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節
徹底歇了這份心的小楊氏,老老實實的cao持起了家務活兒。好歹她不用生火做飯,這么一想心里還是舒坦了一些。 殊不知,見老魏家這般從容不迫的過日子,村里不少人面上羨慕心中嫉妒,恨不得取而代之。 像大牛二牛這樣一出門就是好幾個月的,還不知道他倆到底在做些啥買賣,再說還有個本錢問題,想取代實在是太難了??捎幸稽c還是很方便的,譬如方氏那活兒。 方氏時常借著送窩頭上學的機會,往草市上跑,順便擺地攤一事,在村里其實不算什么秘密。 老魏家又沒多少東西好賣的,后院倒是養了二三十只雞,可連自家吃都不夠,旁的果蔬也就那么點兒,想要擺攤就必須收東西。方氏基本上就是在村里以及附近幾個村子便宜收了,再拿去南田村旁邊的草市賣的。 這就很好摸清她掙錢的路數了。 不就是不怕辛苦的,低價收購高價賣出嗎?鄉下地頭的人就沒誰是怕辛苦的,尤其是有利可圖的前提下。 而最先摸清楚這路數的,還不是別人,正是隔壁魏大嫂的三兒媳婦。 那人姓丁,丁氏跟方氏一樣都是礁磬村本村人,倆人年歲也沒差多少,加上嫁的又是隔房親戚,原本就交情不錯,稍稍一套話,再假裝熱情的幫方氏收了幾回東西,就差不多摸透了做買賣的方法。 這也怪方氏完全沒有防備之心,以為兩人交情夠實在,忙不過來時,就讓丁氏幫著收了幾回東西,有一次還帶著丁氏去了草市那頭,相當于是把人給帶出來了。 不過,就算如此,丁氏要入這一行還是相當得困難。 沒本錢??! 你以為小本買賣就不需要本錢嗎?你家要是差一頭蒜少兩顆蛋,那跟人家借一下當然沒問題??蓴[攤只這些仨瓜倆棗夠了嗎?不說別的,哪怕能將自家的東西歸攏起來賣一茬,要是一切順利的話,估摸著下一茬的本錢就該湊夠了。 可丁氏能嗎? 魏大嫂家還沒分家呢,所有的東西都是公中的,她本人手里更是連一文錢都沒有,想做買賣?夢里去做吧! 明明咋做買賣心中都有數了,而且丁氏自問不比方氏差,不存在方氏能做成的,她卻做不成的。 再一個,就因為她跟方氏打小一塊兒長大,當年倆人到說親的年歲了,她是順順利利的嫁給了魏大嫂的三兒子。而方氏卻是耽擱了一陣子,這才嫁給了家徒四壁的魏大牛。 雖說倆人的男人是堂兄弟,但在當年,家里差別還是非常之大的。尤其魏大牛還很疼弟弟,他弟還是個光棍漢,保不準嫁過去還得節衣縮食的給弟弟娶媳婦。而丁氏她男人卻是得了哥哥們的寵的,盡管底下也有弟妹,那她自詡有公婆在,弟妹的親事跟她沒關系。 可有句話叫做,世事難料…… 丁氏倒不至于嫉妒方氏,她同她男人感情不錯,膝下又有倆子一女,又不似她兩個嫂子那般,要擔心前頭兩個大兒的婚事,本該是小日子過得和和美美的,可眼見窩頭去上了學,她這心里就忍不住癢癢了。 她盤算著,就是做小買賣賺不了幾個錢,也能賺點兒先生的束脩。且不提小閨女,她大兒今年七歲了,小兒則是四歲,都是該上學堂的年紀。 最氣人的是,她雖然跟方氏交好,可窩頭卻跟她的倆兒子玩不到一塊兒去,成天只知道找她大嫂二嫂家的蘿卜和土豆。 眼見窩頭又將倆人喚走了,丁氏再度提出了分家的要求。 魏大嫂氣瘋了:“分家分家!你們就想著分家!我和你們爹還沒死呢,分啥家?再說這話……成,那你們就自個兒搬出去,這家里的一切都是我跟你們爹!” 眼下之下,分家絕不可能,倒是可以凈身出戶。 丁氏頓時大哭起來,高呼不公平。 …… 除了丁氏,村里還有不少人惦記方氏那買賣。