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494節
“大江橫萬里,古渡渺千秋。 浩浩波聲險,蒼蒼天色愁。 三方歸漢鼎,一水限吳州。 霸國今何在,清泉長自流?!?/br> 一時興起,李谷低聲吟了一首戴叔倫的詩,語氣中有幾分感慨。在其身旁,是一名體格不算魁梧,但氣度豪邁的將領,一看就是大將,正是此番的平南副帥石守信。這是劉承祐給李谷配的副手,也是一道保險,至揚州準備南征也有一個月了。 對李谷,石守信還是很尊重的,不只是其名望,更在于接觸下來,被其才干德行所折服。另一方面,似李谷這樣允文允武的儒將風采,是很具感染力的,尤其對石守信這樣心胸開闊的武將而言。 “李公怎么有興致吟起詩來了?”聽其吟頌,石守信不由好奇地說道:“描述是眼前景象吧!雖然應景,卻總絕少了幾分慷慨,不合南征事!” “不過拾人牙慧罷了!”聽其言,李谷不由輕笑著說道:“守信對詩詞也有研究?” 石守信搖了搖頭:“我只是一粗人,非文雅之流,領軍作戰乃我之長,詩詞文章,卻沒那等雅興去研究!” “將軍顯然是自謙了,陛下可說過,石守信者,名將之姿,統帥之才,可托大事!”李谷感說道,看向石守信的目光中也滿是欣賞,畢竟這是靠著一份份扎實的戰功一步步成為大漢高級將帥的人才。 聽李谷之言,石守信也不由露出了點笑容,畢竟好話誰都愛聽。 “瓜洲、京口,千年古渡,一水相隔,自魏晉以來,六七百年間,多少鐵馬金戈,多少英雄風流,如今,輪到我們了!”不算銳利的目光,變得格外堅定,李谷沉聲道。 聞言,目光也跟著投向南方,指著南岸的京口,石守信道:“李公幾度于此觀望,莫非想將此處作為南渡的突破目標?” “守信以為如何?”沒有回答,李谷而問起石守信的看法。 石守信顯然是有所思考的,稍一沉吟,即流利地道來:“京口歷來是兵家重地,江防要隘,北臨大江,南據固嶺,可謂形勝之所。南軍多年經營,寨壘完備,軍械充足,守軍久經訓練,熟悉地形地勢,守將林仁肇又頗有才干,倘若想要正面突破,只怕并不容易,傷亡會不??! 且我們重兵屯集揚州,南軍同樣在集結軍力,如此也給強渡增添不小的風險與難度。 不過,若從此地渡江,擊敗林仁肇軍,占據潤州,則可直下金陵,殺入其心臟。南軍之中,唯有潤州鎮海軍有一戰之力,滅了他們,則其他軍隊不足為道。 這是條最簡單直接的進兵方略,難度卻最大,倘若進展順利,或許一月可定金陵,而江南諸州,更可傳檄而定……” “守信不愧是大將之才,戰爭態勢,可謂洞若觀火??!”聽其言,李谷的蒼老的面態間浮現出些許振奮,又道:“那以你之見,是否該從此渡江?” 石守信想了想,方才道:“恕末將直言,在南軍有備,防御堅實的情況下,選擇強渡,并非明智之舉。 此次南征,首要攻略目標,唯有低金陵,而金陵防御,一在下游京口,一在上游當涂、采石磯。南軍集重兵于京口,必然削弱其他地方的防御,一個林仁肇,無法兼顧上下游,一支鎮海軍也無法橫斷大江,阻我進途。 以我之見,可繼續陳兵于北岸,吸引其注意,同時遣精銳,自和州渡江。而后順江東下,直趨金陵,待兵脅金陵,京口再堅固,亦無用處!” 聞言,李谷說道:“只是當涂要地,南軍未必無防??!想要輕松過江,也非易事吧!” 迎著李谷的目光,石守信故作訝異,道:“李公莫非當真看不出南軍的破綻?其國力孱弱,雖有十萬軍,卻多數不堪大用。再者,他們那十多萬軍隊,在江防上鋪開,也是捉襟見肘。 鄂州方向,有曹彬軍,足以牽制其數萬軍,潤州屯有重兵,金陵需要足夠防守,當涂又豈能再布置足備的防御? 再者,等郭庭渭將軍自吳越北上,南軍又如何抵擋?