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37節
“戰場之傷亡,豈可與屠城惡舉,相提并論?”蘇禹珪這老學究卻是頭一次發怒,瞪著蘇逢吉。 見狀,蘇逢吉輕蔑地瞥了他一眼:“同樣都是殺人,有什么區別?” “夠了!”劉知遠卻是突然出聲,打斷二人,朝蘇逢吉呵斥一句:“此等言論,不可再講!” “是!”對劉知遠,蘇逢吉可不敢倨傲,彎腰抱拳以應。 但見劉知遠臉色有些不好看,又主動湊上去,建議道:“陛下,安陽之屠,契丹人所作所為,實乃天怒人怨之舉。陛下或可派專人,將此等惡行大作宣揚,此必能激起國人憤怒之心,響應陛下倡導,傾力共逐胡寇……” 就蘇逢吉的表現,顯然他對安陽之殤并不是太在意,反而想著如何利用此事。郭威在旁邊,聞言眉頭緊蹙了下,深深地看了看蘇逢吉微躬的背影。此人雖是個文士,但這心,當真硬得很。 劉知遠則稍微琢磨了一會兒,朝蘇逢吉擺了擺手:“此事,就交由蘇卿家去辦吧!” “是!”聞言,蘇逢吉嘴角又掛上了點得意的笑容。 起身,扶了扶有些發酸的腰身,劉知遠在御帳中踱了幾步,深思許久,帳中的幾人都不敢打擾他。 良久,劉知遠抬起頭,以一種遲疑的語氣,問道:“契丹人在河北的勢力太過強大,僅二郎與龍棲軍,在河北恐怕難有建樹。二郎畢竟年輕,遼主身邊更有大軍無數,朕恐其有所閃失。朕,欲召還二郎,你們看如何?” 第81章 滏陽之捷 在劉知遠琢磨著將劉承祐與龍棲軍召還之時,劉承祐在磁州,取得了他東出太行的后第一場軍事勝利,還是一場大勝。 因安陽之屠,龍棲全軍將士,同仇敵愾,成哀兵之勢。舉行完那場公祭活動后,對安陽進行了簡單的善后工作,劉承祐便率著滿懷復仇焰火的龍棲軍北上,“追擊”契丹大軍。 耶律德光雖然不怎么忌憚龍棲軍,甚至有點不將劉承祐放在眼里的意思,但終究不可能毫無防備。在其率大部北上之時,還是在背后留下了策應之軍。 原本在相磁交界的鄴縣留下了一支兵馬,想要埋伏龍棲軍,結果劉承祐穩如老狗,不上套。等耶律德光大隊過磁州之后,留耶律解里領軍駐于邯鄲,又降高唐英為磁州防御使,率本部兵馬駐滏陽,共扼磁州。 至于原本的磁州刺史李轂,因為襄助磁州賊梁暉作亂的事情被人舉報了,為契丹人所執拷問,正在遼營中當囚犯。 劉承祐領軍北上前,早就探明了磁州的情況,以迅雷之勢圍了滏陽,高唐英兵少,不敢出擊,只在劉承祐兵臨之前,派人去邯鄲求援,爾后龜縮待援。 劉承祐的目標,當然不只在滏陽,從一開始就存著圍點打援之心。安營扎寨,占盡好周邊地利之后,就等著北邊遼軍的反應。 而邯鄲那邊,耶律解里收到求援信,則喜笑顏開,幾乎是不假思索,率領一萬步騎,徑直南下,直趨滏陽,有意將龍棲軍殲滅于城下。 耶律解里的做法十分地托大,沒有仔細偵查龍棲軍的情況,進軍也沒做充分的準備,更沒詳思過戰術變化,就那么一路來。 從頭到尾,耶律解里似乎都沒有重視過劉承祐,他是思想完全沒有轉過彎來,還沉浸在去歲南下滅晉的所向披靡中,仿佛沒有察覺到時局變化一般。 事實上,哪怕到北撤的地步,半載以來,在與漢兵的交鋒中,契丹軍隊還沒有遭受什么大的挫折。