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468節
因為云中慘遭兵燹,城內屋舍十不存一,是以漢軍仍舊駐于城外大營。寧化軍李萬超所部,就駐扎在北營西南部。 李萬超,早年為后晉將領,職居肅銳指揮使,駐潞州。天福十二年(947年),劉承祐引軍出太原,攻潞州,為河東定鼎中原做先鋒。 當時,李萬超與王守恩、高防,一同投降,使劉承祐輕取潞州,為后來擊滅耿崇美軍以及東出太行,席卷河北,奠定了基礎。彼時,李、王、高三人,便有“潞州三杰”的名聲,還是劉承祐率先喊出來的。 不過,這三杰,王守恩在不久后,就因為貪婪跋扈,被暴斃了。剩下二人,高防有幽州之任,李萬超常為軍主,都受到了重用。 事實上,大漢立國的過程,也是劉承祐提升威望、積攢班底、培植黨羽的過程,在其中,潞州就給他提供了不少人才。除了高防、李萬超外,武德使李崇矩也是在潞州被劉承祐發掘提拔的。 李萬超呢,在大漢立國的這些年中,并沒有怎么轟轟烈烈,也隨軍參與了幾次戰斗,但都沒有赫赫武功。他代表的,是極大一部分漢軍老將的經歷,樸實無華。而李萬超,每鎮一方,民皆安穩,境內太平,這就是他的作用。 并且,比大部分人幸運的是,時不時地,劉承祐還能想到他。此次北伐,大抵是李萬超十年來,打得最痛快的一場仗,功勞也是多年以來最顯著的一次,率先攻破云中。 三日的慶祝下來,大軍恢復了以往的秩序,整座連營,都進入了一種忙碌狀態,準備著撤軍事宜。李萬超部則不然,他在補充兵員軍額,以求滿編。因為打得太狠,他所率的寧化軍,傷亡了近三成。 “將軍,行營直接給我們補充到五千人,有上千的騎卒,還添了三千匹戰馬,這也太厚待了我軍了吧!定襄軍這番被削減,這邊軍之中,只怕就屬我們最為兵強馬壯了!”軍營內,李萬超帶著人巡視煥然一新的寧化軍,身邊跟著的部曲,嘴上帶著笑意,有點興奮地說道。 “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李萬超心情看起來也不錯,以一種考校的語氣問。 “末將不知!”回答得很干脆:“莫非將軍已受差遣?” “尚無!不過,北軍調整,打亂重編,以我寧化軍最為迅速,雖還未有制令,但可以想見,必有所用!”李萬超說道。 “難道還要打仗?” “這就要看天子與朝廷的了!”李萬超這么說道:“走,隨我再去看看戰馬!這么多年了,老夫何曾如此富裕過。記住,要加強將士馬術訓練!” “是!” 就如李萬超所預感的,率先對寧化軍進行補充,還都是精兵良馬,自然是有大用的。在接見過柴趙二人之后,皇帝的傳召來了。不敢怠慢,李萬超收拾收拾,便匆匆策馬,往御營而去。 “陛下!” “老將軍請坐!”對于李萬超,劉承祐顯得十分熱情,讓他入座,并親自給他倒水。 “陛下,末將豈敢?” “老將軍不必拘束,你我可是老交情了,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些許俗禮,就不必拘束了!”劉承祐笑道。 見狀,李萬超也稍微放松下來,迎著皇帝的目光,還是謙恭地道:“末將何許人,豈敢同陛下論故舊,以謀不當之恩寵!” 顯然,這老將的覺悟,還是很高的,對此,劉承祐也更加滿意??