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220節
渦口一戰,漢軍可謂大獲全勝。 唐營內的酒rou成為了漢軍戰后的犒賞,全軍大悅,諸營兵馬,陸續歸來,繳獲與戰損也漸漸統計出來。 臨岸,正對著稍顯殘敗但氣氛熱烈的唐營,趙匡胤與黨進及水軍指揮使登上繳獲的最大的那艘濠州戰艦。 黨進傷了幾處,身上已包扎結束,但觀其精神煥發,傷得不重。三個人都面帶喜色,尤其是張姓水軍指揮,更是樂開了花,他可是未出多少力,便撈取了大筆的軍功,看向趙匡胤,目光和善極了。 天色漸晚,三人盤腿,共坐一席,享受著繳獲的酒rou。一名宿州的參軍,滿臉喜色,語帶興奮地在旁朝趙匡胤稟道:“使君,經初步統計,渦口一戰,我軍殺傷唐軍步卒兩千余人,俘虜一千,余者難計。濠州水軍,俘一千五百余卒,繳獲大小船只八十艘,尤其是其中有十艘,滿載糧械軍需的輜船。另有刀劍、兵甲、旗幟等未計其數,唐營仍有稻米一萬余石,酒rou數車……” “好!好!好!”趙匡胤還沒反應,黨進卻是連拍著大腿,連道三聲好,端起酒碗,就朝趙匡胤與水軍張指揮敬酒:“趙兄、張兄,我們喝一碗慶功酒!” “好!” 趙匡胤本是好酒之人,一飲而盡,擦了擦嘴,問道:“我軍傷亡幾何?” “不大!”參軍語氣很輕松:“諸營士卒歸列,不排除走失,算上昨夜襲擊,此戰前后,我軍共亡三百六十七人,輕重傷四百五十一人!” “傷亡近半??!”趙匡胤放下酒碗,感慨道。 “同戰果相比,這點傷亡,不算什么!”水軍張指揮笑道:“還要恭喜趙使君,擊潰濠州水陸大軍,立此大功,高升在即??!” 趙匡胤卻作悵然狀;“只可惜死傷了這么多弟兄!” 言罷,即向參軍道:“將傷亡的軍校士卒,悉數記錄在冊,不得有遺漏,待戰事結束,我要向朝廷奏報撫恤,以慰藉這些為國征戰的勇士!” “是!” “傳令各營,稍作休整,押送俘虜、繳獲上船,燒了唐營,回師荊山寨,以備不測!”想了想趙匡胤命令道,又看向水軍指揮使:“張指揮,就有勞水軍弟兄們,送送我等了!” “此小事耳!” 有耗費了一個多時辰的時間,趙匡胤回師渦口,拿出繳獲酒rou,犒賞將士。 趙匡胤這邊,一面親筆手書戰況及戰果,上報淮南前營帥帳,為諸將請功。 當夜,趙匡胤與麾下將士痛飲共慶,夜半而寐。 第二日一早,受著宿醉的影響,思及昨夜的得意忘形,即召麾下軍官,擲下嚴令:自他以下,此戰結束前,再有飲酒者,斬! 渦口之戰一結束,趙匡胤一面派人探察濠州那邊的情況,一面也關注著南邊,王峻與劉彥貞的戰況。 那里,才是淮南關鍵一戰。 而就這兩日傳來的消息看,趙匡胤總覺得,那劉彥貞,已入王都帥圈套。 劉彥貞在安遠以西,擊敗了攔截的李重進軍,已趁勢逼近壽春。這在趙匡胤看來,怎么都像自己在渦口此戰的計策…… 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 壽春這邊的局勢,就如遠在上百里之外的趙匡胤戰后所猜測的那般,北漢統帥王峻的誘敵之計,也已進入關鍵階段。 在渦口之戰進行的同時,南唐北面都部署劉彥貞已率三萬大軍及一萬多名淮南壯丁兵援至壽春,加上北上的廬州軍,號稱十萬,氣勢洶洶,不可一世。 而在漢軍大營,在王峻的命令之下,早已潛然動作,做好了撤軍的準備。東進的李重進,南下的王全斌,派出去兩路攔截兵馬。 李重進率護圣軍在濠州安遠縣以西與唐軍相遇,按照王峻的命令,小戰一場。結果,佯敗變成真敗,畢竟兵寡于唐軍,若不是李重進壯士斷腕,留下一部,果斷撤退,差點就被唐軍纏上,全軍覆沒。 