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371節
安審琦語氣堅決地說:“燕軍之重,首在燕王,其諸子尚幼,除其之外,無可主事者。此番其奉詔南來謁駕,不若趁機將其扣留,而后迅速派軍北上,在其群龍無首之際,以疾厲之勢,占得幽州,削平燕軍!” “安卿此策,是要朕失信于人吶!”聽其建言,劉承祐喟然道:“如依此策,燕王或許能夠受縛,然如欲剪除燕軍,順利接收幽燕三州,可不是那么輕易的。稍有差池,便是幽燕大亂,即便能夠成功,北境維持多年的平衡,也將被打破啊,倘若事情做得不夠利落,引得契丹插手,局勢則更加不可測……” “以今日之小亂,而定未來大勢,利弊如何,請陛下審思之!”安審琦鄭重道。 聽其言,劉承祐一時沒有接話,而是陷入沉思,顯然在權衡者利弊。而安審琦,從劉承祐口氣中,也能感受到,他實則是動心的,只是顧慮影響,顧慮北方多年安寧的大局,一旦邁出那一步,北疆的局勢,將陡然而轉。 至于召燕王南來會面,突然發難,雖有背信棄義之嫌,但始終是靠后考慮的。對于劉承祐這樣的君主而言,利弊才是決策行事的權衡標準。 就幽燕之事,并不局限于幽州,契丹的態度與反應,也是參考因素,而契丹那邊,是不受掌控的…… 見皇帝不作聲,安審琦又道:“陛下的顧慮,臣能體會一二。但不管如何,對燕王及燕軍,必須有所限制,有所削弱,以免其繼續坐大!” 聽安審琦這么說,劉承祐目光微凝,冷聲道:“朝廷但有動作,伸改弦更張之意,必致燕王疑懼。要么不動,動則徹底,以霹靂之勢,解決問題,將動亂消弭在最短的時間,最小的范圍之內!” 皇帝這番表態,安審琦微感訝異,心中不禁感慨,大漢皇帝的判斷力,果然出眾,看問題也犀利,深切綮肯。 考慮幾許,劉承祐伸手指住還欲說話的安審琦,說道:“安卿之意,朕已深明之,勿復多言,讓朕再想想!” “是!”見狀,安審琦揖手道。 “再者,燕王未至,此事尚屬空談!”劉承祐突然語調輕松地,補充了一句。 安審琦聞之眼神微亮,天子的話,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就是,燕王若到了,就有可cao作性了…… 君臣之間,未復交談,安審琦危然而坐,劉承祐則陷入了沉吟。說實話,對于幽燕的問題,他這個皇帝心里,怎么會沒個譜。這些年,幽燕三州的發展,燕軍的情況,趙匡贊的政治傾向,他可時時關注著。在幽州,安排了那么多人,也不是白吃干飯的。 可以說,幽州的變化,一舉一動,都在朝廷的監測之中。但也正因如此,才會讓劉承祐感到棘手,常年的滲透布置,確有效果,但如欲起到傾覆效果,還差得遠。 幽州,本質上還是個軍政府,核心在于軍隊,而對燕軍的滲透,并不容易。收買、分化、瓦解,是個細致活,既要有成效,還得避免引起反彈…… 經過這些年的中央集權,幾次削藩下來,作為如今大漢朝廷屬下,唯一還保持著半獨立性,把持軍政大權的燕軍,地位實則已經有些尷尬了。但是,有別于其他方鎮,劉承祐想要庖丁解牛般地收其權,制其軍,難度也是不小的,根源還在于契丹。 還是那句話,燕軍難以翻出朝廷的五指山,唯慮契丹的影響。畢竟,漢軍若解決了幽燕,對于契丹而言,絕不是個友好的訊號。 而如安審琦之言,幽州作為漢遼之間緩沖屏障的作用,已經不大了,朝廷自可兼之,只是多年下來,三方都習慣了,劉承祐需要考慮打破平衡的代價。當然,可以預見的,幽燕的問題,時間拖得越久,將來解決的難度也會更大。 但是,一旦動燕軍,北方的局勢會發展到何等地步,又存疑了。燕軍能否順利收服,幽州能否迅速平定納入朝廷掌控,契丹會不會參與進來,會不會影響到南征戰略…… 不得不說,安審琦這猛然一諫言,讓劉承祐思緒狂涌,給他出了個難題,又到他在權衡利弊之間,做出選擇的時候了。 