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883節
責任重大,你當好自為之!” “臣明白!”李少游后退兩步,躬身道。 姿態是做足了,交待也清楚了,劉皇帝表情恢復了輕松平和,忽然想到了什么,玩味地道:“對于你們這些勛貴而言,這稅改,無異于從自己身上割rou。拿你家來說,一旦定制推行,那千頃良田,大部分可都是要照章納稅的,不知你是否舍得???” 聞問,李少游一臉慨然地道:“老臣這一切,都是拜陛下所賜。恩深遇厚,足以讓臣一家享用不盡,稅改之事利國利民,老臣格局雖不大,又豈能像一般守財奴那般只計較個人之得失?” “哈哈哈……”劉皇帝又笑了笑:“只是,朝廷上下能有你如此覺悟的,能有幾人啊……” 當然,對李少游這番表態,劉皇帝同樣只聽一半,信一半,一切還得看具體表現。 第320章 改革干將 過去的三十多年年,京畿道的治所是幾經遷移,從一開始的洛陽,又曾短暫地遷駐開封,后被劉皇帝安排到鄭州,時間最長,大概有十四年的時間。 開寶十三年,又被劉皇帝以鄭州偏處京畿道北部,不利于對南面諸州的管理,再度遷移,把駐所遷至南面的許州,以便居中治理,持續至今??梢哉f,離大漢的政治中心,是越來越遠。 當然,京畿道作為天下第一道的政治地位,卻始終沒有動搖過,畢竟“京畿”之名便直觀地闡釋著其政治意義。 只是,京畿道這個天下第一道,也并非如表面上那般風光,依制,洛陽、開封二府,也屬于京畿道管轄之下。但制度歸制度,實際情況差別卻格外懸殊。 洛陽、開封二府的獨立性與自主權都太強了,京畿道司根本無法做到有效的制約,當初治所同在京城,又碰到惠國公宋延渥這種背景強大的主官之時,尚且能夠起到一定的干預作用,但隨著治所的遷徙,宋延渥的離任,幾十年發展下來,京畿道司已經徹底無法對這兩京府指手劃腳了。 而二京府管轄之地加起來,占地面積接近京畿道一半,人口超過一半,至于經濟水平更是遠超,因此,排除這二府,那京畿道也就是一個極其普通的道治了,優勢也就僅在把兩京給“包圍”了,更靠近權力中樞。 這些年來,朝野之間都流傳著一個說法,便是寧肯為兩京府尹,也不做京畿使君,可見京畿道的尷尬之處,雖然地位特殊,卻也特殊不過二府尹。 但即便如此,每一任京畿道主官的任命,依舊牽動著上下人心,雖然平日里不乏調侃,但其特殊的政治地位,還是所有人都認同且矚目的。 近來,京畿道又換人了,由二度拜相的尚書令趙普提議,原因也很簡單,為朝廷稅改意志的貫徹落實,更好地推進發展,京畿道作為改革試點地區,需要一個更能領會上意、更有作為的主官,而趙普選中的人乃是淮西布政使潘佑。 潘佑乃是江南降臣,早年仕于李氏,為韓熙載所賞識,舉薦于南唐中主李璟,當初既是南唐江北士人集團的一員,也是由韓熙載主持的那場江南改革中的一名堅定支持者。 只不過,那時的潘佑年輕,地位不高,韓熙載改革在江南勛貴、士族集團的反撲中宣告失敗,南唐也沒能逃脫被大漢一統的宿命,反倒是由大漢朝廷主導的對江南利益階層的改(清)革(洗)中,韓熙載實現了他的政治主張,而潘佑在其中,也有不錯的表現。 韓熙載死后遺奏中,還不忘舉薦潘佑,說他專心致志,勇于任事。潘佑的仕途,由此更進一步,曾一度擔任中書舍人,參與到朝廷中樞事務中。 不過,由于潘佑后來的一些政治主張,過于“復古”,雖有些道理,也能邏輯自洽,但不合實際,最終不為劉皇帝所納。 再加上潘佑性格孤僻,人際關系處理極差,好針砭時事,得罪了不少人,又面貌極丑,為人所厭惡,而他雖出生于北方,但江南的出身,始終與朝廷北方出身的貴族、官僚們隔著一層,可以說是上下厭棄。 