至于諸州連叛,前后遭受的中原、河北百姓的沖擊,雖然讓他們疲于奔命,心力交瘁,卻還沒有感受到徹骨之痛。 結果證明,小看劉承祐,是會付出代價的。 時下的龍棲軍,可謂英才集聚,兵力雖顯薄弱,卻硬是有一口吞下邯鄲遼軍之心。在滏水之陽,龍棲馬步諸軍以逸待勞,力抵滏陽城的同時,與南來的耶律解里軍進行了一次會戰。 同之前與耿崇美軍一戰相類,劉承祐完全放權,由下屬諸軍將領按照既定作戰方針發揮。不同的是,劉承祐此次親自坐鎮中軍,統籌全局,由張彥威、郭榮、向訓三人幫襯著臨機應變調整。同時,還親自擂鼓,鼓舞了一番士氣。 這一場戰役,是龍棲軍將自己的戰斗力完全爆發出來的一次,以弱勢兵力,同契丹步騎大軍進行正面對戰,比拼硬實力。 南靠滏水,東依滏陽,本有種背水一戰,置之死地的意思。再加龍棲軍訓練有素,士氣高昂,戰前準備充分,從對陣開始,便一直占有上風。 交鋒之后,鏖兵小半日,攻陣不下,一波反沖鋒,耶律解里所率契丹步騎便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龍棲軍士氣旺盛,越戰越勇,將戰線反推兩里地有余。 等耶律解里好不容易穩住陣腳,劉承祐事先安排好的一營騎兵在韓通的統率下自后襲,直接將契丹軍隊擊潰,大勝! 原本,耶律解里也存著有意同滏陽城來一次內外夾擊,殲滅龍棲軍??上?,一直到戰敗,滏陽城中的高唐英一點動靜也沒有。 這,讓劉承祐都頗感意外,最后他都沒將那支用來對付滏陽守軍的后手動用上。 追亡逐北三十余里,劉承祐方才收兵,戰果頗豐。耶律解里所率步騎大軍,能北歸者,絕對不足半數,余者,非死即俘。 滏陽之北有臺城鎮,附近有廉頗、藺相如墓,劉承祐鳴金于此。 “殿下,耶律解里那胡酋逃得快,沒能生擒他!”在鎮旁瞻仰了一番廉頗祠,追擊諸軍陸續歸還,張彥威帶頭,朝劉承祐稟報道。 “敗軍之將,不足言勇,一個耶律解里,逃了就逃了吧?!眲⒊械v背著手,掃視著有點破敗的祠廟,隨口問道:“戰果如何?” “雖未有詳報,但可作大概估計,城下交鋒與追擊戰斗,前后殺傷敵軍有三千余人。另外,各軍俘虜總計有一千多人。敵潰敗逸散者,不可勝數?!惫鶚s向劉承祐稟道。 “命騎兵北上,繼續追擊,繼續偵察契丹北歸大軍情況!”頷首,劉承祐下令:“其余各軍,打掃戰場,還滏陽休整!” “是!” “殿下,那些俘虜,如何處置!”這個時候,張彥威突然發問。 回首轉身,劉承祐看向張彥威,只見他臉上立戾色很重。迎著劉承祐的目光,張彥威臉上的橫rou似乎都透著兇殘,冷冷地說:“這些俘虜,基本都是契丹人!” 眉頭輕微地蹙了蹙,劉承祐輕聲問道:“你們覺得,如何處置?” “殺!”張彥威毫不猶豫地答道,殺氣騰騰的:“為安陽的百姓報仇!” 劉承祐看向郭榮,郭榮面色如常,并沒有如張彥威那般帶有情緒,只是平靜地說道:“殿下,我們并無多余兵力看管這些俘虜,也沒有多余的糧食……” 劉承祐當然聽懂了郭榮的意思,擺了擺手,淡漠道:“那就殺吧!” 同意殺俘,劉承祐或許有排解一下麾下將士的報復情緒的意思,但他真正考慮的,還是此時所處的環境,根本無余力顧及這些契丹人,更不可能直接放掉。何況,契丹人不比此前的燕人! 