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540節
聽其言,身邊的親兄弟劉昉頓時拍了一下他肩膀,取笑道:“怎么,你也動了春心,想娶媳婦了?可惜啊,你還得再等幾年!” 被胞兄突然來這么一下,劉昀只覺得自己五臟都震了一下,苦著一張臉,趕緊躲開劉昉,把大妹劉葭擋在面前,然后對劉昉道:“我何需等幾年,明年我就向爹爹討個媳婦……” 劉昀今年,也就十二周歲,倒退個五六百年,作為皇室成員,成個親,娶個媳婦,也不是什么令人驚訝的事。 “看來,五郎確實是春心萌動了!”劉晞也跟著調笑了一句。 而被劉昀當做隔開四哥障礙的皇長女劉葭不樂意了,嫌棄地拍開搭在自己肩上的手,本想說他兩句,待見到出門的劉煦,雙眸一亮,趕忙迎了上去,仰頭望著劉煦:“大哥,你是要去接嫂子了嗎?” 迎著其目光,劉煦攤攤手,苦笑道:“一切都得聽司儀的安排,我可是一點都做不了主!” “成婚這么辛苦嗎?” “meimei這就不懂了,這是先苦后甜,其間之樂,在今夜之后……”劉晞嘿嘿一笑,朝著劉葭眨了眨眼睛,少有的露出了點猥瑣。 見他這副模樣,劉葭皺了皺秀眉,不明其意,下意識地躲開劉晞,面露疑惑地望向劉煦。 見狀,劉煦頓時瞪了劉晞一眼,呵斥道:“你胡說什么呢!” 劉晞訕訕一笑,立時恢復了正經,只不過還是不正經地朝劉煦使了個不正經的眼色。劉晞也是十五歲的少年了,這個年紀,正是春心萌動時,又見多了宮廷美色,對于異性自然是感興趣的。 而劉晞呢,顯然也是嘗過個中滋味,探索過女性身體的奧秘……因為此事,腿差點沒被高貴妃打斷。 相較之下,劉煦年紀要長一歲多,但歷來是乖孩子,雖然也懂,也有過幻想,但還是守禮守規矩。被劉晞這么一撩撥,那心弦兒也跟著顫了顫,雖然依舊維持著人設,但雙目之中也露出一抹期待。 今日,他也可以釋放人性之本能了。 劉葭呢,在兩個哥哥身上轉悠了一圈,更加疑惑了…… 第68章 婚宴 以秦公府占地不足,空間不夠,婚宴的筵席直接擺到了府外,增設的席位直接占了兩條街。說是不擾民,但真正辦下來,哪有不侵犯公共資源的,事前連開封府都派了一些差役前來協調事宜,維護秩序。 參與婚禮的人,根本不能用非富即貴來形容,因為都是權貴,不是有爵位在身,就是擔任官職。云集的冠蓋,幾乎排到樂平坊外,很多人趕到,都只能步行一段時間,前往公府,聽候安排,然后獻禮賀喜。 夜幕之降,秦國公府內外,自是一派燈火通明,賓客云集的熱鬧場面。劉皇帝一家待的地方,自然是居其中,不是最熱鬧的,但卻是最具貴氣的。 皇帝這一大家子,足足擺了四桌筵方才安置下,皇子公主們,就擠滿了兩大桌。這幾年,生育的速度明顯放緩,但還是添了幾名丁女,到如今劉皇帝膝下,已有十三子七女,不多不少,整整二十位皇子皇女。 這既是對劉皇帝生育能力的肯定,天家開枝散葉,茁壯成長,也象征著大漢帝國的繁榮昌盛,后繼有人。 坐在主位的,乃是太后,已經年逾花甲的太后,也日顯蒼老了,哪怕有最優渥的生活與最周到療養,仍舊抵不過歲月的侵襲,太后的身體在下坡路上越走越遠。 不過,長孫的成親,顯然令太后感到無比的喜悅與欣慰,面容之間始終帶著慈祥的笑意。劉承祐心里自是開心的,不由對李氏道:“娘,劉煦成婚,你可是夙愿得償了……” 聞言,李氏頓時沖他嗔視一眼:“你這話說的,難道你就不關心自己長子的婚事?” “自然是關心的,否則也不會容他們搞出這么大的場面!”劉承祐當即道。 事實上,雖說賓客云集,文武公卿乃至東京百姓,齊相祝賀,但既成的排場,還是讓劉承祐心中有所警惕,太招搖了,這得花多少錢,又占用了多少的人物力…… 他一個兒子就如此,接下來還有十二個或許更多,還有一個太子,秦公都如此了,太子的規格必然要更高吧。 