還是趙普初為相那些年,地位權勢都不穩固,需要培植勢力、網羅人才,不時地維護提攜,方才使潘佑在朝中有立足之地。 不過,潘佑卻頗為憤懣,覺得在朝中有志難伸,甚至對劉皇帝拒絕他的主張有所怨言,察覺到他那些危險的情緒,再加上潘佑的主動請求外放,趙普果斷同意了。 在開寶十年那場波及整個黃河中下游的大水中,潘佑先是接過濮州那團爛攤子,三年之后,調任汾州,后又續任鄜州、柳州、黃州,兜兜轉轉十幾數年,仍在知州的職級上打轉,絲毫不得進步。 顯然,是遭到了一定打壓的。當然,這其中潘佑個人的因素很重,這個人脾氣太臭了,一點都不講究人情世故,雖然一心做事,也喜歡就事論事,但就是不合群。 而潘佑孤傲的性格在其為政中也被放大了,政風剛猛,不懂緩和,不愿使用一些更聰明的手段,每到一任,除了與同僚搞不好關系,還往往會得罪一大批利益階層,不管是勛貴子弟,還是地主豪強,乃至平民百姓,只要犯在他手里,就是一副六親不認、依法論處的態度。 花花轎子人人抬,而潘佑一方面把抬轎子的人給排斥,另一方面又不斷地觸動那些饕餮的利益,豈能得好。若不是這個人有些背景,也積累了一些資歷,早就被打倒了。 這其中,不是沒人針對過他,只是潘佑也確實潔身自好,又父母早亡,兒子早夭,女兒遠嫁,親戚也從不來往,女色也不近,貪財就更別說了,身上就仿佛罩著一個讓人無法下嘴的龜殼。 至于構陷攀誣什么的,其中的政治風險太大,潘佑可是一個“光腳”的,以其性格,一點小事,能給你鬧得比天大。 因此,十多年來,潘佑歷任數州,當地官員士紳都是日夜盼著他日期結束,趕緊滾到,跟遇到瘟神一樣。長此而往,潘佑成為了天下頭一號的孤臣,而關鍵是,這個孤臣,也并不為劉皇帝所欣賞,潘佑的仕途際遇如何,可想而知。 而就任地方,除一開始的濮、汾州之外,都是老少邊窮地區,能保留一個州府級別,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事實上,在趙普辭相后,潘佑的政治生涯已經接近結束了,此前潘佑沒有遭受重大打擊很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他被看作是趙普的親信,又在中樞待過,說不準還有什么隱藏的關節。 但人的際遇,總是變幻莫測的,一場席卷全國的吏治整飭浪潮過后,潘佑以過去上下皆知的表現,毫無爭議地屹立不倒,甚至被朝廷樹為典型,大力宣揚。 這等時候,積累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一道詔令下,潘佑直接被從黃州任上提拔為淮西布政使,接替被砍了腦袋的前任。 履任不足一年,恩相復任,稅改大朝廷洶洶而來,又被擬調京畿,成為天下第一道,主持改革推進工作。一年之間,從一個小小的潘黃州,成為名聞天下的潘使君,其中的際遇,實在讓人咋舌,驚爆眼球。 當然,這首先也是得到了劉皇帝認可的,以他對稅改工作的重視,對于京畿要地,是不可能讓隨便一阿貓阿狗上任的。 此前,也是經過一番考察的,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潘佑實現了一個從務虛到務實的轉變,為政雖被人批評為“苛猛”,但一切都依法律條文,幾乎沒有任意自專,政治主張也不再像過去那般理想化,辦事cao切,但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是一個敢于做事,能做成事的人。 改革是一項得罪人的事,需要頂著各方面的壓力,在這一點上,潘佑的素質顯然是不需質疑的。