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64節
“是!” 陶谷之事,于劉承祐而言,不過是一件小事,不足為道。不過,牽扯到史弘肇的人,呵呵,哪怕占著理,也不知那史都指揮使會不會跋扈跳腳! 李崇矩恭敬告退,望著其背影,劉承祐忽然喚住了他。 “殿下還有何吩咐?” 劉承祐原本繃著的表情松懈下來,對他說:“府中的庶務,你接下來也多費心,不要僅把自己,當個侍衛!” 李崇矩先是一愣,然后那張普通的臉變得更加普通了,長揖拜道:“是?!?/br> …… 和劉承祐一樣,劉知遠也在皇城外賞了劉承訓一座府邸,距離劉承祐這邊也不遠,就隔著一座里坊。 夜尚早,不似尋常人家,遠沒到歇息的時刻,劉承訓坐在書案后,挑著燈看兩京各州縣上報的民事民情。劉承訓回朝之后,被劉知遠任命為中書侍郎、政事令、同平章事,以流民難民泛濫之故,負責撫慰民生,還民休息之事。 劉承訓本就有仁愛之風,至東京途中,也親眼見過了太多民間疾苦,對兩京地區的那些百姓,也是抱有十分的同情。被委以此事,他倒沒有多想“收買人心”之事,只是盡心地想要去幫助解決流民的生計問題。 身上緊緊地裹著一件裘袍,看起來很冷的樣子,不時咳嗽幾聲,自喉嚨發出的悶聲有點沉重。這幾日,寒熱交替,一個沒注意,著了涼,一直于府中養病,劉知遠也允他府中辦公。今日劉承祐歸來,他本欲去迎接的,只是身體頗感不適,也就作罷了。 “殿下,楊樞相求見!”劉承訓看公文看得認真,眉頭緊鎖,面色凝重,一名內侍走至簾幕外,打斷了他。 聞報,劉承訓立刻吩咐道:“快請?!?/br> 沒一會兒,楊邠在內侍的引路下走入了房間,劉承訓親自迎了上去,拱手說:“楊相公?!?/br> “殿下?!?/br> 打了個招呼,二人落座,奉茶。 “您身體如何了?”楊邠問。 劉承訓笑答:“無妨,偶感風寒,休養一陣便好了?!?/br> “相公此夜來訪,所謂何事?”兩個人也算十分熟悉了,在朝堂上也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稍作寒暄,劉承訓直接問道。 “殿下,二皇子回來了!”楊邠嚴肅著一張臉,說。 劉承訓輕咳了兩聲,嘴角掛著點笑意:“我知道,應該進宮見過駕了,正打算明日請二郎過府一敘?!?/br> 見劉承訓這種反應,楊邠眉頭高鎖,加重著聲音重復了一句:“殿下,二皇子回來了!” 這下,劉承訓終于感覺到不對勁了,疑惑地看著楊邠:“相公想說什么?” “殿下,二皇子這是攜不世之功而歸,其勢中天,您要早作準備??!”抽了口氣,楊邠又壓低嗓音,說道。 聽其言,劉承訓面色變了變,他又不傻,沉默了一下,方才問:“相公到底想說什么?” 楊邠很痛快,也不拐彎抹角,說:“殿下,您是嫡長子,又受群臣敬重,又素擁賢名,本是繼嗣之君的不二人選。但這近一年來,二皇子同開了竅一般,參與軍政,此番又在河北闖出了偌大的名頭,立下蓋世功勛。這對您的地位,是莫大的威脅,不得——” “相公此言過了!”劉承訓沒等楊邠說完,直接打斷他:“二郎小小年紀,殫精竭慮,百戰沙場而歸,對國家是又莫大功勛的。大漢方興,正當我父子并群臣齊心,共造乾坤,濟世安民之際。相公身為樞相,秉執軍政,上佐天子,下順黎民,豈可對二郎抱有猜忌之心!” 聽劉承訓這么一套說辭,楊邠有點驚住了,很想教訓一句“天真”,但見劉承訓那一臉正氣的樣子,又有些說不出口。 頓了一小會兒,組織了下語言,說:“殿下寬仁若此,殊不知人家是什么心思?若非心懷大志,以其尊,豈會冒風險,從軍旅之事,親歷矢石?