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570節
再加上,晉、陜地區,這些年災害的頻率還是很高的,此前也有不少官員因為賑濟不力抑或處置不當,乃至借機牟利,從而遭到極其嚴厲的懲處。 因而,此番,在朝廷西遷至洛陽的頭一年,受災地區的官僚們都十分賣力,不管是為自己的名利,還是真心為黎民百姓,都是恪盡職守。 而結果便是,此次旱災,雖然波及數州,卻沒有造成大規模的饑荒,這既是官員們得力,也在于義倉的完備,可以及時調控賑濟。地方的御史、按察,以及朝廷派下去巡視的官員,上報的口徑都差不多,災情得到控制后,政事堂還特地下制褒獎了幾名賑災得力的官員。 第二件事,自然是討伐大理的事情了。畢竟是開寶年來,朝廷動兵規模最大的一次,從表面上來看,幾乎比得上當年平南的。 對于此次南征,朝廷內部自然也不是統一意見的,哪怕有劉皇帝決議,再加上新拜相的趙普cao持。 上下非議頗多,有大理卑辭交好的緣故,畢竟人家前腳才攜重禮入貢,以表誠意,而大漢轉身就翻臉,大舉入侵,吃相有些難看,赤裸裸的霸權主義。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在大部分人覺得,朝廷投入那么多兵馬錢糧,在西南掀起這樣一場滅國之戰,不劃算。很多人,都拿天寶末年大唐與南詔之間的戰爭來類比說事,甚至有不少借古喻今的詩詞被創作出來…… 就這些年劉皇帝的作為來看,好大喜功,開邊未已,這些標簽也是能貼到他身上的。不過,地下的議論再多,卻不能改變朝廷大兵南征的事實,前方作戰,后方支持,各項工作都是有序地進行。 輿論,對于劉皇帝而言,無足輕重,基本不加理會。畢竟,到如今敢于犯顏直諫的官員,越來越少了,而一些通過詩文來表達自己看法的人,也只能等待后世的人去解讀了。 相比之下,最受影響,更覺壓力的,只有一人,趙普。他拜相,可不是什么人都服氣,偏偏是他最支持劉皇帝南征,又主要負責協助太子處置南征后方事務。 自然而然的,吸引了不少羨慕嫉妒恨的目光。如果南征成功了也就罷了,倘若有什么差池,或者無功而返、損失重大,甚至干脆大敗而歸,那么朝中的輿情才將真正爆發。 正常情況下,不會有人敢去針對皇帝,對皇帝的決斷翻舊賬,馬后炮指謫,對趙普,則就不一樣了。 趙普可是個成熟且異常精明的政治家,對于自己的處境,也看得清楚,因而深感壓力。如果南征真的失敗了,朝中需要一個負責背鍋之人,他就是最合適的人選,那么他也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拜相不足一年就被罷免的…… 當然,有這樣的危機,也代表有什么樣的機遇。南征之事如果辦好了,成功了,那他在朝堂上,也就站穩了,宰相的地位也就徹底鞏固了。 趙普也是權衡過利弊的,最差也不過回家再賦閑一兩年,而復起的機會,絕對會有。這樣的選擇,對于趙普來說,并不難做。 進入九月的洛陽,天氣已然很涼了,所有人的衣裳也都加厚了。政事堂內,今日當值的,正是趙普,做在書案上,埋頭批寫著各部司上奏的公文。 一張輿圖掛在邊上,一高一矮,一壯一小兩道身影立在前邊,乃是太子劉旸以及榮國公趙匡胤。 掛著的自然大理地圖了,從圖上看,端是偌大的一片疆域了。當然,比起經過多年修補更制,并且越發精細的大漢諸道州輿圖,這份地圖可太粗糙了。 連疆界都是無法確認的,上邊,只標注著寥寥幾條道路,以及大理國內主要的幾座城池、山脈、水流。更別提像大漢輿圖那般,還專門編制出了一本配套的道州圖志,用以隨時翻閱查看介紹。而王全斌所率西路軍走的路線,在地圖上更是完全沒法得到體現。 “又是五日,沒有收到南方的戰報了!”盯著地圖看了許久,想了許久,劉旸終于開口了。 站在其側的趙匡胤聞言,平靜地道:“西南距此,山高路遠,道途崎嶇,來往不便,縱然軍報加急,最順利的情況,也需二十日上下。想來,最新的戰報,當在途中!” 劉旸呢,也不是不清楚這種情況,只是心中關切,有所焦慮罷了。略作沉吟,嘆道:“也不知進展如何,王仁贍是否拿下了弄棟,挺進敵都!” 雖然在戰術方略上,朝廷給前線將帥極大的自主權,但如何行動,王全斌還是上奏朝廷,有所交代的。后續的戰況,也都通過軍驛,規律地通稟。 聞之,趙匡胤說道:“地形受限甚大,大理軍隊若死守,縱然我軍兵精器利,想要破之,也需要費一定的功夫。不過,東路軍準備充分,王仁贍也是善將兵者,只要保證軍需供給,后路無虞,在充足的人物力下,正面攻防,大理軍隊應當是抵擋不住的!” 趙匡胤這話,有安慰的意思。不過,對于數千里之外的西南戰場,朝廷這邊的掌控力自然不強,難免憂心。 在對大理的征伐事務上,趙匡胤卻是與一些文臣站邊,他是持反對意見的。不過,這段時間,他還是盡力地協助劉旸,關注分析西南戰事,兵部該處理的事務,都交給副手慕蓉承泰了。他這個兵部尚書,如今更像太子的參謀…… “比起弄棟方向的進展,臣還是更擔心西路軍王全斌的安危!”趙匡胤嚴肅地道。 “是??!”劉旸接話道:“畢竟這么長時間了,毫無消息傳來,兩萬五千多軍士,若是……” “王全斌還是太行險了!”趙匡胤道。 對此,劉旸不禁提出疑問:“榮公,孤記得,當年王師平蜀,北路大軍,也是分遣偏師,走山徑繞過蜀軍寨防,直襲其后,兩面夾擊,方得大破。如今王老將軍同樣采取此類戰法,你似乎不看好?” “殿下,兩者策略相類,但形勢迥異??!”趙匡胤搖了搖頭:“王全斌所走,路更漫長,途更險惡,進軍損失必然巨大,且若是迷失于其中,大軍則盡毀了。并且,即便其順利穿越險阻,突入大理國內,能否順利抵達羊苴咩城,同樣難料結果。王全斌欲一舉破城滅國,膽略可嘉,就是未留后路,太冒險了……” “依榮公之見,西路軍豈不是很危險?”劉旸凝眉。 趙匡胤沉默了一下,再度以一種寬慰的語氣道:“這個險路已經踏上了,已經無回頭的可能,如今,我們只能祝愿王全斌與西路軍將士,能夠成功了!” 趙匡胤的話,讓劉旸眉頭皺得更緊了。見狀,又松口道:“不過,倘若能夠功成,出其不意,所能取得的效果也必然是顯著的。哪怕只是進入大理西北部,無法直接突襲敵都,也可形成兩路夾擊之勢,東西兩路軍配合,戰爭的優勢仍舊掌握在我軍手中!” 大概是趙匡胤前邊的話對劉旸影響太深,這開導之言,并不能解他憂心。 第132章 不惜代價 秋分之后,白日的時間也越來越短了,到如今,不知覺間,室外明亮的光線也黯淡了下來,昏暗的天色,凄冷的環境,似乎都直接映照到了人的心底,給心情蒙上一層陰郁。 伺候的官仆,小心地添上燈燭,政事堂內方才明亮幾許。劉旸與趙匡胤仍在地圖前小聲交談多,基本都是劉旸問,趙匡胤解答。 氣氛稍稍顯得有些沉悶,直到劉皇帝優哉游哉地步入,還有興致觀察政事堂內的布置。開封的政事堂,雖然設在廣政殿內,但比起那邊,洛陽這邊可要大氣多了,權威的氣息幾乎從每一根梁柱、每一片磚瓦中散發出來…… “參見陛下!” 參拜行禮,在書案上處置公務的趙普,也放下了手中事事務,起身迎拜。 看了看幾人,目光落在趙普身上:“朕閑來無事,特來看看,有何要緊事務?” 聞問,趙普回身,自書案上拿起一本奏表,呈與劉皇帝:“劍南道上報,以南征事征調甚多,百姓負擔加重,希望能蠲免來年夏稅!” 此次南征,軍隊雖然是從整個西南調動,但配合后勤的民夫,基本就近從劍南、川東部分軸線征召。