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887節
并提出了一個要求,也不要金銀珍寶,只讓黨進把《千字文》認全,對此,黨進是滿口答應,只不過,十來年了,還是沒能完成這個約定。 經張昱設計,用工上千人,花費巨資,歷時一年多,如今的黨家莊園方才落成。黨進還有一個特殊的嗜好,雖然他常常說出一些鄙視文人的言語,但又喜歡附庸風雅,并且鬧出過不少笑話。 莊園落成后,找了一些飽學之士幫他取名,只是,沒一個讓黨進滿意的。于是,黨進干脆自己來,一開始,以陽翟屬于古豫州,因而想叫“豫園”。 這個想法一提出,立刻被人勸阻了,理由很簡單,這莊園雖然壯觀,但還承受不起這個名字。黨進雖然感到不滿,但還是認了,又以潁水過境,想叫“潁園”,還是被勸阻了,還是同樣的理由。 于是黨侯爺惱了,決定叫“蘭園”,并且這回不許人反對了。陽翟境內水系發達,除了潁水這條干流之外,另有幾十條大小水脈,蘭河便是其中比較大的一支,足有三百多里長,黨進也常在蘭河中游泳,莊園名字因而取自于此水。 蘭園之中,有大小建筑數十座,屋舍兩百余間,土墻高立,綠水環繞,說是一座小城堡更合適些。而其中,最出名的,是十幾座大倉,里面儲存著大量錢糧布帛。 具體存有多少財富,誰也不清楚,但傳聞很多,僅各種谷物,有說二十萬石的,三十萬石,當然也有夸張的百萬石…… 呼嘯的冬風中,聞名在外的蘭園迎來了一批客人,一批看起來不那么友善的客人。京畿道布政使潘佑,率領下屬僚吏差役,大張旗鼓前來拜訪。 潘佑此番隨行的隊伍規模并不小,僚吏差役足有兩百余人,牌旗林立,健馬的嘶鳴在寒風中顯得低沉而壓抑。 潘佑自乘一騎,駐于蘭園大門前,望著這壯觀的莊園,表情有些凝重,與其隱露氣勢相比,他帶的這些人馬,似乎難有多少威懾。另外,潘佑嚴重懷疑,黨進建此豪貴莊園,有逾制之嫌…… 沉吟間,蘭園門戶大開,一隊人馬魚貫而出,列陣于前,同道司隊伍成對峙態勢,人雖不多,但一個個高頭大馬,桀驁不馴,隱隱有針鋒相對之意。 在幾名子侄的陪同下,黨侯爺慢悠悠地走來出來,顯得淡定而從容……黨進身體確實有所不豫,畢竟也是近六十歲的人了,這些年身子骨大不如前,此前趙匡胤病逝,他大哭一場,也傷了身心。 不過,在潘佑面前,卻沒有露出任何一點遲暮之態。在眾人護衛下,以一個睥睨的姿態斜視莊園外的場面,黨進的目光最終落到倨坐馬上的潘佑,冷笑兩聲:“潘使君來訪,有失遠迎??!如此大動干戈,氣勢洶洶,所謂何事???” 潘佑也不下馬,同樣也打量著當進,微拱手,淡淡道:“聽聞黨侯病了,本使特來探視!” 黨進聞言,呵呵一笑:“老夫身體確實抱恙,潘使君擺出陣仗,莫不是想要把老夫的病癥給嚇退? 只可惜,老夫有一個毛病,聽得馬蹄聲響,見得旌旗招展,便精神倍增!老夫是從尸山血海中闖出來的,這點陣仗,可嚇不住人,你京畿道司下屬的這些蛇鼠之類,還不在老夫眼里,老夫手下這些老卒,倒可陪爾等練練手!” 黨進言罷,黨家的扈從們聞聲而動,都握緊了手中武器,一副蠢蠢欲動的模樣。這些扈從,除了少量青壯,基本都是些四五十歲的老壯,胡須花白的都有不少,顯然都是跟隨黨進出生入死老弟兄,但當此之時,沒有任何怯懼,目光中都帶著些許傲慢與不屑,顯然是驕兵悍將之流,騎在馬上的甚至做出了沖鋒姿態。 而見這反應,京畿道司的差丁們則緊張了起來,一個個如臨大敵,至于隨著潘佑而來的那些僚屬們,則臉色大變,很是吃驚,都面露憂慮,這不會打起來吧。 唯一面不改色的,只有潘佑,他默默地坐在馬上,與黨進對視著,雙目之中不見絲毫畏懼,甚至隱隱有些期待。 