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437節
龜山鎮,原本只是龜山腳下的一座小村落,不過在龜山運河開通之后,逐漸興盛起來。畢竟處在guitou部位,優良的地理條件,給它飛速的發展提供了便利。不過一年多的時間,便聚民2000有余,人煙稠密,百業發達。在乾祐10年的時候,泗州上報朝廷,正式設置龜山鎮。 而此時,登上龜山,俯視著腳下繁庶的小鎮,北流的運河,王樸十分地感慨。運河之上,視線之中,始終有航行的船只,自鎮中傳來的人聲仿佛是對他的贊歌??v目眺去,隱約還能望見北面的洪澤湖,那眼波蕩漾的景象早已長記其心中。 “當初我力主修復洪澤,開鑿運河之時,上下多有反對,以治安不固,怕勞民傷財!”王樸說道:“然而,只需愛惜民力,御以仁道,再惠及百姓,焉生民怨!” 站在王樸身旁的,乃是新任的布政使王溥,他此番是隨著王樸一路北上,既為巡視,也為送行,順便還能交接、議政。 聽其言,王溥指著運河、大澤,輕笑道:“而今淮泗之民,都在享受文伯公的恩澤??!” “這些都是陛下的恩澤,我只代為布施罷了!洪澤之命,都是陛下所取,若無陛下當年的鼎立支持,豈有今日這肥水沃土!” 從王樸的話里可以知道,雖然性情有些剛烈,但政治覺悟,可一點都不低…… “過了盱眙,就該轉入汴水了,齊物這一路相送,此番情誼,我感激不盡,就在此地告別吧!”感慨了一番,王樸似乎釋去心頭最后一點悵惘,認真地看著王溥,拱手道:“淮東諸事,就拜托你了!” 見狀,王溥自然不敢托大,連忙回禮:“文伯公放心!陛下所委,公之叮囑,溥豈敢懈??!” 看著王溥,見其威儀正派,氣度英偉,王樸心中又不禁生出一番感慨。他們二人,同為乾祐元年進士及第,如今王溥正風華正茂,仕途順利,一路向上,而他卻已垂垂老矣了。 王樸如今也就五十出頭,但是,常年的夙興夜寐,勞神費心,使他蒼老得十分快。 大概是感受到了王樸的遲暮心態,王溥不由笑道:“文伯公坐鎮揚州六載,于國于民,功勛卓著,此番進京,當進拜相位了!” 對于這一點,王樸倒也有幾分自信,看著王溥,卻笑道:“我老矣,齊物深受陛下看重,今為封疆大吏,他日亦為朝廷棟梁??!” 事實上,皇帝對于王溥的欣賞,是眾人皆知的,只要不犯錯,將來位及宰相,是順理成章的事。比起那些苦心鉆營的人,王溥實在過于幸運,別人孜孜以求而不得的名聲與地位,他得之卻是毫不費力,晉升之途,一路暢通,早已被安排好了一般。 當然,除了運道之外,前提也得有被看重的資本。就像此番接替王樸為淮東布政使,除了受皇帝鐘意的因素外,王溥本身的履歷政績也很出眾,從知濠州,到轉運使,一應事務,都是辦得從容不迫,井井有條,成績斐然。 一艘官船在龜山鎮的埠頭???,吸引了王樸的注意,停住了登船的腳步。甲士護衛,軍將隨行,這等架勢,顯然來頭不小,并且很快打聽出來了,是南下揚州赴任的使相李谷。 李谷此次到揚州,劉承祐給李谷改了個臨時差遣——江淮巡閱使,持節全權負責對江南的軍務,江淮之水陸兵馬,都有調動的權力。關心其身體,劉承祐還特意給他次子李拱加官,令其隨行侍奉。并且,以殿直趙延進做他的隨行武官,趙延進可是已故陜國公趙暉的兒子,常年侍駕的武臣。 聞之,王樸與王溥二人,立刻前去拜訪,對此巧遇,李谷也無任何托大拿捏,不顧舟船的勞頓,親自會面。 在乾祐前期的數年中,大漢一南一北,有兩名最受皇帝信重的大臣,李谷在河北,王樸在淮東。李谷能知人,王樸能薦才,以此并稱。 此前一直未有謀面,如今,在這龜山鎮巧遇,兩個名臣頭一次會面,場面雖然不大,但卻有種風云際會的恢弘壯麗。 “李使相!”王樸肅容,拱手拜道。 “王使君!”李谷含笑,躬身回禮。 兩個年歲相仿,名氣相當,功績相稱的時代人物,會面之后,竟如老友一般,坐而論道,相談甚歡,竟少生疏。 第213章 紆尊降貴 “小的恭迎王公!”開封南郊,汴河碼頭上,剛從官船上落地,便見到張德鈞挺身直立,恭候著。 張德鈞實則長相十分出眾,也頗有姿儀,風度翩翩,若非知其底細的人,誰人想到,這個氣度不凡、貴公子一般的男子,會是個宦官,無根之人。 一身穿著也透著貴氣,錦服玉冠,身邊跟著數名一看就知道不好惹的衛士。王樸當然是認識張德鈞的,打量了他幾眼,見他恭敬的模樣,抬手回了個禮:“原來是張中官,哦,現在應該是司使了!” “王公還京,小的特奉官家之命,前來迎候!”張德鈞笑瞇瞇的,雖則輕言細語,卻也沒有宦官特務的陰柔。 聞之,王樸立刻正肅容,北向宮城,鄭重一拜。 掃了眼汴河之景,水岸綠柳成蔭,閭舍綿延,人煙稠密,水上舟船絡繹,新增的幾座虹橋高懸,溝通兩岸。再看著矗立眼前,面積倍增,雄偉壯麗的開封城,王樸長嘆一聲:“一去六七載,京中已大換新貌了,令人咋舌??!” “東京變化之大,王公日后可細細體會!”張德鈞說道:“官家有諭,賜王公沐浴、紫服,入宮覲見。王公舊宅狹小,不堪入住,官家于皇城東南,另賜宅邸一座,安頓家眷。王公這便隨小的進宮吧!” 對于皇帝細心照顧,王樸難免感激,再度拜謝。張德鈞又指著隨行的幾名衛士,說道:“知道王公僮仆不多,小的特地帶了幾名下屬,別的做不了,幫王公一家抬箱扛包,還是足夠的!” 聽其言,王樸深深地看了張德鈞一眼,這是把自己的情況都了解清楚了啊。東京的變化確實大,眼前的張德鈞就是個例子,以前只有個武德司,如今又添了個皇城司。 心中雖生異樣,但還是拱手稱謝:“多謝張司使一番美意了!” 幾個大箱子,自船上卸下,看著衛士費力地將之抬到車上,張德鈞語帶玩味地道:“何物如此沉重?” 瞥了他一眼,王樸淡淡地說道:“張司使要檢查一番嗎?” “王公說笑了,小的豈敢行此冒犯之舉,唐突之處,還望見諒!”張德鈞趕忙賠禮。 王樸帶回的幾口箱子,當然不會是什么金銀珠寶了,除了一些家私之外,都是些書籍圖冊。不過,也沒有任何解釋的意思,以王樸的脾性與身份,對于張德鈞這宦官 特務的身份,始終抱有一定的戒備與鄙視心理。但人家背后站著皇帝,對此,他也不便多說什么。 沐浴,洗去塵埃,換上一身新裝,王樸直接入宮。開封郭城、皇城雖然大變樣,但宮城還是那般熟悉。 覲見的地方是文華殿,皇帝劉承祐正在這邊察看考?;首觽兊膶W習。得知王樸求見,劉承祐當即口諭傳召,并正衣冠,表現得十分鄭重。 殿內,劉承祐正坐書案,文華殿大學士張昭侍候在側,六名皇子也都規規矩矩地站在下邊。 “臣王樸,參見陛下!”入內,見到皇帝,王樸大禮拜倒。 見狀,劉承祐當即起身,離座親自將他扶起,緊握著他的雙手,動情地說道:“卿這些年在揚州,可是讓朕好生想念??!” 不管劉承祐的心情是否真的這般激動,但他這番表現,還是十分讓人感慨的,論跡不論心,即便沽名釣譽,這副禮賢下士的氣度,也值的人傳揚贊佩。 而王樸對此,也是十分感動,雖然被劉承祐有力的雙手托著,仍舊躬身再拜:“有勞陛下惦念,臣感激萬分!” 注意道王樸蒼老的面容,斑白的頭發,劉承祐長嘆一聲:“卿鬢間灰白,紋如溝壑,其老如此,可見cao勞之劇,朕心中,著實不忍??!” 王樸則灑然應道:“臣雖老,但意滿足,得遇明君,一展所用,乃臣之幸事。