隔大?!?/br> 見劉昀在那里自問自答,劉皇帝目光有些迷離,甚至有些迷茫,悠悠道:“有些記憶過于深刻,有些意識早已超越自我,跨越時空!” 發出這么一番莫名其妙的感慨后,劉皇帝定了定神,扭頭對劉昀道:“此事暫且不論,聽你話里話外之意,還是不愿去新齊就國?” 見劉皇帝仍舊在糾結他是否愿意就國的問題,劉昀都有些無奈了,迎著劉皇帝那雙老眼,劉昀再度申明:“兒還是那句話,愿意就國,但若以攻取日本國為目標,非臣力所能及!” 聞言,劉皇帝不作話了。沉默的理由也很簡單,他此時意識到,自己似乎給劉昀定了一個幾乎無法實現的目標,有些事情,不是僅有一腔熱情就足夠了的。 劉昀,對此事顯然也有清醒的認識,因而與劉皇帝的問對態度十分坦誠,也正是這份坦誠,讓劉皇帝心中別扭極了。 劉皇帝很想當場給劉昀一個許諾,他與朝廷會全力支持他在日本方向的擴張,甚至可將之寫入祖訓之中。 但是,劉皇帝終究還沒有糊涂到那個個地步上。他可以這么做,但也必將承受這樣做帶來的后果,并且很大可能是惡果。 后世之君恐怕不會完全按照他的意志去執行,如他這般強大的權威,做起事來尚有頗多掣肘,何況后人,最終的結果,恐怕是非但達不成目標,反會破壞他“皇漢祖訓”的神圣性。 而封到蝦夷的劉昀一脈,最有可能的結果,恐怕是被遺棄,甚至被日本倒推吞滅,這絕不是劉皇帝樂意見到的,他的初衷也不是要流放他的兒子們…… 劉皇帝,也再度陷入了糾結與矛盾之中,站在那兒注視輿圖良久,突然扭頭看著恭謹而平靜地伺候在身旁的劉昀,略顯激動地道:“以你如此見識,放在蝦夷那等蠻荒之地,確實屈才了!以你如此見識,不把你放在此地,朕還能指望他人嗎?” 聞言,劉昀稍訥,很快露出點苦笑,退后兩步,躬身一拜:“爹對兒子,實在期望過高了……” 劉昀表現得夠泰然,但于劉皇帝而言,內心卻涌現出一種無力感,孤獨再度席卷全身,對老邁的劉皇帝而言,又太過于沉重了。 拄著竹杖,劉皇帝一步一步地走向御案,劉昀想要攙扶,被劉皇帝拒絕,嵒脫也湊上來,被劉皇帝一把推開。 就那么依靠著自己,緩緩地走到御案后,慢慢坐在那張軟墊也隔絕不住冰冷的寶座上,身姿挺拔,平視前方,所有的老態仿佛都消散了,那個睥睨一切的劉皇帝又出現了。 默默地注視著劉皇帝的一舉一動,劉昀心中沒有畏懼,只有淡淡的不忍,還有些愧對劉皇帝的感覺,不由自主地低下頭去。 “抬起頭來!”劉皇帝嚴肅的聲音響在耳邊。 盯著劉昀,劉皇帝淡淡地道:“你也去南洋,和劉曉、劉淳一起,代表朕,也代表皇室,全權統籌南洋各地軍政事務,為南洋封邦建國,夯實基礎,開拓版圖!” 見劉皇帝改了主意,不讓自己去蝦夷島了,劉昀不免意外。他出海的經歷還是很豐富的,與蝦夷相比,南洋的條件自然要好多了。 不過,劉昀此時卻難生出多少欣喜之感,實在是劉皇帝的表現給人太大的壓力了。抬眼仰視了劉皇帝一下,劉昀問道:“那蝦夷島那邊?” “朕另有安排!”劉皇帝淡淡道。 想了想,劉昀又道:“據聞,陛下已然決定由郭樞密南下,負責南洋之事?!?/br> 對此,劉皇帝冷冷地反問一句:“難道大漢的齊王,朕的皇子,要反受一個外臣節制嗎?” 這話聽在耳中,多少有那么些異樣,小心地看了劉皇帝一眼,劉昀低聲應道:“是!” 不過,劉皇帝沒有故作高深,在略微思忖之后,又說道:“郭良平負責軍事,你則統籌全局,必要之時,可行便宜之事!” 