灰頭土臉而歸,自覺英名喪盡,李重進是羞憤難堪。不過,出人意料的是,王峻此番居然和顏悅色,對李重進善加安慰,彼時大軍已經順著淝水,撤往下蔡,王峻反而委以重任,讓李重進為大軍殿后。 有的時候,這敗仗,要敗而不潰,要把握好其中的度,可比打勝仗還難。李重進用一千多士卒的性命,證明了這一點。 王全斌那邊,可要老練得多,沒有與廬州張全約軍交鋒的意思,就將其盯在淝水邊上。等收到王峻的撤軍命令,撤得飛快,與李重進一道殿后,主防備壽春守軍追襲。 唐軍這邊,大軍之來,隔淝水相望,只見那一座龐大的空蕩蕩的漢營。得知漢軍已向下蔡渡口撤退,唐軍主帥劉彥貞哈哈大笑:“漢賊懼我大軍,遠遁下蔡,是恐后路有失而往固守,追之必可大獲全勝。傳令,發兵下蔡!” 同時,又傳令壽春城何敬洙,已打南邊而來的張全約,讓他們和他聚兵一起,發兵西北。又再分兩路使節,往南北通知,讓濠州水軍及經過補充的壽州水軍齊向漢軍下蔡、正陽浮橋進攻,策應他主力的進攻。 聞劉彥貞軍令,何敬洙當即使人勸他:“都帥遠來,師老兵疲,當先使將士休整,再圖后計。且漢軍強悍,未戰而先退,貿然追之,恐有不測之變。君為大將,身負王命,擔淮南守御之責,當審慎而行!” 何敬洙的勸解,可謂忠言,但已進入自我狀態的劉彥貞,哪里聽得進去,對何敬洙使者大加申斥:“漢軍的戰力,本帥已見識過,護圣軍號稱北漢精銳,也為我一戰而敗,簡直不堪一擊。我看何使君是老了,身為守將,臨戰之際,竟然如此怯敵?!?/br> “你回去替本帥問何敬洙,漢軍撤退之際,為何不出城追擊,拖延遲滯,為我大軍合圍爭取時間。你告訴他,本帥不治他貽誤戰機之罪,已是念他老將,對他網開一面。讓他速速出城,與某合兵,追襲下蔡,否則讓漢軍逃到淮北,休怪我軍法無情!” 劉彥貞這番話,傳入何敬洙耳中,惹得老將暴起,氣憤難抑,直罵豎子。隨即遣話白劉彥貞,他奉命守備壽春,不敢擅離,君要追擊漢軍,自去,壽春無一兵一卒可調。 得到答復的劉彥貞,更怒,大罵老匹夫,差點斬了使者。 與何敬洙報同樣建議的,便是廬州來的保信軍都指揮使張全約,聞劉彥貞令,遣人告之:“都帥奉命北來,本為解壽春之圍,今漢軍已撤,則目的達成。當集重兵,觀敵情,輔以水師之利,從容而破之。所謂窮寇莫追,何必急于追殺,給敵軍以可乘之機!” 忠言逆耳,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許多時候,對于一個身處局中的人來講,是很難明白的。 面對何、張二人的勸告,劉彥貞只覺二者是怯戰推搪,敷衍他的軍令。怒使人質問張全約:“君在廬州,比鄰壽春,然近半月來,遲延進軍,未曾一戰,未損一兵,何其怯也!當從本帥擊賊,立不世之功!” 又降下嚴令,讓張全約勿多言,領軍相隨。張全約性情不似何敬洙那般剛烈,無奈而從之,又請為后部,為大軍殿軍,劉彥貞笑之膽怯,也允了。 至于違命不從的何敬洙,劉彥貞暫時也沒有辦法,忙著追擊,沒時間與之糾纏,只打算進取下蔡,破了漢軍之后,再回過頭來,好好炮制這老將…… 因何敬洙與張全約之故,為免其他將領聒噪,劉彥貞召集眾將,強硬地說道:“北寇敵情,全在我心,汝輩何知?沮我事者,斬!” 然后即安排好進軍事宜,包括張全約軍及民夫在內,五萬余人的隊伍,徑向下蔡。 當然,作為一個熟讀兵書的人,劉彥貞又豈不知窮寇莫追的道理。 只是,一則他早早地便放了話,要大破漢軍,執王峻頭顱以獻金陵,不愿虎頭蛇尾。 二則,輕松擊敗李重進軍,讓他對唐軍與漢軍的戰力對比,有了些錯誤的預估。 三則,他往漢軍留下的營寨巡了一圈,發現在漢營之中,有大量遺漏的公私財貨,車架帳篷,甚至還有諸多糧食與拋車等重型軍械焚燒的痕跡。