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668節
聞問,王溥立刻謙恭地答道:“多謝陛下關懷,幸賴陛下施恩擢拔,諸公鼎立扶助,事宜順遂!” 目光在趙普與王溥身上轉悠一圈,劉皇帝斂起笑容,沖王溥輕嘆道:“朕自還京以來,聽得最多的,就是國庫空虛,朝廷財政拮據,聽得朕這耳朵都要起繭子了。齊物,你如今可管著大漢的錢袋子,此事不易啊,要想管好,可就更加不易了,還要勞你多費些心了!” “職責所在,臣敢不盡力?”王溥當即表態,一副感激知遇之恩的模樣。 在趙普的主持下,按照休養生息的大政方針展開,而改良財制,改善惡劣的財政的現狀,則是其中一個重心,朝廷當下的諸多工作,也是圍繞此事展開的。 大漢的宰相們,如今也形成了分管工作,趙普總理,直轄吏部的同時,無事不察。而重回政堂的王溥,則直接負責財政司,當年在開封為宰臣時,也有這個經歷。像國舅李業,則負責禮部、工部的指導工作…… 對王溥的態度與能力,劉皇帝是素來欣賞與信任的,點了點頭,看向趙普,說道:“財政司所擬的幾條改革措施,朕看過了,可以著手落實,改善國家財政的辦法,無外乎開源節流。 節流方面,目前能夠做的不多,就該多從開源方面想辦法!不過,鹽茶糧布,事關國計民生,尤其鹽事改革,朕知道這是朝廷重要財源,但不要為巨利所惑,無論何時,滿足百姓所需,永遠是第一位的……” 這數月,朝廷一直在為財稅做努力,討論許久,醞釀許久,終于拿出一些具體的措施了,而鹽事,就是其中一個比較大的動作。 大漢每年各項收入,鹽利始終是大頭,不過,一直以來,朝廷的管控都十分嚴格,從生產、轉運再到銷售,官府在其中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并且專門制定了一部鹽法,以極其嚴酷的刑罰,打擊私鹽,以及鹽事犯罪。而鹽價,也一直被壓制在一個極低的水平上,過去的十多年內,糧食的價格隨著時局的變化屢生波動,但唯有鹽價始終平穩。 而此番,財政司拿出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在鹽利上做文章,而所擬具體辦法,其核心要旨,就在于放寬對鹽事的限制,今后官府主要負責生產,而運輸、銷售則開放一部分渠道,予以商賈。 此議,劉皇帝沒有任何指導與干涉,完全是財政司自己拿出來的。而這一點,不得不說是個大動作。 雖然只是開一道口子,但這口子一開,給朝廷,給商賈,給百姓帶來的影響,卻會隨著時間而增大。讓更多的商賈參與進來,有助于鹽業的發展,減輕朝廷的負擔,同時,也能創造更大的利益,朝廷吃rou,商賈喝湯,但更顯著的,會是鹽價的提升,對于吃鹽用鹽的平民百姓,就不那么友好了。 因此,劉皇帝這番話,也就顯得冠冕堂皇了,但是,看得著的利益就擺在眼前,很難不動心。再者,大漢百姓吃了十多年平價鹽了,如今家家都日漸寬裕了,鹽價稍微提升一些,也不會真影響到民生水平,畢竟鹽還是不想糧食那般消耗巨大。 而在很多人看來,大漢鹽事早就該改了,過去放著偌大一個聚寶盆,卻始終壓制著,通過鹽利改善大漢窘迫的財政,也是個良策。要知道,在唐時,鹽利收入幾乎能占據每年朝廷財稅之半,而當下的大漢,卻只是是坐擁寶山而已。 “陛下放心,財政司已然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改革辦法,并加強監督措施!”