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節
甚至于,本朝倒是沒這樣的先例,前朝還真有類似的情況出現。會試取中者是必須參加殿試的,如果是因為特殊原因,譬如生了重病無法參加,那也是要認真的寫出理由來,得到上頭同意后,這才會被允許緩考。 如果連這個都沒有,則按照棄考來算,等于會試白考了,三年后繼續參加會試吧。 真要是發生這樣的事情,能氣得吐血! 幸好幸好,一切都還來得及。 尤其連上屆的二榜進士都說了,今年的考題是真的太難了。劉仁啊,他都差點兒被這考題給烤糊了,要知道他壓根就沒關心過今年的會試,哪怕自家老太太的新孫子要參加會試,可跟他又有什么關系呢?他只按部就班的做他的事兒,完全沒想到今年的考題那么難。 “等我回去還得跟國子監的學生說一聲,今年的考題太難了,心里再沒把握,還是得好生休息調養身體,萬一取中了呢?”身為國子監祭酒的劉仁,破個題差點兒撓禿了頭,不由的開始心疼起他的學生來。 太難了,咋就攤上這么難的題目呢? 哦,他知道了,今年的考題必然是他外祖父出的。這可真的是……唉! 國子監的學生也在這兒呢,除了極個別撐不住直接走人的,有不少人國子監出身的舉人顛顛兒的跑過來跟劉仁說話,紛紛表示劉祭酒太體貼人了,天知道他們在考場里有多絕望,甚至一度打算撂開筆不寫了。 真的太難了,心態稍微差點兒的,搞不好能對著考題哭出來。 “回頭我去弄一份今年的考題,侾哥兒你回家來做題?!眲⑷嗜缡堑?。 劉侾:→_→ 他默默的走到了劉修身邊,深以為親哥還不如堂哥對他好。 就在這時,外頭傳來策馬飛奔的聲音,這可不得了,能在內城里跑馬的,絕非尋常勛貴。 很快,就有人翻身下馬,大概是詢問了外頭的人,那人找準了地兒,便進了這間茶館來尋人。 “侾哥兒!我在聚仙閣等了你半天,不是說好的中午一起吃個飯嗎?還有,怎么外頭還在表演?沒看夠?嘿嘿嘿,我的品位怎么樣?節目好看吧?” 那人是典型的人未至聲先到,且說話的嗓門極大,一聽就知道是個練家子,畢竟那中氣十足的樣兒,鐵定不是一般書生能做到的。 等話音落下后,人也到了茶館中間,很多人都下意識的看了過去,多半人卻不認識那人。 可楊冬燕認識??! 她猛的扭頭看向劉侾,又回頭看了看那人,一臉的不敢置信:“你的……朋友?”豬朋狗友?? 劉侾一眼就看出來他家老太太在想些啥,頓時欲哭無淚的點了點頭。 沒錯,這就是跟他一起謀劃了整個驚喜演出的好胖友。 畢竟劉侾只是一個普通的紈绔子弟,在短短幾天時間內,要搞出如此盛大的場面,多少還是有些為難他了。 之所以能夠完美呈現這場盛大演出,當然是因為他有幫手??! 楊冬燕就很生氣:“分明就是你倆搞出來的事兒,怎么就賴在了我家窩頭身上?那陶舉人還要逮著我家窩頭找麻煩?那他應該去找你倆啊,找錯人了!” 劉侾點頭哈腰的道:“對對,老太太您說的是,就是該這么做?!?/br> “那還等什么?趕緊去自首??!你去跟主考官說,擾亂考場的人就是你倆!” 來人看看這個看看那個,最終將目光落在了楊冬燕臉上,嘿嘿一笑:“老太太,咱們是不是在哪里見過面???我就感覺你挺熟悉的。哦,你是永平王府的親戚?” 楊冬燕還未表示什么,旁邊圍觀的人各個都是一臉震驚的表情。 這搭訕的詞兒咋就那么耳熟呢?太老套了吧?當然嘍,有些套路話倒也不嫌老,可這么一個看起來還算俊俏的年輕小郎君,為什么非要跟個橘子皮臉的老太太說這些話? 世態炎涼,人心不古! 這個國家還有救嗎? 楊冬燕斜眼看著那穿金戴銀就跟要出席啥重大場面的勛貴子弟,旁人興許只會因為這人身上那奢華的衣料和貴重的配飾來猜測,這人是哪個勛貴人家的子弟。但楊冬燕不同,她認得這小子。 