您提到濟世安民,可曾記得唐太宗之故事?” 說道這兒,劉承訓的表情徹底繃不住了,有點難看。 楊邠繼續說:“如今,官家還未立太子,這便更給了二皇子窺視之機。殿下若不警醒,只恐為其所趁??!” “夠了!”劉承訓似乎生氣了,一拂袖,十分難得地沖楊邠發著火:“相公這是欲間我兄弟的感情嗎?” “臣不敢?!睏钸撃樕膊缓每戳?,不過終究沒硬頂。 劉承訓情緒激動下,不由重重地咳嗽了幾聲,好不容易才緩了過來。但見楊邠悶坐在那兒,劉承訓思量了一陣,收斂起了怒容:“孤話說重了,相公莫要介意?!?/br> 楊邠搖搖頭。 劉承訓能夠感受到楊邠對自己的善意,實在不好責備他,想了想,說道:“父親不是唐高祖,二郎不是李世民,孤,也不是隱太子?!?/br> 劉承訓說得很冷靜,但從其語氣間,楊邠還是感到了一絲波動,顯然,劉承訓并不是一點都不在意。 第136章 郭氏父子 再是君子,再講究孝悌之義,劉承訓終究不是圣人。在皇位面前,面臨劉承祐迫近的威脅,又哪里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無動于衷。 這些年來,以其年紀身份、以其才能德行,劉承訓自己潛意識里都將自己視為百分百的繼嗣人選,卻從來沒考慮過他那兩個弟弟的威脅,劉承祐這甫一崛起,只怕劉承訓還是有些不適應的。 都冷靜了下來,楊邠看著劉承訓,說:“殿下,不管二皇子那邊如何,您是必須有所準備。軍隊,尤其是禁兵,乃重中之重,在這方面,二皇子有龍棲軍,已占了先機?!?/br> 楊邠開始替劉承訓籌劃著:“但是,過猶不及,二皇子年輕氣盛,不知收斂,欒城之戰雖讓他名動天下,卻也使其驕狂而不自知,惹得官家與文武忌憚。據聞,官家已暫奪其兵權,行打壓之事。此番,以史宏肇整飭禁軍,這便是您的機會,可與史宏肇聯絡,借機安插一些將領,掌控一部分軍隊,同時打壓龍棲軍。史宏肇此人肚腸不大,在晉陽之時便對二皇子多有小覷,想來也是愿意與殿下您多加親近的……” 臉上突然浮現出一團潮紅,楊邠的話,似乎讓劉承訓有些羞臊,不過他此次沒有開口反駁,只是俊眉皺得很緊:“史宏肇!” 就如劉承祐不喜歡史宏肇一樣,劉承訓對其人,也是分外不喜,有些忌憚地說:“史宏肇專橫無禮,狂傲暴戾,不可與之謀!” “殿下不可感情用事?!睏钸撜f:“史宏肇雖蔑視臣等,卻絕不敢輕慢殿下。其人粗鄙,實不得人心,滿朝非之,日后隨手便可縛之。時下,卻可多加拉攏?!?/br> 楊邠的神色間,也不禁表露出厭惡。 要說此時的漢朝堂,憎惡史宏肇的人中,楊邠絕對是最有份量的一個。史宏肇這個人,真的是神憎鬼厭,除了本身的性格討人嫌之外,尤其蔑視文臣。入汴之后,史宏肇已經不止一次當眾宣揚,文臣無用無功,不足以與其并列。更是幾次當著楊邠的面,讓其下不來臺。 劉承訓輕輕地舒了一口氣,眉宇間的疑慮消去,卻沒繼續再深入此話題的意思,反而有點刻意轉變,起身拿起書案上的一篇文書,遞給楊邠:“相公,關于京畿流民事,我擬了一個條陳,準備上呈,您幫我參詳一二?!?/br> 楊邠呆了下,目光自劉承訓身上落到那封文書上,微微一嘆,接過閱覽起來。且看著,臉色漸凝。 劉承訓所列幾條,大都沒有什么新奇的地方,無非是分配土地,發放糧種,租借耕牛、農具等等。而觀其細節,顯然是有參考劉承祐在真定時的處置辦法。 抬頭,注意到劉承訓有點期待的眼神,楊邠還是搖了搖頭:“殿下的想法,卻是好的,不過,想要實現,卻不容易?!?/br> “為何?”劉承訓急問。 “帑藏空虛,國用不足以支撐!”楊邠簡單地說。 劉承訓顯然是有所準備的,立刻說道:“我查看過,府庫之中,尚有錢糧。