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309節
待王仁贍退下之后,宋延渥道:“這個王仁贍,也是文武雙全,銳意進取,人才??!” “也是功業之心過重,否則怎敢率兩千疲兵,急進以攻強關!”向訓則道:“還想主攻敵關,我卻不敢再允了,否則,其他將軍們,要鬧了!” 在地圖上研究了一番,向訓說:“此圖廢了不少心血,道路、城關、山林、水脈,雖則詳細,但終是死圖。我欲親自去探探周遭地形與城關布置,大軍內,就由駙馬,暫且照看了!” “都帥小心!”宋延渥素來謙和,拱手應道。 威武城,當棧道要地,關山相連,阻南北交通,分內外兩城,周圍三四里,在這秦嶺山脈間,算是一座大關了,也是鳳州州治梁泉以北,最緊要的堡塞。 內城為磚石結構,內設糧倉武庫,城墻塔樓,重兵戍守。外城木制,規模不小,城外林木參天蔽日,以為林陣,道路穿鑿其間,甚為復雜,人陷其中,不經指引,可迷失方向。 向訓率一隊親兵,遍察周遭形勢,及至關前,登高而眺望。放眼望去,向訓盯著威武城關出神。 良久,向訓對跟在身旁的慕容承泰說道:“前蜀王建于此地修建關城,鞏固北防,至今也近四十年了。當初,郭崇韜滅蜀,就是先取鳳州,鞏固后方,并以先鋒破此關,守軍望風而降!如今,我軍統帥大兵而來,是要于此,來一場大戰了!” “都帥,我看此關前,林蔭茂盛,綿延山嶺,不利于大軍展開,想要破關,甚為不易??!”慕容承泰,忍不住對向訓道。 而向訓,望著那一座木寨與周遭茂密的林木,尤其是其間搭建的軍寨營房,若有所思。 “將軍中的斥候都派出去,探路尋道,嚴密盯防蜀軍動向!”勒過馬韁,向訓吩咐了句,道:“回營吧!” 威武城,已成為一座軍事要塞,隨著蜀帥李廷珪率主力北上支援,各路軍隊集中于此,以城關基,前后嶺寨,已聚五萬多軍民。顯然,如漢軍將帥,所期待的那般,蜀軍設重兵于此,想要將漢軍阻于此。 實際上,按照李廷珪原本的想法,是打算依仗地利,層層立寨,步步設阻,以遲滯漢軍,疲弊之,然后再尋機破敵。 這是套不錯的戰法,然而,漢軍的進攻能力,有些超乎想象,黃牛八寨,不到十日,就盡數為王仁贍所擊破,敗得太快了,讓人措手不及。有鑒于此,蜀軍上下震動,雖然高彥儔小敗漢軍一場,也只是挽回了些顏面。 威武城雖然堅固,在漢軍主力進擊的情況,再有黃牛八寨前車在前,憑著寡兵與敗兵,李廷珪也不敢自信得說,能擋住多久。而威武城若破,梁泉也就更難守了,是故,考慮過后,李廷珪選擇,率大軍北上來援,以抗漢師。 事實上,有幕僚向李廷珪提議,散關道以青泥道最為險要,盤盤山道,飛鳥難渡,建議李廷珪將主力布防于固鎮周邊。但是,這樣一來,梁泉等地都得放棄了,在成都朝廷那邊交不了差,并且容易影響秦州的蜀軍。 威武內城,同樣初至的蜀軍主帥李廷珪,顧不得進軍的疲憊,召來高彥儔與韓繼勛,詢問敵情。 對于韓繼勛,李廷珪有些憤怒,與他一萬兵馬,守備軍寨,竟被漢軍輕易擊破。更重要的是,他前腳才收到韓繼勛的“捷報”,殺敵數百,挫敵銳氣,并轉奏向成都,結果后腳便收到黃牛寨被攻破的敗報。 此時,又聞其嘴里,滿是對漢軍強悍的描述,更生火氣,有心發作。但是,見到韓繼勛那一身傷痕,凄慘模樣,也不好過于苛責。 李廷珪想得比較多,漢軍的戰力他清楚,兩年前東河村之戰,他損兵更多,韓繼勛雖敗,但還收攏了近五千敗兵,并協助高彥儔擊退追擊漢軍,有所斬獲。 綜合考慮之下,李廷珪對韓繼勛,表示寬容,稍微責斥一番后,還出言安慰他,讓他養傷整軍,再戰漢軍。 