如今秋收雖然接近尾聲,但大量的勞力被用于戰爭,對農事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尤其根據節氣,秋末冬初的農時基本也誤了。 因此,聽此奏,劉皇帝顯得很大方,大手一揮,直接應允:“準!” “另外,薛公奏書上還希望,今年秋稅錢糧,能夠截留,就近用于大理戰事,以免周折浪費!”趙普又道。 對此,劉皇帝眉頭皺了皺。朝廷對于地方的財權,攥得還是很緊的,乾祐年前期的削藩,就是伴隨著對財權的剝奪,地方財稅留成,通過前后三次下詔削減,甚至后來要求悉數上繳,再由中樞分配。 不過,這種做法,顯然是過猶不及的,造成了明顯的浪費。在國家財政趨于良好后,劉皇帝也就接受了下面的建議,每歲兩稅,地方上留道兩成以作日常運轉,沒有任何例外。上輸的財稅,則由朝廷統一調度使用。 川蜀作為大漢的財稅重地,每歲轉運的錢糧,也是十分龐大的,但因為地理的限制,轉運成本也十分高昂。 此番南征,朝廷這邊也專門調度糧械,撥發錢款,支持進兵。如今正逢戰事,川蜀尤其是劍南更是大軍征討的后方基地,九、十月份又是秋稅收繳的日期,倘若按照以往的規矩,確實會造成不小的浪費,甚至影響到前線戰事。 倘若能夠截留使用,就近調撥,也確實會方便許多,能夠減少其中的大量周轉靡費,效率上的提升也不是一星半點。 看得見其中的好處,但劉皇帝有所顧慮的,也正是壞了規矩。此番,能夠因為軍事而讓步,那今后呢,地方是否可以拿各種“必要”的理由,來做同樣的請求,想得多點,今后地方財稅留道、留州,是否該繼續增了,畢竟也是節省行政成本、減少無謂損耗的辦法…… 不得不說,劉皇帝的思想似乎也越發偏頑固守舊了,對他這么多年建立起來的大漢管理體系制度,已完全不想去破壞它,反之,要堅決地維護。 不過,在軍事戰爭這等要命的大事前,似乎也該宜從權變,打破一定的成規,也是應該的。 “如今西南,一共征召了多少民力?”考慮了一陣,劉皇帝問。 “根據劍南道上報,前后發十五州丁壯,除了隨軍作戰者外,仍有十三萬之多!”趙普說。 “這么多人了??!”劉皇帝略微感慨了句。 這點人,對比起北伐、平南來講,根本算不得了什么,但若考慮到西南的實際情況,就可知,在后勤上的壓力,有多大了。 “財政司是什么看法?”劉皇帝又問。 趙普答道:“張美以為,可以同意!川蜀財稅,轉運不便,如此可以大量地節省人物力,更好地支持大理戰事!” 由于王溥留臺東京,西京這邊,財政司的日常主持工作,改由鹽鐵使張美負責。 點了點頭,劉皇帝看著趙普:“卿以為如何?” 趙普也沒有絲毫猶豫,肯定地答道:“大舉南征,耽誤不得,一切當以大理的戰事為先!” 稍作停頓,趙普又繼續道:“不過,南征之事,糜費如何,仍未知曉,朝廷可遣專使前往劍南,以監察此事!” 顯然,趙普是察覺到了劉皇帝那些許顧慮。聞之,劉皇帝也不再遲疑,當即應允:“擬制回復吧!讓財政司派人去成都!” “是!” 目光四掃,注意力放到那張地圖上,走近前,看了看那幾條簡單勾畫的進軍路線,劉皇帝問:“戰事進展如何?樞密院可曾收到最新軍報?” 跟立在側后方的劉旸,回答道:“尚無最新消息,大理集眾兵設阻于弄棟府,想要突破羊苴咩城的這座門戶,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根據王仁贍將軍前奏,經過調整準備,已然發起了新一輪的進攻,或許突破就在不遠將來……” 聽其言,劉皇帝說道:“在西南高原深山之中,還得如此硬打,損失能夠???” “弄棟……”不待其接話,劉皇帝盯著地圖上所顯示的弄棟地區,吐槽了一句:“這是何人取的名,蠻夷的味道太重!” 