只需我軍多方齊動,穩扎穩打,南軍必然崩潰,斷然沒有取勝的可能!” 石守信的雙目中,滿是充斥著強烈的自信,而對其策略,李谷是贊嘆不已,笑道:“將軍是把老夫心中所想,盡數道出了!” 事實上,雖然還沒開戰,南北的戰略形勢已經十分明朗了,朝廷手里握著的是雙王四個二,剩下一堆連牌,怎么打怎么贏。 “不過,我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先掃除江南的水軍,把長江水道,徹底掌握在手中!”李谷說道。 “水戰非我所長,還需仰仗張彥卿將軍了,不過,南人善舟,當初淮南大戰,未能發揮其效用十一,不知十年之后,他們的水師還保留著幾分戰力?”石守信這么說道。 “還在潤州水師,不過獨木畢竟難支,何況是其不可承受之重!”李谷語氣幽幽道。 腳下驚濤拍岸,一陣氣流襲來,卷起衣袂,也帶動著李谷的身形晃了晃,身邊的一名中年男子趕忙攙扶住,勸道:“父親,江上風大寒涼,您身體不爽,還是回城,不要逗留了!” 這名中年男子,乃是李谷的長子,此前被劉承祐升了官,專門安排在李谷身邊照料,同時還有一名長于傷寒、風痹的御醫隨身侍候。 此時,受涼風一激,身上關節的疼痛感也越發強烈,李谷沒有強撐,而是納其建議,返回。 而在回到瓜洲軍營的第一時間,就收到了著趙延進的通知,天子降詔了,可以動兵了。 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 長江北岸,自從平南的詔令傳來,是大軍云動,自揚子城至瓜洲渡三十余里間,漢軍營壁綿延,旌旗蔽野,軍威之甚,直蓋云霄,鼓角之聲,引得江南軍民,人人色變。 而李谷,在接詔的第一時間,就把平南大元帥行轅遷到瓜洲,直面京口,就近壓迫南岸的潤州,做出一副氣勢洶洶,正面突破的假象。 同時,兩軍之間的交戰,已經展開,由一場水戰作為戰役的開端,揚州水師vs潤州水師,漢軍大小二百五十艘戰船,一萬三千水卒,南軍無論戰船還是軍卒都要多上不少,有近兩萬的軍力,并且,由林仁肇親自率軍出擊。 按照表面的實力對比,再加上南人善舟的天賦,又有林仁肇這樣的良將指揮,南軍優勢可謂大矣。然而結果,往往出人意料,南軍完敗。 雙方在長江之上,大戰了整整一天,江面硝煙彌漫,檣櫓灰飛煙滅,作為主帥的李谷,也帶著一部分軍隊在江岸觀戰,以弓弩策應。 南軍之敗,主要在兩點。 其一,其軍力雖多,卻有兩股力量組成,來自金陵的近一萬水師,訓練且不精銳,號令更不齊整,作戰意志更顯薄弱,不到半日,便擅自撤出戰斗,逃往金陵,不只重創了南軍士氣,也使得林仁肇徹底暴露在危險之中。 由林仁肇整編訓練的潤州水軍,還是有不俗戰力的,然而還是那個詞,獨木難支。漢軍則不然,所用兵卒,基本都換成了江淮籍的士卒,很多甚至就是由早年的唐軍轉化而來,并且也是久經訓練,裝備精良,由張彥卿這個水戰良將指揮,如臂驅使。因此,雖然兵力少些,但在其他人員因素上都不遜色,并且士氣高昂,漢軍也就有了容錯的基礎。 其二,則在于漢軍水戰技術的改良,尤其是水戰武器的革新。像樓船戰艦,已完全拋棄了原本的拍竿等近戰rou搏裝置,而改由火箭、火炮、霹靂炮等遠程方式為主要對敵打擊力量,輔以接舷作戰。 這些武器,基本都是以火藥作為能量供應的利器。這次平南作戰,也是對大漢許多武器的一場檢驗,雖然人才是決定戰爭走向的決定性因素,但能夠使用更精良的武器,沒有人會拒絕。 火藥的運用,南方也不是毫無見識,然而,這既能燃燒,還能有強大爆炸性能的武器,南軍完全是應對不及。 