于是,潘使君迅速就任,而京畿道上下的官僚們,苦日子也開始了。 許州,潁昌城,威嚴的司衙內,潘使君正在大發雷霆,拍著桌案,厲聲道:“限期已至,其他州縣的土地籍冊都到了,鄭州為何還不到?” 第321章 矛盾 潘佑的長相確實是讓人不敢恭維,發起怒來,則更添幾分震懾,一干京畿道的官僚們大都垂著腦袋,不敢直纓其鋒。 趙普推進稅制改革,是從人事調整開始,從中樞到幾個試點道州,換了一大批人,大部分還都是明晃晃打著“相黨”標簽的趙普舊吏,攬權之猖獗,吃相之難看,讓朝廷上下側目不已。 應有之義,一大批彈劾章程,紛至沓來,扎堆往劉皇帝案頭送,說趙普用人唯私,培植黨羽,排斥異己,傲慢之志日益驕固,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如此云云。 當初盧多遜在朝之時,就經常拿來這些來攻擊趙普,如今,又被朝臣們拿來用了,而這一招一向好用,潑臟水的成本從來很低,甭管有沒有效果,先用了再說,至少得讓皇帝知道他們這些朝廷棟梁的意愿。 雖然劉皇帝任用趙普,給他放權的意向很明顯,但是,皇帝畢竟老了,猜忌心重,未必就真的放心趙普如此這般的斂權法,也許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呢。 不過,他們的算盤,顯然沒能打響,面對群臣的洶洶攻訐,劉皇帝反倒更加放心了。正因有這么多人反對趙普,他才更需要自己的支持,而年老的趙普,也難再對皇權造成什么實質的威脅了。 更何況,當初趙普面圣之時,君臣倆已然達成了默契,改革是需要有足夠的權威的,而這份權威的來源,最為關鍵的一點,就在于人事組織權力上,人事問題理順了,有足夠多的符合要求的人手去任用,各項事務方能順利推動。 另一方面,趙普重新拜相,也需要通過這一系列的調整,重新樹立權威。畢竟離朝兩年多,影響力雖在,較之當年終究有所不如,從朝臣們的反應就可得知,如今可沒有盧多遜那等扛起“抗趙”大旗的狠人,但攻擊依舊接踵而來。權力這東西,一旦丟失了,想要回到從前,是極其困難的。 因此,對于趙普復相后進行的一系列措施,劉皇帝也依著此前的默契,持默認態度。甚至于,面對那些彈劾的章程,還嫌棄朝臣們浪費紙張。 當然,給趙普充分的信任以及這么大的自主權,是基于一個前提的,那就是得做出成績,要有切實的行動,要讓劉皇帝看到稅改的有效進展。 而趙普在這方面,一向是不會讓劉皇帝失望的,三個月的時間,在初步做好人事調整之后,緊接著便把難產已久的新制規定正式頒布出臺。 事實上,趙普這也有點摘桃子的嫌疑,畢竟此前在大的方向上,李昉率群僚已經討論得差不多了,只差一些細節,而趙普做的,也只是在李昉的基礎上,進行完善細化,將有爭議的確定,遺漏的補充。 與趙普一般,潘佑經過述職,接受趙普的親自授意,到任京畿后,便立刻著手推動稅改各項工作,而他的做法,也同樣是從人事調整開始。 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前兩把火便燒到了京畿道治下的官僚及豪強身上,理由也很強大,繼續延續朝廷“反貪除惡”大政,在此事上,潘佑做得是得心應手。要知道,在劉皇帝還沒有掀起全國范圍的吏治除惡運動前,潘佑就已經這么做了,并且堅持了十多年。 這一回,位高權重了,干起來依舊是風風火火,不留任何情面,其中,除了對京畿治下官僚們的整治外,還把馬邑侯黨進的侄子抓起來祭了旗,誰求情也沒用,潘佑就是拿著皇的話以及大漢鐵律說事,氣得黨進在府中大罵。 潘佑為政“酷烈”之風,再度讓人側目。