健馬噴著熱騰騰的鼻息,蹄腳不斷拍打著地面,仿佛只待發泄出那股彌漫在冷風中的躁動之意。不過,在觀察潘佑許久之后,忽然哈哈大笑,調侃道:“潘使君心里是不是期待著老夫一聲令下,與道司刀兵沖突?” 黨進這副表現,頓時讓潘佑眉頭一凝,正欲開言,便見黨進呵呵一笑:“老夫可沒老糊涂!” 指著周遭的黨家扈從,以一種輕松的語氣道:“我這些老兄弟,只是用來看家護衛,防備宵小,可不敢與官府相抗。老夫一生為國盡忠,出生入死,這對抗朝廷的事情,可不會做!” “不就是土地嗎?莫說是丈量清楚,依制納稅,陛下若想要,就是全部獻給國家,又何足惜?”黨進眼神輕蔑地看著潘佑,嘴上嗤笑道:“倒是堂堂的潘使君,倒也聽話,讓你來,你就來……” 當黨進這番話落后,潘佑的臉色再也繃不住了,一張丑臉陰晴不定,羞怒不已,他總算是看出來了,黨進此前做的那番姿態,只是想給他潘佑難堪罷了。 第331章 合理避稅 良久,潘佑面色平靜了下來,看著得意洋洋的黨進,扶著馬鞍下得馬來,上前幾步,執鞭向黨進躬身一禮:“黨侯深明大義,本使佩服,倘能積極配合官府施政,本使感激不盡,莫說乘馬而來,就是步行履至,以表敬意,也是應該的?!?/br> 潘佑臉色的變幻不定,讓黨進看得十分舒心,但見其迅速調整過心態,做出這番表現,也不免訝然。再度認真地打量了他兩眼,黨進不無嘲弄地感慨道:“老夫是看走眼了!潘使君果然是個人物,竟有如此器量!” 潘佑淡淡一笑,側過身體,沖隨行的一干僚屬道:“黨侯已經發話了,爾等便好生把土地清丈一番,一定要丈量清楚,別辜負了黨侯一番心意!” 說著,又沖陽翟知縣吩咐道:“把你縣衙可用之人都叫上,本使就在陽翟,等著結果!” “是!” 默默地看著潘佑發號施令,黨進老眼之中盡是默然,待其回過頭來,也沖后邊擺擺手。很快,便又從莊內走出一波人,有序地站到黨進身后,烏泱泱一片,約有七八十人之多。 在潘佑意外的眼神中,黨進淡淡然地吩咐道:“官府要清丈土地,爾等便好生配合,把你們的土地數目搞清楚,不要少了,也不要多了,今后納稅,就按新稅條制來……” “是!”一干人應道,聲音整齊而洪亮,就像是在聽取軍令一般。 而隨著黨進這番吩咐,潘佑也立刻反應過來這是作何打算了,這黨家,是早有計較啊。 政策有千條,下邊應對的辦法也有千種,大漢可從來不缺聰明人。隨著稅改政策確定,并逐步推行,既得利益者們在意識到勢不可改之后,便果斷采取一些迂回的辦法,以減少損失。 隱匿土地是一個普遍的做法,但并不高明,畢竟若真要查,是藏不住的。于是,很多人都開始在新稅制上想辦法,試圖從既定規則中尋找漏洞,并利用之止損。 而在新稅制下,還真有那么一個比較明顯的空子可鉆,以土地數量分等納稅的規則下,擁有土地越多,需繳地稅越重。如此一來,將自己在冊土地數量減少,是一個不錯的避稅辦法,既在規則之下,可行性也高。 于是,在過去的幾個月里,京畿、河南、江南、榆林這四個先期進行稅改的道內,那些地主們,不約而同地做著一件事,在官府清丈土地的過程中,緊急cao作,在保留一定的土地情況下,將多余的土地分配給族人、扈從以及佃民。并且,很極限地把每戶田地控制在60畝、100畝、150畝、200畝這些分稅標準下。 這幾乎是一條光明正大的合理避稅辦法,而可以想見的是,土地雖然分出去了,但其實際控制權,顯然還在那些權貴、地主、豪強手里,根本不怕喪失,畢竟作為豪強,最基本的素質便在地方的影響力與控制力上。 對于這些,朝廷自然是心知肚明,但并沒有阻止的意思。潘佑在察其狀況后,很是不滿,覺得讓地主們這么搞,朝廷將損失一筆不小的稅收進項。