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496節
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 在下游風云變化之際,長江中游的戰事同樣也展開了,并且,動靜要比下游的戰事動靜要大的多。從九月十六日開始,由曹彬所統率的水陸大軍,便開始按照原先制定好計劃向鄂州發起進攻。 鄂州的防御核心,在于漢陽與江夏二城,自從當年淮南大戰之后,為了緩解來自中游的漢軍的壓力,金陵朝廷在鄂州投入了大量的人物力,加強其防御,以鞏固下游州縣及金陵的安全。 再加上,常年守備鄂州的主將,乃是劉仁贍,此人本就是善守者,圍繞漢陽與江夏,他打造了一整套的防御設施,城池也修繕地十分堅固。沿江更有超過二十座的堡壘,各個堅實,易守難攻,互成犄角,共同拱衛著主城。 等到劉仁贍去世,繼任的老將盧絳,也是在劉仁贍的守御基礎上,繼續加固城池,修繕軍械,cao訓軍隊,演練守城之法。 到乾祐十四年時,鄂州的守備兵力,已達五萬之眾,雖然其中,大部分都是州縣兵以及鄉兵,但仍有一萬多的雄武軍,是常年受到訓練的精卒,這是一股不弱的力量。 因此,鄂州的守備力量,實際還是很充足的,如果能夠善加利用,縱然不說守住,總是能給漢軍造成不少麻煩的,這也是的打一個鄂州,朝廷會準備四萬軍隊的原因。 然而問題恰恰在于,鄂州的守軍,并不能完全發揮其作用,原因就在于其新主帥,新任鄂州節度使、雄武統軍皇甫繼勛。 迫于朝廷的壓力,李煜撤換了自以為老邁不堪的老將盧絳,想要靠皇甫繼勛這個忠烈名將子弟但當大任。然而恰恰是這個的皇甫繼勛,使得劉、盧兩位老將軍精心構建防御,竟成擺設。 皇甫繼勛的到來,對于鄂州的守備而言,實則是一場災難,最大的打擊,就是對軍心士氣的削弱。前邊提過,皇甫繼勛徒以其父蔭庇,而為大將,本身卻無什么將才。 如此也就罷了,若能團結將士,虛心納諫,使得上下一心,堅持抵抗,同樣能給漢軍造成麻煩。然而,皇甫繼勛的做法,恰恰相反。 他赴任鄂州之后,心思完全沒有放在軍事守備上,喜歡炫耀、擺架子,沉湎聲色,對敵情打探,城池防御,軍心士氣等事務,是一概不顧。 對于抵御漢軍,態度也很鮮明,覺得以北軍之強,覺得擋不住,既然擋不住,又何必費心效那無用之勞。甚至于,皇甫繼勛還在軍事會議上,勸告諸將,如果頑抗,把朝廷得罪狠了,將來只怕禍及自身。 皇甫繼勛為何敢接下鄂州的守備任務,因為從一開始,他就沒有為國盡忠,誓死報君的決心,他所思所想的,只是保住自己的地位與富貴。 身為主帥的皇甫繼勛,竟是這樣的消極態度,受其影響,鄂州的守軍,情況如何能好得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使得鄂州守軍上下,離心離德,士氣日漸衰落。 而在岳州磨刀霍霍的曹彬,對于鄂州守軍的情況,也是洞若觀火,完全做到了知己知彼。原本,還有些顧忌其防御,但皇甫繼勛到任后的表現傳來后,曹彬自己都驚到了,完全無法理解。 事實上,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推動的,除了掌握大勢的大漢君臣之外,也有敵對勢力的配合,從事情的發展來看,就是如此。 不管如何,對于鄂州守軍的情況,曹彬是喜聞樂見,敵軍狀況越差,問題越多,對他而言,則越有利。作為一個素來成熟持重的將領,如何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戰果,一直是曹彬所考慮的,對手主動給機會,那就再好不過了。 