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 等跨過易水,進入瓦橋關內,下得鑾駕,站在軍衙前,看了看布置,作為軍主民輔的城關,衙門的氣質都明顯不一樣,牌匾上的文字,都透著股鐵血與肅殺。 穩穩地站在方整的青石地面上,瞥了眼身正腰直的羅彥瓌,劉承祐說:“勞你這北面大將給朕侍駕扶轅,辛苦了!” “陛下遠在龍廷,千里之遙,未能侍候,今能伺駕,聊效犬馬之勞,乃是末將的榮幸!”羅彥瓌這般說道。 “你有此心,甚慰!”劉承祐道。 “衙中已收拾妥當,請陛下移駕!”羅彥瓌拱手說。 后邊,皇后、貴妃及諸子,也在宮侍相隨下跟了上來,一家人整整齊齊站在一塊兒。沒走兩步,劉承祐忽然扭身喚道:“安守忠!” “在,陛下有何吩咐?”白凈英偉,一身玄甲的安守忠站了出來。 現年二十五歲的安守忠,因為淮南大戰的功勞以及多年宿衛宮廷的履歷,如今已成為龍棲軍右廂都指揮使,此番,特意被劉承祐點名,隨駕北上。當然,劉承祐這般做,也是考慮到安審琦,給這父子一個相聚的機會,畢竟,安審琦一大把年紀了,就這么個獨子。 指著身后??恐蔫庱{,劉承祐吩咐著:“你帶一隊人,趕著此車,沿著官道北上,迎接燕王。接到他,讓他乘御駕南來,告訴他,朕在關內等他!” “是!”安守忠不加遲疑,應命。 而在旁,聞聽此諭的北面將帥們,多有些意外,覺得天子對那趙匡贊,有些過分優渥了,竟以御輦相迎,供其乘坐。 至于安審琦,眉頭不禁皺起,他有些琢磨不透皇帝此舉的意向,是示恩寵以麻痹趙匡贊方便行事,還是決定繼續恩撫,不作處置? 審思的目光,小心地從天子面龐上掠過,只見得一臉平靜,面態間甚至還看得出少許笑意。而劉承祐,則邁著從容的步伐,在眾星捧月之間,進入衙中。 后衙之中,劉承祐端坐于案,一口一口,抿著茶湯,符后在旁,親自烹煮著茶水。 見他那副神情,符后動作優雅,給他斟茶,不由輕聲發問:“二郎,你有心事?” “被你看出來了?!眲⒊械v抬眼看向美后。 大符玉唇,勾起一道美妙的弧度,說:“你的表現,太過明顯了。夫妻這么多年,你可少有這般樣態,又遇到什么難題與無法抉擇的事了?” 熟知深淺,心心相印的夫妻倆,幾乎沒有秘密可言,尤其在,劉承祐沒有刻意掩飾的情況下。 看著符后那美麗大方的玉容,劉承祐搖了搖頭,道:“倒也不是什么難以抉擇的事情,利弊的權衡,我已想得很清楚,只是心頭,有點淡淡的郁結罷了?!?/br> “與北面的軍事有關?”大符問。 劉承祐點了點頭,卻沒有吐露細情的意思。見狀,大符也不多問,對于劉承祐不愿意說的事情,她從來不勉強,也不多張口。 想了想,大符近身,親手給劉承祐端起茶杯,笑道:“我雖然不懂兵事,卻也能看出,北面將士雄健威武,諸將對你,也十分恭敬。有這些忠將勇士相護,保國靖邊,我相信,沒有什么困難是二郎無法解決的!” “這倒也是!”劉承祐坦然地對符后之言,表示認可。 事實上,在這不長的時間內,劉承祐已經想得很清楚了,對于幽燕,對于趙匡贊,暫時不作處理。原因很簡單,在削平南方諸國,完成“先南”戰略之前,他需要的是穩定。 如今北面,保持著一個平衡安定的局面,并不容易,在有既定路線可循的情況下,實不便掀起一場變亂。 要知道,他此番北巡,除了察看民政民生之外,就是為了安撫軍心,加強防御,保證北境的穩定。在這樣的前提下,他又怎么會選擇主動搞事,打破那平衡。 誠然,對于安審琦的建議,劉承祐是有所動心的,然而,事分輕重緩急,在國家整體戰略面前,幽燕的問題,也成次要的了,需要讓步,往后放一放。 