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597節
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 結束了在靈州的巡幸之后,劉皇帝再度面臨一個選擇,是繼續西巡,還是打道回府。此番出巡,已然整整四月,耗費的時間不算短了,并且也偏離原本的目的,從北巡關山,輾轉遠赴西北。 行營之中,隨駕的文武,也有不少人向劉皇帝建議,希望鑾駕返京。他們給出的理由,也無外乎那幾條,天子當坐鎮京師,以安內外人心,不可久處畿外,何況是皇帝與太子一起。 再加上西北偏遠,時節也邁入深冬,氣候越發惡劣,不利遠行,當地人都居家避冬,而況于行營這大隊人馬。 倘若繼續西行絕域,行路的風險也將大贈,如果皇帝出現了什么不測,必然危及江山社稷,影響國家的穩定…… 當這些建議上呈御前之后,劉皇帝的態度反倒堅決起來了,由于有此前在西行豐勝途中的風波,他第一反應就是,行營的這些達官貴族們,又畏懼西北的苦寒了。 他們想要回去,劉皇帝偏偏就不許,硬是要磨一磨他們。在劉皇帝看來,整個西北都在大漢的統治之下,前方也是一片坦途,在自家的國土,害怕什么,擔憂什么? 他們的那些顧慮,對劉皇帝而言則更加不值一提。什么天子不可久居京外,他數次出巡,幾次親征,哪一次待的時間短過? 至于冬季,當初不論是南征淮南,還是北伐契丹,都是熬過了整整一個冬季。西北的冬季再是苦寒,正常的巡幸,還能比行軍打仗更難、更辛苦嗎? 談什么風險,在劉皇帝看來,只不過是一些貪圖安逸的借口罷了。因此,大臣們越是反對,他反而越是堅決。 再者,自決定西巡以來,好不容易走到靈州,靈州都到了,還能不繼續向西,去河西走廊看看? 劉皇帝出巡的成本,可一點都不低,這輩子都不知道還有沒有第二次走這么遠的機會了,既然已經走了一半,剩下的路,咬著牙也要走完。 而整個大西北,納入大漢的統治時間還短,談穩固,說安寧,都還早。劉皇帝巡幸一次,親自走上一遭,也不只是見識一番西北風光,實現他踏遍疆土的愿望,更想恩威齊施以安撫人心,這其中的政治意義,也是該考慮進去的。 于是,做下決定的劉皇帝,當著一干臣子的面,不顧他們無奈與苦澀的表情,直接下詔,11月1日,御駕起行,繼續西巡。并且,直接定下,要走就走到底,不到陽關不回頭。 不過,決議雖下,但現實問題卻還得面對,而擺在西巡路上最大難題,就是天氣。雖然劉皇帝不怕,甚至展現出一副人定勝天的姿態,但對于西北的冬季氣候,終究沒有體驗過。 因此,還是多給了行營兩日的時間,用以置辦各種趕路物資,尤其是御寒的物資。這件事,交給李業去做了,在靈州進行了一場大采購,為此,將許多百姓本身屯以過冬的物料都購買一空,官府倉場所儲,也被征調了一批。 雖然按照劉皇帝的意思,一應交易,都有行營支付,但是,對地方官民也造成了事實上的侵擾。并且,由于變道西巡的舉措,使得行營所費用,遠超想象,之前針對此次出巡的預算,到靈州也花得差不多了。 可以想見,等正式踏上西巡的旅途,再要置辦物料,怕是得給地方官府打白條了…… 按照詔令,沒有任何的耽擱,于11月1日再度起行,向著更遙遠的疆域而去。不過,這一回,倒不是所有人隨行。 太子劉旸被劉皇帝留下了,讓他代替自己,到西南方向的隴右道巡視一圈。西北四道中,除了作為基礎的關內道,就屬隴右道朝廷經營最久。 畢竟是從褒國公王景開始,就拓地收治,再加上開寶年來的持續蠶食進取,疆土又向西擴展了一大片。