因此,果斷下令,禁止京畿道土地的“贈予及轉讓”。 這道命令,自然引起了廣大地主階層的不滿,紛擾一直上傳到朝廷,經過一番討論后,決定默認這件事。 理由也很簡單,這樣的做法,并不違規,沒有背離新制。用一些名流郡望的話來說,沒偷沒搶,還配合朝廷施政,土地是他們的,怎么處置也是他們的自由,你潘佑不許,也太霸道了。 朝廷既然制定分等納稅的規則,就給了人家如此cao作的余地,朝廷為稅收,固然可以頒布禁令,但一方面清查土地所有權的難度擺在那里,趙普就始終秉持一點原則,政策越簡單、越易理解、越易執行越好。另一方面,也不能服眾。 當然,服不服眾也是次要的,關鍵在于,朝廷推行新制,目的在于改變稅收性質以及計稅依據,在于去人稅地,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廣大農民的負擔。 至于土地的所有權,并不是重點,畢竟,不管其所屬,土地就在那里,稅制標準也很明確,有多少地,納多少稅。 而大地主們通過轉移所有權以避稅的做法,固然會給朝廷的稅收造成一定的損失,但屬于合理避稅,在規則之下。規矩是朝廷制定的,自然要維護,除非,朝廷改變現行規則,徹底禁止土地買賣流通,但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比稅改還難。 在這樣的背景下,可以預見一點,那就是今后大漢有很大一部分土地經營者,除了要繳納朝廷的正稅之外,還需要向老地主們上交一定的“份子錢”。 至于交多少,就看他們私下里的約定了。而這種情況長期發展下去,地方上基于土地的人身依附,將更加嚴重。 對于擁有少量土地的自耕農而言,新稅制是友好的,比起兩稅制,他們每年需繳的稅賦是實在下降的,負擔是大大減輕的。 但對于那些帶有“佃戶”性質的小農小戶而言,卻不一定了,朝廷的正稅按土地數目來,而地主們私稅,就看地主的“良心”了,但封建地主的良心,又如何經得起這等考驗。 對于這部分農民而言,若是遇到過分貪婪的主家,雙重稅賦之下,其負擔可想而知,新的土地矛盾,又將滋生了。 雖然以大漢目前的土地狀況而言,遠沒到那樣的地步,大漢如今仍舊是以自耕農為主。但有些事物的發展自有其規律,有些趨勢甚至是不可逆的,自耕農破產,失人失地,土地兼并持續。 改來改去,終究只是改良,封建土地所有制這種根本的問題沒有改變,那大漢帝國的未來,也是可以預見的。 或許正是看到了這些,劉皇帝在得知這個情況后,曾經想讓政事堂下了一道制令,登記在冊之土地,所屬必須明確,并且朝廷保護其所有權。 劉皇帝意圖很簡單,既然想通過分地以避稅,那土地分出去了,就是所屬人的,至少從法律上,那些土地就不再是原主人的了。若是今后出現有關土地所有的糾紛,那官府也當按籍冊記錄審判。 不過,這一條被趙普給拒絕了,為此兩人還少有地發生了一段爭執。趙普的想法很現實,若依劉皇帝之意,下這么一道制令,屬于釜底抽薪,就是在斷天下地主們根,必然引發群體性的不滿乃至抗爭,對于已經漸入正軌的稅改造成嚴重沖擊,生出不必要的麻煩,于大局不利。 劉皇帝則堅持認為,朝廷正稅之外,地主們還能收私稅,這豈合朝廷成制,長此以往,必然國將不國。對于劉皇帝的見解,趙普也表示認同,但讓他下制令,仍舊不愿意。 爭執了許久,最終還是以劉皇帝的妥協收尾,就因為四個字,大局為重。稅改是按照劉皇帝的意志施行的,新制也得到了劉皇帝的認可,推行到如今的地步,出現一些新的問題與弊端,是改革所必須承受的。 