等到詔令發來,曹彬與劉光義二人,立刻率軍,猛撲鄂州。劉光義也是一名比較年輕的戰將,以治軍嚴謹著稱,平蜀戰事,隨趙匡胤東路入川,立有戰功,也參與了北伐戰爭。此番被遣平南,也因為他有南方作戰的經驗。 曹、劉二人,兵分兩路,一路兩萬五千人,由曹彬率領,自巴陵出發,水陸并進,沿江而進,過赤壁,嘉魚不戰而降,而后以水軍向北,正面擊敗鄂州的幾千水軍,從而切斷漢陽、江夏兩城的聯系,其后曹彬則逐步拔除江夏周邊的堡壘。 劉光義則率一萬五千大軍,自孝感南下,進攻漢陽,按照曹彬制定的作戰計劃,也是先拔除漢陽周邊的堡鎮。前后只耗費了三日的時間,兩路漢軍,將周遭的戍堡、鎮甸全部逐步拔除,而后兵臨城下,切斷水陸交通,使漢陽、江夏成為孤城。 在這個過程中,鄂州軍隊的反應,遲鈍而混亂。經劉仁贍訓練的一批戍卒,還是有一定戰斗能力與意志的,尤其在初戰的時候,還是進行了一些頑強的抵抗。 然而,這畢竟是缺乏組織協調的,僅憑借著一些低級軍官,一腔血勇,毫無配合可言,在整個防御體系被割裂的情況下,幾座戍堡的抵抗,除了給江南朝廷殉葬,增添幾分凄涼與悲壯之外,毫無用處。 在漢軍拔除諸堡的過程中,主帥皇甫繼勛的表現,并沒有太出人意料,就是毫無作為,坐守城中,既不下令,也不救援,甚至,有些將校愿意去與漢軍拼命,也被他阻止了。 而漢軍,則在曹劉的指揮下,從從容容地攻堡拔寨,將進取城池的障礙徹底拔除。除了最開始在鄂軍的頑抗下,遭受了一些損失外,后邊的堡壘,都是絕望之心,陸續投降,總之,漢軍打得很輕松。 在兵臨城下之后,曹彬下令,安營扎寨,就地休整,做攻城準備。還同樣的作戰布置,曹彬在江南攻江夏,劉光義在江北打漢陽。事實上,這有些托大的,兩城剩下的守軍兵力加起來,仍有不下四萬之眾,然而守軍的糟糕情況,給了曹、劉大膽布置的信心。 “曹將軍,這進展有些過于順利??!”劉光義乘船渡江而來,與曹彬商討軍事,英武的面容間仍有些不敢置信,說:“我原以為,要掃平諸堡,怎么都要七日的時間,等攻破城池或許就要入冬之后了,誰曾想,守軍的抵抗意志如此薄弱,幾乎是摧枯拉朽??!” “劉將軍,我們得感謝皇甫繼勛??!”兩個人行走在江邊,觀察著周遭的地形,曹彬臉上也帶著點笑容說道:“照目前的情況來看,不用入冬,鄂州就可以拿下了!” “勸降信已然射入城中,可以繼續重挫其士氣,不過,敵軍雖弱,這城池的堅固,卻是做不得假的!”劉光義說道:“強攻或許也能速破之,但難免增加傷亡!” “劉將軍所言甚是!”曹彬點頭,稍作沉吟,說:“還是先做攻城準備,繼續亂其軍心,消減其抵抗意志,再因勢而動,若能勸降,不戰而屈人之兵,則最好!” “唉……”劉光義卻忍不住嘆了口氣,說:“以前也經歷了些苦戰、惡戰,如今進軍順利,卻有些不適應,這仗打起來,卻有些乏味了!” 聽劉光義之言,曹彬不由笑了笑:“我等奉天子詔命,率王師,興義舉,自然是戰無不勝,螳臂當車者,自然灰飛煙滅!不過,還是不能放松,畢竟敵軍尚有數萬之眾!” 曹彬還是這般,沉穩持重,不敢懈怠,更不敢生驕愎之心。 劉光義點了點頭,當即抱拳道:“我先回江北坐鎮了!” …… 在曹劉二人,為戰事進展順利而感意外之時,江夏城內,早已是人心惶惶,士氣持續下滑,幾乎跌至底點。 北城一座水門下,一干人聚在一起,都是軍官,軍階最高的是一名都虞侯,氣氛很壓抑,這干人聚在一起,顯然在籌謀大事。 開口的,也是這都虞侯,也不加掩飾,直接道:“國主昏庸,不用宿將,而用小人,皇甫繼勛無才無德,徒以家世而居我等之上,視軍事為兒戲,役將士如牛馬。漢軍大舉來攻,既不作御備,也不發兵救援,坐看諸堡陷落,有這樣的主帥,我們若不早做打算,遲早為其陪葬!” “朱虞侯說得不錯,皇甫繼勛,無能之輩,追隨于他,必為之所害,我等當另謀生路!”