當然,劉皇帝這種想法,是不足為外人道的,正值喜事當頭,開心才是最重要的,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措施,都得事后去落實。 心思百轉,劉承祐對李氏道:“我只是有些感慨,時光易逝,不知覺間,劉煦都已長大成人,或許過個一年半載,娘你就可以抱曾孫了!” 劉皇帝這話,顯然說中了太后心坎,只見李氏笑道:“你也要抱孫兒了!” 劉承祐也是微訥,下意識摸了摸自己修理得漂亮的胡須,道:“看來,兒子也老了??!” 要知道,如今劉皇帝,滿打滿算,也就是三十四歲。如果能到三十五六歲,就抱上孫子,那,還真是夠早了…… “爹,你可一點都不老!”這個時候,一道略顯輕佻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卻是五子劉昀走到了劉皇帝身邊,有點暈乎乎的,笑道:“必然還能再給我們添些弟弟meimei……” “劉昀你給我住口!”聽其言,劉皇帝還沒開口,賢妃折娘子即呵斥了一句,而后起身走到劉皇帝身邊,拉著劉昀盈盈下拜,對劉皇帝道:“官家,劉昀出口不遜,是我管教無方,請您責罰!” “誒,大喜的日子,不要這么大動干戈……”見已經有人注意到這邊的情況,劉承祐快手扶起折娘子。 而后瞥著劉昀,注意到他手中的酒壺,說道:“沒有酒量,灌了幾口黃湯,跑到你老子面前說什么渾話!” 聞言,劉昀看了看鳳眉怒瞪自己的母親,又迎著劉承祐的目光,這才有些反應過來,下意識地把酒壺收到背后,迷瞪著雙眼,訕訕道:“大哥成婚,作為兄弟,心感喜悅,自當以酒祝賀……” “喦脫!”劉承祐卻招來侍候著的內侍,指著皇子扎堆的桌席,吩咐道:“你給朕盯著點,別讓他們喝酒,尤其是小皇子皇女!” “是!” 因為皇子皇女年紀多小,因而給他們準備的飲品,多是果汁、茶飲,但年長的幾個皇子,還是能喝點酒的,尤其是劉晞、劉昉兩兄弟,如今,連劉昀也開始體驗。 當然,以劉昀一貫表現的作風來看,也不出奇。見他這副雙目迷離的表現,劉皇帝不由得有些生氣,瞪了他一眼:“你來找我有何事?” 嘿嘿一笑,劉昀對劉承祐道:“兒在想,大哥都成親了,您什么時候也給我賞個媳婦……” 劉昀這小子也是真勇,在座的后妃們聞之,都不由側目,折娘子都想把自家兒子的耳朵給擰爛了。 劉皇帝呢,迎著劉昀滿含期待的目光,頓時笑罵道:“你這小子,毛還沒長齊,就想女人了!” 說著,對折娘子吩咐道:“帶他下去醒醒酒,別讓這混小子再宴會上搗出什么亂子來!” “是!”見劉皇帝沒有生氣,折娘子這才稍微心安,然后就領著劉昀下去,她突然覺得,對自己的生下的子嗣管教太松了。 折娘子如今一共誕下了四子一女,分別是皇四子劉昉,皇五子劉昀,皇八子劉曖,皇十一子劉曉以及皇六女劉蕾。 老四劉昉出鏡頻率比較高,自不用多提;老五劉昀,一向聰穎,就是性格跳脫,比老三還活躍,什么都喜歡嘗試一下,但都淺嘗輒止,書不好好讀,武不好好練,但就是聰明,活像個混不吝; 相較于兩個出彩的哥哥,出生于乾祐九年的老八劉曖,則是個乖乖兒,但也代表著平庸;十一子劉曉,還不滿六歲,但體弱多病,曾經一度讓劉皇帝擔憂會像已經夭折的幾名皇子皇女一般,所幸是撐過來了,但身體仍舊羸弱;至于六女劉蕾,才三歲多一點,并不能看出什么。 “官家,不是我背后說人,劉昀這孩子,你就是太疼他了,還是該多加管教,如果放縱,只怕他將來會闖出禍來!” 會這么說,敢這么說的,也唯有高貴妃了。