第三把火,則放在了土地清丈上,對治下各級官吏在作風上提出了嚴格要求,在目標上制定了明確標準,尤其在朝廷頒布新制后,對其中要求的各地官府詳細田畝多少,更是積極落實,要求治下各州府縣在中秋以前,把治下有多少田畝悉數查清上報,甚至不惜口出威脅之語,不能按時完成任務者,罷官奪職。 在潘佑如此高壓鞭策下,京畿道治下各州官府,哪敢怠慢,即便心中不滿,也不得不按照他的政令,完成清丈田畝的限期任務。畢竟,潘某人如今正當權,上頭又有人,強頂壓力是不現實的。 于是乎,京畿治下,許、汝、懷、孟、陳、蔡等州的田畝籍冊都按時地送抵潁昌,交由司衙審閱,唯獨一個鄭州,遲遲未到。 如今,已是十四,在各地士民百姓,都在準備歡度中秋之際,京畿道司的官僚們卻不得不繼續cao持著公務,被叫到司衙,對田畝清丈工作進行總結,制定下一步的稅改計劃,順便接受潘使君的訓誡。 而潘佑,首先就拿鄭州遲慢之事開炮了。鄭州可不是一般的地方,京畿道下,除了兩京之外,就屬鄭州稱雄了,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優勢,人口土地都占全道前列,又處于兩京之間,還曾是舊道治,遠不是如今的治所許州能夠比擬的。 對于潘佑而言,鄭州的遲誤,就是不尊上命,怠慢公務的表現,洛陽、開封兩京,礙于現實因素,職權有限,不能節制,捏著鼻子認了也就罷了,你鄭州也敢自行其事,不把司衙的指令當回事,就太驕橫了。 因此,毫無顧忌地,便當著眾僚屬的面開噴。不過,看著潘佑“氣急敗壞”的模樣,一干京畿道司官員們,卻持一種看戲的態度,甚至有人露出幸災樂禍的表情,只是在潘佑目光所及之時,有所收斂。 有人站出來和潘佑打擂臺,這再好不過了,幾個月間,京畿道官場都籠罩在潘佑的“yin威”之下,官僚們可謂度日如年,滿腹怨艾,但都敢怒不敢言。 如今冒出個鄭州,自然是深孚眾望,雖然大多不知鄭州那邊的具體情況,但都有一個心聲,希望事情能鬧大,越大越好。 鄭州地方特殊,知州的身份也同樣不一般,那可是朝廷正考出的狀元,又深受皇帝陛下與太子殿下的信任,你個貌丑如豬的潘佑算什么,走了狗屎運的小人酷吏罷了。 在鄭州問題出現的第一時間,在同樣就職久的知州李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他已經被京畿道的官僚們給“統戰”了。 衙堂間,一干僚屬不說話,似乎都等著看潘佑的笑話。還是由潘佑新提拔的一名僚屬,為解恩主的尷尬,小心翼翼地稟道:“回使君,李知州來報,言稅改之事cao切不得,田土清丈,費時費力,要想得出詳準結果,需要充裕的時間。希望道司能夠寬限時日……” “寬限時日,那要寬限到何時,是明年,還是后年,還是十年八載???”潘佑冷笑兩聲,當即斥道:“自朝廷決定改制以來,進展始終不前,陛下曾講過,就是因為有些官員,心懷不滿,陽奉陰違,刻意遲滯,意圖對抗大政方針??磥?,我京畿道還是有此類人等,不遵上意,不從上命。 此前,若因為朝廷未曾頒布明制,不知如何處事,尚可理解,如今制度已定,大令已發,還不知醒悟,人浮于事,尸位素餐,我看有些人的官是該當到頭了!” 聽潘佑如此說,一干人等都有些噤若寒蟬,這潘使君還是一如既往啊,根本不把李沆放在眼里,看這意思,是要整治李沆啊…… 雖然不少人抱著看熱鬧的心態,但見潘佑態度如此激烈,還是不免心中打鼓,這李沆,能頂住潘佑的壓力嗎? 在眾人疑思不斷之時,一道悠悠然地聲音打破了潘佑的氣勢壓制:“使君此言,有失偏頗吧!” 說話的,是一名中年官員,衣著光鮮,氣度不凡,其人乃是京畿道布政副使李守元,這是始安侯李繼勛的次子。 目光投向李守元,潘佑收起了那副大怒姿態,淡淡地問道:“哦?