由于吐蕃的分裂,無力抵抗,可以說,大漢在隴右以西的勢力,已然超過了盛唐之時,不論是疆土范圍以及影響力,都是如此,畢竟在高原上已沒有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對手威脅。 對于近些年取得的成果,也不能光聽匯報,劉旸呢,就是代表劉皇帝前去檢視一下,身臨其境,看看如今大漢疆域的極限在哪里。 同時,皇十一子劉曉也被劉皇帝留下了,原因是劉皇帝疼兒子。劉曉也才十一歲,身子素來就羸弱,前面幾個月的旅程,一直熬著,沒有叫過苦累,但是,劉皇帝還是擔心讓他繼續跟下去,會扛不住,于是把他留在靈州休養。 至于其他人,就沒這個待遇了,只能咬著牙,忍著西北的狂沙厲風,埋頭隨駕起行,默默趕路。 自靈州南下,沿著黃河上游前進,至中衛縣渡河。中衛縣乃是黃河上游的一大通衢,但荒廢許久,朝廷復置官員管理也還是近十年的事情。境內渡口密布,也是后世“黃河九渡”的來歷。 過中衛后,便徑直西行,沿著沙漠邊緣,順著長城,向涼州方向趕路。沒有多少耽擱,也沒有駐足留戀的興致,滿目的荒涼,若是平時也就罷了,在此冬季,大漠戈壁也只能讓人敬而遠之。 狹長的河西走廊,除了風,就是沙,干冷的空氣,森寒的溫度,讓人極其不適。過去奏章上所報,呈現的那些往來的商旅、駝隊,全然見不著。 或許有不逢時的緣故,但總歸讓劉皇帝覺得單調,而就如大臣們所提醒的那般,西巡走得太不容易。 等抵達涼州州城姑藏的時候,已然是十一月中旬了,而隨駕的八千余人,累倒、病倒了近三成,甚至死掉了上百人,大多是因為水土不服,牲畜同樣凍死、凍傷不少…… 事實證明,在大自然的偉力面前,個人的力量太過渺小了,就一個西北尋常的氣候,就讓劉皇帝的行營折損了這么多人! 而劉皇帝自己,同樣不好受,他本就忌冷,再加上一雙老寒腿,哪怕盡力飽暖,實際上也是一路煎熬。 也就是抵達涼州后,有城池,有房舍,有棉榻,這些方讓他好受了些。河西布政使盧多遜很體貼,各項事務,安排得是妥帖到位,省卻了不少麻煩,讓劉皇帝夸獎了一番。 劉皇帝忍不住把自己這次西巡,與隋煬帝西征吐谷渾聯想起來了,然后不得不感嘆,那真是個暴君。幾十萬人走青海,翻山越嶺,那才是真正的絕域險途,死傷無數,與之比起來,劉皇帝自覺還是自己理性一些…… 不過,駕臨涼州之后,老問題擺在了劉皇帝面前,還要不要繼續走下去,要知道,從姑藏到陽關,直線距離都還有約一千三百里了。 不得不說,親身經歷過后,在現實問題面前,劉皇帝終究還是遲疑了。不過,倘若就此收回成命,放棄西巡,那他顏面何在,此前放出的“不到陽關不回頭”豈不成了空話,之前吃的苦受的罪豈不白廢? 但是,倘若繼續西進,行營將士,隨駕文武,只怕又該生出些波瀾了,哪怕他們不敢表現出來,心中總歸有想法的。 同時,劉皇帝自個兒的雙腿,那陣陣的隱痛,也在提醒著他,勸阻著他…… 第190章 治不好了 冬至未至,數九寒天并不遙遠,而作為河西首府、西北重鎮的姑藏城,已然進入冰天雪地的狀態。一場急來的雪,為這僵硬的冬季增添了些許柔意,但很快就在粗礪的風沙侵蝕下消融。 不過,姑藏的天氣也愈加寒冷了,西行的計劃,也由此擱置了。城中的營房,被行營的將士占得滿滿的,甚至因為住處不夠,還讓涼州的官員將吏們分擔接待了一部分人員。 可以肯定的是,幾乎是所有人,都不想再繼續向西走了。但是,皇帝不發話,都不敢再貿然開口,以免觸了霉頭。 姑藏城中哪里環境最好,空間最大,毫無疑問,是河西布政使官署,這還是盧多遜到任后斥資新建的,于是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皇帝的行在。 