在談及劉晞的教育問題上,她也是這般反應,因此,對其言,劉皇帝也不介意,只是笑了笑:“活潑是活潑了些,管教又何曾放松過,只是天性使然,待年紀長些,會注意分寸的……” “今日是劉煦大喜的日子,他也是我們看著長大的,如今能夠成家開府,我們該為他感到高興才是,至于其他,就不當于此議論……”這個時候,皇后大符也開口了,笑容滿面,舉杯邀道:“我們一起共飲一杯,為其祝賀?!?/br> 皇后開口,大家自然得給面子,雖然在座除了太后,都是與皇帝論過深淺的女人,但地位的差距還是明顯的,連高貴妃也沒有再多話了。 夜雖然漸深,但里里外外,都十分敞亮,夜空之上,也被絢爛的煙火所點綴著,煙火之下,是歌舞升平,其樂融融。 “恭喜陛下!” “賀喜陛下!” 公卿大臣們,自然都是滿臉堆笑,前來道賀。聽得一遍又一遍的道賀之詞,劉皇帝差點忍不住說出“同喜同喜”。 不只劉皇帝,作為今日的主角,他也在簇擁下,感謝眾人的祝賀,哪怕只是意思意思,走過一輪,酒量不好的他,也暈乎乎的。若不是大符叫止,只怕今夜連洞房都困難了。 “恭喜陛下喜得佳媳!”這回,是兩個人一同前來,嗯,方回朝不久的王彥升、郭進二人。 兩個人高馬大,殺得河西噤聲的武將,真到劉皇帝面前,還是低眉順眼的?;爻?,劉皇帝還沒有正式接見過二人,這可讓他們頗感惴惴,此時,當然想要借著喜慶的日子,來試探告罪一下。 注意著二人的表情,郭進緊繃著,卻難以掩飾緊張,王彥升更突出一個乖巧,形象反差巨大,見狀,劉皇帝也不由樂了,持杯與二人碰了一下:“多謝二卿了!在西北作戰辛苦了,難得回京,就好好享受一番,今夜盡興!” “是!”見劉皇帝這種態度,二人頓時大喜,應聲的同時,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宴會上,還是出現了一些插曲,比如七皇子劉暉為大哥寫了一首祝禮詩,引得一片贊譽。劉昉呢,喝了不少酒,竟然去找侍衛借劍,要舞劍助興,然后被勒止,大婚的場面上,這小子要舞刀弄劍,怎么可能被允許。 另外就是,安定侯張彥威喝多了,在宴上發酒瘋…… 第69章 張彥威之死 安定侯張彥威是何人,開國功勛,大漢元臣,更重要的,他是早期帝黨的中堅人物,在劉承祐早期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尤其在劉承祐初掌龍棲軍之時,提供了不小的支持,否則,彼時的劉承祐僅靠著劉知遠二子的身份,也是無法壓服那干驕兵悍將的。當然,背后是享受著來自劉知遠父愛的關照,但在那個過程中,張彥威也確實贏得了劉承祐的好感。 在兵發河東,東出太行的階段,雖無赫赫之功,但也是隨劉承祐出生入死,經歷了被劉皇帝認為軍旅生涯中最重要最艱難也最絢爛的一段時期。 這也算是陪著劉承祐迅速成長的一員老將了,也正是因為當年的那份情誼,也使得張彥威及其子嗣享受著尊榮。 然如果論能力,張彥威當真沒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就和三代亂世中層出不窮的武夫那般,發于微末,靠著拳腳刀槍,一步步拼出一個軍職。 比較幸運的是,張彥威搭上了劉知遠這艘船,又趕上了劉承祐這趟車,否則他很可能像許多武將,當年紀衰老,武勇不再,最終淪于平庸。 立國以來,劉承祐自認對張彥威也算不錯了,奉詔入京前,明知張彥威沒有那個能力,仍舊舉薦他做成德節度使,成為大漢早期在河北最重要的一方節鎮,還讓李谷這樣的將相之才做他的副守。 而晉陽起兵之前,在河東的將領之中,張彥威原本是排不上號的。后來,對各地節鎮封賞加號,也同樣予以尊重,逢年過節的時候,劉承祐也還能想到他,給一份禮輕情意重的贈禮。 哪怕后來,卸職入朝,再沒有擔任什么實職,卻也和大部分節度一樣,被授予國公之爵??梢哉f,即便在開封城內混了十多年,但張彥威混得自在,混得舒服,到開寶元年為止,張彥威對自己的待遇都是十分滿意的,并慶幸自己的際遇,對劉皇帝更是感恩戴德,奉為神明。 