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373節
趙思綰似乎回憶了一番當年的心態,苦笑道:“不瞞大王,當年漢帝不過一少年,行軍作戰,能起何作用,竊以為軍中鍍金。另一方面,欒城之戰,或有運氣緣故,但有其決斷與膽略,也非尋常,當初只以年紀而有所輕視罷了。 然而,這些年來,大漢在其治理下,日益繁盛,兵強馬壯,東征西討,拓土占城,所向披靡。末將雖然自傲,卻也不得不承認,漢帝是雄略之主!” “但是,如此雄略之主,對大王,對我燕軍而言,卻不一定是好事??!”趙思綰嘆息道。 見趙匡贊不作話,趙思綰繼續道:“這些年,朝廷往幽州派遣了不少官員,大王不加刪減,悉數委以州縣之職,還有那高防,在幽州多年,聯絡了一批人,終日宣揚漢帝之威,朝廷之政,其心可誅。 幽南的漢軍,也不斷有北探之意,永清的馬全義,可是漢帝的心腹爪牙,而永清縣,本為我幽州屬縣。他們的戍堡,已經修筑到安次、固安境內。而兩縣距離幽州,更是不到百里了。 漢軍兵勢愈盛,末將憂慮,終有一日,我燕軍當為朝廷所并啊……” “你們這干人的顧慮,孤也清楚。那依你之見,孤當如何應對?”見趙思綰話也有些多,趙匡贊看著他問道。 聞問,趙思綰很干脆地搖了搖頭:“大王這話可難為末將了,末將并非能想出解決辦法的人!” 聲音停頓了一下,趙思綰繼續發聲:“不過……” “不過什么?”趙匡贊問。 “朝廷忌憚的,唯有契丹,有契丹的威脅在,朝廷想來也不敢輕易對我們動手。末將以為,或可嘗試與契丹聯絡……” “住嘴!”趙思綰話還沒說完,便被趙匡贊嚴厲地呵斥住。 此時的趙匡贊,表情保持著平日的從容,但一雙明目,威嚴肅殺,凜然而令人生畏,常年的威勢,讓趙思綰下意識地噤聲。 趙匡贊沉吟了一會兒,肅聲道:“孤知道,這幾年,你們與契丹人有些交易,但是,交易終究只是交易,倚寇自重,必為取死之道。你也說了,天子強悍,意圖攜契丹以制衡朝廷,只能犯其威嚴,招其憤恨! 再者,我們鎮守幽州多年,與契丹之間,仇恨已深,乾祐初年,那連年攻殺鏖戰,你也是從腥風血雨中走出來了,你趙將軍的威名,不也是在對抗遼騎的廝殺中傳開的嗎? 死了那么多百姓,軍中將士,大多數都有父母、兄弟、子侄,亡于契丹人之手。血仇難以化解,向契丹靠攏,不只是背離朝廷,更是背離兩萬燕軍將士……” “大王教訓得是,末將也明白,只是隨口一說!”見趙匡贊那一臉嚴重而不可欺的神情,趙思綰果斷認慫。 當然,從他本心而言,還是有些不以為然的,畢竟在他看來,再深的仇恨,過了這么多年,也有所淡化、緩解,看近幾年來,幽燕百姓與契丹人的交易就可知,也沒多少人,會一臉憤恨地去交易錢貨。 遼國的馬匹、牛羊、皮毛、藥材等貨物,對于幽燕百姓而言,可都是有利可圖。再過幾年,能繼續過安逸的日子,還有多少人會真正去牢記仇恨。 說起仇恨,還得屬朝廷的人,明里暗里,在宣揚警惕、敵視…… 考慮幾許,趙思綰又道:“大王,不管如何,有一點,不得不有所警惕。當年,漢帝第一次北巡之時,可允諾讓大王永鎮幽燕,世襲罔替。 然而,這三四年間,朝廷不斷削藩收權,天下諸藩,除了定難軍外,也只余我幽州強藩,勢必為其眼中釘,欲除之而后快。 不是末將擅自猜忌,大王以為,漢帝與朝廷,真的會允許我幽州近乎獨立存在嗎?” 這句話,終于讓趙匡贊的臉色大變,變得凝沉,慎重。良久,喟然長嘆:“一句‘永鎮幽燕,世襲罔替’,時下卻讓孤如臨深淵,進退維谷啊……” “大王,末將只是個粗人!”終于窺探得燕王心中的一絲想法,趙思綰突然鄭重得道:“別的不敢保證,但將來,朝廷如欲并吞我燕軍,決計不會束手,任其拿捏!必當誓死,護衛大王!” 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 “這些是你個人的想法?”