也正是這樣的妥協,才讓劉皇帝意識到,他就像是在堵洪水,拼盡全力,但潮水依舊洶涌而來,不可遏制,他在世能堅守著,他之后呢? 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劉皇帝對這句話又有了新的理解,是想管,但當真管不了,管不夠,人越老,越覺其無力。 大概是覺得觸怒了劉皇帝,趙普在后來又私下里向劉皇帝建議,為改革之事,必要的妥協是可以接受的。陛下若有心,完全可以等到稅改完成之后,再作計較,將來可以把土地籍冊的作用放大。 對此,劉皇帝勉強接受了,但興致不高地說了句,朕又還能有多少時間呢? 劉皇帝早就意識到了,這稅改,別說兩年,就是三年五年也未必能徹底完成,看看幾個試點地方的進展與其中的紛擾就知道了。 邊改革,邊妥協!這就是劉皇帝心中對此次稅制改革的總結了! 第332章 真正引以為豪之處 劉皇帝過去常常自謙,也努力地做出一副平和的模樣,但他骨子里實則是個十分自傲的人,他有著超越時代的眼光,也有洞察人心的智慧,他生生改變了一整個世界的走向,建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權的龐大帝國。 以劉皇帝一向的內斂沈重,都不時露出驕狂之態,矜功伐能,至少作為一個君主專制帝王,劉皇帝的成就已經前無古人,后也很難再有來者。 只是隨著歲數的增長,人至暮年,劉皇帝的心態也在不斷變化。改弊革新,中央集權,一統天下,南征北伐,這些劉皇帝自矜了幾十年的東西,如今在他看來,卻已不足為道,畢竟上溯千年,做到這些的,還是有那么幾名帝王的。 在承平二十多年后,劉皇帝發現,他真正能夠自豪的,只剩下海外拓殖這一樁。不在于揚威域外,在劉皇帝看來,這是打破華夏歷史窠臼的一種嘗試,一種宣泄內部矛盾的辦法。 當下的大漢,帝國雖然擺脫不了一些封建落后的框框架架,但百姓們的生存空間是大大擴展了的,并且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對于一般小民而言,倘若承受不了國內的沉重負擔與壓榨,完全有其他出路,選擇也很多,徙邊,出海。只要膽子夠大,敢冒風險,大漢周邊有數之不盡的土地資源可供大漢百姓取用,尤其是廣袤的南洋地區,雖然是大片的蠻荒,環境惡劣,但大部分都是優質資源,只欠開發,而以大漢百姓在農業上的專注與技術,只要人去了,就不愁沒有成果。 至于地方勢力對于小民的各種影響與限制,固然難免,但在大漢的政策環境下想做到徹底控制,同樣是不現實的。 對于移民實邊、拓殖海外,朝廷的態度一貫是支持、堅持,并且早已將移民作為各地主官升遷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并且寫入了祖制之中。 沒錯,劉皇帝還是沒能忍主定祖制的沖動,雖然有些顧慮他定的這些規矩會成為故步自封者的“大義”,但劉皇帝還是做了,至少在他看來,他定的這些規矩,無一不是為了帝國的長治久安、永續延存。 劉皇帝訂立祖制的初衷,當然是為了限制后人亂來,以超越時代千百年的眼光來看,他有資格也有自信去做這一點。 并且,其中有不少事項,都是為了保持大漢官民開拓進取、昂揚向上之精神,為了這份進取,不得不采取一種堪稱頑固保守的措施,現實有時候,就是這么矛盾的。 關于移民開拓這一點,更是濃墨重彩,東北、漠南、高昌、安西、安南這些地方,都是作為百年大計的重點開發地區。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漢各地的官府,自然踴躍響應,涉及到升遷考核,關乎官帽子,大漢的官僚們自然格外盡心。 