當然,南軍也不是沒有反擊力量,像火油彈,他們也在研究使用,并且在此次水戰之中,展現出來,同樣給漢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在危急之時,林仁肇可謂強悍勇猛了,臨危不懼,意志堅決,指揮若素,不惜傷亡,領著南軍與漢軍近戰對攻。但是,螳臂終究難以挽敗局,從金陵水師怯戰撤退開始,就注定了他的努力白費,也為與漢軍對決的潤州水師增添幾分悲壯。 最終,林仁肇負傷,在親兵的保護下,敗歸京口水寨,隨著逃出的,只有不足四十艘戰船,三千來人。剩下的大多殞于江上,或被殺死、燒死、淹死,只有不足千人,當了俘虜被救起。 若不是因為漢軍同樣久戰兵疲,主動放棄追擊,南軍的損失還要更大。即便如此,一場水戰,為平南戰事取得了開門紅,贏得一個好兆頭。 哪怕把淮南戰爭期間的幾次水戰算上,京口水戰,也可以說是,南北之間水軍真正展開的一次大規模較量,正面較量。結果證明,如今的大漢,已不只強在步騎,水戰同樣天下無雙,犀利無比,同樣可以乘風破浪,馳騁江海。而揚州水軍,還只是大漢諸多水軍中的一支,主力還在萊、密水軍,那是海軍。 經過戰后統計,漢軍的傷亡,在兩千一百六十九人,南軍在林仁肇統率下,發起的搏命抵抗,還是給漢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然而,相較于斬獲,這些損失也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雙方共損毀了近三百艘戰船,漢軍的繳獲之中,只有三十來艘是能正常使用的。檣櫓灰飛煙滅,并非只是一句形容。 同時,京口水戰的意義也不止于此,一戰幾乎使林仁肇訓練多年的潤州水軍主力覆滅。練了那么久的兵,結果被一戰而破,這樣的打擊可想而知。 自淮南大戰之后,林仁肇基本是作為江南的護國大將,柱國長城存在的,在劉仁贍死后就更助漲了這種趨勢。一直以來,都是作為南軍對抗的朝廷的中堅將領,可以說是唯一支柱。 然而,就是這樣的人物,一戰而敗,這對南軍士氣影響,是難以估量的,本就衰弱,如此一來則更加不可收拾了。水戰敗了,陸戰還遠嗎? 事實上,京口水戰之前,面對揚州水軍的主動進討,對于出戰與否,南軍是有過一番爭論的。大部分將領,是反對出擊應敵,希望能夠依靠堅寨固壘拒守,保守作戰,抵抗漢軍。 然而,結果是林仁肇力排眾議,決議出擊。作為江南最后一位名將,對于自家的危險局面的了解,實則也很清楚,如果被動防守,斷無生路。唯有主動出擊,方有掙得一絲微弱希望的可能,然而,即便主動出擊,可供林仁肇用的牌也太少了。 并且,即便不談大局,就京口的戰情,如果潤州水軍龜縮防守,一旦陷入漢軍的封鎖,那水軍也無用,南軍將陷入徹底的被動。至于想要靠京口的防御工事,則更是一廂情愿,漢軍又不傻,怎會一味地強攻,換他林仁肇也不會這么干。 而潤州水軍久經他訓練,以之為基,出擊固然冒著風險,然一旦能擊敗揚州水軍,那效果也是顯著的。既能給漢軍迎頭一擊,打擊其士氣,阻斷其渡江的進程,還能大振南軍士氣,增強其抵抗的信心。 林仁肇的想法是好的,只是結果,偏偏不如人意,不只沒有達到最低的預期,反而造成了林仁肇最不想面對的局面。雖然有金陵水師臨陣脫逃的緣故,但這又何嘗不是大勢所迫之下的必然?即便金陵水軍死戰到底,又真的能勝過揚州水軍?或許只是讓漢軍多損些戰船士兵,再增添些功勞…… 在取得京口水戰的勝利之后,可以說,長江下游的水道,基本為漢軍所掌控。而水戰的完勝,也達到了李谷的要求,其后,李谷派遣了五十艘輕舟,上千水卒,沿著長江把提前準備好的數萬份平南的詔書,射往江南的城鎮、營寨。 