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811節
“是!”劉文渙聞言,躬身一禮:“孫兒告退!” 第162章 癸未年科舉 內侍奉茶畢,歡聲笑語暫休,劉皇帝表情也變得認真起來,把著指上的玉韘,慢悠悠地對劉承勛道:“聽聞,今科取士,原擬取劉淳為進士第五,被你發話壓下去了?!?/br> 今科會考有些特殊,雍王世子劉淳也參與了,風議如潮,雖然少有明目張膽的指責,但閑言碎語總是難免。 堂堂的雍王世子,何必紆尊降貴,同天下士子小吏相爭。如今科考是越來越難了,參考的人愈多,取士名額愈少,巨大的競爭壓力,除了讓大量士子去選農醫之類的偏科之外,也逼得一些有志之士去考武舉。 此時,聽劉皇帝提起此事,劉承勛搖了搖頭,解釋道:“我本就不同意劉淳參考,沽名釣譽,不論是否真才實學,都難免非議,徒惹麻煩。更何況,以進士第五錄取……” 劉承勛并沒有避諱此事,回答很坦誠,也承認其事。 “你的顧慮,我自然明白!只不過,你對們的主監考官要多些信任,呂端、李沆都是朝中名士,呂端謹慎,李沆磊落,二者主持貢舉,還怕他們取士用私,引人非議,壞你家名聲嗎?” 開寶二十年科舉,在考官隊伍的選用上,劉皇帝啟用了兩名“年輕人”,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呂端,以及中書舍人李沆。 到二十一年開春之后,朝廷經盧多遜倒臺后數月的動蕩之后,中樞又重新達成了新的權力平衡。 趙普仍舊擔任首相,上輔君王,下統群臣,但權威明顯不如以往。原因很簡單,分他權的人,明顯增多了。 趙匡義、王著這二人就不必說,宋琪又調回朝堂,擔任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把持朝廷詔制的審駁權力;李昉則以戶部尚書、同平章事之職,位列政事堂。 樞密院不必多說,向來自成體系,作為軍政紐帶的兵部,趙普同樣沒有太大的控制力,能擔任兵部尚書的,也從來是功臣勛貴,并不買趙普的賬。 比如如今的兵部尚書是韓通,論資歷,比趙普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當然,對趙普影響最大的,還是由廣南東道布政使升任吏部尚書的呂端,這幾乎宣告著,趙普一直掌握在手中的人事大權,被剝奪了。當然,作為首相,仍舊可以過問,但絕不可能如往年那般如臂驅使。 關于呂端的崛起,是有些出乎人意料的,因為他勝過了李昉、石熙載這些老臣宿舊。在過去,很多人對呂端多有非議,這個人脾氣太好,表現太平庸,居任上,從來四平八穩,沒有出眾的政績與建樹。 就連當年考科舉,成績也不靠前,以往,很多人對呂端的步步升遷,只當是已故宰相呂胤的關系。 然而,細數呂端的履歷,卻只能用豐富與扎實來形容,官宦出身,高中進士,當過縣官,做過州長,中樞部司有其履歷,開封府尹這樣的京畿主官也當了多年,至于道司大吏自然也是不缺的。 從能力與資歷上來書,呂端拜相,是毋庸置疑的。只不過,這個人的治政太過平淡,為人又太過低調。 別人能小覷呂端,劉皇帝卻不會忽視他,畢竟,呂胤曾經對他說過,呂端這個弟弟,他自愧不如。對于呂胤,劉皇帝是十分看重的,也相信他的判斷,更何況,呂端這個名字,他總有種耳熟之感,加上這么多年的觀察,確認這會是一代名臣。 一向被劉皇帝視為后備宰相的呂端,被提拔上來,也是水到渠成的事。雖然在政事堂的位次算是敬陪末座,但僅從吏部尚書拜相這一點來考慮,就沒人再敢小視他,不論何時,人事都是最重要的權力之一,否則吏部如何成為諸部司之首。 