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136節
第99章 又窮了 “回來了!” 和往常一樣,面對劉承祐別后歸來,太后李氏仍是一副溫柔的賢母姿態,鳳目慈祥,扶起劉承祐。在他身上打量了一圈,牽著他入座,重復了一句:“回來就好!” 觀劉承祐形容消癯,沒有上手去撫摸,不過關切之情,溢于言表。 “累娘親掛念了?!眲⒊械v露出一道笑容,拱手說道:“兒子一定多抽時間陪伴?!?/br> “我豈不知你?只怕是難得閑暇了,有這心,便好!”李氏極為賢明地說道:“不過你回京,老身這邊,卻是大松一口氣。我一后宮老婦,國事紛擾,替你守著開封,守著朝堂,實在心力交瘁,不堪其累??!” 太后李氏一副釋然的表情,見狀,劉承祐趕緊道:“辛苦娘親了!” 注意著李氏的表情,劉承祐念頭隨即一轉,凝聲問道:“難道,還有人敢對娘親不敬?” “當朝諸公,對老身自不敢無禮。只是我畢竟一婦人,見短識淺,往來于前廷與后宮,拋頭露面,終究不方便。這東京城,還是交還與你了!”見劉承祐神情間恍過的一絲冷厲,李氏立刻溫言解釋道。 母親的賢惠,實則讓劉承祐心里生出了些許愧疚,出于他的某些疑忌心理。一瞬間腦中恍過許多念頭,到嘴邊,只化為一句動情的話:“娘,辛苦了!”。 事實上,自劉承祐登基之后,母子間的交流,不自覺間變得正式空泛,冠冕堂皇,少了親情。此時,聽出了劉承祐語氣中流露的溫情,李氏臉上也不由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 “天涼了,記得多添件衣服?!?/br> “是!” “秾哥呢?” “把皇子抱上來給官家看看?!崩钍铣毯虻呐痉愿乐?,而后對劉承祐道:“百日之時,你不在,我召親戚簡單地舉行了一場祝福宴。秾哥很健壯……” 劉承祐點著頭,孩子抱出來,便欲伸手去抱。被李氏叫住,洗手凈衣。 三個多月大的嬰孩,十分輕,反正劉承祐是看不出有多壯實。不過觀孩子面態,神氣靈現,倒確是健康之態。 在懷里晃動了幾下,劉承祐不動腦子隨口說道:“還不會說話吧?!?/br> “哪有這么快!”李氏笑了,嗔了他一眼。 “官家,大臣們求見!”閑談間,內侍匆匆來報。 劉承祐神情間,不禁流露出少許的猶豫來。見狀,李氏上前接過劉秾哥,在劉承祐懷里動彈掙扎的孩子立刻消停了下來。 李氏說道:“去吧!臣僚覲見,必有要事。你出征歸來,想必也有不少緊要之事需了解?!?/br> “兒子先告退了!”劉承祐抱拳后退兩步。 離開前,又朝候在殿中的大符與高氏道:“你們替我好好陪陪太后!” “是!”兩個女人,持禮應道。 事實上,根本不用劉承祐交待,皇后與貴妃都會這么做的。大符是習慣性地替劉承祐盡孝了,髙懷瑾則是有樣學樣。而對于兩個女人的態度,李氏基本是不作偏倚,還時時提點警示,幫劉承祐穩定著后宮,使他少受其擾。 …… 匆匆回到垂拱殿中,強打起精神,迅速地收拾好心情,落座接受群臣的覲拜后,劉承祐環視一圈,對十來名公卿大臣道:“朕親征這段時間,有賴諸卿,秉執國政,處置機務,撫定民心,使朕無后顧之擾。朕在這里,拜謝諸卿!” 據聞,平滅李守貞之后,皇帝驕氣日盛,行事頗為自專。故此時,劉承祐這副姿態,讓在場諸臣,難免意外。 天子都折節禮下,如此給面子了,朝臣們豈能端著,俱謙恭以應。 說了些場面話,營造出了君臣相協的氣氛后,劉承祐直接問道:“諸卿覲見,有什么事,直接言講吧?” 首先出列的,是王章。此公面容之間,滿透著辛勞與疲憊,平叛之事,東京諸宰中,就數王章最為辛苦。糧械籌集調度本就是件cao勞事,三司總天下財稅更是雜務頗多,后又有秋收及稅賦征繳事宜…… 百務纏身,日理萬機,不是夸張。劉承祐注意到王章頭上的白發,明顯在增多了幾分。有的時候,察一個官員作為,觀其年紀,看其發色,便能有所評斷了。 王章這個人,能力、作風以及冶政手段或有待商榷,但做事還是很認真的,并且敢背罵名,始終艱難地維持著國家的財賦收支。 先是重重地咳嗽了幾聲,王章起身,先告了聲罪:“臣失儀,請陛下恕罪!” 