當然,也不是任其作為,否則,為了完成任務,做出一個光鮮的成績,那是什么沒有荒唐惡劣的辦法都能想得出來,什么沒有底線的事情也都干得出來。 于是,劉皇帝又繼續做著限制,給他的官僚們帶緊箍咒。有鑒于榆林之亂的教訓,官府移民有一條基本原則,那便是自情自愿,不得強迫,倘有官員為達不目的,不則手段,以權凌人,可向上一級官府舉告,一旦查實,嚴厲懲處。而倘若因移民之事情,出現了像榆林之亂這樣的“群體性”事件,同樣查究到底,所涉官員,概不輕饒。 同時,移民目的地,也做了嚴格規定,安東、安西、安南是第一批次,高昌、漠南等其他緣邊地區則是第二批次,余者則為末次。 所有由官府組織的移民,都需有詳細記錄,以保證對移民的管理控制,移民數量以及成績考核,則由各邊地統計,上交朝廷,兩方比對考核。對這個過程,朝廷也將時時派出差使,監督巡察。 至于海外移民,到目前為止,依舊以民間自發行動為主,還沒有到官府出面組織的地步。在移民之事上,實邊仍舊是當前政策,最主要的考量。 不過,可以想見的是,待新稅改革徹底完成,大漢又將迎來一波恐怖的人口潮,這是擋也擋不住的?;蛟S,那時候,緩解人口壓力,將成為移民的主要目的。 國有潮水洶洶,則以鄰為壑,這是劉皇帝能想到的辦法,給大漢百姓提供更多的選擇,也給大漢帝國更多的可能。所幸,這個世界很大,足可供大漢子民遨游。 因此,朝廷雖然已經二十來年,沒有大規模地、強制性地組織遷移人口。但在這種相對溫和的政策引導下,這些年,大漢在移民實邊上,還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實現的移民人口規模,比之當年粗暴的強遷,多了數倍不止。 當然,這其中,不得不夸獎一番那些官僚們的表現,為了一個良好的政績,為了升遷前途,是想方設法,積極推動。 簡單粗暴的政策不敢亂用,但有其他辦法,很多地方官府都選擇以利誘導。不少土地貧瘠而人口眾多的地區,都選擇從拮據的留稅中抽出一部分,對愿意徙邊的百姓進行補助。 因此,對于很多愿意到邊地闖蕩的百姓,從遞交申請開始,便已經有了第一筆收入。而到了目的地,土地、種子、耕具等生產資料,一般都是準備齊全的,有些地方,甚至連居住的屋舍都考慮到,再給一定補助,墾殖期間的生計口糧,同樣不會少。 為了移民,朝廷還專門撥了一筆款項,專用其事,這筆款項的數額,到開寶二十四年,已達三百萬貫之多,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不得不提一句,當年為支援安東發展,朝廷每年撥款一百萬貫,這筆錢隨著安東發展漸入正軌,也由于一些隱晦的原因,停止了。但從中也不難看出,劉皇帝對于安東地區的發展,對東北邊防之穩固,以及對長子劉煦的偏愛。 另一方面,宣慰司也是全力開動,大力宣傳,挑準各移民地的優勢處進行宣傳,這也確實取得了不小的效果。 這些年,在大漢地方,有不少這樣的現象,官府遣吏下鄉,挨個宣傳朝廷的移民政策以及地方官府移民優惠。 一次不行,一年不行,但長年累月之下,總是少不了動心的人。畢竟,連安東在宣慰司制作的宣傳冊中,都被描述成沃野千里,動植礦物資源予取予求的寶地,除冷了點,沒有任何缺點…… 而隨著此次朝廷大規模稅改的進行,一旦完成,社會環境變遷,再加上政策驅動,新的移民潮,是可以預見地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