要說什么時候起變化,就是從爵位被降開始,還是一降就從國公降到縣侯,顯然,這其中的落差,讓張彥威難以接受。 事實上,別看如今大漢的爵位體系已經徹底落實下來,而功臣定論也在開寶大典上得到確定。但是,絕不是所有人都對此滿意,爵低的自然想要高的,未加開國者也想要有“三代免降”的待遇,總之,人總是愿意追求更好,也少有人就輕易滿足了。 大漢勛爵階銜及其待遇,也算是幾經變化了,從最開始的濫封,到劉皇帝逐漸清除、收回、控制,再到大封,也是到開寶元年,方才真正完善起來。 劉皇帝的目的,也很明確,控制其數目,提升其價值,這是個牽扯到貴族們切身利益的變動。開寶大典上,是最后的定論,也是對功臣們的階段性評價,那一次,可謂是大封群臣。 然而,從那之后,大漢帝國再沒有新增任何一個爵位。到如今,很多人才真正意識到,大漢爵位之貴、之重。 張彥威則是那些被降爵貴族中的代表人物,內心自然充滿了不滿、不服,尤其在體會到爵位的重要性之后。 當初魏仁溥幾臣議功賜爵,討論到張彥威的時候,細數其功勞,數來數去,除了資歷深厚,參與了開國前期的戰爭之外,當真沒有什么拿的出手的功勞與業績了。因為,很多人同他一樣(比如慕容延釗、柴榮、孫立、韓通、楊業等),都有相同的經歷,并且表現要突出得多,并且不只于此。 而如果僅拿曾經當過成德節度使來說的話,那就顯得太蒼白了。論將才,平庸;論武勇,大漢從不卻猛士;論治才,這真沒有。 張彥威能夠身處高位,更多的,還是靠劉皇帝對他的信任與關照。也正因如此,經過商討,決定聽從竇儀的建議,更其爵為縣侯,在竇儀看來,這已經是他的優待了。 論功行賞這種事情,從來都不可能做到讓所有人滿意,只能盡量取其合理。所有爵位的擬定,都是要經過劉皇帝審議之后,再確定的,因而,對于張彥威的最終封賞,也是劉承祐拍板的。 結果出來后,張彥威心態自然爆炸了,雖然迫于當時的場面與皇帝的權威,不敢發作,但不滿的種子總歸是種下了。 雖然并不只他一人被降爵,但最不忿的人,絕對是他。在張彥威看來,既然賞了他的爵位,怎能輕易收回,這不是落他的面子嘛。 更重要的,看看那些封高爵人。二十四功臣,他不奢望,其他人也不去比,就拿趙暉來說,只區區一個陜州節度,掛著一個首義的名頭,這都能位居二十四臣。 再看慕容延釗,當年不過一軍校;韓通,一騎卒;楊業,一步卒;馬全義,孫立,這曾經都只是他手下小將罷了…… 即便柴榮,當初在龍棲軍時,見到他也得恭恭敬敬地行禮??紤]到這些,張彥威才越敢憤懣,而如果要降,那也至少保留公爵吧。 張彥威的心理活動,大抵如此,就是覺得不公平,覺得劉皇帝虧待了他。不過,在當下的大漢,再多的不滿,也只能憋在心中,至多朝親近之人發泄幾句。 當然,話說多了,難免有傳入劉皇帝耳朵中的時候。對此,劉承祐并不以為意,他知道張彥威粗鄙的性格,只當他是發泄,也能勉強體諒他的心情,有些牢sao也屬正常。 然而這一次,終于觸怒了劉皇帝。 在劉煦的婚宴上撒野,不只是掃興,更是掃天家的臉面。固然是因為酒喝多了,但若非心中積壓了太多太久的不滿,也不至于此。 本來要給劉煦挑媳婦,張彥威也生了個女兒,同劉煦年紀相仿,他也動了心思,主動把自家小娘子推薦上去,結果嘛,沒有被看中,這再度讓他感到顏面掃地。 在婚宴上,徹底爆發出來,和周遭人大談特談,當初與劉皇帝在龍棲軍的事,他是如何輔助他的,配合劉皇帝整軍又出了多大的力,還有建國戰爭中又是如何追隨劉皇帝出身入死的,又說柴榮、慕容延釗這些重爵高官,曾經都是他的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