見狀,劉承祐抬袖輕拂,寬言道:“無妨,王卿坐著回話吧!” “謝陛下!” 對于真正做事的臣子,劉承祐也不吝于最大的寬容。 “陛下,此次西征平叛,東京這邊,共耗糧、面、rou等九萬五千四百余石,一萬六千八百余萬錢。京畿諸州,共調用糧五萬余石,錢四千余萬。軍器、輜需,軍前所用,士卒所耗,丁壯所費,后續賞駁,以及河中所繳,個中詳情,悉書于此冊,請陛下御覽!”王章掏出了一封奏冊,呈給劉承祐。 顯然,這總結的事情,王章領銜三司,是做到了他的前頭。 拿起呈至案上的奏冊,劉承祐簡單地瞄了眼,腦中盡是王章嘴里提到的幾個數據,嘀咕道:“竟然這么多!” “軍需之費,國耗甚多……” “如此一來,朝廷又窮了??!”劉承祐有點頭疼地說道。 當然,大漢朝廷就沒富過。他知道打仗耗錢,故有些心理準備,但朕聽到具體數據的時候,還是忍不住rou疼。十數萬人的調動,近千里遠征,其間的糧食損耗,自是巨大,所幸在河中府回了一口血。 而錢財的耗用,大頭則在軍器以及那些攻城重械的建造上,這還是在朝廷極盡壓榨勞力以及物料成本的情況下。 也就是平叛的時間夠短,要是再拖幾個月,所費更加難以斗量。不提時局變化與敵對國家的威脅,就大漢國內,只怕也得生亂了。到那個地步,軍需不足,基本上只能去壓榨農民了。 “朕稍后抽時間,仔細閱之!”放下冊子,劉承祐深吸一口氣道,抬眼看著王章:“東京這邊所余錢糧幾何,可足用否?” 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 “回陛下,經臣統計,東京諸倉之中,尚余糧四萬六千兩百余石,錢一萬三千六百七十余萬錢,絹綢五千匹……” 這點余糧余錢,給官員發俸祿,給禁軍發餉錢,都支撐不了多久。他的大漢,竟然窮到了這個地步,劉承祐盡量保持著他的風度,從其氣色也可知,他的心情并不好。 大概知道劉承祐在顧慮些什么,王章緊跟著稟道:“請陛下放心,河中亂事平定后,天下肅然,短時間內,朝廷將無巨額支出。眼下,各地秋糧收割將結束,秋稅亦將入庫,足可緩解國家貧乏。東京市面上,已經民間商旅賈糧而載入,以解糧乏,供應京師……” 聽王章的敘說,劉承祐神色明顯緩和,想了想,不禁提了句:“東京倉儲不足,仍有乏食之患。然糧食市價,依舊偏高,士民恐難負擔,朕常聞,城中貧民有餓殍之事!朕意,由官府施政定價,將糧價打壓下去!” 劉承祐這也算重提舊事了。 聞言,王章臉上頓露急色,趕忙揖手勸諫道:“既有乏食之患,萬不可行此策!糧價雖高,比起國初,已有極大的好轉。各地糧商聞有利可圖,方可熙攘輸糧而來,否則,外糧不入京,僅憑官儲,實在難支撐東京幾十萬官軍民的耗用!” 面對劉承祐的“亂命”,王章看起來有點急了。 “國之大本,足食為先,百姓食不能果腹,朕情何以堪!”劉承祐突然怒聲道。 劉承祐此言,要是當真,那就輸了。此前國家極其窮困之時,斗米六七百錢的時候,他可都沒有這么激動,鼓勵發動戰爭,也是眼睛都沒眨過…… “陛下!臣以為,王相公所言有理!”聽著君臣問對,楊邠卻是忍不住發話了,聲援王章:“糧價之事,聽民自便即可,商賈有利可圖,天下米糧入京師,糧多而價自賤。陛下既慮京師乏糧,又與貶抑米價,世間豈有兼得兩全之法!” 楊邠的風格還是那般直接,說話毫不客氣。劉承祐只稍微看了他一眼,暗自琢磨起來。 王章與楊邠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就如去歲入東京不久后,劉承祐著力打擊虛高的糧價一般。在乏糧的情況下,要強硬打壓糧價,在國家朝廷沒那個實力的時候,強行為之,簡直就是個笑話。 基本上,只要劉承祐強定米糧限價,可以肯定,這段時間以來,還積極往東京輸載糧食以牟取大利的富家商賈,絕對望而卻步。此前,劉承祐已經歷過了。 劉承祐顧慮糧食問題是真的,但倒真不見得要用硬的來限制糧價,他屢有此想法,只是不耐這種受制于人的感覺。 理性地考慮,就如楊、王二人的建議,短時間內,還是更適合放開糧食政策。至于劉承祐所擔憂的東京百姓的生計問題,此前東京無比艱難的時候都能生存下來,而況于如今,并且東京是一般人待的地方嗎…… 不過,劉承祐的憂民之心,也是發自肺腑的。