趙匡贊的表情變得格外凝重,目光如電,直視趙思綰。 燕王的目光有些駭人,趙思綰為之一懾,眼神游移了下,應道:“除了末將之外,還有不少燕軍將校,大王請放心,將士們都是擁戴你的!” 趙匡贊不由笑了笑,問:“聽你的意思,你們是做好與朝廷翻臉沖突的準備了?” “倘若朝廷做得太過分,不留余地,末將等也必不甘就范!”趙思綰語氣中透著狠戾,臉上傷疤也越顯張揚,整個人都帶著一種狠決:“漢帝既然答應大王,如欲毀諾,必失信于天下。我們坐擁幽州堅城,甲兵精練而犀利,足可恃之,防備朝廷?!?/br> “你們覺得,以幽燕三州,民不滿二十萬,兵不過兩萬,能夠對付朝廷千萬之民,百萬之師?”趙匡贊反問道。 “大王不必虛夸朝廷的實力!”趙思綰擺擺手:“現在朝廷雖則有兵數十萬,千萬之民,但各處需要鎮守,四境也難稱安寧。即便將來,當真削平南方諸國,也需屯重兵鎮守。而其如若有北上之意,兵少則難以圖我,兵眾契丹人豈能會坐視之?” 趙思綰是越說,越感興奮,或許是激動的,有種口干舌燥之感,望著趙匡贊道:“我們固然不當與契丹交通,但假借其勢,還是可以的。朝廷若敢動兵,他們也當有所顧慮,忌憚我們徹底撕破臉皮,投靠契丹。 只要朝廷有所顧忌,我們就有足夠回旋的余地,維持目前的局勢,并長久下去,也未必不可能。如此,大王將長治幽燕,將士們也可安享太平富貴!” 聽其言,趙匡贊悠悠一嘆,神情顯得很冷靜,說道:“你方才同我說,沒有解決之道,如今看起來,心中只怕早有所計較,并且考慮得很齊全??!” “不瞞大王,我等無意背反朝廷,但朝廷如欲似對待其他藩鎮那般,卸磨殺驢,過河拆橋,我等也不當坐以待斃。難道大王,就甘心,束手就縛,任人魚rou嗎?”趙思綰說。 趙思綰的思想,很危險,當初盧龍觀察使高防就曾向劉承祐進言過,說此人其心有貳,桀驁不馴,非忠良之士。劉承祐也曾給過高防以指示,尋機除之,但是想要除掉手握兵權的燕軍大將,又哪有這么容易。關鍵還在于,燕王趙匡贊很信任手下這名大將。 此時,趙思綰對趙匡贊也算是盡道心意了,并且很有自信,他認為,趙匡贊也是不可能放棄手中的權位的。想要對抗朝廷,保住幽州和燕軍,沒有趙匡贊牽頭,光靠他們這些武將,是沒法成事。 “這些見解與想法,恐怕也不是光憑你,就能想出來的吧!”趙匡贊表情慢慢地恢復平靜,突然問道。 “大王果然還是了解末將的,末將只是一粗人,哪里能夠完全看明白這些事情?!壁w思綰笑了笑,應道:“不瞞大王,這是幽州一些文人商討出來的,我幽燕之地,也不乏文才,這些人也是有用,大王欲鞏固三州,也缺少不得文才相助!” “向來喊打喊殺,只信武力的趙將軍,如今也學會尊重文臣了,我感覺對你,是不只刮目相看了……”趙匡贊這么說道。 “末將以為,大王當提拔幽燕當地的文臣,以免被朝廷的人竊取民政之權!”趙思綰建議道。 “這些年,軍中的將校們,不是都鄙視文臣,覺得他們無用,向孤要州縣之職,民政之權嗎?”趙匡贊玩味地說道。 聞問,趙思綰兩眼一睜,說:“那些匹夫,懂些什么,錢糧田畝他們能cao持嗎,籍冊訟書他們看得懂嗎?” “此言雖然粗俗,但在其理!”趙匡贊評價道。 然而轉過頭,趙匡贊眼神中卻閃過少許異樣,這個趙思綰,原本以勇悍聞,是他手下最兇狠的戰將。但如今看來,卻已多了些狡猾,知道思考,知道著眼于未來,知道重視文臣。 原本,燕軍體系中,以趙思綰為首,就有一股勢力,并且在這些年間不斷壯大。而如今看來,這趙思綰不只在軍中,還想涉足于民政。 未來有無數種可能,或許有那么一種情況,幽燕會在漢遼的爭鋒中保留下來,保持著半獨立。而趙思綰憑借著組織起來的這支軍政勢力,不斷加強實力,將來甚至可以在燕王集團的土壤上脫身出來,成為一股新的軍政集團,寄身于幽燕這片土壤上。 