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因緣中榜
院試前叁日。 明月猜郭楚斯正是用人時節,便自尋去了福源客棧。臨考前,正是備考最嚴峻的時候。有些生員身邊帶了隨侍的小廝,全天候奉茶磨墨,無隨從的生員則租賃客棧跑堂幫忙。 明月來的正是時候,郭楚斯背書背得焦頭爛額,一會忙著抄寫經義,一會忙著磨墨。明月一來減輕了他的負擔。 二人相視一笑,不再多言,明月當好筆墨小廝,全力助他備考。 晚間休息時,眾學生到客棧院子里走動,相互攀談。有人預測起衡州府今次的考試內容,提及些許要點,倒值得一聽。 郭楚斯也不是只知讀書不聞天下事的人,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 “今次衡州府院試提前十日,想必是大有原由的。在座可知這年初的鼠疫突發?整個衡州府無一處不見流竄鼠賊,這些月官府花了多少銀子在這上面,可鼠疫消了沒有?還不是照樣恣肆橫行?!?/br> 眾生員中有人侃侃而談?!耙艺f今年院試大多會出題在鼠疫上?!?/br> “那不盡然,院試叁年一次,今年有鼠疫,往年還有人疫呢。前歲溫襄縣發災,不也是衡州府頭等禍事,亡人整整燒了叁日才絕?!比巳褐杏胁毁澩?。 眾人紛紛和道,“也是,確實如此。試題里面‘鹽務論’只一道,要想押對的確不容易?!?/br> 此中所說的“鹽務論”并非是字面上的鹽務論,而是試題里的一種題型,通常是對某一事件或現象的觀點及方法論,貼近于當世時事政治。 原本這類題有書面名稱叫述論,“鹽務論”名字的起源還得從前朝第一才臣倪自璞當鹽運指揮使說起。 鹽運乃國之大梁,倪自璞每進上都述職,他便要由當年鹽運要務說到國家當世時事,旁征博引尖銳批駁,由點及面,由表及里向昭帝進諫。 往往此時與諸多朝中大臣發生爭論,于是原本用來述職的鹽務論就變成了國務論。一旁謄寫的書員全程記下來,便有厚厚一大本。 于是后世便把對當世時事政治的發表見解以及批駁、進諫等都一概沿稱為“鹽務論”。 考試的學生們更愛把述論題稱為鹽務論,一是流傳下來如此,二是象征文壇學者對倪自璞的認可與膜拜。 “這些都是本府近年來的重點?!惫拐f,“天災人禍,可要如何做文章?” “非天災,是人禍?!泵髟抡f,“您不在麗陽城便不知道,前歲年尾的溫襄縣人瘟死了那么多,今年年初麗陽又發了鼠疫。我去聽學時路過一戶莊上,正是前歲人瘟過后從溫襄遷過來的,零零散散住在麗陽周邊?!?/br> 郭楚斯眼光一亮,“你的意思是?” 明月壓低聲音,“院試之后,府內必有大動靜,人禍尚須人來填?!?/br> 一連到了院試前夕,郭楚斯輾轉難眠,第二日早起時一推開門,門口竟然站著倪明月。 “賢弟,你這么早就過來了?”郭楚斯有些訝異,倪明月小小孩兒,竟對他如此重情重義。經過這幾天的相處與互相之間的有意結交,二人已用兄弟相稱。 倪明月笑嘻嘻地拱手作揖,“小弟先賀郭大官人金榜題名!”郭楚斯笑笑,便打點行裝準備入試。 衡州府的院試只一日便可考完,倪明月全程守在府衙外,直至傍晚,眾考生才出來。 明月見郭楚斯一臉輕松出考場,想必是十拿九穩,遠遠地便向他作起揖來?!百R秀才老爺凱旋?!泵髟麓蛉さ?,逗得郭楚斯十分開心。 晚上在倪家設酒菜款待郭楚斯,俞氏也罕見的下床入席,席間與郭楚斯幾番攀談十分愉悅。郭楚斯沒想到俞氏乃是如此有見識的女子,雖疾病纏身,但言語間沒有一點平常婦女拮據之態,所言皆是治國理政用兵時事,郭楚斯心下對倪家尊敬更盛,對倪明月更起結交助力之心。 談及今次院試題目,除默寫的四書五經原典之外,鹽務論出了一道評述《詩經》中《碩鼠》一章的述論題。 這《碩鼠》所講碩鼠,實為“碩鼠”。諷刺君臣不勞而獲貪得無厭壓榨百姓。聯系近年來衡州府發生的事件可看出其中的用意。 “郭兄,我聽著這題目便知曉你肯定寫得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可是也不?” 郭楚斯笑著點頭,“是也是也,當日你跟我講起非天災而是人禍之時,我便心下留意。人瘟鼠疫都發自冬月,況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期間損耗的人力財力何止一點點,可是傾盡了半個衡州府財力卻沒有見一點成效。這鹽務論中‘碩鼠’一出,又想起賢弟與我講過人禍尚需人來填,這出題的意思便猜到個大概?!?/br> 俞氏笑著點頭,“一帆風順那便好!這讀書本就不是讀死書,文士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眼光有多長遠,走的路便多長遠。胸襟抱負多大,走的路便多寬?!?/br> “承蒙夫人教誨?!惫构笆肿饕?。 十五日之后放榜,郭楚斯排名第五,一舉成為公家供養的廩生,進入了大周朝士大夫階層最底層,有免除徭役,見知縣不跪,不得隨便用刑等特權。 院試后,通過考試的秀才分為叁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最次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 院試放榜后,郭楚斯自然喜不自禁,他初次赴試便中秀才,如今才十七歲,自然前途大有可期??稍诎裆纤奶帉ふ乙膊⑽匆姷糜讶岁栰У拿?,心下疑慮,莫非陽歆并未參加院試? 正去府衙簽字確認成績時,瞥見簽到處陽歆的名字被劃去,于是問差役。差役竟說陽歆院試之日傳來訃告,已于日前在城外野蜂坡遭遇山賊劫掠不幸遇害。 聞言,郭楚斯悲痛不已,立即收拾行囊回清源縣為好友奔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