粗?,問道:“此番北伐,卿與所屬寧化軍,奮戰到底,功勞不小啊,朕正在考慮,如何酬賞,你有何想法?” 聞言,李萬超心里不由泛起了嘀咕,這論功行賞,哪里輪得到他考慮。想了想,說:“陛下,策勛賞功之事,朝廷自有制度,陛下也素來論功行賞,毫無偏頗!” 搖了搖頭,認真地看了看李萬超,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見狀,李萬超適時地道:“陛下對末將素來恩遇,如有差遣,盡可直言,萬死而不敢辭!” “老將軍真乃國士也!”劉承祐一撫掌,道出想法:“北伐大勝,契丹重創北遁,其國內亂,勢力北縮。于我朝而言,實乃北進之良機。然以大漢國情,大舉動兵,是不可能了,是以,朕意遣一偏師,增擴土地,占據要隘,也拓寬縱深,完善山陽之防御!” 聽劉承祐這么說,李萬超當即應道:“陛下欲用寧化軍?” 劉承祐點點頭,承認了。 “陛下吩咐即是!”李萬超也很干脆。 眨了眨眼睛,劉承祐來了點興趣,說:“你可知,朕欲圖何處?” 李萬超也是熟悉戎事的老將,又北戍多年,對北面的情況是有些基本了解的。想了想,分析道:“石、郭二將,已被陛下召回,是以必不在北,觀周遭形勢,唯有河套地區,乃輕下之地!” “將軍愿往?”劉承祐問。 “但有所命,義不容辭!”李萬超肯定地道。 劉承祐則以一種感慨的語氣說道:“朕本念將軍年歲已高,長戍北疆,又連續奔波,著實不易。而今,本當罷兵之時,仍勞將軍出擊,實在不忍。西赴數百里,更恐軍心??!” “陛下不需憂慮!”李萬超則道:“行營補充兵馬,皆為邊軍,籍屬河東,又經休整,士氣已復振。至于末將,雖已年過半百,但能得陛下與建功之機,感謝尚且不及,何談辛苦?” 客套話到此為止,劉承祐恢復了嚴肅,開始向李萬超授予機宜:“河套之地,地理之重要,不需朕多談。以如今的遼國的狀況,取之不難,不易的是如何守之。這就不只是軍事問題了,如何外御敵軍,內安諸族,尤其是南面的黨項人,這些還希望將軍能妥善處置!” “陛下教誨,末將銘記!”李萬超應道。 “好!”劉承祐說:“稍后即有制命下達,朕以你為九原都指揮使,秩在正四品上,西進的目標,暫時不要透露出去,在云中多休整一段時間。待大軍撤離后,你再行出軍!” “如此,還可迷惑遼軍,放松其警惕,起突襲之效!”李萬超道。 當然,劉承祐是沒有想那么多的。而是繼續說道:“此番邊軍整合,一應戍邊將士,所負功勞,朕已著柴樞密直接兌付,寧化軍也一樣。同時,隨你西去的九原的所有將士,再另加恩賞,此后所有輪戍輪職,一概多升一級! 朝廷此后,將移民以實云朔,他們的家人,愿意遷徙者,除軍功及份田之外,再多賜十畝!不愿遷徙者,待河套局勢穩定,也可輪流放其探親!” 聽皇帝這么一保證,李萬超眉開眼笑的,拱手拜道:“倘能如此,何愁將士不踴躍!” 劉承祐則嘆了口氣:“將士為國奉獻,朕自然要多加考慮體恤,否則于心不安吶!” 說著,又對李萬超道:“倒是讓老將軍,僻處北域,實在心生不忍啊?!?/br> 李萬超哈哈一笑,看著劉承祐,十分認真地說道:“陛下,末將有一請,還望恩準!” “且講!” 李萬超道:“臣如今年五十又五,可替朝廷鎮守九原五年,北拒契丹,南撫黨項,不使生亂。五年之后,臣六十歲,屆時祈望告老還鄉!” 不知為何,聽李萬超這么一番話,劉承祐心胸之中,突然生出一陣感動。 