有違天和,不利和諧的事,就不細述了。 一路南返,歸滏陽城,收拾善后,得勝之師,以更加磅礴無敵的氣勢壓迫向這磁州州城。劉承祐明顯地感覺到了,經過滏陽與契丹兵馬這一仗下來,龍棲全軍已然進入一種蓬勃的自信狀態,士氣極其旺盛。 至城下,正打算一并將滏陽解決了,進城休整,劉承祐便收到了麾下的稟報:“殿下,城中派人傳信欲降!” 第82章 一意孤行 “投降,這個時候?”劉承祐嘴角只是稍微翹了翹,朝張彥威幾人動動手指,吩咐道:“將士力戰方休,敵既識時務,也免我我軍再作損失。你們去處置吧,將滏陽全城控制在手,杜絕一切意外情況!” “另外……”頓了頓,劉承祐補充說:“城中的情況有些奇怪,調查清楚!” “是!” 劉承祐這心里,確是有些疑惑。在龍棲軍與契丹人激戰之時,滏陽城中守軍的反應實在太過奇怪了,縱使高唐英兵少,也沒有完全按兵不動,從頭到尾龜縮城中的道理。 結果證明,并不是詐降,滏陽城中的守軍毫無保留地降服,棄械卸甲,沒有任何異動。不過,率眾投降的,并不是防御使高唐英,而是一個名叫王繼宏的裨將。至于高唐英,頭顱已被斬下。 進駐縣城,劉承祐巡視諸營,安撫士卒之后,方才在衙堂之上接見了此人。一看就是個粗人,看起來很普通,但是給人一種低調的感覺,臉上帶著點謹慎的淺笑,面對劉承祐態度很謙卑。 對此人無喜無惡,但畢竟是主動投靠,以城來降,劉承祐還是善加撫慰,表示贊賞。經過出兵后這近兩個月的經歷,對快速奪取穩定江山,劉承祐腦中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無非“招降納叛”四個字。 “說說吧,這個王繼宏怎么回事,何許人也?”等平和地讓其退下之后,劉承祐直接發問。 對視了一眼,還是由向訓起身,朝劉承祐心稟報道:“王繼宏少為盜,為官吏拘隸為卒,也算行伍出身。去年的時候,在禁軍中任職,為奉國指揮使。契丹入汴之后隨眾投降,被高唐英收入麾下?!?/br> 向訓的辦事效率很高,短短的時間內,早將王繼宏與滏陽的情況調查清楚了:“據屬下查問,高唐英對王繼宏頗為厚待,母其母,子其子,極盡拉攏,倚為親戚,輸財給兵,略無猜忌?!?/br> “今日我軍與耶律解里激戰之時,高唐英本有意率軍出城助戰,被王繼宏所勸阻。待我軍得勝之后,其人聯合幾名指揮小校,殺高唐英,全城以降!” 聽完向訓的敘述,劉承祐輕微地聳了下眉,淡淡道:“如你所言,高唐英如此善待王繼宏,此人所作所為,卻是忘恩負義了!” 聞言,向訓點頭,眼神中露出明顯的輕蔑:“方才,卑職曾以此問他!” “他如何答?”劉承祐來了點興趣。 語氣中滿是不屑,向訓說道:“他說,他本是小人,若不因利乘便,審時度勢,以求富貴,以保性命,終其一世,恐難得志。此人出此言,簡直沒有一點感恩之德,羞恥之心!” “此人,德行雖然為人不恥,所言所行,卻也沒什么虛假!”劉承祐不似向訓那般鄙視都寫在臉上,平靜地評說道。 “真小人!”郭榮此時也出聲附和一句。 “確實是小人!”劉承祐點頭,旋即嘆道:“王繼宏于高氏為仇惡,于孤于國于軍,卻終究有功啊……” 劉承祐出此言,堂上諸人默然,尤其是郭榮與向訓,兩人都若有所思。