就算心里滿是怨念,考慮到對方的身份很不一般,楊冬燕還是站了起來,老老實實的行了禮。 “好久不見啊,三皇子殿下?!?/br> 呔—— 就是你這個混蛋把我家侾哥兒帶壞了! 還坑了我那可憐的窩窩頭! 第115章 三、三皇子殿下??? 我的娘喲! 一時間, 茶館里跪倒了一大片。 楊冬燕倒是沒跪,她就是正常的行禮,還有劉修、劉仁這倆也僅僅是作揖行禮, 劉侾就更無所謂了,他恨不得小伙伴別來, 這樣他或許還能賴一下。 三皇子隨口叫了起, 然后就湊到了楊冬燕跟前:“你以前見過本皇子?在哪兒見的?” “見過三皇子殿下不是很正常嗎?您不知道您在南陵郡是個大名人?”楊冬燕半點兒不怵的,就如同劉侾那般,成日里在南陵郡溜貓逗狗的人,被人認出來有啥稀罕的? 也不對,不能拿劉侾當例子,他是特殊的。畢竟長得像劉侾那般俊美的,會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而三皇子,他長相也就一般般,只是因為穿著格外體面,這才勉強能跟俏郎君挨著一絲絲邊兒, 就跟那碰瓷似的。 不過楊冬燕這話倒也沒錯, 三皇子在南陵郡的確也算是個名人, 很多人其實都是認識他的。 只是認識他這個人,并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 有道是, 紅花還需綠葉襯。 但凡在南陵郡待得久一些, 就知道城中最著名的混世魔王劉侾身邊有個長得不起眼的小伙伴。不知情的只道是依附于永平王府生存的小家族的少爺,倒也不是很驚奇??扇缃? 知道了他的身份…… 噫!堂堂皇子殿下為什么要甘心給旁人當陪襯呢? 且不提茶館老客的疑問,單說永平王府這邊,世子劉修輕咳一聲,就想把這尊大佛請出去, 起碼不能讓這廝一直在他奶跟前晃悠吧? 劉修只道這是他家長輩,并認真的懇求三皇子殿下趕緊去自首吧。 三皇子滿臉的茫然:“什么情況?不是我又闖禍了嗎?” “對,你又闖禍了?!边@話卻是劉侾說的,他一臉嚴肅的道,“你這次闖的禍可不算小,你完蛋了,你要挨罵受罰了!” “真的?”三皇子一面忍不住發問,一面卻仿佛已經相信了這個話,“那我得趕緊去找太后,免得父皇又要抽我?!?/br> 聽到這話的其他人:……??? 不是你都不問問你到底闖了什么禍嗎?還有你這個反應明顯不太對吧?怎么給人一種你經常闖禍,甚至闖禍受罰對你來說都已經是家常便飯的那種感覺呢? 幸好,因為這事兒,三皇子對楊冬燕的好奇心一下降了不少,他忙著開溜呢! 關鍵時刻,劉侾把他攔了下來:“你得先去將罪名頂下來,然后再跑路?!?/br> “我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哪怕面對的是從小玩到大的小伙伴,三皇子還是忍不住發出了靈魂拷問。他都闖大禍了,不說趕緊開溜,還上趕著去認罪?他有病??? 但沒辦法的,劉侾知道這事兒必須給出一個說法,不然真要是讓魏小矮子坐實了罪名,他就真的涼了! “走走,你跟我來,我有話跟你說?!眲P一把攔住了三皇子的肩膀,連拖帶拽的把人哄了出去,看方向居然還是貢院那頭。 這會兒都已經散考好久了,貢院雖然還是不讓普通人入內,但劉侾是普通人還是三皇子是普通人?反正這倆在眾人的目光注視下,很順利的就進入了貢院里頭,再往后的事情大家就不知道了。 劉修安慰楊冬燕:“老太太您大可放心,侾哥兒平常雖看著極為不靠譜,但在大事上還從未出過錯。況且,擾亂考場不是小事兒,到時候上頭肯定是派人詳細調查的?!?/br> 楊冬燕就算活了兩輩子,但也的確沒接觸過類似的事情,好在她就算不信任劉侾和他的小伙伴,對劉修這個大孫子還是有一定的信任度的。 