而呂端上任的第一個重要差事,就是作為今科會考的主考,當然,只是掛一個名,即便如此,劉皇帝的偏向意圖也不要太明顯。 至于李沆,確實是個年輕人了,三十四歲參加了開寶十八年常舉,一舉奪魁,聞名天下。當然,由于劉皇帝的用人習慣,以及持續了三十多年的漢制科考,李沆也不免帶有近些年中第進士的共同特征。 那就是,在參考之前,并不是一味的讀書習文,而在家鄉洺州有了近十年的吏政經驗,并且,深受上官看重,即便不參加科考,也有了脫吏入官的資格。 不過,李沆還是選擇了一條“艱難”的龍門之路,在三年前受洺州知州張林推薦,進京參考,一舉摘得桂冠。 而由于扎實的基層經驗,以及出色吏政能力,李沆自然不用像大部分進士一樣,再在朝中苦熬資歷,而是直接得到重用。 受到太子劉旸看中,調到東宮,擔任侍從官,后調任中書舍人。 上一個有如此經歷的,還是宋準,而如今的宋準,已是江西布政使,雖然不是什么富庶大道,但也是封疆大吏,升官的速度跟火箭一般。 因此,朝廷中,早有人把李沆看作第二個宋準了。而李沆不論為人cao守品行,還是能力才干,也都沒有讓人失望。 三年前,他還是眾多會考士子中的一員,三年后,他就成為了監考,如此際遇,如此身份轉變,頗令人感慨。 而由呂端與李沆作為主、監考,就基本能保證,今科會考選才的公平性,至少在這一點上,能夠讓劉皇帝相信,讓朝臣信服。 另一方面,即便不提二者的人格品行,就沖他們二人都處在仕途的上升期,就不大做出什么自毀前程的事來。 但是,因為雍王世子劉淳參考的緣故,鬧出了一些風波,閱卷考官,一致審定,以第五名取士,呂、李二人在親自審議考卷答案后,也認可這份排名。 不過,這樣的決定,受到了雍王劉承勛的干擾,他很關心此事,施加了一些手段,希望劉淳能夠落第,參與也就罷了,不需要招搖,好好等著繼承雍王爵位即可。 但是,呂端、李沆卻稍微有些不知趣,堅持要維持名次不變,只是,迫于劉承勛的壓力,還是把名次給壓后了些。 然而即便如此,也仍舊夠醒目,十一名可一點都不低,這樣的結果,是在各方都不滿意,都帶有心結,劉皇帝也明白,并不沒有就此事做什么正面回應,最終也默認了。 不過,默認并不代表認可,他也難免多些心結。當面提起此事,雖然嘴上云淡風輕,但敲打的意味很濃。 劉皇帝抿了一口茶,看著劉承勛,慢悠悠地說道:“即便你信不過呂、李二人,但也該對朝廷實行多年的貢舉制度有信心才是,在取士之道上,我也自認是歷代以來最為完善、公平、實際的! 劉淳有才,便取,不足,即落第,如此而已。你顧念名聲,怕惹人非議,橫加干涉,豈不知,如此反而惹出更大的爭議。 此次,你是謙讓,讓劉淳的名次下降了,然而,能讓其降,是否下一次,就能讓人升啊……” 劉承勛本就察覺到劉皇帝言語中的不對勁,然而,等聽完這番話,臉色終于大變,明白自己是真犯忌諱了。 注意了下劉皇帝的臉色,看起來很平靜,但越是如此,心中越是忐忑。 對劉皇帝,劉承勛向來坦誠,這也是他的自保之道,因此,也沒有過于慌張,琢磨片刻,面帶尷尬,拱手道:“二哥這番話,說得我冷汗淋漓??!如今思來,確是我思慮不周,在這件事上,我所行不妥,壞了朝廷章程制度,還請治罪,我甘愿受罰,絕無怨言!” 劉承勛態度如此誠懇,劉皇帝又能如何?他也不可能盯著此事不放,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擺擺手,不咸不淡地道:“你明白就好,念你關心則亂,此事就此揭過,當引以為戒,切勿再犯!” “是!” 第163章 南洋之重 劉承勛此番回朝,自然劉皇帝去了一份召令,稍微敲打過后,劉皇帝又恢復了慈眉善目,嘴掛淺笑,道:“說說正事吧!” “臣恭聽圣諭!”聞言,劉承勛頓時肅然。 