劉承祐的平南詔令,乃是由太子賓客李昉所書,歷數李煜幾條罪狀,第一條就是藐視天子,不遵詔令,其他如潛蓄異志、聚兵謀反、任用jian臣、耽于美色、怠政亂國、橫征暴斂、虐待百姓等,不管有沒有,反正給李煜羅列了整整十條罪狀,好一些的是比劉鋹要少個五條,活生生把李煜那個詞帝徹底塑造成為一個無道昏君、虐民獨夫…… 很多時候,文人的筆桿子,那真的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子。那既是一封宣戰詔令,也是一封納降書,當金陵的軍民得悉之時,可謂人心浮動。 在攻心之策的運用上,李谷很熟練,平定江南,不在于赫赫戰功,而在于如何保留江南地區的元氣,減少戰爭對江南百姓的損失,在這一點上,哪怕不用皇帝提醒,李谷都是按著這個目標是做的。 李谷、石守信、趙延進、張永德,這四人算是江淮行轅的骨干高級將領了,京口水戰后,李谷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再度確定了作戰方針,那就是,多路齊動,壓迫京口,兩面夾擊,聲東擊西,穩扎穩打,目標金陵。 李谷自陳兵瓜洲,以張永德為別軍,集江淮精銳,尋找戰機,自當涂渡江。在長江北岸,調集的禁軍及江淮軍隊,再加上各州地方兵馬,共計七萬水陸步騎。 若是算上征調的為軍前軍后服務的民夫,則超過十萬。因此,算上其他幾路的軍民,此番平南所動用的軍隊,用三十萬來形容,并不只是虛詞號稱。 這樣充沛的兵力,這樣強大的實力,又有足夠英明的君主,以及強大領導力的將帥,平南戰事,平推過去才屬正常,作者都不忍心去多水字數,故意營造波折。 而在京口水戰的結果傳到金陵時,江南國主李煜仍在風花雪月,順便關心了一下秋季制舉,準備選幾個詞友。 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 澄心堂,原本是南唐中主李璟的居室,李煜即位后,也就順勢成了他的居處,平日里也主要在這邊讀書作畫,吟詩寫賦,或邀同道好友,坐而論道,以敘風雅。而經李璟、李煜兩代才情出眾的帝王的熏陶、浸潤,這澄心堂,里里外外都散發著一股文化的氣息,雅致高遠,不與俗同。 李煜繼位,滿打滿算,也就兩年,然而其父留給他的不是安定富裕的國度,而是各內憂外患、江河日下的爛攤子。哪怕是個雄才大略的人,面對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況于李煜? 他只是個喜好文辭典籍的風流才子,當帝王,實在是太難為他了。當然,另一方面,這個時代,李煜繼位的表現,墮落地比原時空還要迅速徹底,也未嘗不是時局已經崩壞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沉浸于自己的愛好之中,或許也是一種逃避的手段。 然而,即便有心兩耳不聞窗外事,來自于中原朝廷的壓力,還是讓李煜感受頗深,尤其是那一道道詔書,一個個邀請,就仿佛催命符一般,打擊著他的心志。 惶恐,畏懼,無所適從,事實上,早在聽說朝廷在做平南戰爭準備后,李煜就已然對未來喪失希望了。初時,他不是沒有想過,接受劉皇帝的邀請,北上東京,然而不敢。 當然,若說完全放棄抵抗,任滔天洪水,淹滅自己的國家,傾覆自己的宗廟,也不盡然。比如對于長江防御的人事調動,就是掙扎的表現,然而,除此之外,似乎也想不到更多有用的措施了。人總是復雜的,哪怕深陷絕望,內心也未必沒有一絲絲的希冀。 就如此時,李煜就仍抱有一絲幻想。 