所轄僚屬都另覓地方辦公,盧多遜一家人也選擇搬出去,不過,劉皇帝特意把他留下了,準他留宿行在辦公,也備垂詢。 陰寒的天氣,幾乎讓人呼吸都感不適,對于很多人來說,很難想象當地的人是怎么在這種環境下生存的。隨駕的貴族、大臣、將士們,雖然不乏就職戍邊者,但大部分人還是來自于內地,習慣了中原地區的氣候,在此地也確實煎熬。 行在中,一道由四名大內侍衛站崗的門成為了防止內外逾越的界限,門外,宰相、國舅李業候在此處,徘徊不定,不時抬眼朝里望望,面露遲疑,卻沒有命人通報求見。 趙匡胤陪著劉旸去隴右道巡察了,因而此時隨駕的大臣中,就屬李業地位最高了。地位最高,也就代表著,有些事情需要他擔當起來,該進言就得進言。 雖然李業是皇帝的親舅舅,是長輩,但可以說,他是被劉皇帝一路給培養提拔出來的。早年太后在的時候,曾仗著寵幸驕橫過,不過很快就被劉皇帝給嚴厲鎮壓了,而其后近二十年的時間,逐漸成長,及至拜相。 但是,這么多年下來,李業在面對劉皇帝的時候,是很虛的,分外敬畏。諫言獻策,李業不是不敢,甚至很多時候都挺主動,但這也要分事。 比如這勸阻皇帝西行之事,雖然他不知道劉皇帝為何要執著于河西這遙遠的大西北,但感受到他那強烈的意志后,李業也不敢違逆。否則,進言落不到好處,反而觸怒了劉皇帝,那就得不償失了。 不過,到姑藏的這兩日間,行營中文武有不少人都請他進言,這種被人寄托希望信任的情況,對李業而言,還是很少遇到的。因此,作為隨駕大臣的代表,他又不好表現得敷衍。 是故,在院門前徘徊不定,也反映出李業此時的心理寫照。 “是國舅吧!”一道委婉的聲音響起,打斷了李業的思緒。 抬眼見到那名在宮娥伴駕下的貴婦人,李業趕忙躬身行禮:“參見貴妃娘娘!” 來人正是高貴妃,鳳目在李業身上掃了下,貴妃抬手示意他免禮,問道:“國舅是來覲見的吧!為何逗留不進,是內侍們怠慢了嗎?” 大概是在外邊站久了,李業不只手腳,連胡須都有些僵硬,不過面對高貴妃的問話,他精神則振奮了些,心中有了想法,說道:“臣有一言,欲進陛下,然而擔心陛下不允,因而踟躕不進,遷延至此!幸遇貴妃娘娘,希望能夠代為呈稟!” 聞之,高貴妃眉梢微蹙,卻沒有應下,而是表示道:“我只隨駕一婦人,國舅乃是宰相,若是國事大事,請恕我不便過問!” 不得不說,劉皇帝對他后宮的女人們調教得還是不錯的,至少后宮干政這一條都謹守著。雖然,很多時候,劉皇帝也會那外廷的國政軍事對她們說道說道,但哪怕是皇后大符,也很少主動過問…… 對于高貴妃的反應,李業雖顯意外,但面上還是迅速解釋清楚:“此事不只涉及國家,更攸關于陛下。自西巡以來,跋山涉水兩千余里,遷延日久,上及大臣,下至士卒,無不被風冒寒,艱苦行進。 臣查問過,行營之中,已有兩千余人不堪行路,或凍傷,或染疾。隆冬將近,河西氣候將更加惡劣,而陛下西巡之意益加。 臣擔心,再走下去,損傷只會加劇,甚至產生疫病。陛下若欲遠行,縱絕域苦寒,臣等也敢隨駕,唯慮陛下龍體安危,此事實不可不慮。 在靈州時,臣就曾進言,陛下志堅,不允。今,臣祈娘娘,能夠代為進言,勸解一二……” 聽完李業的來意,高貴妃鳳眉也不由深蹙,她當然也是了解劉皇帝脾性的,這個忙,可是沒那么好幫的。 不過,李業把姿態放得如此之低,對其所請,也不好直接拒絕。略作考慮,高貴妃還是應道:“我正要去看望陛下,只能代為勸說,表明其意,但陛下素來意堅,能否說動他,我也沒有把握!” “多謝娘娘開言!”李業當即表示道:“如若不成,臣只有另尋時機奏請了!” 此時的劉皇帝呢,正待在炕上,他這也是入鄉隨俗了,不過炕這東西,還是比較實用了,否則,哪怕被子疊得再厚,也難免那陰寒侵襲。 