顯然,劉承祐此時的心態已然放得格外平和,看問題也十分清晰了。 他想到當日在上黨面對那王守恩的經歷,聽完向訓的描述,劉承祐對這王繼宏絕對是鄙薄的,但他卻沒有因自己好惡做出什么反應的意思。 腦中似乎回響起這樣一道聲音:連王繼宏這樣的人都能容忍善待,因功敘賞,天下還有何人不能厚待? 王繼宏的事,終究只是個小插曲,稍微提了提,解了惑,也就罷了。 夜間,郭榮與向訓聯袂拜見。 “殿下!”明顯地遲疑了下,郭榮以一種斟酌的語氣喚了聲。 注意到郭榮的表現,劉承祐直接擺了下手:“有話直言!” 見狀,郭榮也不故作姿態,輕輕地抽了口氣,拱手說:“末將以為,耶律德光北歸契丹已成定局,我軍再踵其后,實無必要,賺不得什么好處,且風險甚高?!?/br> “滏陽一戰,雖行險大勝契丹,卻也多賴遼將輕敵慢戰之故。經此一戰,我們恐怕難以再找到這樣的機會了。再跟下去,我軍后路無依,只恐陷入險境??!” 進言間,郭榮也差不多將他的想法與顧慮表達出來了,劉承祐看了他一眼,問道:“依你之見?” 郭榮顯然早有腹稿,直接答來:“中原之地,有陛下親提大軍南進,還復兩京,是遲早之事。反而是河北諸州,契丹人的勢力仍舊強大!” “當此之時,殿下無需再盯著注定要撤還契丹的耶律德光,應當轉變攻略方向,進擊州縣,聯合河北道州舊臣、將校、義勇,共擊契丹,為他日迎中原之師北上,徹底驅逐契丹勢力,鼎定河北,做好準備……” 聽完郭榮進言,劉承祐沒有作話,瞟向向訓:“你怎么看?” 如今這二人,已基本成為劉承祐的心腹幕佐了,基本有大事都與其商議,二人也敢大膽進言。 將劉承祐問自己,向訓眼神在他與郭榮之間瞥了個來回,平靜地拱手應道:“屬下以為,郭將軍之言有理。我軍戰力雖強,但終究兵力不足,對耶律德光那十數萬步騎,終究難以有大的威脅。反之,若長時間糾纏下去,招致其打擊,反而危險!” “依屬下之見,耶律解里敗歸之后,遼軍對我們的警惕會提升至最高。眼下,是該轉變思路了……” 顯然,向訓與郭榮抱有同樣的意見。 眼神在二者身上轉悠了兩圈,劉承祐沉默了,垂頭思吟幾許,幽幽地嘆了口氣。劉承祐當然清楚,兩人的建議,是有道理的。以龍棲軍的實力,去攆耶律德光的北歸大軍,實在是有些自不量力。 眼下的情況,最適合的做法,還得是聯合各方勢力,擴散新朝的影響力,共擊契丹的同時,壯大自己。 劉承祐心里明白,但是…… 見劉承祐這副沉思的模樣,郭榮與向訓卻是訝異了,以他們對劉承祐的印象與了解,不當如此才是啊。 琢磨了好一會兒,劉承祐終于作話了,眼神清明,語氣堅定:“耶律德光要撤還歸國,孤自當‘禮送’其出境!” “殿下!”聞其言,郭榮有些愕然,當即拱手,欲再勸解。 劉承祐卻不給他這個機會,很是干脆果決地說道:“孤意已決!傳令,韓通、羅彥瓌,嚴密追探契丹軍情,孤隨后領軍,繼續北進!” 劉承祐的固執,讓郭、向大感詫異,不禁有些頭疼。劉承祐,一向聽得進人言的啊,此番卻是何故? 劉承祐,自然沒有辦法向他們解釋,只能暗暗期待著。 有的時候,他很穩。但有的時候,他甘冒奇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