對于李廷珪的大度,韓繼勛自然是感佩不已,雖然當場立誓,要抗擊漢軍。但實際上,已生怯敵之心。 “說說漢軍敵情吧!”堂間,李廷珪問高彥儔。 高彥儔是蜀軍中,少有的能將了,國初蜀漢激戰,雞峰山大戰后,此人還率軍,突襲散關,燒關毀砦而去。 在守關的這段時間,倒也做了不少事情,對于敵情,也有所勘察了解。此時聞問,直接道來:“漢軍雖然號稱十萬,能戰者,絕對不超過四萬。其初至,于關東、北,沿谷、嶺,伐木立寨,共建有二十四座大小營寨,用以屯集兵馬、糧械!” “來勢洶洶??!”李廷珪不由嘆了口氣,表情比較凝重,道:“韓繼勛兵力過萬,即為數千漢軍所敗,而今這數萬漢軍,難敵??!” 高彥儔面色倒顯從容:“漢軍固然強悍,依險設阻,強關高壘,想要突破,也沒那么容易。甚至,我更期待漢軍來攻,耗其兵力,弱其士氣,尋機反擊。不過,觀漢軍布寨的舉措來看,也不會莽撞來攻。招討使,我們要做好長期鏖戰的準備??!” “高使君分析有理!”李廷珪頓時表示贊同:“故道糧秣轉運困難,若使漢軍勞師,久戰無功,其或可自退。若消耗糧秣軍械,我朝又豈懼漢軍?” “威武城這邊,我等率大軍拒之,暫時可無慮!只是——”頓了一下,李廷珪表情間,閃過一抹陰郁:“秦州那邊,卻值得憂慮??!那里無此間險隘,漢軍分兵攻之,以趙季札之才,我恐他有失??!” “招討使,還是先應付關前大敵吧!”高彥儔眉頭微皺,嘆道。 第251章 蜀中流言 成都,又是一年芙蓉花開季,氣候轉涼,分外爽人。雖然秦鳳戰事正酣,但也絲毫不妨礙成都的公子貴女們游園賞景,吟詩作賦。 亭榭之間,繁花盛開,游人如叢。當然,士民之中,也不是完全麻木,詩詞之中也帶上了刀光劍影,小民之間也有議論傳言。 一間小茶肆內,茶香難掩空氣中濃郁的銅臭味,一干掙扎在貧苦線的腳夫,聚在一塊兒,吃茶休息。 免不了聊天吹牛,也少不了提及北方的戰事。 一人感嘆道:“兩國聚兵二十多萬,打了這么久,還不分勝負,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有個結果!” “沒有結果,就是好事了!聽聞漢軍各個兇狠,殘暴如虎狼,跋山涉水,如履平地,否則,當初那個叫王仁贍的漢將,怎能輕松地就攻破我們八座山寨……”對座一短小的漢子,搖頭說道,語氣中透著些悲觀。 邊上一人附和:“前些年,朝廷兩次出兵北伐,都大敗而歸,損兵折將。這一回,漢軍大舉入侵我國,也不知還能抵擋多久!” “能擋敵軍三個月,就能擋他半載,一年,漢軍攻不進來,等入冬,山路棧道更加難行,自然就退去了!”幾人的話,引起了一名貨郎的注意,大聲道:“你們這干腳夫,不專心賣苦力,還敢議論起軍國大事了,就不怕官府查辦嗎?” 貨郎走南闖北,見識顯然足些,他出此言,實則也是有賣弄之嫌,說:“某才從興元府歸來,聽說,在鳳州那邊,漢軍向我關城,前后發起了不下二十次進攻,損兵過萬,已然無力再戰了。只要拖到冬季,大雪封山,漢軍自退,否則他十萬大軍,都要被消滅在山中了!” 貨郎的話,讓眾人精神頭高了些,趕忙追問細節。不耐眾請,眼神一閃,貨郎嘴角泛起了少許笑意,捋著胡須說:“現在,兩國軍隊,鏖戰于威武城前。威武城可是鳳州北面,最堅固的強關,漢軍雖兇悍,但我蜀軍豈無男兒,又有關城依仗,自然使得漢軍寸步難行?!?/br> “不對啊,我前日聽人說,漢軍軍械精良犀利,將士悍不畏死,我軍死傷頗多,威武城搖搖欲墜,快被攻破了!”有人提出反駁。 