第280章 回京之前 “快,去準備幾碗解酒茶!”氈帳內,高貴妃鳳眉高蹙,朝隨駕的宮人們吩咐道,語氣有些不善。 “是!” 入帳的,是三名皇子,劉晞一臉的醉態,劉煦與劉昉攙扶著他,劉煦風度翩翩,劉昉小臉通紅,都還清醒,唯有劉晞不省人事,嘴里嘟囔著什么。 “把三皇子扶到榻上!”高貴妃吩咐著,又對劉煦與劉昉道:“你們也吃了酒?稍坐片刻,一起飲解酒茶!” “是!”兩個皇子,乖乖地坐在一旁,看著高貴妃料理劉晞。 “這是怎么回事?”高貴妃問道。 劉煦起身答道:“郭崇威、石守信二位將軍還營,爹爹設宴款待接風,著我兄弟三人侍宴,三郎一時興起,多吃了幾杯酒……” “荒唐!”聞言,高貴妃當即斥了一句:“官家也是的,怎么能讓你們爛飲!” 劉煦與劉昉都下意識地低下了頭,喏喏不語。見狀,在這兩兄弟身上看了眼,微嘆一聲:“你們年紀還小,對于酒曲,更當節制!” “是!” 等了一會兒,解酒茶呈上,三兄弟都飲完后,劉煦主動道:“高娘娘,三郎已然送到,劉煦先行告退回帳了!” 劉昉在旁邊點著頭。見狀,高貴妃擺了擺手:“你們去吧!天色已黑,注意看路!” 望著兩兄弟的背影,高貴妃又回到看著自己兒子,已經恢復了意識,不過還是醉眼迷離的,頓時就是氣不打一處來。 輕輕地拽著他耳朵,劉晞也順勢坐起來:“娘,輕點!” “小小年紀,也開始酗酒了,你爹款待將領,你湊什么熱鬧?還喝得這般醉?” “劉煦沒醉,劉昉也沒醉,就你醉了,你還記得你的身份嗎?” “……” 面對母親的責罵,劉晞愣愣的,眨了眨眼睛,然后又躺下,醉意好像又上來了,嘴里嘟囔道:“我現在酒意上涌,頭腦一片混沌,娘親若要教訓,還是等兒酒醒,再伏首受責……” 說著,就好像真的睡過去了一般。見其表現,高貴妃也有些無奈了。 劉承祐這邊,飲宴還在持續,不過酒食菜肴、瓜果點心,不再是主題,劉承祐聽取著他們出塞的戰況。具體的情況,不是幾本奏章軍報,就能夠體現出來的,還需當事人的陳述。 “看來,那耶律賢適,也是個人物??!”劉承祐抿了一小口酒,淡淡地說道。 石守信則應道:“陛下,其人臨陣指揮、統御作戰的能力或許不算強,但為人狡猾,知強弱利弊,能隨機應變,且行事果斷。臣等與之交手多時,雖有斬獲,但始終難竟全功,確是個難纏的對手!” “能得石將軍如此稱贊,那確實不凡??!”劉承祐的表情,稍微嚴肅了些,對一旁的李萬超道:“老將軍,此人你可要小心了,遼主既以其統合南面軍事,很可能就是你西進的對手了,怕是不會輕易讓你得手!” “是!”李萬超顯得很鄭重,說著看向石、郭二將:“關于那耶律賢適的情況,席后還望二位將軍,不吝賜教!” “應該的!老將軍客氣了!”石守信不敢托大。 對于李萬超九原都指揮使的任命,高級將帥們也基本都知曉了。 倒是郭崇威,看劉承祐、石守信對遼將過于忌憚褒獎,以一種平靜的陳述語氣說道:“陛下,卻也無需太過高看那耶律賢適,不論其如何狡猾,終究只是一敗軍之將。此次,若我們出塞的兵力再多些,斷不至于讓其幾度遁逃!” 看著郭崇威,劉承祐笑了笑。此人也是軍中宿將了,是河東的老臣子了,在大漢的建立過程中,也是有汗馬功勞的。 因為籍屬應州金城縣,早年,石敬瑭割讓十六州,他是果斷南逃,不愿為契丹職吏。此番北伐,對他而言,也是收復家鄉,是以十分賣力。 