王溥應道:“并且,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步放寬,對于鹽價,朝廷也會時刻關注,一旦有什么問題,也會及時調整!” “只要不cao之過急,相信卿等會給朕,也給大漢百姓一個滿意的答案!朕相信你們的能力!”劉皇帝這么說道。 而通過這么一番對話,也基本定下此事了,可以想見,圍繞著鹽利這一重大利益鏈條,接下來大漢上下又將出現一場狂歡,哪怕只是官府勻出一塊rou,也足夠引得眾人搶食,而一般的商賈,或許連參與的資格都沒有。 當然,隱憂也是存在的,開了這條口子,再想收回來,可就沒那么容易了,并且只會越拉越大,而鹽價的上漲,也幾乎是不可逆的。當商人在售賣上占據足夠的話語權,會不會形成反制? 按照常理,幾乎是不可能,財政司對鹽事改革,其中保證了一條底線,那就是最基礎的制鹽始終掌控在朝廷手中,由各地鹽監負責。 但是,當新的利益鏈條形成、鞏固、壯大之后,這些制度,也難免不被侵蝕,總有人負責的,有人就有腐敗的可能。 當然,凡事都有其利弊,劉皇帝也不是求全責備的人。至少眼下,對于鹽事改革,他是呈支持態度的,同時,這也是支持商業發展的一種嘗試了。 鹽事如此,如果成功了,那酒茶棉等,也就可以依樣畫葫蘆,進行合理適當的改革了。 “另外,關于商稅的問題,也不要只想著加稅!”劉皇帝又指示道:“加稅固然能直接提升朝廷的收入,但過于簡單粗暴,難以持續,且容易打擊商賈的積極性,是竭澤而漁的辦法。 就拿鹽事改革來說,重稅之下,能有多少人愿意參與進來,即便參與了,最終為了足夠的利益,大肆提高鹽價,受苦的就還是黎民百姓了。 朕知道,你們有的人會把那些抬高鹽價的商賈看做jian商,朝廷也可加以打擊,明令鹽價。但那樣,改革的意義又何在?倘若是那樣,還不如保持現狀,直接提高鹽價。 因此,在商賈商事之上,朝廷還當設法,制定更合理的律法,規范約束商賈行為,扶持那些服從管束、依法納稅之人,打擊那些偷稅漏稅的不法商賈,使官府與商民互惠互利,才是長久之道……” 這些年,大漢商業,確實在蓬勃發展,商品經濟已經初具規模,但朝廷在引導與規范上,仍舊處于一種初級的階段上。 從思想文化上,朝廷上下,官府民間,對于商賈商業都存在著一定的偏見,士農工商仍舊是主流。 若不是一直以來,劉皇帝對商賈的態度比較好,大漢的商賈們,未必有如今這樣一個相對寬松的經營環境。 即便如此,也屢有波折,過去,已然發生過幾次割韭菜的行為了。此番,財政司又拿出了一套商稅改革方案,并且簡單粗暴,就是對商業貿易行為進行加稅、增稅。 增稅,劉皇帝是不反對的,因為就大漢目前的情況而言,商稅的收取,是很不到位的,朝廷也做不到太細致,畢竟沒有那么多精力,也沒有那么多的人手。 因而,這些年,大漢的商業在蓬勃發展,每年商稅都在增加,但與商賈得利相比,只是小頭。所以,劉皇帝也樂得在合適的時間,割一波韭菜。 但就財政司所擬方案來看,用搶劫來形容,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吃相太難看了,并且,劉皇帝覺得,這是在打擊抑制商業的發展。 甚至于,更像是一種報復行為,國家財政拮據,而一些商賈卻富得流油,直接引得朝廷饑餓的目光投向他們。而在去年北伐的過程中,也有不少糧食、木材、船運以及各種手工業商人,從朝廷的軍費支出中,賺了大錢。 而在一些財政司官員看來,朝廷的錢,都是民脂民膏,豈能讓一干商賈給賺去了,朝廷的錢,哪能這么容易賺到,于是想法設法,要讓他們吐出來。 