不知李副使有何見解?” “不敢!”李守元同樣淡定地拱拱手,而后道:“下官只是覺得,李知州的提議,很合實際,也是認真做事的表現。京畿道田畝眾多,情況復雜,要想厘清土地數目,本該按部就班,細致調查,急切為之,只會事與愿違,給上下造成諸多麻煩與不安。 使君高居衙堂,發號施令,威風八面,卻不知下面官吏們做事的難處。如今正處秋收時節,內外忙碌,百姓忙于收獲莊稼,官府忙于統籌計稅,能抽出一定的人手與時間清丈田畝,已是不易,使君若一味地催促逼壓下屬,這事情豈能做好。 使君威風所及,群僚不敢抗拒,但諸州所報籍冊,難道都做到位了嗎?都妥當嗎?下官敢斷言,其中必有為完成使命,而囫圇求成者,這樣的籍冊,必然問題重重,要之何益? 何況,京畿道雖是第一批稅改道州,但新政施行,也需要時間,既有之稅賦也當按時收繳,倘若因新制耽誤了今年舊稅的收入,屆時使君也不好向朝廷交代吧……” 第322章 針鋒相對 “朝廷既定之大政,本官只當遵從,自是不敢違逆?!?/br> 說著李守元便抬眼瞥了潘佑一下,輕蔑一笑,道:“然而,潘使君言之鑿鑿,一口一個朝廷大政、新制措施,但稅制新規之中,可沒有讓使君如此逼迫下情,恣意自專,朝廷新政也不是任你潘使君隨意解讀的! 潘使君近來所作所為,莽撞cao切,急功近利,究竟是上命授意,還是假新制而為私政,這恐怕還有待商榷吧!” 李守元此言落,滿堂皆驚,鄭州李沆什么情況還不明了,但在這衙堂上,副使是正式向盤使君發難了。一干京畿官僚,低眉順眼的同時,耳朵都高高豎起,目光中抑制不住期待,既緊張又興奮地關注著事態的發展。 堂間氛圍這明顯的變化,潘佑自然察覺到了,又不禁多瞧了李守元兩眼,臉上浮現出一抹怒色,語氣凜然道:“李副使的指摘,本使可不敢當,也當不起。本使施政,上遵天子,下從民情,稅改之事,首在田土,田土不清,稅務難征,新政勢必難行。 本使所為,皆是依從朝廷制命,皆是為了改革大局,李副司使今日這通指責,無端生事,究竟是何居心,莫非有意阻我京畿稅改大事?” “怎么,這京畿道司大堂上,已沒有我李某人說話的權力了?”聞言,李守元也冷笑兩聲,朝西北方向拱了拱手:“朝廷當初設立布政副使,除了協助主官治政安民,對主官同樣也有約束制衡之責,以免恣意妄為,誤國害民!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本官身為京畿副使,使君施政有失,自當秉公直言,為民陳情。寧肯被攻擊一個‘別有居心’,也不愿緘口不語!” 看李守元這副大義凜然的樣子,潘佑不由嗤笑道:“好一個忠君之事!本使一心為公,推行新制,反倒成誤國害民的jian臣了?嘴上秉公直言,實則盡是推諉之言,搪塞之辭,對稅改新政暗懷阻撓之心。如此進言,于國何益?如此規勸,本使又何必聽從?” 潘佑話音剛落,李守元便懟了回去:“潘使君如此橫加指責,又是何居心?本官父子飽受國恩,心中常懷感激,對朝廷大政,只有積極推動,不負期望,豈有遲誤? 只是如何推動新政,可不是你潘使君一人說了算的,稅收新規,也不是由你潘使君任意解釋的。 潘使君初到潁昌時,曾當眾說,此來是為國盡忠,為民請命,是聽從陛下號召,來做實事的。 京畿道上下官員,也都睜大雙眼,看著使君表現。然而,以潘使君這數月以來的做法,不得不說,實在讓人不敢茍同! 使君以強權相逼群僚,群僚必以強權壓迫百姓,層層下壓,必生亂象,民情尚且不穩,又談改革? 潘使君履任方三月,本官可是在任已三年,自認對京畿道上下情況的了解是要多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