陛下龍行虎步,神采依舊,才是大漢之福!” “卿治淮多年,廢寢忘食,鞠躬盡瘁,忠直勤懇,名傳京師,雖遠僻千里,但你我君臣之間,實心若比鄰??!”握著王樸的手,劉承祐似乎舍不得松開,又是激動,又是感慨,做足了姿態。 聞之,王樸說:“陛下盛贊,臣不敢當。陛下付臣以大任,重責在肩,唯恐失政,不能揚陛下恩澤于民,辜負陛下的信任,但悉心盡職,竭力以報而已?!?/br> 頓了下,王樸又道:“倒是臣性情有缺,在任淮東,言行常有cao切之時,給陛下添麻煩了。幸陛下度量寬宏,不以為意,屢加包容,臣思之,至今含愧無顏!” 聽其言,劉承祐笑了,看起來,王樸對自己的“聲名狼藉”,還是有一定認識的??! “卿言重了!”劉承祐拍了拍他手。 終于松開王樸的手,劉承祐扭身,招呼著幾名皇子,道:“文伯公乃是大漢的忠臣良臣,替朝廷安治淮東,盡取民心,乃才德高士。你們是大漢的皇子,對江山社稷,當有以身作則的覺悟,一起向他行禮謝之!” 皇帝老子吩咐了,幾個皇子立刻聽話地上前,一起向王樸行禮。包括入學文華殿不久的劉旻,也都懵懵懂懂地跟著哥哥們,禮節表現倒也像模像樣的。 對此,王樸哪敢直接受著,匆忙回禮,心中的感動無以復加,朝向劉承祐:“官家如此禮待于臣,臣受之有愧??!” 在大漢的文武重臣中,有資格受皇子紆尊降禮的人并不少,但前前后后,真正受過此禮的,卻是屈指可數。當然,此番王樸也是恰逢其時,正好在文華殿,劉承祐趁機想到的體現對他敬重的表現。 “卿一路北歸,旅途辛勞,朕當設宴款待,為你接風!”劉承祐說著,便向侍候著的孫延希吩咐道:“傳諭備膳萬歲殿!” “是!小的這就去安排!”孫延希有些后知后覺的。這就是此人與張德鈞的差距了,若是張德鈞,早就見機提前問詢準備了。 “多年未見,朕有滿腹的話,欲同卿相敘!走,我們一道去萬歲殿!”劉承祐又對王樸道。 看著一旁的張昭,笑道:“煩勞張公,作陪如何?” 張昭在殿中,全覽君臣會面的“感人”場景,心中難免生出些艷羨之情,作為經學博士、飽學鴻儒,這等尊榮豈不奢望。不過,他終究只是個學問人,皇帝會厚待禮遇,但要做到如此紆尊降貴,那也是不可能的。 面對皇帝的邀請,張昭自然笑應道:“陛下相邀,那是臣的榮幸,豈有推辭的道理!” 萬歲殿中,擺了一桌還算豐盛的膳食,算是單獨招待王樸,劉承祐稍微有點不好意思地道:“聽聞卿在揚州,一直簡衣素食,多年儉樸如故,不為揚州繁華所誘,初心依舊。 朕聞之,十分感慨啊。這些年,宮中穿戴、飲食,也漸浮麗起來了,不復當初節衣縮食之景。朕每思之,也不免心存忐忑?!?/br> 聽皇帝這么說,王樸卻道:“開國之初,百廢待興,國家財政艱難,陛下以身作則,厲行簡樸,已彰明君之德。如今國家逐漸富足,百姓都多有余糧,陛下足食,并無不妥,只需警惕鋪張,杜絕浪費即可。 陛下如今,仍能以警示,心懷慎重,可見陛下仁德!” 劉承祐笑了:“你這一回來,就不斷地夸朕,朕可有些慚愧??!” 王樸卻是一副認真的態度,道:“臣這一路北歸,所見所聞,民安國富,河清海晏,一片清平盛世之象,臣心實感佩萬分!” 畢竟是經歷了前代亂世的人,王樸的感觸,自然深刻。 “雖有所得,卻不足以為自矜,固步自封。江南未平,塞北不安,即便大漢治下,黎民百姓的負擔,也不輕松。距離清平盛世,還有不小的距離??!”劉承祐則說道。 一直以來,大漢朝治下,百姓的負擔,一直不輕,雖有朝廷幾次減負,但都是逐步釋壓,在稅賦、徭役方面,農民的負擔仍舊嚴重。畢竟,這十年間,朝廷動作太多了,功業的背后,往往是民生疾苦。 當然,比起前代,在于政治清明,國家穩定,治安嚴肅,使百姓少生計之外的其他憂慮。