夏糧入庫,再加自契丹手中奪回的資財牲畜,足夠支撐!” “殿下,東京城尚有數十萬官、軍、民需供養啊?!睏钸摻忉尩溃骸昂螞r,國庫亦需留存足量的錢糧,以備不時之需!” “難道救濟難民,還民休息,重建園籬,還非不時之需嗎?” 劉承訓的眼光,顯然僅局限于京畿這一片地區。楊邠抱著種教育的態度,對他說:“如今天下初定,各州節度來歸,但終究只是名義上的歸附。大漢初建,雖務懷柔,但于要害之處,朝廷必將有所調整,尤其是鄴都杜重威。稍不遂其意,便可招致其復叛。關中地區,局面靡頓,混亂已持續半載之久,鳳翔侯益、京兆張彥超雖飛表輸誠,仍抱猜疑以觀望。又有蜀軍虎視眈眈,在旁窺伺。甚至荊南高氏、南唐李氏,這些都不得不防!” 楊邠一番話,把劉承訓說得有些難受,心胸之中仿佛憋著什么一般。怎么大漢的面臨的局勢,就一直沒好過,入了中原,占了河北,反而每況愈下,劉承訓是真不解。 沉默幾許,有些郁悶地說:“難道朝廷就要一直無所作為嗎?” “凡事當有所取舍?!睏钸摰雇Φ?,有點冷酷:“為國家大計,只能舍棄小家!” 劉承訓卻很堅定地表示:“南來東京之后,我只覺大漢就如同架在烤爐之上,良政不興,民怨沸騰,必須要改變。此安民之策,孤必擔之,一力推行!” 劉承訓大義凜然,楊邠這回倒沒再多說什么,拱手朝他拜了拜。 …… 同樣在這秋夜,郭府之中,擺了一場家宴,為養子接風洗塵。郭家也算枝繁葉茂,皆隨眾遷徙至開封。郭威膝下,丁口不少,諸子尚幼,還沒什么糟心事,一家子聚在一起,倒是其樂融融,十分和洽。 一直到夜深了,家宴散去,郭威方叫上郭榮至書房,與之單獨問話。 “此次歷練,感想如何?”對郭榮,郭威一向是滿意的,閑談間也分外溫和。 郭榮還是沉吟了一會兒,方才答道:“經契丹之亂,國民之疾苦,遠邁前朝,各處民生凋敝,匪盜叢生,若不思良策鎮定地方,以圖拯溺,與民休息,早晚必有大禍。且漢祚雖興,然實則內憂外患。北失強險,而有契丹,南面空虛,則諸國割據,皆大患。于內,則藩鎮之弊病固深,朝堂之上……” 說到這兒,郭榮看了郭威一眼,卻沒往下說了。 “你看得倒也還透徹,至于朝政的混亂,卻也沒什么不可直言的。前番二蘇任事,此二者以霸府幕佐,驟至宰輔,能所不及,為政混亂。楊邠與王章是有能力手腕的,有他們整肅,近來倒有撥亂反正之效,不過朝堂的爭端,短時間內是難以平息的?!惫臼琼樦鶚s的話往下說。 “朝政何以混亂至此?”哪怕是郭榮,也是心懷疑惑的。 “這,也非三言兩語能夠解釋清楚的,你既來朝,多待些日子,也就明白了?!惫@了口氣,頓了下,看向郭榮,沉著聲音問:“你在二皇子麾下也這么長時間了,對他評價如何?” 郭榮有點意外,但在郭威認真的眼神下,還是考慮了下,稍顯慎重地回答道:“明睿雄斷,器量恢弘,懷志圖略,有征伐之能,濟世之才,安民之智……” 劉承祐若是知道,郭榮對自己的評價,有這么高,估計能笑出來。顯然,郭威也是相信養子的眼光的,再綜合他自己的觀感判斷,卻是搖了搖頭:“二皇子有此才器,于國家而言,是福是禍,猶未可知啊?!?/br> 郭榮稍疑。見狀,郭威起身自書案上翻出了一封不薄的公文,遞給郭榮:“為父與史宏肇奉詔整頓京畿諸軍,重編禁軍,這是史宏肇牽頭初步擬定的計劃……” 帶著疑惑的心思,郭榮閱覽了一遍,看得很認真,上邊已詳細地寫著,裁撤哪些舊軍,新編幾軍,編制如何,將校屬誰……顯然,整軍的事,早做好了準備。 很快,郭榮驚聲道:“這是要將龍棲軍拆分?史宏肇焉敢如此?這是欲徹底得罪二皇子?” “龍棲軍如今的戰力,已是諸軍最強,散之充于諸軍,有利于整個禁軍戰力的提升?!