而最后的辦法嘛,加稅,課以重稅,還是全方位的。劉皇帝對此,當然得指導一番了…… 第342章 殺肥 劉皇帝這番話,雖然有些假大空,但態度還是明明白白地擺出來了,就是對財政司提出的所謂“商稅改革”條議不滿意,這可就讓人心頭泛起嘀咕了,尤其是在座的財政使沈義倫,老臉之上,明顯帶有一抹尷尬。 因而,劉皇帝言罷,沈義倫主動站了起來,佝身拜道:“陛下教訓得是,是臣等所議不周,考慮欠妥!” 見狀,趙普也開口了,向劉皇帝道:“陛下,商稅加增之議,財政司只是初擬,尚無定論,群僚仍在籌議之中。今陛下教誨,臣等當銘記在心,深入商討,拿出一套周全適宜的辦法來!” 論官話、套話,又能有多少人比趙普這干大臣還熟練,趙普侃侃而談,也有為沈義倫說話的意思。 目光游移幾許,老邁的沈義倫那認過請罰的姿態,倒搞得劉皇帝有些尷尬,當即一擺手,表示道:“沈卿不必如此,朕也不是在問責,只是略表感慨罷了,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 以洛陽、開封之大,輻輳八方,若無商賈從中貿易,何來兩京之繁榮。商賈之中,不只有jian商市儈,也有良商義賈,還是當有所區別的! 對于共襄大漢盛世之商民,朝廷還是當給予鼓勵與保護的!因此,朝廷出臺政策,還當將目光放得長遠一些,殺雞取卵的事,要盡量避免!” “陛下所言甚是,臣等謹記!”趙普帶頭附和道。 說著,趙普又道:“對于良商義賈,朝廷自然要鼓勵,但不代表放任,畢竟商人逐利,難知禮義,天下商賈,成千上萬,多為私利,彼等固然給大漢帶來活力,卻同樣滋生了不少違法之事。 因此,臣一直認為,對商賈還當加以約束,若是過于寬縱,只會敗壞民間淳良之風,若百姓爭相效仿,那何人事農,何人務工,這對大漢也非益事。 另外,朝廷這些年實行勵商政策,與其寬松經營之環境,大漢也產生了一大批的巨商富賈。這些人家,借著朝廷的善待,通過貨殖貿易,積累了大量財富,但這些人,是否遵紀守法,是否依照朝廷稅制繳納稅收,只怕不然。 臣也收到了不少奏報,凡大商巨賈,在賺取財富的過程中,多有作jian犯科之嫌,甚至不乏草菅人命者,對于這等人,朝廷自然不當一視同仁。 臣以為,對于那些小商小販,朝廷可以稍加寬縱,但對于那些大商巨富,還當嚴格約束……” 趙普這一番話,態度同樣十分明確,言語中不乏對大漢那些巨商大賈的厭惡。但是,劉皇帝聽著,卻總覺得有些古怪。 趙普可不是個輕易表現出政治傾向的人,此番如此強勢,張牙舞爪地要對付大商賈,這就值得幾分玩味了。 思索一番,劉皇帝有所猜測了,大抵殺豬挑肥的殺,效果會顯著些,要針對,就得針對那些打商賈,類似的事情,朝廷此前也不是沒做過。 至于趙普擺出來的那些理由,則不用太過當真,借口罷了。而另一方面,這些大商人中,能有所成就的,哪個沒些關系,就兩京那些經營有成的大富商,也多與勛貴、官僚聯系緊密,這是不可避免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想要繼續發展,想要尋求保護,依附權貴也是必然的選擇。 甚至于,不少人就是權貴們的爪牙,比如東平王趙匡贊,他家的酒樓生意,可做得紅紅火火的…… 打擊大商賈,這是不是趙普暗度陳倉的一種手段?多疑的稟性,讓劉皇帝下意識地就多思考了一些,但看著趙普的平靜自然的表情,心中也不免嘀咕幾番。 劉皇帝忽然覺得,這趙普也是有些深不可測的,難以看透,甚至有種恍然大悟后的驚悸感,這些大臣,都是站在大漢最頂層的精英了,哪里是容易被看穿的。