而懸于淝水之上,溝通兩岸的浮橋,也沒來得及毀壞。這些跡象,都表明,漢軍走得匆忙。 正是有鑒于此,劉彥貞方才有大膽追擊,且戰而必勝的信心。 當然,劉彥貞并不知道,在撤退之前,因為將士與民夫,收拾得太干凈,被王峻狠狠地責罵了一頓,直斥彼輩愚鈍。在王峻與慕容延釗的精心安排之下,劉彥貞一路北來,所歷所見,想不上套,也難。 下蔡距離壽春并不遠,不過四十里的路程,即便有輜重之負累,半日多的時間,也足夠讓劉彥貞軍兵臨下蔡。 而這一路,劉彥貞看到了更多安他心的情況。比如有唐軍士卒,捉到了一些民夫,劉彥貞親自察問,其人答,他們是自淮北征召而來的勞役,漢軍北撤甚急,遺失于野。 聞之,劉彥貞大悅,賞那些民夫以錢糧,顯示他唐軍的仁德。 沿途又有漢軍不遺余力sao擾之,這在劉彥貞看來,只是漢軍拙劣的拖延手段,沒費多少力氣,接連擊退三波漢軍的襲擾,劉彥貞傳令,催促大軍加速行進…… 從頭到尾,劉彥貞似乎忽略了,漢軍真欲遲滯他進軍,何以棄馬軍而不用。 等唐軍在劉彥貞的催促下,兵臨下蔡浮梁之時,淮水岸邊的場景卻大出劉彥貞的意料。 按他的預估,他領兵至,眼前應是漢軍大亂,混雜一片,千軍萬馬,急匆匆而爭渡浮橋…… 然而現實卻是,漢軍臨岸設寨立陣,陣勢龐大,嚴肅靜默,磨刀霍霍,殺氣騰騰以待唐軍。冬日的夕陽,釋放著黯淡的光線,照在漢軍兵甲上,反射出滲人的寒芒。 見其景象,唐軍頓時為其一懾,包括劉彥貞,縱觀漢軍背水之大寨軍陣,不由得一陣心悸。當初倚勢凌李重進而大勝的驕心,一下子清明了,正是因為飽習兵書,劉彥貞方知漢軍的恐怖。 見狀之下,劉彥貞忙亂之中,幾乎顫著聲音發令,讓大軍列陣迎敵。在陣前,設拒馬,擱利刃,立木牌,又布鐵蒺藜于陣前,以防漢騎突襲。所幸,隔著甚遠,給了劉彥貞一些反應的時間。 漢軍陣中,已搭好了一座高大的將臺,王峻坐于其上,縱觀唐軍情勢。雖隔得甚遠,但唐軍的慌亂可窺,并不打算給唐軍緩沖的軍隊,即下令開戰。 號旗揮舞,漢軍軍陣,緩緩動了起來,保持著嚴密的陣勢,如一頭戰爭巨獸,緩緩地朝唐軍壓去。 待進入弓弩射程之內,箭矢齊發,有將令所在,五千人的弓弩陣,不惜消耗,連續朝著唐軍軍陣拋射了十余萬支箭。面對這種幾乎戰略性的打擊,唐軍縱有大盾、木牌、車架相抗,一時之間,也嚴重受創,死傷頗多。最重要的是,士氣的急劇下滑,不穩的陣腳,直接被射亂,連反擊都來不及。 箭雨過后,步軍當即發起進攻。站前布置任務的時候,李重進堅決請命率護圣軍主攻,意欲雪其前恥辱,王峻允之。又以小底軍右翼,奉國軍左翼,虎捷軍輕騎壓陣,合兩萬三千余步騎,向唐軍發起全面進攻。 唐軍,面對漢軍的打擊,根本無以抵抗。算上趕路至壽春,那幾乎一個白日都在行軍,七十余里的距離,未加休整。及至下蔡,更未進食,如何能是以逸待勞的漢軍的對手。 漢軍這邊,智將不少,勇將更多。以護圣軍為例,李重進、王彥升,都是憋了許久的暴躁之氣,直接爆發出來,率軍沖殺,直接撞破唐軍前陣,又有似韓令坤這樣的將才,從容指揮跟進。 其余諸軍,王全斌、孫立、高懷德、郭崇威、史彥超等,無不是振武奮戰之將。王峻在后督戰,慕容延釗軍前指揮,眾將士奮戰,士氣軍心已散的唐軍,沒能抵擋滿半個時辰,在日落之前,便告潰敗。 步軍建功,唐軍敗退之后,慕容延釗又發令,使虎捷軍六千余騎,出擊追亡逐北。 第81章 下蔡大捷 王峻從始至終,穩坐高臺,遙望遠處兩軍攻殺,戰場形勢盡收眼底。北風漸猛烈,呼呼作響,給大軍作戰助聲助威。刮在臉上,濕冷異常,王峻卻如沐春風,戰場的交兵聲、喊殺聲,如聞仙樂。 “都帥,淮賊敗了!簡直不堪一擊??!”在唐軍難擋漢軍兵鋒,潰敗之時,將臺上,申師厚滿臉的興奮,向王峻道。 “我看到了!”王峻很平靜地說道。他的目光可一直盯著戰場,未嘗有一瞬的放松。 小案上的茶水,早就涼透了,王峻還是端起茶杯,緩緩地飲了一口,微顫的雙手顯示著,他的內心實則并沒有表現出來的那般波瀾不興。 申師厚仍舊喜悅難抑,道:“此一戰,大破唐軍主力,勢必影響整個淮南大局,都帥一戰而建此奇功,必當聞名天下??!” 終于,王峻的嘴角帶上了點笑意,抬眼看了看天色,已然徹底黯淡下來,戰場之上,已是晦暗一片。 形容一肅,王峻雙目之中隱約泛著寒意:“傳令,讓龍捷軍全軍追擊,一路掩殺,唐軍跑到哪里,他們就追到哪里!其余各軍速行整頓,大舉火把,隨其后追殺!告訴諸軍,凡著唐衣、披唐甲者,皆可斬殺,使其再無結隊而抗天兵者!” “是!”申師厚得令,即遣人向前線指揮的慕容延釗而去。 又看了看天色,王峻不禁嘆道:“只可惜天色已暗,否則我能竟全功!” 夜戰的風險,讓王峻心懷憂慮,一個不慎,便會加大己方的傷亡。但那點風險,比起豐碩的戰果來說,又算不得什么了。 作戰指揮,盡數委于麾下,王峻則下將臺,自歸水畔的漢營,吹了將近一下午的冷風,風濕都快犯了。 有王峻將令在,調整過后的漢軍,完全放開手,對唐軍進行追殺,一路大造殺傷,不在意俘虜。順著來路,一路反襲,追擊數十里,直到壽春城前。 這一路,面對漢軍的強兇霸道,無情殺戮,有不少唐軍軍民,為躲避刀兵,跳入淝水,欲泅水活命。即便如此,仍舊不為放過,或凍死,或淹死,或被漢軍射殺,能存命者,十不余一。 一路的尸橫遍野,漂于寒江,唐軍的鮮血,幾乎將淝水染紅。 唐軍這邊,唯有前番機智請求殿后的張全約軍,見勢不妙,及時帶人撤退,不管不顧,徑向南奔。雖有臨陣怯戰之嫌,在張全約這邊看來,卻也顧不得那許多了。 隔著十里地,都能清晰地聽到那熾烈的殺聲,情勢可以想見,由不得不心生畏忌。張全約本不欲領軍追擊,是難扛劉彥貞的軍令,為其所迫,不得已而來。 至于有麾下將校提議,發兵前趨,救助大軍,則為張全約所拒絕。 下蔡渡頭的情況已經很明顯了,就是漢軍的陰謀,劉彥貞剛愎自用,不聽勸告,輕敵冒進,執意帶領朝廷禁軍趟入險地。 漢軍的虛實,也不清楚,劉彥貞已經去送死了,他豈能再帶領麾下將士去陪葬。與其冒險,還不如多替大唐,留點兵馬,用以守備淮南。 另一方面,追擊前劉彥貞的盛氣凌人,質問折辱,張全約心里哪里會沒有一點計較。 只是稍作考慮,便下了按兵不動的命令,及待下蔡渡口傳來,劉彥貞軍潰敗的消息,則更不加猶豫,即調頭南向,朝壽春飛奔退去。 張全約撤得也算快了,不過這來回六七十里的奔波,也將手下將士累得夠嗆,遺失頗多,但即便饑疲異常,逃命總歸是不慢??v使如此,仍舊被后續追來的漢軍鐵騎給追上了,一擊而潰,沒能逃過兵敗的命運。 不幸中的萬幸,張全約軍被追上時,距離壽春已不遠,他集中起自己麾下最精銳的一千軍用性命阻擋漢騎,自己則率大部奔往壽春,損兵近半,借著夜色的掩護,渡過了漢軍此前為誘敵而未拆除的浮橋。 壽春城內,何敬洙聞兵敗,也率軍出城接應,兩個人統兵,依仗淝水浮橋,收攏敗兵七千余。龍捷馬軍,在下蔡——壽春之間,縱橫七八十里,來回消滅唐軍敗卒,幾成屠殺。指揮使郭崇威與史彥超都沒有貿然去進攻淝水浮橋,直到突擊在最前的漢軍步卒趕到,何敬洙下令,焚毀浮橋,斷了漢軍追擊通道,也斷了其他南唐軍民的求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