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608節
不過,表現雖然沉穩,但難免露出少許緊張激動的情緒,畢竟大漢尚武之風還是很濃厚的,劉旸也是年輕人,雖然承受著遠超旁人的壓力與束縛,使他不敢有任何輕浮,但心里又何嘗沒有縱馬執鞭、揚名沙場的期待? 見其狀,劉皇帝微微一笑,問道:“出征之后,你打算怎么做?” 劉旸聞問,稍微愣了下,迎著劉皇帝注視的目光,思索了下,答道:“就如當年北伐,兒受命監國時,以學看聽為主,舍此之外,軍機決斷,定不橫加干涉!” 劉皇帝點了點頭,說道:“你素來穩重,這么多年輔政事君,你在為政上我是很放心的,不過這治政與治軍,雖有相通之處,但總是有所區別的,這還需你自己善加體會。 抱著一個謹慎學習心態,這只是個基礎,但讓你掛帥,也不只是讓你去當一個任人擺弄的木偶,該擔當的必有所擔當,打仗也不只是軍事決策與指揮,在此之外,能做的還有許多。 多余的話,我也不說了,我就在后方,看你表現,予你支持……” “兒謹記教誨!”多年以來,劉皇帝總是這般言傳身教,如今又是相似的情況,劉旸心中感動。 “東路軍主帥未定,不知您屬意何人?”劉旸主動問道。 “你認為呢?”劉皇帝反問道:“掛帥乃為治將,調兵的事不用你考慮,這遣將可需你費些心思了,說說你的看法?” 對此,劉旸當然不可能沒有想過,甚至于他還代入劉皇帝的角色琢磨過。因此,當問到這里,劉旸也不矜持,拱手應道:“兒以為,榮國公趙匡胤可為東路軍主帥!” 趙匡胤不管能力、資歷,都是足以承擔此責的。從劉旸個人出發,他對趙匡胤感觀素來很好,輔政之時也多有請教。而從劉皇帝此前的行為態度,也能看出對趙匡胤的任用之意。 “趙匡胤為行營左元帥,高懷德為行營右元帥!”劉皇帝也不藏著掖著了,干脆地道出想法:“他們二人,我都談過話了!” 不用正副,而采取左右職位,自然求個制衡的局面,而高懷德就是去牽制趙匡胤的。 而劉旸面色一喜,道:“二公皆是大漢名將,將帥之英,又都有對遼作戰的經驗,有二公從征主持軍務,兒無憂了!” 劉皇帝笑了笑,道:“你回去準備準備吧,東宮的僚屬,不必帶太多,揀幾名通邊務的干吏即可,慕容德豐這樣的青俊,可以帶去歷練歷練,懷遇這孩子跟在你身邊也有些年頭了,也帶去見識見識,看看他父親生前奮戰的地方。另外,奉宸軍我交給你!” “是!”劉旸拜謝。 翌日,劉皇帝正式降詔,以太子劉旸為平北大元帥,總督各路兵馬,率軍北伐。而其中疑而未定的東路軍將帥,也隨即頒告,趙匡胤與高懷德。 詔令正式下達,也意味著,大漢北伐備戰,徹底進入快速道,諸類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向北方輸送,而華北諸道,地方官府,也開始征調民夫徭役牲口,以供北伐,數以十萬計的壯丁,不得不放下鋤頭,離開土地,把汗水揮灑在北伐事業上。 黃河以南,中原諸州,在東京的調度安排下,也做好了物資的集中轉運,只要有需要,便隨時動員。至于長江以南的地區,動靜同樣不少,大量的物資,尤其是糧食,在官府的統籌下,也持續向北方轉運。 可以說,這是大漢第一次調動全國的實力,用于戰爭,而第一次真正爆發出來,就有種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戰爭的陰云,彌漫在漢遼邊境,對于初步完成政權交接的遼國而言,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危機降臨了,就如耶律璟之死一般突然,但帶來的壓力,卻是鋪天蓋地的…… 隨著北伐詔令下達,大漢中樞也開始全力運轉,籌措各項事務,忙碌起來。