燕軍的存在,對于朝廷的權威而言,是個挑戰,是個弊端,時間越久,或成痼疾。但是,其亦有其局限所在,其實力的增長是有個上限的,想要擺脫朝廷的影響,是很難的。 將來,無南顧之憂后,再行北向,解決幽燕的問題,也會更有底氣些。 當然,決定是容易下的,但讓劉承祐心里有所郁結的,卻是那種“受制于人”的感覺。如今的劉承祐,已不是當年的那個少年天子了,已不需要如履薄冰,事事謹慎小心,忍讓、退避的行為,這些年已經少了很多。 隨著時間的流逝,年紀的增長,劉承祐的性格中的占有欲與掌控欲也在不斷加強,處事風格也越發強勢。 關于幽燕的問題,怕只有趙匡贊主動還政獻軍,才會讓他心情通暢釋懷。至于其他,只要需要朝廷施以手段,都不是最“完美”的解決。不過,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動物,對于趙匡贊會作何選擇,如何反應,劉承祐也都能理解。但是,理解歸理解,心里究竟怎么想,則是另一件事。 同時,劉承祐也忍不住思考,安審琦為何會主動提起解決幽燕之事。認真考慮下來,只能用在其位,謀其政,來解釋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這些年,大漢頻頻用武于南方,戰果輝煌,一大批的將校,得以脫引而出,建得功勛,光耀門楣。 對此,北面的將士們,豈能沒有想法。而安審琦作為北軍的一把手,自然需要有所表示。另一方面,前任的何福進,有治安拓土,構建防線之功勞,他安審琦北來,若沒有建樹,最終很可能只是在都部署的位置上待個幾年,就卸任。 未來幾年內,北面若無事,那么今后都與他無關了。北伐契丹,以其年紀,也是趕不上的,就算趕上了,皇帝用不用他也是個問題。 幽燕的問題,若能在他任期內解決,對于安審琦而言,也是個提升自己家族在大漢地位的機會。 同樣的,安審琦若被劉承祐安排在南邊,負責方面之任,料他也決計不會關心幽州問題,估計連提都不會提。 第85章 安心 時至黃昏,晚陽釋放著柔和而絢麗的光芒,天空鋪滿了一層華麗晚霞,白日的少許炎熱已然散去,夏風給瓦橋關送來些許清涼,分外宜人。 關城內外,集聚而來的北軍將士,得到了來自天子深切的問候與犒賞,幾十車酒rou輸入軍寨,營廨,讓北軍隨駕官兵共慶。關內縈繞著歡呼的聲音,喜悅的氣氛彌漫于城郭。 關衙之中,一眾北軍將帥,齊齊在座,幾乎占滿整個大堂,君臣俱在,徜徉在一片融洽的氛圍中。居主案者,除了劉承祐之外,還有皇后大符,二者皆是正裝出席,以表對北面將帥們的尊重。 開席之后,劉承祐端著酒杯,以一種親切的語氣含笑道:“諸君為國戍邊,勞苦功高,朕在東京,是時時感懷,朕,十分想念你們??!今日君臣會面于北關,謹以此酒,慰勞諸位了!” “有勞陛下惦念!”安審琦帶頭,回應道。 一杯飲盡,再度斟滿,安審琦起身,環視一圈,朗聲道:“諸位,陛下難得北巡,視候我等將士。今至尊齊至,親作慰勞,值此良辰,讓我們一起向陛下與圣人壽!” 諸將聞之,皆舉杯相和,聲音齊整雄渾。 “朕與皇后,謝諸位了!”劉承祐持杯,應道。身邊,符后也一般,以袖遮面啜飲,動作高貴而優雅。 飲罷,再滿杯,劉承祐起身,步至堂間,稍微醞釀了下,以一種真誠的語氣,慨然道:“晉末以來,天下沸騰,胡虜南寇,中原沉淪,塵飛幽冀,霧塞京洛。先帝總勒河東師徒,廣邀天下豪杰,攘袂動亂,驅逐北狄,拯社稷于危亡,濟黎庶于侖胥。 難料天不假年,功業初成,國家將定,而紫薇星墜。朕德淺行薄,以微渺之躬,獲贊鴻緒,承繼之初,內憂外患,國困民貧,以致如履薄冰,夙興夜寐,未敢懈怠。 幸賴賢臣相佐,勇將效力,戡暴亂,卻外侮,保國安民。