這個問題,劉旸不會,趙匡胤自然也不知,出乎意料的,趙普開口解釋道:“弄棟之名,始于前漢武帝時期,開通西南夷,置弄棟縣!” 聞之,劉皇帝當即說道:“既然一千多年前,西南已為中國之土,朕怎能不遣兵收回之?否則,豈不讓后人恥笑?” 說這話時,劉皇帝下意識地瞥了眼趙匡胤。 趙匡胤感受到了劉皇帝的目光,微微垂下頭。而后,主動說道:“陛下,大理雖然竭力死守,但憑著朝廷的強大實力,加以時日,必能突破,直抵羊苴咩城,迫段氏投降!” “王全斌呢?還沒有消息?”劉皇帝收回目光,凝眉道。 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劉皇帝默然,沉吟了一會兒,扭頭問劉旸:“你覺得,此次征討大理,最大的困難在哪里?” 這似乎又是劉皇帝的考校了,劉旸稍作思考,答道:“道路交通!不論是軍前還是軍后,皆上表臣訴道路難行,薛汲公所征召的民夫,除了轉運軍需之外,大部分的人力,都投入在道路的開辟擴寬上了。所幸沿途部族,多表示臣服,自守觀望,否則我軍輜需供應,將承受更大的威脅與負擔?!?/br> 對劉旸的認識,劉皇帝還算滿意,不過并沒有做什么評價,而指著地圖,決然道:“傳詔西南道州,全力供饋大軍,要人給人,要糧給糧!路不是難走嗎?哪怕用斧子鑿,都要給朕鑿出一條通道來,保障供給!” “是!” 劉皇帝的這道詔意,就是要不惜一切代價了。當然,開啟南征以來,已然投入巨大,咬碎了牙也要堅持下去。 “中樞這邊,火藥、火油彈這些東西,也繼續給朕往西南運!朕就不相信了,過去無往而不利的東西,在大理會水土不服!”劉皇帝嚴肅地道。 “是!”趙匡胤拱手受命。 第133章 延禧驛 谷水之畔,新安縣以東,去洛陽三十里,一座龐大的官驛矗立于此,名為延禧驛。 東京那邊有祥符、陳橋、永安三大驛,西京這邊自然也不會差,尤其是連接東西通道的兩大驛,東面是永昌驛,西面就是延禧驛了。 當然,在早期的時候,此驛規模并不大,環境也難稱良好。不過,自慕容彥超赴任,接受對洛陽的大改造后,四方道路驛橋梁溝渠,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是同步進行的。 于是,不到兩年的時間,延禧驛規模擴大了三倍,成為西面旅客進入洛陽前一個重要的歇腳住宿場所。說是個驛站,實則更像一個市鎮,不只有驛丞、驛卒,還配有捕役以及市稅吏。 快入冬了,改變的風向也越發肆掠起來,誰人都能感受到逐漸走向寒冷的氣候。不過,天氣的冷冽,并不影響延禧驛中的熱鬧。 車來人往,喧聲如潮,類似的場景,劉旸也見得不少了,不過館驛中這種充滿了俗世氣息的景象,仍舊讓他頗有感觸。 此番,劉旸出宮,也算是微服出巡了,駕臨驛站,也未聲張,只是吩咐安排了一處“貴賓席”??看芭R水,是處欣賞風景的好地方,不過,劉旸的心思可不在暮秋風光上,或許是空氣中隱約彌漫著的羊rou味,勾引著味蕾,影響著思緒。 這些年,豬rou已成為大漢民間最主要的rou類食材,但不得不說,最受人歡迎的,還得屬羊rou,宮廷內外,皆是如此。 早年的時候,國困民窮,還是有所克制,但隨著大漢不斷富足起來,百姓們生活水平也逐漸提升,對羊rou的追求,也就顯得火熱了。 劉皇帝就曾收到過武德司的匯報,說如今民間,僅羊rou的烹飪做法,就有數百種。再加上,與北方遼國的通商規模也越來越大,來自塞外的牛羊也大批大批地輸入國內,成為大漢官民飯桌上的食材。 有鑒于此,劉皇帝還想過,若是對遼國發起一場“羊rou戰爭”,或許都能贏得不少國民的支持…… “延禧驛!這個名字不錯!”劉旸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