洛陽城中,當然是議論紛紛,不過對他們而言,戰爭的影響還僅限于口頭上,皇城中的氣氛,也跟著緊張起來。 倒是劉皇帝,在這個情況下,反倒變得輕松從容了,除了每日到諸衙視察詢問一番,沒有表現出一絲緊迫。 “官家,魏王殿下求見!”喦脫起來稟報。 “嗯?他來做什么……”劉皇帝嘀咕了一句:“宣!” “參見陛下!”很快,魏王劉旻挺身入殿,干練地行禮。 越長大,越沉默,劉旻臉上仍然帶著青蔥稚氣,但是表情卻顯得死板,沒有任何多余的變化。這一點,很像早年的劉皇帝。 打量了這個兒子幾眼,只見他穿著一身武服,表情鄭重,但目光明亮,透著堅定。劉皇帝坐正了身體,問:“何事?” “我要參加北伐!”劉旻毫不廢話,表明來意。 聞之,劉皇帝有些意外,隨即失笑:“小小年紀,你來湊什么熱鬧!” “我已經十六歲了!”劉旻盯著劉皇帝,認真地說道:“四哥參與南征時,尚十三歲!” “你能同你四哥比嗎?”劉皇帝輕笑道。 聞言,劉旻臉上不見急色,但明顯能讓人感受到不服氣。沉默了下,劉旻聲音大了些:“我雖沒有軍中的履歷,但同樣讀兵書,習武藝,論騎射,四哥未必能勝過我!如今,您派太子北伐,四哥也在西北效力,馬懷遇比我還小,你都讓他從征,我為何不行?” 聽其言,感其志,劉皇帝認真起來,表情也嚴肅起來,盯著劉旻,劉旻也膽大,眼睛不帶眨地迎視。 “行軍打仗可不是射獵,更不是游戲!”劉皇帝說道。 “我知道!”劉旻點頭。 父子倆又對視幾許,劉皇帝忽然覺得,自己還是有些忽視過繼出去的這個兒子了。沉吟,思量,劉旻也不急,就是昂首挺身,等待劉皇帝的決定。 “也好,陪你二哥去見識一下!”良久,劉皇帝這么說。 “二哥那邊人夠多了!”劉旻回道。 “你想去何處?”劉皇帝興致忽然變得濃厚了。 “四哥在河西,我愿去榆林或者山陽!”劉旻早有主意。 “去榆林吧!”劉皇帝緩緩地點了點頭,而后似恐嚇一般:“楊業那邊,可是要出塞,脫離后方,遠赴絕域,步步艱險……” “我不怕!”劉旻一點不露怯。 “去吧!” “謝陛下!”劉旻躬身拜謝。 劉旻的主動請纓,給劉皇帝提了個醒,以往他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年長的四個兒子身上,如今其他皇子也陸續長大,并有自己的想法與主意了…… 開寶八年,春,三月朔,大漢西京皇城。 乾元殿前,百官齊聚,公卿俱在,華麗的儀仗整齊排列,白石御階之下,上萬自北伐各軍抽調的將士匯聚于此,軍容齊整,旗幟鮮明。 伴隨著雄渾的鼓角聲,劉皇帝一身禮服,高立于御階之上,作為名義上的主帥,劉旸一身戎甲,在公卿、百官、將士們的注視下,穩步登階,跪拜于帝前。 儀式感撲面而來,禮官朗聲宣讀完北伐檄文,劉皇帝拿過天子劍,交給劉旸,劉旸則滿面肅穆,用力地接過。在其側,趙匡胤、高懷德二人,也敬領帥印。 看著三人,劉皇帝沒有廢話,只是鄭重道:“好好打!朕等著你們的捷報!” “是!” 隨著劉旸拔出御劍,直指蒼穹,銳利的劍身在陽光的反射下熠熠生輝,而在場的將士,頓時齊呼萬歲、萬勝。 第213章 帶著歡呼啟程 根據樞密院的兵力配置,此番北伐,兩京禁軍要派出近七萬將士,尤其是殿前司與侍衛司下轄的眾馬步軍。 