事實上,山陽都部署的職位,郭崇威是有足夠的資歷與能力的,原本劉承祐也想到過他,只是因為,早年他與郭威往從過密,心里有點戒心。 是以,劉承祐最終決定,以他為山陽副都部署,兼領新設立的寧遠軍使,當然,爵位也再提一級,為金城縣公,并加開國。 當場,劉承祐宣布此事,在場將帥都向郭崇威表示道賀,雖然掛著個副職,總歸有些瑕疵,但郭崇威還是起身道謝,沉默的表情像打開了一般。同時,王彥超如今尚在河南,在他履任之前,大同及周遭的軍務,也暫時由郭崇威負責的。 “從你們出塞的戰斗經歷來看,在屢遭敗績后,遼軍已經改變了戰法,不再謀求與大漢硬碰硬,正面交鋒,而是采取偷襲、運回、運動、分割、殲滅等戰術,充分發揮其騎兵的優勢,這種情況,需要引起重視??!”回到話題,劉承祐沉聲道。 聞言,石守信抹了一把嘴,應道:“陛下所言甚是,這也是我步騎出擊的局限所在,難以竟全功。這還只是在陰山南麓,地形地勢都有所限制,倘若軍至大漠,草原茫茫無際,如果遼軍仍采取這等游擊戰法,則更難對付!” “既然發現了問題,那如何解決呢?”劉承祐問。 “只有加派馬軍,以騎制騎,以游擊對驍騎!”郭崇威說道:“陛下,此番北伐,大漢馬軍,不論禁軍還是邊騎,都死傷慘重,損折巨大,亟需補充整備。此戰前后,我軍繳獲了大量的馬匹,再加盡復幽云,戰馬的來源相比往來,也有了保證。今后漢遼交戰,騎兵的作用將進一步提高,是以,臣以為,還當加強騎軍的武備建設!” “對郭將軍所言,你們有什么看法?”劉承祐又看向其他人。 柴榮頷首,表示贊許,說:“倘若僅立足于守,以大漢如今的軍力實力,足以拒遼軍。如欲進攻,掃平遼國,廓清草原,確實當重視騎兵的恢復與發展?!?/br> 趙匡胤琢磨了一會兒,稍顯遲疑,向劉承祐道:“陛下,臣以為,契丹遼國,終究不似一般的草原政權,是漢化極深經過胡漢融合的國家,不能單純地將當作胡人看待。是以,在作戰方面,其亦有要害可捕捉!” 劉承祐道:“你說的,不會是指他們的上京臨潢府吧!” “陛下真是天資英奇,一點就透!”趙匡胤露出了笑容。 劉承祐則擺了擺手,淡定地說:“將來若有機會,卻也當遣一大將勁旅,直搗臨潢!” 一場犒賞性質的酒宴,最終在君臣對于軍事的討論中結束了。席散之前,劉承祐環視一圈,說道:“距離攻破云中,已有五日了,逗留已久,大軍也當返還了。朕已決定,三月八日,鑾駕起行還京,走幽州,經河北回東京!” “郭卿,趁著起駕前的時間,你把大同的防御先接手,不到位的地方,盡快落實,有什么困難的地方,趁著朕還在此,一并給你解決了!”劉承祐又瞧向郭崇威吩咐著,還開了句玩笑:“征程方返,就委以cao勞事,莫覺朕不恤臣下呀!” 郭崇威趕忙道:“陛下言重了!” 宴席結束,劉承祐單獨留下柴榮,讓他陪著散步。 “陛下,何故顧慮重重?”柴榮問道。 背著雙手,吹著已然舒適不少的夜風,劉承祐道:“戰爭期間,如負泰山之重,這結束戰事,各類事務,紛至沓來,繁瑣更勝從前啊……” 感慨了一番,劉承祐道:“天色已晚,朕也不廢話了,此次北伐,歷時八月,上下將士,立功頗多。如何酬功,如何賞賜,如何調整軍職,安排工作,可是個大工程,不好處理??!你是樞密使,該當替朕參謀參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