惫忉尩?,這種說辭,只怕連他自己都騙不過。坐下,又補充說:“若無官家的授意,史宏肇又焉敢如此?” 郭榮雖沈重寡言,然內秀其中,本是個十分聰明的人,當即便意識到了:“天子欲打壓二皇子?” “是啊,否則前番開封怎么會又那么多針對他的洶洶輿論!”郭威說:“時下大漢的情形,與唐武德年間,何其相像。但國家面臨的險峻局面,卻是數倍于唐初?!?/br> “皇帝,會忌憚自己的兒子嗎?”郭榮問了句。 郭威沉默,對此言,他有些不方便做評說。良久,嘆道:“官家如何考慮,非我等所能猜測。但這儲位之爭,恐怕是難以避免的了?!?/br> 郭榮微微垂下頭,驟然接觸到這種核心問題,他有點詫異,不過詫異過后,開始琢磨起,郭威今夜與他討論此事的目的了。思慮一會兒,目光清明地看向郭威,低聲好奇問道:“父親您是大漢重臣,權在樞密,秉掌軍事,必然波及其間。既然儲位之爭不可避免,您打算站在哪一邊?!?/br> 聞此問,郭威抬指虛空點了郭榮兩下,似乎被問到了,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你怎么看?” 郭榮神情一肅,卻是很堅定地答道:“以兒的想法,自然支持二皇子!” 感受著郭榮那肯定的語氣,郭威微訝,他知道自己這養子是個極有主見的人,卻也沒料到在這等敏感的大事上也如此果斷,還是開口問:“為何?” “我對大皇子并不熟悉,但對二皇子卻已足夠熟悉,其有明主之資,豈有認生不認熟的道理。再者,大皇子雖有賢名,但太過文弱,于武功上沒有建樹威名,若在治世,以嫡長子之尊,二皇子萬難與之相爭。但,在此亂世,非雄主無以存身存國,這數十年來,自梁唐至晉漢,皆是這個道理!”郭榮娓娓而談。 “龍棲軍的情況,我很清楚,將校多有勇略,且多為二皇子簡拔于行伍,似馬全義、向訓,乃至那孫立,也他有生死的交情。還有布置在北邊的慕容延釗、羅彥瓌,這些人,俱受其恩德,無論在哪里,都可為其所用。將士信奉強者,殿下年紀雖小,卻已有強者之姿!” 聽其言,郭威突然問道:“你所說的這些將校,包括你嗎?” 郭榮似乎答非所問:“兒很佩服殿下識人之明,用人之智!” 郭威點了點頭,似乎明白了,起身背著手,在書房中踱了好幾步,透過窗扉望著屋外清涼如水的夜色,長嘆一聲:“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安重榮當年一席話,發人深省,卻又讓人脊背寒涼??!” 郭榮跟著起身,站到郭威側后方,說:“這也是天下混亂的根源所在?;蕶嗖慌d,君威不振,兵不能為國有,而將帥私之,天下必亂!” 眼見著話題跑偏了,郭威輕咳了兩聲,朝郭榮提醒道:“今夜我們的談話,不可走漏出去了?!?/br> 郭榮淡淡一笑:“自然不會?!?/br> 沉吟片刻,郭威還是忍不住發出感慨:“縱使二皇子強悍,他想要順利當上太子,只怕也不是那么容易。史弘肇、楊邠這些人,便是一道難以邁過去的坎,尤其是楊邠,有他的謀劃扶持,大皇子的優勢仍舊很大。更重要的是,君父若欲壓制,為兒臣者,如何應對?” 對于這個問題,郭氏父子都沒繼續挖掘下去的意思了,實則兩個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些答案。 “罷了,這些事情,非我們談論便能夠有所改變的?!惫[了擺手說,很快低收拾好心情,問郭榮:“接下來,你有什么打算?” 郭榮有些不明白地看著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