見狀,劉皇帝立刻擺擺手,輕言細語地道:“不必如此嚴肅,放松點!也不是什么大事,這些年,大漢與海外的聯系日益緊密,尤其與南洋諸國的往來,漸趨頻繁,對于此類事務,你當有所了解才是!” 聽劉皇帝提及此,劉承勛頓時就上了心,心中暗自琢磨著劉皇帝的用意。腦海中回憶起關于南洋的一些情況,組織了下語言,方才道:“對于南洋事務,臣不甚熟悉。 不過卻,在江寧的這兩年,也有不少海外商人入境經商,當地也有不少商旅,組織船隊南下,從他們口中,初窺南洋之貌。 其域廣大,島國林立,蠻夷雜聚,然而多為尚不開化,不知禮儀的蠻荒之地。不過,當地氣候溫暖,四季不甚分明,物產豐盛,稻谷種植,往往一年三熟,甚至四熟。這也是大漢商民踴躍南下貿易墾殖的原因之一! 據聞,在南洋當地,種子撒下,都不需多少料理,更不需精耕細作,便可坐等收成。如此寶地,卻落于一干蠻荒土地之手,思之頗為可惜,也令人感慨吶!” “你說得很對!”聽其侃侃而談,劉皇帝頷首道:“雖屬化外之地,卻是不折不扣的寶地,甚至優于大漢大部分的土地。當然,不開化,也就意味著不服王化?!?/br> 劉承勛當即附和道:“對三佛齊的戰事,臣也聽聞了,不過,王師南下,所向披靡,經此教訓,卑辭厚禮,匆忙請和,彼蠻夷小國,也當安分了!” “我并不在意其是否真心求和,心悅臣服也罷,被兵威壓服也罷,都無所謂,我只關心,大漢對諸國的威嚴能否保持,對南洋的經營能否持續,大漢商民對南洋的開拓能否長久,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也是朝廷的百年大計!”劉皇帝語氣堅決地道。 “我常思歷代王朝興衰更替,其治亂循環之由,首在土地,尤其在王朝后期,人多地少的土地矛盾,便是變亂的根本問題,再加上不可避免的土地兼并,更是加劇矛盾。 大漢立國三十余年,三十年休養生聚,如今也有類似的苗頭了,雖然朝廷嚴厲推行了數次移民實邊,但也只是延緩這個趨勢。 但據武德司及各地的匯報,如今的南方道州,人口激增,幾乎倍于統一之前,然可勞作的土地卻只有那么多。 我在過去,制定了諸多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提高土地交易稅收,目的就是為了讓大漢的百姓,能夠有地種,有糧吃,百姓衣食足,自然不會反抗朝廷的統治。 然而,這些終究是治標之法,是改良之法,且能否持續,能夠持續多久,也值得商榷。我在位,上下不敢違逆,能夠勉強貫徹執行。 但我之后呢?繼世之君,乃至隔代之君,又能否堅決推行,即便能夠切實遵循,時移世易,又是否又那個能力與威望堅持下去?這一點,我心里是不放心的!” 說到這兒,劉皇帝停頓了下來,看了看劉承勛的反應。且不提他嚴肅的表情,就那極其認真的傾聽狀,就讓劉皇帝很滿意。 再飲一口茶,劉皇帝繼續道:“這些年,我反復思量此事,意圖尋求一個解決之道。然而,度德量力,才智有限,終是沒有一個根治的辦法。 思來想去,最終也只有不斷開拓進取,用大漢的刀劍,為大漢百姓爭取更多生存墾殖的土地。讓大漢的土地,足以承載激增的人口。 不論東征還是西討,除鞏固邊防之外,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此。然而西土雖則廣袤,然沙磧密布,地多貧瘠,道路遙遠,東土肥沃,然實在苦寒,艱難偏僻。 與二者相比,南洋之地,堪稱得天獨厚,是大有可有之地,也是大漢帝國與百姓的希望之地。 將來,倘若國內土地不足,那南洋便是移民就食的最佳去處,是轉移矛盾,緩解大漢統治危機的最佳辦法! 即便我也清楚,這仍不是治本之道,但卻是所能想出的力所能及的策略了。