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味劉皇帝這番話,便又聞劉皇帝以一種鄭重的語氣說道:“分封之事,朕是面對群情反對,冒著巨大風險,也必為之事。 機會朕給你們了,能否把握住,就看你們自身了!你適才說了個‘有生之年’,朕也有個‘有生之年’想告訴你! 但愿,在朕閉眼之前,南洋的分封格局,能夠基本奠定!” 顯然,劉皇帝又開始鞭策施壓了! 對此,劉昀也無二話說,拱手應道:“臣盡力而為!” …… 經過一番波折,最終主動來找劉皇帝,并主動表示愿意接受海外封國的皇子,并不多。劉煦、劉曄不多說了,二人早就主意已定,劉曙就等著出海了,劉昉很少讓劉皇帝失望,尤其在大事上,余者,只有劉昀以及劉曉這兩個同胞兄弟。另一個,則是十四皇子劉昕,這個身上流著契丹人血脈的皇子。 算下來,十六個兒子,有差不多一半響應劉皇帝的號召,倒也不是一個讓人難以接受的結果。 于是,在開寶二十六年正月二十六日,封國詔書正式下達了,與此前傳得沸沸揚揚的各種消息不同,第一批封國只有三個,安東、林邑(新楚)、饒樂。 第380章 饒樂國 饒樂王,自然是十四皇子劉昕了,轄地包括將燕山北道北部與安東西北一部地區,烏古(呼倫貝爾)、興國(齊齊哈爾)為其主要城鎮,西接漠北契丹,北抵大興安嶺,東則與安東緣納河(嫩江)分治。 顯然,這又是一顆劉皇帝楔入漠北、控制北方草原的釘子,劉皇帝在與劉昕的單獨談話中,交待地也很清楚,饒樂國存在的價值,就在于壓制漠北契丹以及諸部室韋。 自從清除了以二韓為首的漢臣勢力后,漠北契丹內部的矛盾得到了極大緩解,凝聚力也大大增強。耶律隆緒得到了劉皇帝的敕封,兩國之間的關系也逐漸緩和,再加開邊互市,貿易往來,這些年漠北契丹的日子也好過了許多。 在西面,強勢地擋住了崛起的乃蠻聯盟東侵,甚至形成了反推之勢,有將乃蠻人趕回金山,收復遼原西北路地區的勢頭。在東面,不只擊退了興安嶺諸部室韋的侵襲,還通過不斷的戰爭,征服了一些室韋部落,獲得了不少的人口與牲畜。 多年下來,契丹在不斷強化草原政權屬性、回歸原始的同時,其漠北霸主的地位也重新得到樹立。而契丹人日子好過了,劉皇帝心里就未必那么樂意了,他習慣性地要找點事。 于是,饒樂國應時順勢出現了,在結果宣布之時,劉昕是比較意外的,而安東王劉煦,心情就不太爽了。劉皇帝把燕山北道進行切割,分封給劉昕,他沒什么意見,但同時還從安東身上割rou,這就不是他所能接受的了。 劉皇帝從安東身上劃拉下來的地盤,主要在納河平原,那是安東治下主要的糧食產區之一。納河流域雖是當年北伐之時被漢軍攻取的,但后續鞏固、開發、治安,都是劉煦到任之后一點一滴發展起來了。 用了足足十五年的時間,給當地換了波血,契丹、室韋人的影響也基本被清楚干凈,遷入漢民,開墾耕地,研究培育耐寒稻種,到如今才薄有成效,納河周邊也有成為安東糧倉的氣象。 在即將迎來收獲的時候,劉皇帝動刀子,割rou濟窮。從兄弟關系出發,展現一下作為大哥的但當,支援弟弟,似乎是理所應當的。畢竟,如果僅僅是一個烏古地區的話,對新生的饒樂國而言,就太寒酸了,畢竟那里靠近漠北契丹與興安嶺地區室韋,一直不安定,此前也不是燕山北道的重點治理地區,只有少量的戍卒與零星的官吏,維持著一個脆弱到僅剩名義的統治。 