畢竟,生存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他不可能讓一群難以飽腹的百姓擁護他的統治。 又認真地思考了一會兒,劉承祐眼神漸定。繼續放寬糧食政策,開放糧價,是必然之事,但是,不代表放任自流。糧食涉及的士民生存問題,京師乃至國家的糧價,絕不能cao持在一干商賈豪左手里,雖然,如今彼輩的實力還夠強。 對著王章,劉承祐直接說道:“開放不代表放任,三司這邊,接下來要時時做好東京糧價的監管。關于秋收,朕在鄭州所下詔命,著力推宣落實,朝廷于東京,新設常平倉,暫以百姓所抵秋稅之糧,收納入庫,以為官儲。日后,于各道州府,也當重立常平倉儲……” 糧食儲備,必須要大力著手進行了。 “是!”在很快的速度下,王章便明白了劉承祐設立常平倉的目的,也很干脆地應下。 在王章看來,小皇帝確已有驕氣,但還算冷靜,沒有腦子一熱,讓他耗帑藏之財,糴糧以充常平倉…… 這下,劉承祐滿意地點了下頭,輕吐出一口氣,隨口問了件稍微開心點的事:“聽說新錢已經研鑄出了?” “正欲向陛下稟報!”王章稍微摟起官袍,自廣袖之中掏出了兩枚黃燦燦的新錢,讓人呈與劉承祐:“這是鑄錢監依舊法改良鑄造的母錢,用料以銅,加錫、鉛,三元配比。鑄型已然翻制,只待陛下過目應允,便可著手正式鑄制推廣!” 劉承祐拿起兩枚母錢,在手里掂了掂,很輕,樣式沒有什么特殊的,孔方周圓,不過成色不錯,工藝也還算精致,字跡也比較清晰,乾祐通寶。 就劉承祐的眼光來看,還是比較滿意的,傳示下去,眾臣一一接過觀察。輪到蘇禹珪的時候,只見他老臉上堆著笑容,對劉承祐道:“鑄造工藝上,臣無可挑剔者,只是,小有瑕疵者……” “蘇卿直言即可!”見這老頭子又欲兜圈子的樣子,劉承祐擺手道。 “回陛下,錢幣之上所書,文字、圖案,猶有改善余地,陛下可著書畫大家,重作版式!”蘇禹珪說道。 于劉承祐而言,這只是細枝末節上的事情,注意到蘇禹珪那期待的目光,劉承祐吩咐著:“著三館學士、博士,擅書畫者,各出字畫樣,以備甄選。此事,便交由蘇卿負責,配合好鑄錢監?!?/br> 蘇禹珪:“是!” “鑄錢監那邊,負責鑄造的職吏以及研制鑄藝的工匠,當賞!”劉承祐又看向王章。 王章道:“臣已有所處置?!?/br> “鑄錢銅料,朝廷尚有多少儲備?”劉承祐問道他最關心的情況。 “到目前為止,鑄錢監已累計收銅兩百余萬斤,其中膽銅十余萬斤……” “真少??!”劉承祐拊額,忍不住抽一口涼氣。 對于整個國家來講,這點銅料,真的寒酸,并且還是耗了足一年多收集的。 “朕自河中帶回佛像銅器,盡充鑄錢監以為鑄料。既有礦山,加大礦石冶煉采運,輸入東京?!甭宰魉伎?,劉承祐直接說道:“民間銅器甚多,三司可討論出一個搜集之法令,以解銅荒?!?/br> 若按劉承祐最初的作風,估計要直接降道詔書,無條件征集民間銅器。這是必然的,要是朝廷出資贖買,可以直接宣布破產了。所以,只能來硬的,就像已經在醞釀中的滅佛一樣,直接掠奪。這種得罪人,大惹非議的活計,劉承祐決定,他這個皇帝,還是不要事事都頂在最前面…… “另外,繼續研制提升膽銅法的技藝,增大產量!”劉承祐補了一句。 膽銅法,就是濕法煉銅,簡單地講,用鐵置換銅,這是冶銅工藝的發展進步。 “是!” 第101章 大整軍 問對完錢糧的事,劉承祐的目光直接落在尚洪遷以及郭威身上。 兩個人對視了一眼,尚洪遷率先出列,有點搶先發話的意味,對劉承祐拜道:“啟稟陛下,凱旋禁軍,已各歸其營,為恤士卒,侍衛司已著手安排將士分批放假還鄉。對于此戰將士功過,軍職升貶,亦著職吏核定,以出章議……” 眼神在尚洪遷與郭威身上轉悠了兩圈,據他所聞,兩者之間,在他離京的這段時間,因為淮南軍務的處置,屢有爭端,甚至鬧到了太后那兒,由李氏出面方才安撫。 侍衛司權重,哪怕是向來以“低調謙和”著稱的尚洪遷,當久了禁帥,也難免發生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