那過去,劉皇帝一直自信的洞察全局全人,不會是這些人陪自己表演的吧…… 多疑成性,有的時候,也確實讓劉皇帝倍感煎熬。心中疑忌洶涌,劉皇帝臉上還是穩得住的,迎著趙普的目光,還是頷首,輕笑道:“趙卿所言,也有道理,國法森嚴,商法既然立了,就不是擺設,就要嚴格遵行,對于商賈,還當加以引導約束,將規矩深入人心!” 見劉皇帝表露支持之意,趙普也終于露出了點笑意,拱手道:“陛下英明!” 而注意到趙普那平和謙恭的表情,劉皇帝這心里,就更不得味了。 “卿等忙于國務,朕就不多打擾了,總之一句話,專注于國事民生,熬過接下來兩三年,大漢會越來越繁榮的,這還得仰賴諸公了!”在椅子上留下了點印跡,劉皇帝還是起身告辭了,臨走前,還不忘勉勵一句。 當然,給了趙普一個提醒的眼神。 別管前段時間,朝中有多少的紛擾,但大漢朝堂的各項工作運轉,還是很是正常的。風波之后,一切似乎歸于沉寂,趙普那所謂限制勛貴的政治目標,終究只限于流言,甚至沒有出現在紙面上。 在進入三月之后,甚至就仿佛沒有發生過一般,趙普沒有就此事再表露任何態度與意見,而是將精力放到國政上,大漢內外,需要改變的地方還有很多。 勛貴們也不再鬧騰了,聚會也少了,仿佛從趙普前后表現的反差中感受到了退縮之意,當然,免不了一些大佬們的警告,此前私會可有陰謀串連的嫌疑,容易落人口實,犯忌的事情,不當做,也沒到那個地步。 當然,趙普不是怯懦的人,更不會因為感受到一些壓力便輕易服軟,讓他退步的,還是劉皇帝這個幕后的裁判。 明里暗里,劉皇帝給了趙普以提醒,得分清主次,眼下大漢朝廷首要事宜,還在安撫民生,恢復國力上,其他事情,都要放一放。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劉皇帝的態度呢,明確中又帶有一絲曖昧,但趙普是什么人,有所體悟,也就放下了。 但是,放下不代表放棄,可以看作暫時的韜晦。況且,趙普此前那些咄咄欲出的動作,也未嘗不是一種試探,既試探劉皇帝,也試探勛貴們的反應,如今,也算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趙普這樣的政治雄才,做什么事,出什么政策,可不會莽撞,目標明確,但達成目標也是需要手段與方法的。 而從劉皇帝那曖昧的反應中,趙普同樣也收到了一個比較清晰的態度,只是時機不對罷了。而等待一個合適時機的耐心,趙普還是有的。 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 三月的洛陽,一派繁榮景象,甚至更勝往昔,已然完全從戰爭的陰影中擺脫出來。畢竟是天子腳下,受朝廷政策影響是最大的,上邊有什么風吹草動,都能及時地反應到民間,再者,首善之區,朝廷也不允許持續蕭條,必定是要保證其繁盛景象的。 開闊的道路上車水馬龍,蔥郁的行道樹煥發著勃勃生機,伊洛之上帆檣林立,街市之間人潮洶涌、喧囂不斷,時令瓜果貨物源源不斷充盈市場,酒肆茶坊、青樓畫坊賓客盈門。 自洛陽修復,朝廷西遷以來,西京的繁榮是一年勝過一年,帝都氣象一日蓋過一日,用欽天監一些官員的話說,是民粹匯聚,王道昌盛。 不過,與東京開封相比,劉皇帝總覺得差點什么,論繁榮,還得屬開封!當然,劉皇帝只當是自己的心理作用,開封的興起,似乎是大勢所趨,有時來天地皆同力之意,劉皇帝西遷,反而是逆勢而為。 比起洛陽,開封有千般萬般好,但一個無險可守,一個黃泛之患,就足以讓人警惕。當然,遷都之事,已是現實,劉皇帝也就是想起開封時,難免有些眷念之情。 