但是,在現實的利益面前,兄弟感情,就顯得毫無價值了。何況,劉煦與劉昕之間,又哪里有什么親近關系?二人的年紀,都已經形成代差了。 而一想到自己苦心經營了十多年的成果,自己為安東打下了另外一個重要基礎,就要與別人分享,劉煦這心頭的不滿可想而知。 這些年,遷徙到安東的漢民,大部分都是被安排在松嫩平原上的,而納河平原也是一個主要的接受地,當地的漢民足有十萬以上。 興國也是劉煦辛苦建立起來的,當初在遼國手里時,也只不過是一個小聚落,連道土墻都沒有,更別提各項配套設施了。 如今,興國城已經是安東治下排名前三的城市了,常駐人口都有三千多,那一磚一瓦都傾注著劉煦的心血,除了經濟人口,地理上還處在黑水上游,劃歸饒樂國,豈不意味著連黑水流域的利益都要與之分享? 老頭子若覺得烏古及周邊地區拿不出手,何不大方點,就是把臨潢府給劉昕他都沒意見,偏偏要朝他的安東下嘴。這么多年,苦心孤詣,熬白了頭發,累垮了身體,方才攢下來這點家底,他劉煦何其不易…… 不過,即便滿懷憤懣與不甘,讓劉煦直接反對,他也是不敢的,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和劉皇帝討價還價的。而關于饒樂國的封建,朝中還有一股力量在推動,那便是太子及其擁護者們。 不管劉皇帝封建饒樂國的初衷是什么,但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削弱安東實力的機會,也是制衡安東的機會。有些忌憚與偏見是與生俱來的,又或許是“雄才難制”這個詞太過經典,太子身邊的那些人對劉煦始終滿懷戒心,從未消退過。 過去時間擔心劉煦爭儲奪嫡,皇長子的身份在哪里都是有市場點,后來劉煦意外地被“貶”到安東,才稍稍讓人安心。不過隨著劉煦在安東的經營,聲望逐漸提高,實力不斷增強,也越發得到劉皇帝的褒獎與認可,一些人又不放心了,畢竟一個有基本盤的皇長子,哪怕不在京中,威脅依舊是不小的。 此番,分封定論,可以再放下心了,因為這基本徹底斷了劉煦的念想與可能,但十幾年的猜忌與芥蒂可不是那么容易就放下的,打壓也成為了習慣性的動作,尤其還是在遵從劉皇帝意志的情況下,就更有了cao作的空間。 于是,饒樂國的建立,除了劉皇帝這個大家長的強力支持,還有太子劉旸集團的暗中推動,當兩股力量往一處使時,這世間也就沒有多少做不成的事了。 與劉煦不一樣,劉旸與劉昕的關系可一直不錯,平日里對母親失了寵的劉昕也頗為照顧,可以長兄如父來形容,而劉昕對劉旸也一向尊敬有加。如此,東面臨海,西有饒樂,南有遼東,即便將來安東膽敢圖謀不軌,也難以掀起什么大浪,這便是太子忠臣們周至的綢繆。 設置安東、饒樂這樣的封國,劉皇帝的初衷本是為了鞏固邊陲,壓制當地的漁獵民族,同時通過放權收縮的手段減輕中央朝廷的負擔。然而,從一開始,他所設想的路線就已經開始發生偏移了…… 而劉煦顯然也感受到了不同尋常的壓力,以他的性情,自然不會去向劉皇帝訴苦抱怨什么的,而是選擇默默接受。唯一的要求便是,劃分給饒樂國土地上生活的安東治下之民,希望可以遷走,不過這一點被劉皇帝直接拒絕,人都讓你遷走了,那劉昕拿著空城荒地有什么用。 