澄心堂內,李煜坐在主座上,江南國主,長相十分俊朗,頭頂冠冕,渾身散發著書卷氣息,完全一個儒生才子的皮囊?;蛟S是酒色過度,看起來略顯發虛,泛白的面龐,搭配著略顯憂郁的眼神,這樣的氣質倒也劉容易引起婦人的憐愛之心。 堂內在座的,還有幾名當朝的重臣,宰相徐鉉、光政院使馮延魯、光政院輔政陳喬、吏部尚書鐘謨,這四人是如今金陵朝堂掌握主要權力的人物。 然而,觀其成色,卻給人一種衰落的腐朽感。徐鉉,作為江南名士,三朝老臣,一直以來卻與韓熙載走得頗近,是此前的改革派,不過,論文章才情,這是位大家,但在治國理政的能力上,總歸是欠缺的,也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績。 陳喬,這也是位老臣,一位忠臣,算是李璟留給李煜的真正的忠正之士。在李煜繼位以來,幾度勸諫敦促,希望他能振作,興盛國家,也是朝堂上最明確、最激烈地反對朝廷,希望能夠加強武備,對抗其吞并的人。然而,這終究只是個文臣,有一腔熱血,嘴上能頭頭是道,涉及到軍事、兵政,實則無能為力。 馮延魯,出身名門世家,繼承了其兄的政治資本,就個人而言,也算博聞多識,比起其兄馮延巳,德行都要高上不少,但要他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于既倒,卻也著實為難他了。 至于鐘謨,則更不需提了,到如今為止,金陵朝堂上,如果還有誰不知他與朝廷的勾連,那就是睜眼瞎了。一直以來,鐘謨都是“求和派”的領袖人物,作為使節去東京,就不止一次了。 比較無奈的是,李煜所能依仗的,也只有這些人了,這兩年間,能夠保證穩定,維持朝政的正常運轉,靠的也正是這些人。 要說江南沒有人才,那顯然是不可能的,自古江東多才俊。只是作為君主,無論是李璟還是李煜,都沒有識人之明與用人之智。 除了四臣之外,還有一名官員,金陵令陳起,江南有名的強項令,性情剛硬,不懼權貴,不畏鬼神,尤惡妖異。而他此番匆匆入宮,能把沉醉于風花雪月中的李煜給驚醒,顯然是有大事。 卻是長江漁民,在江水中發現了一些浮筒,自上游漂流東下,拆開之后,卻是一封封信。信上所書,也是大漢皇帝的平南詔書與告江南百姓書。這是曹彬的在上游,效仿前例,命人做的手腳,還是老一套,攻心之計。 此時的李煜,心神不定,面帶悲情,手里拿著一封詔文,手微顫,一張英俊的面龐,此時顯得有些可憐。嘴唇微顫,喃喃自語:“原來,在朝廷眼中,我竟是如此一個無道昏主,江南百姓也是這樣看待我的嗎?” 看李煜竟然為這封詔文影響,陷入自我懷疑之中,底下,陳喬卻急了,當即道:“國主,這都是欲加之罪,北漢意欲亂我人心的詭計,不必當真。還請速速下令,讓沿江官府、軍隊,遇此信筒,即行收繳銷毀!” 然而,李煜眉頭卻不禁皺了皺,有點痛苦的樣子,他在想,這詔文上所說,貌似他都能沾到點邊…… 不過,陳喬的話,終究起到了些作用,回過神來,李煜卻問道:“朝廷當真要發兵攻伐,滅我國祚嗎?戰事真的不可避免?” 顯然,這江南國主李煜,心里仍抱有幾許幻想,雖然他自己都心里清楚,那只是幻想。作為宰相的徐鉉,開口了,那張儒雅的面容間,此時也籠罩著陰霾,語氣沉重:“國主,北軍南征,已然不可避免,不可再心存僥幸,為今之計,當思對敵之策,伸御備之法,否則國家危亡,宗廟崩毀,就在眼前!” 嗯,徐相公說了一通,就是沒什么落到實處的,但也不得不承認,這是見識的說法,是實際情況。馮延魯嘆了口氣,也說出一個壞消息:“國主,潤州已有消息傳來,北軍大舉南下集結,陳兵北岸,顯然,動兵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