不只有炕,還有暖爐,總之,不能把劉皇帝凍著。背倚靠枕,雙腿卻露了出來,劉皇帝翻閱著盧多遜呈上了一些關系河西政治民情的匯報,一名太醫正聚精會神地給劉皇帝做著針灸。 “陛下,臣已施針完畢!”太醫小心翼翼地提醒道。 “哦!”劉皇帝沒有抬頭,只是隨口應了聲,喦脫則趕忙幫劉皇帝把褲管捋下。 “陛下若無其他吩咐,臣就告退了!”見劉皇帝這種反應,太醫不由低聲請示道。 劉皇帝放下了手中的奏章,感受了一下舒服不少的膝蓋,抬眼看著太醫,平靜地問道:“孫太醫,朕這寒腿也治了有些年頭了,你們都是醫科圣手,為何始終不見恢復?” 此言對太醫而言,無異于催命的問話,孫太醫嚇得兩腿一軟,直接跪倒:“臣等醫道不精,怠慢御體,請陛下治罪!” 看他這膽戰心驚的樣子,劉皇帝直接擺擺手,以一種平和的語氣說道:“朕沒有怪罪你們的意思,起來吧!” 但是,太醫不敢起。 見狀,劉皇帝嘆了口氣,問道:“你直接老實地告訴朕,朕這毛病,還能根治嗎?” “這……”這太醫哪敢給個肯定的答復。 “但說無妨!朕要聽實話,你,總不至于欺君吧!”劉皇帝語氣沒有任何變化,但個太醫的感覺就是多了幾分冷酷。 迎著劉皇帝的目光,太醫終究還是將自己的判斷說來:“陛下腿疾已深,臣等施針用藥,本為緩治,悉心療養,若假以時日,還是有根治的可能,只是,不可再負累受寒了,寒氣侵肌,則必加劇病痛……” “假以時日……”劉皇帝呢喃了句,朝其揚了下手:“朕知道了!你退下吧!” “是!”孫太醫如蒙大赦,顫著腿起身:“陛下當靜養,臣告退!” “隨行的后妃、皇子、文武大臣,也去做些檢查診斷!”在其告退前,劉皇帝又吩咐著:“另外,隨行將士得病甚多,缺乏醫師,太醫也分出一些人去幫忙!” “是!” “看來是治不好了!”太醫退下后,劉皇帝沉默良久,嘆息道。 見劉皇帝情緒似有低落,喦脫趕忙道:“官家,都是這些太醫無用,他們享受著陛下的恩典,朝廷的俸祿,卻連些許小疾都解決不了。不若布告天下,遍訪良醫……” “你給朕閉嘴!”聽其言,劉皇帝卻猛得斥了一句。 “是!”喦脫嚇了一條,人都后退了兩步,低頭束手。 按了按自己的腿,還有些發熱,此前那種不上不上、又疼又癢的癥狀倒是減輕了。良久,劉皇帝說道:“或許腿疾已深,但更難治的,還是心病吧!” 第191章 “從諫如流” “官家!”經過通報入內,沒有理會行禮的喦脫,高貴妃看著坐在炕上一副沉思狀的劉皇帝,輕聲喚了句。 “你來了。坐!”抬眼看著半老儀態的貴妃,劉皇帝露出一道溫和的笑容,伸手拍了拍熱炕。 高貴妃并不拘束,盈盈一禮,然后上前傾身,碩臀自然地壓上炕的邊緣,看著劉皇帝,關心地問道:“你感覺如何了?” 聞問,劉皇帝說道:“太醫針灸已畢,感覺好多了,待在這炕上,都忍不住盜汗了。我看吶,在洛陽宮中,也可以搭些炕,不要嫌其鄙俗,能取暖便好,百姓用得,朕用不得?” 見劉皇帝精神甚好,高貴妃也是一副放下心的表情,從懷里取出兩個筒狀的皮裘縫制物,說道:“這是我縫制的兩條護腿,再出行時,穿上!” 感受到貴妃的這份心意,劉皇帝的目光也顯得更加柔和了,拿起摸了摸,質地柔軟,顯然用料上乘,不知是什么珍奇野獸被扒了皮毛。當著貴妃的面,劉皇帝穿上了,還伸了伸腿,對她道:“不錯,正合適,也舒服!” 見狀,高貴妃自然大感欣慰,雖然劉皇帝表現得有些刻意,但終究讓女人心滿意足。探手進入被我,一雙已不復晶瑩的手,輕輕地替劉皇帝揉著小腿,高貴妃問:“我方才看到孫太醫了,他人戰戰栗栗的,出了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