面對質疑,貨郎臉上似乎有些掛不住,面色一板,斥道:“這必然是流言,以訛傳訛罷了!” “我有同鄉,往威武城押運糧草,他可是親眼見到了城池攻防,城寨下,漢軍可留了一地尸體……” “上一個人還說,他的好友是守兵軍官,負傷而歸……”提出質疑的漢子,立刻駁斥道:“諸位,我看此人,言語多有夸大不實,他的話不可信!” “老漢看吶,你也只是在北邊,聽了些傳言,反倒我等面前來賣弄吹噓,是也不是?” 被盯著質問,貨郎有種被拆穿把戲的尷尬感,面上閃過一抹羞怒,固辯道:“我所言,句句是實。難道你們這些人,就盼著我們的城關危如累卵,被漢軍攻破嗎?” 貨郎這一番反問,倒令人一愣,似乎,從一開始,他們就覺得,漢軍強勢,蜀軍弱勢,漢軍易勝,蜀軍易敗。見狀,貨郎繼續道:“我蜀國有李、高、韓等將帥,統領十萬兵馬戍關,豈懼漢軍?” “只是啊——”說著,貨郎有點刻意地停了下來。 “只是什么?”當人有人追問。 “漢軍損失過多,只怕中原的大漢皇帝,一怒之下,會增兵來攻??!”貨郎嘆道:“據聞,漢朝皇帝性格強悍,文治武功,冠絕當代,這些年東征西討,戰無不勝。前方失利,他豈能甘心。北漢有雄兵數十萬,真全力來攻,我們縱使有堅城險隘,屆時也難以應對……” “是??!”貨郎這么說,倒也有人表示贊同。 說著說著,貨郎的語氣,自然而然地發生了變化,放低了聲音,繼續道:“我再透個實情。漢軍此番討伐我們,是為了報兩次北伐之仇,奪回秦鳳階成這四州!” “對啊,秦鳳四州,本來就是北漢的,也難怪北漢皇帝會大動干戈,興兵來攻!” “不過!”貨郎話風一轉,說:“北方戰事,與爾等可無關,也影響不到成都。別說漢軍難以突破防線,退兵在即,縱然威武城破了,還有青泥嶺,從興元府到成都,更是千山萬隘,險障重重,漢軍打不進來的……” “怎么沒有影響,這段時間,糧價上漲,家里傳信,秋稅也增多了,官府還在征召勞役,募兵備戰……”有一人,忍不住抱怨道:“只盼這戰事,早點過去,這個冬季,只怕不比往常,難熬了!” “說得是,我已有意回鄉種地去……” 一干底層小民,情緒多受感染,貨郎見了,趕忙道:“諸位,今日所言,只是即興而發,可不許亂傳,否則官府治我個散步謠言、蠱惑人心之罪,在下可吃罪不起?!?/br> “諸位安歇,我且告辭了!”說完,一大碗茶水,連著茶葉沫子喝盡,撂下兩枚蜀國所制鐵錢,挑起貨擔,便離開茶肆,迅速了容入人群,消失于市井之間。 而茶肆間的議論,卻并沒有隨著貨郎的離開而有所降溫,這些市井小民,并不是真正在乎國家大事,僅當茶余之談資,另外一方面,也確實涉及到他們的生計。 蜀國富庶,一在國庫倉廩,二在官僚、地主、商賈,對于內外小民而言,仍舊掙扎于底層,溫飽難料。而一旦戰事不利,府庫消耗超支,不論稅負、徭役,首先針對的,卻是這些蜀國小民。 幾乎可以預見的,只要北方戰事有個結果,蜀軍若敗而漢軍不罷,蜀國國內,將有一大批的庶民百姓,會破產。 而在成都城中,類似茶肆中的議論并不少,酒樓、書坊、棋室,乃至勾欄妓所,各種版本,各種似是而非。 事實上,秦鳳戰事未休,而蜀國國內,已是流言四起,議論紛紛。從北到南,從興元府到成都府,越往來,消息越離譜,越失真,但很多人,越相信。 當然,熱議的風潮背后,自然有人在推波助瀾,鼓風弄潮。 成都城內,一所民宅,巷道幽靜,少有人往,院內的杏也已然金黃,隨著秋風,不時有落葉飄零。 一名身著麻衣的小個子,敲門而入,在宅中人的引導下,進入室內。簡陋的屋內,已然等著十幾名裝扮不一的漢子,那名貨郎,正處其中。 小個子入內,掃了一圈,只沖著一人,給了個眼神。 “十多日來,我等游于內外城,各依場合散布,混淆視聽,成都民間,流言已盛!”