一名將領,立刻接話道,咬牙切齒的。 “漢軍已兵臨城下,四處交通斷絕,援兵難至,已是孤城,縱然城高,但人心不齊,主帥無能,必然守不住,莫若起義,殺皇甫繼勛,向漢軍投誠,不失一份功勞!”另外一名軍官跟著開口,并直接點題。 事實上,這些人聚在一塊兒,各自心里都清楚怎么回事,該怎么做,是以,此言一出,都躍躍欲試的。很快,都把目光投向那姓朱的都虞侯,畢竟他軍職最高。 這時,外邊傳來一陣腳步,一名軍官闖了進來,一干人迅速拔刀,還是朱虞侯說了聲“自己人”方才緩和下來。 來人說道:“皇甫繼勛已經在命人收拾行囊,恐有棄軍逃離之意!” “這個廢物!”頓時有人罵道。 朱虞侯環視一圈,壓低聲音,殺氣騰騰地道:“諸位,我們起兵,殺皇甫,歸朝廷,可有異議?” “殺皇甫!” “殺皇甫!” “……” 一干軍官,都是惡狠狠地附和,皇甫繼勛這個主帥,做到這個份兒上,也是挺難得的。 “好,我等歃血盟誓,今夜起兵,各自率部屬,殺入帥府,取皇甫繼勛首級,歸附朝廷!”朱虞侯拍板道。 “是!” 當夜,江夏城內,數千雄武軍,在都虞侯朱駿的率領下,突然作亂,殺入節度府衙,斬殺主將皇甫繼勛。因亂起突然,又處寒夜,曹彬沒有妄動,一直到第二日清晨,江夏城門大開,兩萬余守軍,選擇投降。 江夏一降,消息傳開,漢陽緊跟著出降,如此,曹劉二人,兵臨城下,兵不血刃,而取鄂州。以傷亡四百三十一人的代價,全取江夏、漢陽,得降軍四萬七千余人…… 第342章 勢如破竹 漢陽、江夏兩城,一水之隔,聳峙江岸,高大而堅實,本該是一場激烈的戰斗,結果卻以一種戲劇性的方式結束。深溝高壘,防御設施,全無用處,即行陷落,想來九泉之下的劉仁贍聞之,都能氣活過來。 大江之上,是來回巡視漢軍戰船,兩座城池上方,飛揚的是大漢的戰旗,毫無激斗的痕跡,戰事進展之順利,甚至給人一種虛幻的感覺。 投降的鄂軍,被收繳兵器、甲胄,遷出城池,集中安置原本的漢營,一個個倒很老實,也不怕漢軍會殺俘什么的。畢竟,這是朝廷大軍,正義王師。 在安排好兩城駐防,確保安全后,曹彬與劉光義二人,也出城,巡看俘虜營,安撫其心。 “怎么樣,降軍情況如何?”入營,曹彬問出迎的一名青年將領。 負責降軍安置的將領,名叫高瓊,少逢晉末戰亂,以其兇猛無賴,曾落草為盜,劉承祐當政后,曾降捕盜令,半年之間,天下群盜大多匿跡,高瓊也趁機從良,投效了當時的陜國公趙暉,在其麾下效力。 曾經參與對河中的平叛,只是沒有什么功績,再加上年紀小,未曾聞名。后來,劉皇帝逐步削藩,開始剝奪地方節度鎮將之權,其中就有在天下諸縣復置縣尉的措施,將盜賊、斗訟的權力還與縣尉,把鎮將所侵治權還與縣令。趁著那股風潮,高瓊被趙暉舉薦為盩庢縣尉,當時高瓊才十八歲。 盩庢依山靠水,地形復雜,給匪盜之徒提供了不少便利,治安情況一直不算良好。等高瓊就任,憑借著早年的經歷,靠著勇武與不俗的手段,迅速撲平了周邊的盜賊草寇,還民與治安。 后來,關中發生大規模蜀亂,動靜很大,高瓊也是率領縣兵、鄉勇,維持治安穩定。后賊首王順領軍渡過渭水,入盩庢,想要過境遁入秦嶺脫逃,結果高瓊做出了敏銳的判斷,帶人在必經之處設伏,全殲殘寇,斬王順首級,高瓊由此上達天聽。 之后,高瓊的仕途就明顯順利許多,由盩庢縣調任安康指揮使,后又遷鄧州刺史,到南征以前職位是安復兩州巡檢使,隨軍出征。 因為聽過高瓊的名聲,兼欣賞其沉著冷靜、治兵有方,曹彬對這個小自己幾歲的將領,也頗有好感。 高瓊引二人入營,簡練地介紹著情況:“南軍人數太多,但還是老實,又有雄武軍的幾名軍官配合,都聽從安排,營寨大體擴建結束,只是缺少帳篷,還有柴火、石炭等御寒之物!