給個主角模板,將來幾十年或上百年,或漢遼之間兩敗俱傷,或兩方國力衰退,趙思綰的子孫后裔趁機崛起,成就大業…… 當然,就眼下而言,從趙思綰的言談之中,趙匡贊感受到的,是nongnong的野望?;蛟S趙思綰自己都沒有察覺,也沒有過于深遠的見識,但是加強自己手中的實力,保護自己的權力與財產,這幾乎屬于本能的反應與做法。 但是,作為一個主政幽燕大權多年的王,不管怎么樣,趙匡贊身上都有“人主”的屬性,也有為人主的權謀與猜忌。 默默地思考著,趙匡贊恍然而悟,對于趙思綰,卻是不能再像往常一樣,僅僅將他當成一個一勇之夫了。一種名叫“猜忌”的東西,慢慢地占據趙匡贊的心房,趙思綰自詡深明其心,并一再表忠心。 但是,他那番“幽燕大計”,將未來安排得明明白白,對于趙匡贊而言,即便他素來心胸寬廣,極有器量,也有種被冒犯的感覺。 不管怎么樣,燕王是他趙匡贊,未來如何選擇,幽燕去從如何,需要他趙匡贊決定,而不是你一個趙思綰。顯然,趙思綰并不明白這個道理。 認真地想了想,趙匡贊嘴上帶上了少許笑意,問道:“趙將軍,我有些好奇。以你的勇武,即便順服朝廷,仍舊可以為將,保有富貴,將來立些戰功,加官晉爵,想來也不是什么難事。 但是,為何你一再地勸我,保存勢力,甚至不惜對抗朝廷?” 聽趙匡贊之問,趙思綰作沉吟狀,臉上的疤痕似乎都少了幾許張揚,過了一會兒,說道:“大王父子兩代,對末將有知遇之恩,自當盡忠。另外,恕末將直言,在大王麾下,末將為第一戰將,聲名顯赫,如歸服朝廷,今后受制于人不說,大漢軍中又豈有我等的位置?” “你這話,倒也實誠!”與之對視了一眼,趙匡贊說。 趙思綰道:“大王待末將如手足,末將自當推誠置腹!” “等到了瓦橋關,人多眼雜的,要管住自己的口手,今日之言,務求秘密!”目光變得深邃起來,趙匡贊叮囑道。 “末將明白!”趙思綰一拱手。 又行進了一段路,趙思綰又主動提醒道:“大王,莫怪我多言,此番你奉漢帝之詔南來,深至巨馬河陰,身邊只有這千騎相護,若漢帝驟起歹心,將大王扣留,屆時我燕軍勢力,只怕會土崩瓦解,輕易為朝廷所得啊……” 目光微凝,趙思綰的話顯然讓趙匡贊有所遲疑,沉默了一會兒,趙匡贊苦笑道:“我人已至此地,言此無益。我一片赤誠而來,無負于君,無負于朝廷,天子如有所謀,就當是命吧!” “如繩纓在瓦橋關候著我們,趙將軍還敢同我前去嗎?”趙匡贊又問趙思綰。 趙思綰稍作遲疑,旋即肯定道:“有何不敢?倘有異,末將必率人,拼死殺出,護送大王回幽州。區區巨馬河,又豈能攔我?” “將軍豪情,令人佩服!不過,倒也不需過慮,據聞,大漢北面邊將,自都部署以下,悉在瓦橋關謁駕,五軍使俱在。如其有異,當不至于如此安排……” “但愿吧!” 自順安軍至信安軍巨馬河段,還有一名,曰白溝。而在瓦橋關北面,遙對著劉李河匯流口,新設了一防御嚴密的軍驛,名叫白溝驛。 等趙匡贊一行路過白溝驛時,正遇到已然等候多時的安守忠,還有那輛黃燦燦的六馬御駕。 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 夏陽高懸,照得關城的墻垣發亮,仿佛給這座堅固厚實的軍事堡壘披上一層光鮮的外衣。關樓上,漢天子再度登臨,不過這一回,并不是為了巡視關防,而是為了等待北來的貴賓。 劉承祐一身干凈的黑龍袍,頭上高束帝冠,危身直立,皇后、貴妃俱正服被身,一左一右,侍候在側,四名皇子也穿著漂亮華貴的蟒服,站在女墻后邊,整個場面顯得很正式。 女墻高過皇子們的腦袋,即便最年長的劉煦,也望不到城郭外的景象,只能看見白石墻體。感受到現場氣氛的嚴肅,即便是平日最活潑的劉昉,此時也老老實實地站著,沒有多動作,顯得規規矩矩地。 劉旸也同樣乖巧,似乎能感受到身后父親的目光,劉晞則更顯淡定的,一雙眼睛保持著靈動,默默地數著視野中磚石的塊數。 邊上,與皇帝一家子一道的,是此番前來瓦橋關謁君的將帥們。