畢竟,在開封待了那么多年,劉皇帝勵精圖治、一統天下,也是從開封開始的。晉陽乃是大漢的龍興之地,而開封,則是劉皇帝的崛起之地。 而拋除一些個人的感情因素,劉皇帝對如今的洛陽,還是很滿意的。天下之中,四通八達,形勝穩固,兼顧西陲。 春光燦爛,陽光明媚,劉皇帝輕車簡從,暢游帝都。將近兩個月了,劉皇帝再度出宮,隨著年紀的增長,他也是越發坐得住,耐得住寂寞了,要知道,在乾祐時代,他幾乎有近半的時間都待在宮城之外,也不愿被那些威嚴肅穆、宏偉壯麗的宮闕朝廷所限制。 作為帝都,洛陽是從來不缺乏話題的,不說全民議政,然即便是市井小民,也能就國事民生掰扯一二,即便是膚淺片面之見,乃至胡說八道,也樂在其中。 當然,派系之爭,軍國大政,畢竟離黎民百姓太遙遠,除非有直觀的感受,否則大部分人是不會關心朝廷又出臺了什么政策,又拿出什么措施。 而近來,對洛陽百姓而言,最引人矚目的,只為一件事,或者說一個人,他們迎來了一個新的府尹,一個新的父母官,趙匡義。 如果當下大漢有個熱搜榜的話,在西京之中,新任的洛陽府尹趙匡義,絕對是每日一熱搜,天天上榜。 別看趙匡義到任還不足二十日,但是已然做出了好幾件引起朝野轟動的事情。新官上任三把火,趙匡義履職后,只按捺了三日,便燒得紅紅火火,燒得一些人叫苦不迭。 趙匡義也算少年得志了,但與年紀所不符的是,處事風格老練,政治手段成熟。上任之前,早就暗中將洛陽府上上下下的情況都摸清了,這對趙家而言并非難事。 府衙上下的人際關系,包括所屬職吏背后的關系,都心中有數,什么人可以用,什么值得拉攏,什么人能得罪,什么人需要打擊,都早有計劃。按捺的三日,也只是用于接手熟悉,等脈絡一理清,便開始按照他的計劃施政理事。 數日之間,清查處置了洛陽府下二十多名大小職吏,這些官吏,或有不法,或有瀆職,或不檢點,總之趙匡義是辦得有理有據的,誰請客說情,都不給面子。 但即便如此,趙匡義這種做法,也引得了不少非議,尤其朝中一些老臣,直接就給趙匡義打上了一個年輕氣盛、驕橫跋扈的標簽。 哪有這么辦事的,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才上位,就打擊異己,提拔親近,獨斷專行,這不是在亂政嘛。 洛陽府可是帝都,轄下一城十余縣上百萬百姓,職責重大,上下矚目,要的就是穩定,平安無事。趙匡義這么搞,使得府衙上下,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府衙若是亂了,洛陽官民豈能安穩…… 類似的指謫,雖未到攻訐的程度,但這些不滿的議論還是傳到了劉皇帝的耳中,說話的人,或是清流議政,或是被趙匡義掃了面子的。 但是,趙匡義面對這些議論,卻是凜然不懼,依舊我行我素,不為所動。動靜鬧得不小,然而仔細觀察趙匡義的作為,所處置的人,都是些根基淺薄的下官微吏,真正有背景、有后臺的,一個沒動,反而是盡量交好籠絡。 所謂洛陽府上下人心惶惶,也只是針對那些心中有鬼而又無所依仗之人,而偌大的洛陽府,也沒那么容易就亂來,運轉始終穩定,區別只在于上臺一個新的大領導,以肅清吏治的名義,清除了一些蛀蟲,樹立了權威。 而對于那些不滿他做法的言論,趙匡義更是嗤之以鼻,還美其名曰,身兼西京百萬士民安治之重,不容徇私,他當這個府尹,就是來得罪人的,也不怕得罪人,若得洛陽安治,他不懼毀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