餓了許久,準備安排食物!” 滿意地點點頭,曹彬道:“雖然是降卒,把他們遷至城外,心里只怕也多少有些怨氣,若是讓他們連口吃的也沒有,怕也難免生亂,先供應吃食吧,吩咐下去,暫時按我軍七成配給!” “是!”高瓊應道。 曹彬又吩咐道:“至于帳篷,暫時讓他們先擠擠,也能取暖。其他御寒之物,從軍中撥發一部分,其他安排他伐木取薪!” 聽其言,劉光義頗為感慨,說:“我們糧草輜重調運,尚未充足,攻城器械,也未完備,而守軍已降。這樣的作戰經過,如何向江淮行營與朝廷匯報?” 勝利來得太過容易,進展太過順利,顯然讓劉光義有些不適應。事實上,從結果看來,漢軍花費在攻城拔寨上的精力,僅占一小部分。 聽其言,曹彬則平靜道:“如實上報即可!” “下一步,將軍如何打算?”劉光義說道。 “你以為當如何?”曹彬反問。 劉光義直接說:“攻克鄂州,消耗并不大,鄂州所囤糧草、軍械也足以緩解我們補給,將士們士氣正高,戰意猶盛,當趁勝東下,水陸并進,進攻江州,控制湖口!” “我也是這般想的!”曹彬點頭道:“我們這邊進展迅速,也有利于下游戰事的展開?!?/br> “攻克江州之后呢?”曹彬又問。 從其語氣中,聽出了一抹不尋常,劉光義稍微想了下,而后臉上露出一抹笑容,說道:“下游重兵云集,拿下一個金陵,絕無問題,與其繼續東進,影響李公布局,莫如南下打洪州,拿下江西之地!” “就這么辦!”曹彬少有地露出笑容。事實上,對于平南的將士們而言,已經發現,這功勞似乎有些不夠分,分了,也有些不夠份量,就因為仗打得太輕松了。 “這將近五萬降軍,需要妥善安置!”劉光義提醒道。 以曹彬的謹慎,對于這個問題,自然也是上心的。略作沉吟,說道:“這五萬軍,實則良莠不齊,很多都是強征入伍,的抑或純為混個溫飽。那些老弱,盡數裁汰,暫時留在江夏,由專人管理,待戰后再行安排,剩下的編入軍中,隨軍作戰!” 顯然,這么降卒,用來征戰,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隨時在監視之下,方便控制,用之還能減少自身的損失,是隱患相對較小的一種處置辦法。 “想要平穩落實,還得靠那些降將配合??!”曹彬這么說道。 聞言,高瓊道:“以末將看來,這些降將,都十分積極,若與他們為朝廷效命立功的機會,必然踴躍!” 對高瓊的見識與判斷,曹彬還是認可的,當即道:“既然如此,走,我們再見見那朱虞侯,可不要讓他覺得我們故意怠慢他!” “打”下鄂州,除了數萬降軍之外,還有為數不少的繳獲,僅倉中儲糧,就有二十多萬石,全部打包送了漢軍??梢韵嘁?,此番平南,或許是朝廷歷次作戰,經濟收益率最高的一次。 乾祐十五年九月二十七日,鄂軍投降,漢軍兵不血刃,而入城池,當日,曹彬親自寫好一份戰報,上呈江淮行營,并述以下一步進軍計劃。 在鄂州休整兩日后,曹劉再度率領水陸大軍東進,這一回,漢軍、降軍加上征調的民夫,可是水陸八萬大軍。 這一次進軍,同樣是摧枯拉朽,先不費吹灰之力拿下富池口,而后直趨江州城,驅降軍強攻一日,城破軍降。 直到南昌的援軍趕到,雙方在湖口又展開了一場水戰,共動用水軍兩萬,近四百艘,這也是戰斗最激烈的一次。南軍采用火攻,結果風向忽然轉向,引火自焚,因而大敗,狼狽逃往彭蠡水寨。 到冬十月十日,曹劉大軍已控制江州,兵鋒直指南昌,也基本切斷金陵與南昌的聯系,而江南國主想要遷都南昌的希望也徹底破滅,那里似乎比金陵看起來,還要危險。 幾路大軍平南,進展最快,也最風光的,卻是曹彬這支軍隊,看起來,有些出人意料。 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