不過,相較于劉承祐一家的平靜,將領們可沒有那么安穩了。 隔著約兩丈遠的距離,一名身材高大,濃眉大眼的將軍,就是一副意興闌珊的表情。此君名為董遵誨,將門出身,自幼隨其父在軍中打磨,武藝不凡,知兵法,有統軍能力。 董遵誨的軍旅生涯,并沒有太轟轟烈烈,漢初之時,隨其父董宗本投漢,為隨州軍校,后調任禁軍,隸興捷軍,在劉承祐對禁軍整頓的過程中,考其才干,得到升遷,后外放為衛州指揮使。 在任兩載,剿匪肅境,乾祐四年秋,遼帝耶律阮率大軍南下,朝廷下詔備戰,董遵誨率部下調往元城,屬北面行營,準備對遼作戰。不過隨著火神淀之亂,漢遼議和,也就沒能撈上立功的機會。 后來的幾年間,歷任德州團練使以及趙州兵馬指揮使,直到乾祐七年秋,朝廷再度對北面防御及北軍進行調整,最終形成了如今以五軍使、一部署為核心的防御體系。而董遵誨則調任為西面的保定軍,在大將之列。 觀董遵誨履歷,算得上是順風順水,波瀾不驚。而此人的經歷,在大漢軍中,也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除了他本人確實有幾分兵略才干之外,也有其父的影響,當然更重要的,董家與臨清王高家,有親戚關系。 或許是出身與仕途都比較順利的緣故,董遵誨自帶有一股傲氣,當年趙匡胤游歷之時,投其父董宗本,與董遵誨之間就有一番淵源。當初年輕氣盛,事事與之相爭,尤其在他素來自信的兵略方面,也被趙匡胤壓一頭,常常被辯得無話可說,直到逼得趙匡胤主動請辭…… 這么多年過去了,早已褪去了青少年時的意氣沖動,如今也變得成熟穩重,在北軍中,董遵誨的名聲很不錯,治兵有方,斷事公正,為人豁達,胸五崖岸。 但此時,站在瓦橋關城上,曬著初夏的暖陽,董將軍卻有少許的不耐。臉色并不算好,昨夜酒喝嗨了的緣故,望著自北關直出向北的官道延伸到視野盡頭,董遵誨忍不住沖身邊的羅彥瓌嘀咕說:“羅將軍,那燕王再是地位尊崇,柱國大臣,陛下如此厚待,也太過了吧……” “我們這干粗漢,身強體壯,在這里等著也就罷了,安帥同為王爵之尊,年事已高,也矗立城。即便如此,又何勞陛下與后妃親臨。還有幾名皇子,小小的年紀,個子還不到城頭,站在那里,像個學童一般……” 聽董遵誨之言,羅彥瓌倒是一連淡定,心態放得很平,應道:“怎么,董將軍是羨慕了?” “這開國以來,我還不曾聽聞,有哪名大臣將領,能得陛下如此重待?那燕王何德何能?我只是不解罷了!”董遵誨嘀咕道。 羅彥瓌嘿嘿一笑:“董兄,你也說了,這天下還有誰能得陛下如此厚重,親登城垣以候,昨日又是鑾駕北迎。哼哼,不過這等重恩,可不一定是好事,我可是不敢羨慕……” “羅兄此言何意?”董遵誨問道。 羅彥瓌淡淡然地說:“也不知等燕王到了,見到這等場面,是感動多一些,還是畏懼多一些。不過,就我猜測,應當不會太好受……” 對于皇帝這番安排與行為,議論的可不只董羅,其他的北軍將領,也多少有些腹誹,不過都不敢大聲張揚。安審琦距離天子近些,不過老帥意態從容,沒有一絲不耐,甚至還帶有少許平和的笑意。 “官家,看將軍們,似乎頗有微詞??!”高貴妃注意到到周邊的波瀾,低聲說道。 瞥了眼身邊的美婦人,劉承祐輕笑道:“你也沒耐心了?” 迎著皇帝的目光,高貴妃當即搖搖頭:“耐性我有的是,再兼官家都在此,我又有什么多說的。只是官家對燕王的看重,有些令人吃驚罷了……” 另一側,符后認真地想了想,溫聲道:“燕王為國鎮戍幽州多年,對北邊的安定有大功,但功與酬當相稱。天子之恩,重如山,深如海,然而山崩海嘯,則足以摧人,過猶不及??!” “你這話,很有見地??!”劉承祐淡淡一笑:“不過,燕王戍邊有功,今他南來會面,我作為主人,稍等片刻,也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