那人起身答道,聲音中帶著川音。 小個子點了點頭,精瘦的面龐上,幾乎不帶表情,直接道:“很好!不過,這么大的動靜,必然引起成都官府的警惕,接下來,可以停止行動,潛伏起來了。露了面的人,先出城躲躲,注意行蹤。剩下的人,繼續隱遁城中,刺探成都城防布置!” “是!” 干練的一番吩咐后,小個子便離開了,而剩下的密探們,也各自散去,十分有序。 這些人,屬于大漢樞密院下轄的軍情司,專事刺探內外、及諸國政治、軍情,在職能上,與武德司有一小部分的重合。成立的時間,比武德司還早些,但是論名氣與地位,卻明顯低于武德司。畢竟,武德司是直接向皇帝負責的。 即便如此,在樞密院的支持下,軍情司也在不斷發展壯大中,僅后蜀成都城內,便有數十名密探潛伏著。 而此番,秦鳳大戰開始之后,后蜀國內的動向,包括兵馬調動、糧草轉運、關卡防御等一系列的消息,絡繹北傳。散布流言,只是兼職罷了。 當然,武德司在其間,也扮演著一個不輕的角色。 第252章 后蜀君臣 在秦鳳戰端初起之時,孟昶還緊張了一段時間,每日召集文武,察事議軍,籌集關注北方戰事。 初時,蜀中還有臣子,嘲笑漢軍,說其不依天時,不看地理,選擇盛夏動兵,勞師攻堅,只需深溝高壘以拒,漢軍必然挫敗。 果然,先是“初戰告捷”,未及喜悅兩日,敗報來了,黃牛等八寨失陷,折兵過半。其后,漢軍大舉入寇,兵臨威武城。 事實證明,漢軍的強大,一如往常,即便天時不佳,進攻仍舊犀利難擋。孟昶當時便將口出“狂言”的那名郎中給貶了。 不過,戰事接下來的發展,倒令孟昶稍稍安心,李廷珪這個敗將,總算沒有辜負他的信任,漢軍兵勢雖強,終究受阻于威武城下。 戰事雖然拖延下來,但于蜀國君臣而言,就是好消息了。就如前線蜀軍將帥所考慮的那般,拖時間,耗錢糧,蜀軍根本不怕,成都君臣,也是這般想的。 從初秋,到而今的季秋,雙方鏖兵對峙于鳳州。而孟昶緊張的神經,也慢慢地松弛下來,將前方的戰事,交由樞密使王昭遠等人處置,不再每日過問。 事實上,對于秦鳳之戰,孟昶還是有些信心。在他看來,漢軍也只強在軍隊上,至于其他,不論兵力、國力、加械,他蜀國都不弱,又兼有地勢之利。 再加上,他治蜀多年,惠及士民,民心所向,軍心所依。今無有大過,北漢以其強暴,悍然入侵,在孟昶看來,屬不義之師,必然只有失敗一途。 這段時間以來,孟昶讓蜀廷的才士、詞臣們,寫了不少敵視、諷刺北漢的詩詞文賦,似乎想要從筆桿子上,擊敗漢軍…… “陛下,近來成都城內,流言四起,士民爭相議論秦鳳戰事,人心浮動,大不安寧!”御案前,幾名大臣候著奏事,門下侍郎歐陽炯向孟昶稟道:“臣等以為,流言背后,必有jian賊作祟,恐怕是潛入城中的北漢細作,隱藏于市井散布,擾亂人心!” 孟昶一身明黃冕服,映襯著其英秀之姿,此時聞言,頓時斥道:“既然知道,為何不調查,揪出地敵間,即行處置?” 孟昶俊目微凝,略怒道:“成都府在做什么?為何不出動差官捕役,逮捕那些居心叵測的jian賊?” “臣等以為,北漢細作,終是少數,倘若官府動靜過大,反而中其圈套,使得人心浮動,惶惶生疑!”歐陽炯道。 “那依卿的意思,就這般任由北漢細作猖獗,興風作浪,使得流言泛濫不絕嗎?”孟昶質問,二十年的帝王生涯,所養成的皇威,還是很有震懾效果的。 “臣絕非此意!” “傳令成都府,觸動差役,肅清街市,禁絕民間流言。并張榜布告官民,敵間潛伏,小人作祟,禁止妄議秦鳳軍情!”孟昶面露厲色嚴厲地吩咐道。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