千秋萬代,我并不做那奢望,但能延長國祚的事情,還是值得努力一番的。 因此,即便為大漢國運,南洋的開拓也不能停下,甚至還要加大投入,鼓勵支持那些不畏艱難、積極進取的商旅百姓!” “陛下見識奇絕、目光深遠、器量恢弘,臣感佩萬分!”聽劉皇帝道出這么一番大論,劉承勛一副咋舌的模樣,略微震驚過后,當即拍出一串彩虹屁。 當然,他的驚詫之情卻不是作假,劉皇帝話里,實在透露了太多東西,其著眼點也算是深刻,很多東西,都是常人所不敢想的。 即便敢想,也是不敢提出來的,也只有劉皇帝能說。同時,他對于南洋的印象,也僅僅停留在偏遠、蠻荒、豐沃等詞上,很多下南洋的商旅漢民都從中獲取了不匪的利益,但怎么也沒想到,劉皇帝竟然將之看得如此之重,竟然將之與大漢國運聯系到一起。 嘴里雖然附和著,贊嘆劉皇帝格局遠大,見識超絕,但從本心而言,覺得言過其實,甚至覺得有些不靠譜。 劉皇帝則沒有管劉承勛的反應,而繼續道:“這些年,關于南洋開拓之事,朝中屢起爭議,有些人是不滿商業貿易的興起,商賈地位的提升,有些人是眼紅那些冒險者的收獲,有些人則是不滿海軍巨大的開支。 但是,事實上,大漢投入巨大的同時,收獲也同樣豐碩,有進有出,到近些年,從海外貿易、墾殖獲取的財稅,已然占朝廷財政近一成了。 這是怎樣一筆收入,即便你沒有理過財政,想來也明白其價值吧!” 劉承勛點點頭:“江寧市舶司每年的進項如流水,江南財政,也眼紅不已,早有分一杯羹的意思了!” “因此,不論從眼前之利益,還是為長遠打算,向南洋擴張的步伐,不能停止,那是上天賜予大漢的福地,大漢的未來,也在南洋。 將來,大漢在鞏固國內的同時,需要向海而爭,此為國祚延綿的百年大計,不容動搖!”劉皇帝堅決地道。 哪怕心中有諸多疑問,劉承勛也只能表態支持。而后,反應過來,看著說得有些口干的劉皇帝,請示道:“不知陛下想要臣做什么?” 聞問,劉皇帝又輕描淡寫地道:“我雖然已定南洋戰略,但持保守想法的人依舊不少,故步自封是要不得的,對此,還需要進一步明確。 我有意,讓你代表我,代表朝廷,巡視南洋,散播天朝榮光,也向內外臣僚、天下子民,宣揚大漢對南洋的戰略政策。 簡單地講,要統一思想,并力南下,我不想再與那些迂腐之輩多廢口舌!” 聽劉皇帝此吩咐,劉承勛難免驚愕,甚至都有種這是放逐自己的感覺,不過,見劉皇帝那鄭重的神情,方才稍稍安心。 對此項任,也不需要多考慮,根本沒有拒絕的余地,因此,只稍作臣吟,劉承勛便起身,作揖而拜:“陛下以要任相托,臣別無二話,自當一行!” “好!”見劉承勛回答地利落,劉皇帝再度露出了笑容,當即夸獎道:“你還是這般,永遠不會辜負我的期望!” 劉承勛笑了笑,心中如何想且先不提,但面上一副慷慨之狀:“陛下言重了!臣享受著大漢與陛下帶來的無上榮光,自當竭盡全力,不敢有辭!” “嗯!”對于劉承勛的覺悟,劉皇帝還是很滿意的,語氣也變得平和:“你回京辛苦,暫時歇息一陣,我為你準備了一支使團,待一切籌備完畢,即可起行!” “臣奉詔!” 第164章 高規格 雍王劉承勛要下南洋的消息,很快就傳了出去,并且在官方的推動下,擴散地很快。當然,對于絕大多數的官員百姓來說,這不是什么大事,甚至引不起他們絲毫的興趣。 但是,對于那些利益相關的階層、團體、個人來講,就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政治信號了。從政事堂到海軍,從勛貴到商賈,乃至最底層的漁民船員,海外貿易這條龐大的利益鏈條中的利益相關者,都大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