東京周邊的禁軍半數都被抽調,西京這邊更是出大頭,鐵騎、龍捷、龍棲、小底、護圣、奉國諸軍都在調派序列之內,河洛諸關的禁兵也是成建制地向北調動。 不過,直接從西京洛陽城出發的將士,只有兩萬步騎出頭。數十萬大軍北伐,可不是集結好了再一起出發,而是分批調動,向各自的目的地赴命,而幽州則最大的一個集結點。 西京這邊,除了乾元殿前的出征儀式外,還搞了一個出城儀式,奉命北伐的將士,都要從皇城正門出發,跨過河橋,沿著洛陽天街,走南門出,再行北上。 出征的人數不算多,但引起的轟動卻不小,大漢開國以來,這還是第一次有這種充滿儀式感的出征巡游。 天街兩側,圍觀的洛陽士民也是以十萬計,觀者如堵,人聲如潮,不過都很有自覺地,待在警戒線外。 士民之中,有為子弟送行的,有為將士鼓勵的,也有純粹看熱鬧的,沒有刻意組織,但聲勢浩大。 看著那旌旗獵獵,鎧甲鮮明,長槍反射出的光芒銳利奪目,整齊的軍容顯示出一種強悍的氣質。雖然大漢的禁軍已然承平多年,但是建國以來長久的勝利下所培養出來的自信卻始終存在,再加上對軍隊的建設工作從未放松,當大漢兒郎們披上戰甲,跨上戰刀,仍舊是那支睥睨天下的強軍。 在萬眾的歡呼助威風中,出征的將士,也都不由地挺起了胸膛,邁動的步伐也更加鏗鏘有力。而洛陽百姓的反饋也更加熱烈,他們似乎找回了屬于古都居民沉寂已久的自信與熱情,大漢兒郎開拓進取的精神與豪情也在這種氣氛中迸發出來。 圍觀的人眾中,也是形形色色,天南海北,官吏士農工商。當然,還包括那些寓居西京的各族商旅僑民,他們有不少人在大漢生活許久,感到吃驚的事物也見識不少了,然而此次出征的場面,威武強健的將士,熱情雀躍的百姓,這些目睹的情狀仍舊讓他們感到震撼,心慕大漢繁華的同時,更添敬畏與向往。 在大漢走向繁盛的過程中,劉皇帝通過宣威司長年累月的宣傳,一直默默地打造著官民百姓對朝廷、對國家的認同感,二十多年下來,已初見成效。 漢民之外,諸少數民族也一樣,天街兩側歡呼吶喊的群眾之中,就不乏吐蕃、苗、瑤、彝、黨項、回鶻、女真人,甚至是高麗、扶桑,乃至那些裹著頭巾的msl…… 就如此前趙匡胤所說,此番北伐的將士中,以青俊為主,這么多年過去,大漢將士也更新換代了,后起之秀迭起,少壯派也徹底接替老兵老將們,而軍功貴族子弟中的優秀人才也充斥其中。開寶封爵的貴族中,基本都有子弟在北伐軍中效力。 洛陽北面的黃河渡口,最主要的自然是孟津與小平津了,都是歷史悠久的古渡,也是交通要衢,在西京官府的開發下,這些年也日顯活力,尤其是朝廷西遷之后。 而此番大軍北上,除卻已然分批調往山陽的一萬禁騎之外,剩下的將士,都是打算通過船運,走黃河經運河北上。雖然對很多旱鴨子來說,坐船比較辛苦,但比起陸地行軍,仍舊要方便快捷得多。 隨著官府的開放,以及造船技術的進步,大漢的船運自然迎來了蓬勃的發展,尤其在統一之后南北互通的大背景下。 海運以及海上貿易,已然漸露崢嶸,南方已然開辟了好幾條成熟的航線,廣州、泉州、福州等地更是源頭,大漢民間的船隊,最遠已至印度洋,同阿三諸國交流上了,而大漢的影響力也在逐漸密集繁榮的經濟交流活動中得到顯著提升。 但是,發展最為迅速的,還得屬于內河航運,以數千里運河為主干,輔以南北水系,民間舟船往來尤其頻繁,全國直接指著河運吃飯的船夫、河工、纖夫、漕民就達百萬之眾。南北水運交通就不提了,東西之間,通過對石門的改造擴充,來自江南的貨物已能更加順利通暢地輸入關內。 而當這些水運交通條件利用到戰爭上時,其爆發出的能量也是巨大的。