不過,劉皇帝對劉煦終究是不薄的,補償了一百萬貫錢,以及五萬人口,錢好說,人除了從內地人口溢出道州的移民指標種協調之外,便是直接從刑徒營中抽調,如此,方才起了些安撫作用。 然而,對劉煦而言,這次的分封結果,顯然是不那么理想的,若說實在利益,反不如安東都督府的體系。當然,作為一個封國王,其享受的權力也是不一樣的,今后基本可以擺脫來自朝廷的絕大部分限制,哪怕只是名義上…… 第381章 功臣閣 春日下的功臣閣,籠罩在一層柔光之中,進入二月以來,氣溫逐漸回暖,天空是湛藍明亮的,輕風也帶來陣陣舒適與愜意。 東有昭烈廟,西有功臣閣,這是兩京內的標志性建筑,為了紀念幾十年來為大漢浴血奮戰的功勛將士,也是對他們出生入死的肯定與褒獎。 昭烈廟是烈士廟,功臣閣則是功勛祠,與昭烈廟宏偉壯觀的碑石林不同,功臣閣的規模要小許多,但更加堂皇大氣,規格也要高上不少,香火不斷,生生不息。 昭烈廟平日里是對外開放的,供人參觀游覽,祭祀憑吊,功臣閣雖然同樣在皇城之外,但守備等級很高,平日里戒備森嚴,常人難以靠近,即便有心瞻仰祭拜著,也只能在閣外。 在幾十年的不斷宣傳中,功臣閣與昭烈廟的象征意義也在不斷放大,尤其是功臣閣,更是神圣不可侵犯,對于大漢諸多的功臣勛貴子弟而言,甚至成為了他們的精神象征。 畢竟,他們父祖輩的牌位就供奉在里邊,這不只是精神榮譽的象征,更是他們地位、財富、權勢的來源,因此,在劉皇帝的諸多政策與安排之中,唯有“功臣閣”是受到上下勛貴們絕對擁護的。 而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不管劉皇帝對勛貴階層有多少限制與打壓,但對大漢的勛貴們而言,只要功臣閣還在,那他們就依然是與國休戚的統治權貴。 這些年來,在大漢的上層中,也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入昭烈廟易,進功臣閣難。功臣閣絕不是一般人能進的,大漢有數百公侯伯爵,但能在死后牌位能在里邊享受香火供奉的,不足三分之一。 功臣閣的建立,最初自然是以乾祐二十四功臣為核心,他們的牌位居正中央,輔以畫像高懸,同樣畫像也只有二十四臣有資格掛列,這與其他功臣的地位直接區分開來了。 余者,則依次排開列位。進入功臣閣的門檻是很高的,雖然有一系列的綜合權衡,但核心只有一條,非大功者不入。在這方面,劉皇帝的態度明確而強硬,諸多有爵在身的皇親國戚,都被毫不妥協地排斥在外,到如今,除了國舅泗水李洪威之外,再無一人入閣,今后最后可能大概也就是雍王劉承勛、壽國公李少游與惠國公宋延渥了,按照劉皇帝的規則,連徐王劉承赟都沒有資格,哪怕他是如今的宗室之長。 如此,功臣閣的規格也就越發拔高,地位也越發突出,很多老貴在去世之前,念叨的除了身后事,大抵就是能否進入功臣閣了。 十幾二十年下來,老臣凋零,功臣辭世,功臣閣自然也不像當初那么“冷清”了,不斷有人入駐,香火也日漸旺盛。 最近也再添了兩位新人,其中一位自然是溫國公向訓。向訓的命還是算硬的,但也頂不住玄學的偉力,在劉皇帝探望七日后,在家中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