當下,她放下心來,只好奇的問要怎么調查。 查案子嘛,甭管是殺人越貨的大案子,還是街坊鄰居為了一塊臘rou鬧矛盾,其實過程是一樣的。 譬如先派人跟事情相關人士詢問之前發生的事兒,放在眼下這個擾亂會試考場的案子上,自然是詢問那些表演者,是誰雇傭他們,誰給的錢總該是知道的吧?還有這一整條街的花燈,店鋪掌柜總不至于連誰裝飾的這些東西都搞不清楚吧?如果還不行,找做花燈的手藝人啊,旁的不說,那個孔夫子教學的花燈,放眼整個南陵郡一共就沒幾人能做得出來。 這事兒太容易查了,因為涉及到的人太多太多了,連封口都沒辦法的,可比單人作案的要好查多了。 事實上,原沒有那么麻煩。 因為表演者當中,有一個小戲班子,壓根就是三皇子府的,是他私人養的!其他一些表演者,也表示是三皇子府的大管家給安排的。 那不然呢? 你總不能要求三皇子這么個憨憨,在短時間內搞出如此盛大場面的同時,還要隱藏自己的身份吧?沒那個可能的。 稍稍一詢問,就查到了罪魁禍首。 但此時,事情已經失控了。 就因為早先劉侾去找了主考官,他又沒避著人,況且他本來就不認識陶舉人,全然沒發現自己經過時,被暫時留在空屋里的陶舉人透過窗戶看到了。 跟劉侾相反的是,陶舉人是認識他的,就不說以前聽說了,單就是會試第一場考試時,劉侾幫魏承嗣開路一事,他就印象深刻。更別提第一場考完后,劉侾還趕來豪華馬車,在魏承嗣上車時,扶了他一把。 總之,在看到劉侾的那一刻,陶舉人就已經憤怒到氣血翻騰,他不知道外頭發生了何事,卻徑自認定劉侾就是老魏家搬來的救兵。 再然后,他無意間聽路過的兵差提到,劉侾是主考官孟老大人的親外孫。 其實兵差說這話時,完全是用略有些嘲諷的語氣,因為劉侾太不符合主流觀念之中的好兒孫形象。他們是在為孟老大人感到可惜,還慶幸孟家的兒郎都是很上進的。 但那不重要,陶舉人滿腦子都是劉侾跟主考官的關系,認定了主考官肯定會偏幫魏家。 事實跟他想象中的肯定還是有所出入的,但總得來說卻也差不了多少。 貢院這邊給出的說法是,希望息事寧人。 自然不可能是由孟老大人親自跟這幾人攀談,那不現實。真正派過去的,也是位翰林官,不過品階略低。 對方大概四十上下,自稱姓趙,長得一副老好人的模樣,開口說話時,也完全沒有辜負他那個長相。 以和為貴嘛! 都是讀書人,聽說還是同鄉,何苦鬧得這么大呢?考都考完了,接下來就是好生休息,等待著放榜,何至于為了這點兒小事,將關系鬧僵呢? 也不能說這趙翰林說的不對,國人都喜歡和稀泥,以和為貴也沒錯。況且在外人看來,這又不是什么生死大仇,調解一番,然后就散了唄,多大點兒事情呢? 但這些話聽在陶舉人耳中卻是另一番意思了。 他只愈發篤定了這事兒就是魏家那老太太搞得事兒,不然的話,就那個刻薄小氣記仇的老太太,還不得死咬著他非給他一個深刻的教訓嗎?既然是找人來說和了,那就說明魏家不占理。 ……好像這么說也沒錯。 陶舉人堅定的要求上告,還道這里是天子腳下,若不給個公道,他就是登聞鼓告御狀,也要將事情鬧大! 趙翰林被唬住了。 講道理,能入得翰林院的,最少也是個二榜進士,才華方面是絕對沒問題的。但有個問題是,翰林院那個地方,多半都是做為前期的人才儲備,一旦能力足夠,就會被調外任的。當然也有一直待在翰林院的,譬如孟老大人,可人家也升官了??! 既沒調往外任,也一直待在原地沒能升官的,從某個角度來說,肯定是能力不足且不適合爾虞我詐的官場,所以面對陶舉人這般堅定的要求,趙翰林愣是沒能及時給出反饋。 他不知道該怎么處理這事兒,不是勸架嗎?甭管發生了什么事兒,一床被子掩了去,之后就可以把這事兒給翻篇了,你好我好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