為了運送這批將士以及軍需,負責此次大軍供的水陸轉運使張美輕松地籌集了三百多條大小船只,其中大半都是民船,包括上百艘為人使將士舒服點的客船…… 戰爭除了帶給國家與百姓以負擔之外,對大漢的工商業,尤其是船運以及軍需相關的手工業,是起到了明顯刺激作用的。這一點,在北伐詔令下達之后,就已然體現出來了。 翌日,劉皇帝并沒有待在宮中,早早地起行,北出邙山,他要親眼看著他們登船踏上北伐的征途。 劉皇帝沒有駕臨渡頭,而是登邙山之巔,遙望渡口。西遷洛陽之后,劉皇帝已然數次登過邙山,立于峰巒,河洛形勝盡收眼底,但從來沒有一次像此番,情緒復雜,心潮澎湃。 日已漸高,懸于東方,金黃光芒映照在邙山群峰,日光也愈顯明朗,是個美好的天氣。孟津的渡口上,一派熱鬧,吆喝聲不斷,各項準備工作早已做好,歇了一夜的將士們,聽從著安排,有序登船,雖然忙碌,但并不混亂,軍隊永遠是紀律最嚴密,效率最高的組織。 春日的晚風吹拂下,劉皇帝感到十分舒適,哪怕已然站久了,也不覺累。 “陛下,半數的船只已然起航,剩下的,最遲午時,也能起運!”被劉皇帝看中,調任內閣學士的張雍收到消息,前來稟報。 聞之,劉皇帝問:“張美在何處?” 張雍道:“張使君在渡口,親自安排轉運!” 點了點頭,張美在這方面,從來都是滴水不漏的,供饋大軍,更是經驗豐富,這也是劉皇帝讓他負責此事的原因。 遙望北方,雖然視野有盡頭,但他仿佛能夠看見,大河之上,百舸爭流,滿載著將士、軍械、糧草的船只,在船夫們的cao作下,破浪東行…… 劉皇帝的目光也變得深邃起來了,終于是北進了,澎湃的心情趨于平復,但心里卻不禁空落起來,冷靜下來之后,疑慮又開始冒頭了。 北伐是轟轟烈烈地開始了,但此次勝敗如何?能否順利展開?能否實現戰略目標?遼國會如何應對?會不會如隋煬帝那邊,鬧得個灰頭土臉的結果? 幾十萬大軍,統籌調度能否出問題?劉旸這個太子能否扮演好他該扮演的角色?趙匡胤、高懷德二人,是否會辜負他的信任? 想得多了,劉皇帝甚至不禁疑慮,劉旸倘若借此次北伐,樹立威信,幾十萬大軍在手,會不會,敢不敢…… 隨駕的除了幾名大臣以及劉煦、劉晞幾兄弟,便是劉葭這個最受寵愛的大公主了。此時,見劉皇帝有些心神恍惚,不由問了聲:“爹,您站累了沒有?” 聞聲回過頭,看著個子長到自己下巴,青春洋溢,卻越發有大姐氣度的長女,劉皇帝眼神一閃動,調笑道:“李繼隆、郭儀、趙德昭他們都在北伐軍中,此去是為了沙場建功的,你還沒告訴爹,看上誰了,等他們凱旋,就……” 劉皇帝話一出,劉葭就紅了臉,此前,公卿子弟們都陸續進宮了,既是給皇后看,也給公主挑的。 劉葭呢,雖然嘴里說著沒有,但目光投向北邊,清亮的眸子中,還是帶有明顯的期待,少女不知覺間,已然懷春了。 “回來再說!”劉葭呢喃道。 聽其言,觀其態,那美麗嬌羞的面龐,讓劉皇帝都不禁有些吃味…… 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 在大漢北伐全面鋪開,整條北疆戰云密布之時,作為兵鋒直指的遼國,仍舊處于新舊交替的過渡期中。甚至于,一些漢遼邊境的城邑、部族才得到新君繼位的消息,還沒有反應過來,思想還停留在十九年的應歷時代,就不得不面對漢軍大軍壓境的情況。 不過,遼國對于轄下的統治終究還算穩固,當大漢徹底露出鋒芒時,邊境上的將吏,大多有所警惕,做好防御準備的同時,大量的緊急軍情也快速地發往上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