今以十年之功,略有所成,東擴淮南,臣金陵,西復秦鳳,服成都,南取荊湖,威番禺。 南面之事,頻頻告捷,天下歸一,誠可冀望……” 一番大而空的言論,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神情各異,感受著諸將的目光,劉承祐略頓,繼續道:“但朕深知,南方之功成,亦有北面之勞。在座諸君,都是大漢的忠臣良將,鎮戍關塞,忍寒冒暑,時間久者,迄至開國,北疆安寧,繄諸君是賴。 若無眾將任勞任怨,力保北境之寧定,必無朝廷南征之建樹,為酬諸君之功苦,朕再敬一杯!請!” 劉承祐這一番話,態度顯得十分誠懇,肯定了北面將士的功勞,讓在座的將帥們很是受用。天子的意思,也很明顯,你們的功勞,朕知道,你們的苦楚,朕也明白,不會忘卻。 事實上,對于如今的北軍而言,安軍撫士,莫重于之治心者。劉承祐這番“深情”告白,就是存此意,當然,他也不會簡單認為,靠著嘴皮子,就能收心,還得靠實在的好處。 國初之時,因為有北面強敵的威脅,河北的邊將們,受到朝廷的重視明顯大于其余諸邊,將校們的提升空間大,速度快。但隨著國家戰略的整體南移,受其影響,慢慢地也就遜色于中原及西南。 忠君報國、建功立業的思想,已然在軍中宣揚多年,效果不錯,但凡事都怕對比。對于普通的官兵而言,能不打仗,安安穩穩地訓練,等候輪戍抑或退役返鄉,自然是最好的。 但對于有一定軍職的將領來說,想要奮發上進,在北面,機會很渺茫,尤其在這幾年,朝廷力求北方平靜,而用事南面,可以說,若不出意外,在接下來不短的時間內,還會維持著目前的態勢。 雖未眼瞧,但通過耳聞,也知參與了南面戰事的將校們,升職的升職,加爵的加爵,北戍的將領,心里豈會沒有想法。 年輕的將校,或許還等得起,但對于一些老將,尤其是那些自前代臣服的將領,心里則迫切得多。年紀是一方面,天子的關注也是一方面,畢竟不是所有將領,都如楊業、馬全義、羅彥瓌這些人那般,簡在帝心。 是故,這兩年,向樞密院請求調任遷職的將領,可是不少。有鑒于此,對于北面將帥們的情緒,劉承祐還是盡量體諒關心。 但,再是體諒,也有個限度。固然理解其功業之志,名利之心,但沒有實在的戰功打底,也不可能像南征將帥那般大受褒獎提拔。而在軍國大略面前,總有人需要做出犧牲,北面的安定總需要人維護,邊關的城池也需要人鎮戍,不可能盡善盡美。 聽皇帝一番發乎衷心之言,還是安審琦,起身恭敬道:“臣等受朝廷擢拔之恩,感陛下厚待之遇,唯思竭力,訓兵秣馬,保境安民,豈有他望!” 安審琦起頭,剩下的將領們,也多表明態度,賭誓說,定讓天子與朝廷無北顧之憂。 “朕知道,諸將有建功立業之心,也能理解,在座都是良將猛士,朝廷焉有棄用之理。還請稍作忍耐,天下尚未寧定,異日必有諸位縱橫沙場建功之時!”劉承祐輕聲笑道。 又寒暄了一陣,氣氛慢慢地熱烈起來,但觀眾人,總又有種約束之感。劉承祐又說:“好了,閑話朕就不多提了,再說下去,這菜肴都要涼了。朕此番,從東京帶來了百壇御酒,我們君臣一起暢飲,以盡情誼,不醉不歡!” “來人,給諸將換大碗!”劉承祐又道。 “是!” “謝陛下!” …… 夜漸深,瓦橋關內的氣氛,仍舊熱烈無比,聲勢喧囂,天子勞軍,君臣共樂。衙堂之內,諸將們是杯碗交錯,嬉戲正歡,同為北將,這也是難得相聚的機會。 劉承祐卻是悄然離席,讓他們放得更開,帶著他的皇后,夫妻倆相攜,巡看關城。身旁跟著的,還有安審琦與羅彥瓌。 在北關樓上,看著仍舊嚴密的布置,劉承祐露出了滿意的神采。注意著皇帝的表情,羅彥瓌主動道:“不論何時,關城的守備,都不敢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