軍強,國富,民安,是當下大漢的特征。 見皇帝沒有完全沉浸在既有的業績之中,仍舊保持著謹慎的心理,清明的眼光,王樸也是大感欣慰,道:“陛下篤行自省,終有一日,天下可治,億兆子民,當獲其澤!” “但愿如此吧!為他日之治安,還需像卿這樣的良臣,悉心輔弼??!”劉承祐舉杯,對王樸示意道。 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 一場私人性質的宴席,在君臣相誼之中結束,已是傍晚時分。劉承祐仍沒有放王樸出宮,而是拉著他到內寢,還欲私話。 對于皇帝的熱情親近,王樸感動之余,也有些吃不消,過猶不及,恩寵過甚,也會讓人感受到一定的壓力。 “卿先坐!”劉承祐喝了點酒,興致有些高,笑吟吟地對王樸說:“朕有些東西給你看!” 說著,對孫延希吩咐了一聲,并且很快,在王樸好奇的目光中,兩名內侍抬著一口份量十足大箱子進來,擺在他面前。 “你們都出去吧!”劉承祐揚了下手,而后親自推開蓋子,朝王樸示意了一下。 探眼一看,箱子中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奏章,以箱篋的體積來看,估計得有上百份。眉頭稍皺,王樸拿起面上的一封,打開閱覽,沒看兩眼,表情立刻緊張起來了,遽然而起,伏首拜倒,口稱惶恐。 那封奏章,是朝中職吏、言官對王樸的彈劾公文,而看此情況,估計整個箱子中放著的,都是針對王樸的彈劾。而皇帝擺在自己面前,讓自己親自閱覽,王樸心理素質再好,也難免忐忑。 見其狀,劉承祐趕忙將他扶起:“你這是做什么!” 注意王樸緊繃著的表情,劉承祐卻是一笑:“卿誤會朕的用心了,這些奏章,不過是眼界淺狹之人,所書胡言亂語,未嘗沒有嫉賢妒能者的中傷,朕視之,如觀笑話,徒取一樂罷了!” 說著,在王樸意外的目光下,拿起殿中的一小盞油燈,直接丟入箱中,火焰滾油,吞噬奏章,迅速擴大。 穿透煙霧的火光,映照臉上,王樸仍舊跪著,愣了幾許。劉承祐則看著他,認真地說道:“雖說三人成虎,眾口鑠金,但朕對卿的信任,從無動搖。 你初回京,或許不知,朕卻收到了消息,自你離任后,淮東官吏,人情大悅,喜不自禁。 何以如此?卻是卿的離任,使得他們不必像往年那般,循規蹈矩,事事小心,不敢懈怠,就如同身上繩縛一空。 淮東官吏如此表現,對你這個執韁者,朕又怎會不滿意?所有的非議,只會加重朕對你的敬意,不懼怨憤,一心為國,秉公執事者,朝中能有幾人?” “陛下!”聽劉承祐這番肺腑之言,王樸不由再度稽首,哽咽拜服:“圣君明睿,光照萬里,臣得以效力佐命,雖死無憾!” 大漢的重臣之中,論廉正耿直,范質足可與王樸相當。然而,兩個人最大的不同就是,范質嚴于律己,卻少敦勸他人,更加重視自己自身的道德約束。 當年初為相時,其家人曾倚仗其權威,于洛陽求田問舍,廣置產業,不過,在劉承祐“關注”過洛陽勛貴問題過后,立刻讓其親戚將所有產業變賣,再其后,甚至不允許家人、親戚從商置業,只允許他們耕田讀書。以致于,諸宰相之中,范質不只本人過得清苦,還連帶其家人親戚,都沒有從他這里得到好處。 如此,范質在道德層面,是沒有什么值得指謫的。而王樸則更是一個極端,不只嚴格要求自己與家人,還推己及人,要求下屬同他保持一致,然而這世間有萬類人,豈能混一同性,這也是王樸常受下屬怨憤的原因。 箱中焰火高沖,光芒閃動,煙氣繚繞,外邊侍候的內侍及衛士們不待通報,倉皇入內,想要護駕。 “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