不過,方氏也不是全然傻的,她打從一開始就做好了規矩,正所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概不拖欠。 這么一來,等于是絕了那些沒本錢的人的路子。試想想,同樣是收貨,方氏收了貨立馬數錢出來,別人卻是要賒欠幾日,偏礙于鄉里鄉親的面子,既不好不給賒欠又不好上門討債,那還不若…… 一口咬定自己跟方氏說好了,這些東西是要賣給她的! 春耕這幾日,也是草市停市的日子,附近其他集市也是如此,就連貨郎都不會往鄉下來。本來,這段時間是鄉下地頭最忙活的時候,可像丁氏那般心里揣著事兒活兒也不好好干的人,還真就不少。 畢竟,活兒是家里的,方氏那個錢卻是賺了自己存的。 原本楊冬燕是不知曉這個事兒的,偏就有人跑來問她,問的還是魏家的一個親戚。 “你知不知道大牛媳婦偷偷的在做小買賣?” 楊冬燕就很莫名其妙:“為啥說是偷偷的?她不是整天大搖大擺的出門嗎?” “這么說你知道?” “知道啊,這不是她為了這些事兒,連家里的活兒都不做了,都丟給了二牛媳婦?!?/br> “那你就由著她?” 楊冬燕尋思了一下,就她在外頭立的那個人設,大概是不太方便說二一添作五,倆人分錢一事的。那該怎么解釋呢?光說被欺壓肯定不行,就算她看起來好欺負,小楊氏也不是。 很快,她就有了答案。 “這不是她倆商量的嗎?橫豎家里的活兒也不用我來做,我就幫著照顧下孫子孫女,她倆想咋樣就咋樣唄?!?/br> 來打聽消息的人就糊涂了:“照你這么說,二牛媳婦還是個勤快的?嫂子跑去自個兒做小買賣掙錢了,把家里的活兒都推給她,她就沒意見?” 那肯定是有的,小楊氏還沒傻到那份上。 楊冬燕輕拍著懷里的豬崽,笑瞇瞇的說:“那還用問?我猜都猜得到!” “啥?” “肯定是大牛媳婦買好吃的給二牛媳婦了唄!二牛媳婦啊,有的吃就高興了,她其實不懶的,只要天天給她吃rou,讓她干啥都成?!?/br> 來人就很懵,可仔細想了一下,這話還真就沒錯。 眼見人家當婆婆的都沒意見,雖說都是姓魏的,那也沒早幾十年前就分家的親戚來管人家閑事的。那人自討了個沒趣,很快就訕訕地走了。 楊冬燕雖然打發走了來人,可回頭又愁上了。 她原先也是沒想到,就方氏這小打小鬧的,居然還有人盯著?盯就盯唄,真想學就學唄,干啥都有競爭對手的,沒的說擺攤就只能自家擺。 可問題是,那些人不是看這買賣好賺錢就一窩蜂的上來,而是見天的打聽消息…… 這就很煩了。 找個地兒先避避? 楊冬燕想啊想啊想,還真就叫她想出來了。 “我明個兒要回趟娘家?!彼斖砭托嫉?。 小楊氏眼珠子都快瞪出來了,還特地看了方氏一眼,控訴道:“我先前說要回娘家,嫂子不讓我回?!?/br> “你回去干啥?給你爹娘添堵?行行好吧,他倆把你養大也不容易,就算要添堵也別在這個時候?!睏疃喾舜蟀籽?,“我這不是煩死了那些人跑來問我大牛媳婦做買賣的事兒?得了,去外頭逛逛,再……” “帶我帶我!”窩頭跳著腳叫道。 楊冬燕就不明白了:“帶你干啥?你見天的往南田村跑,咋還想去呢?” “我去找我先生!……對了!先生上回還跟我說,讓我爹回來以后,去找他商量個事兒?!备C頭好似才想起來這事兒,不過這也不能怪他,實在是因為先生說的是等他爹回來以后。 可他爹沒回來??! “找你爹能商量出個啥玩意兒來?”楊冬燕咋想都覺得不靠譜,不過去找窩頭的先生商量事兒,聽著比春耕時節去娘家探親靠譜多了。 楊冬燕很快就拍板,明個兒帶窩頭去南田村找他先生! 方氏和小楊氏面面相覷,最終選擇了放棄。 行叭,你牛逼你說了算。 這個時候,楊冬燕還真就只是拿這事兒當個借口。她怎么都沒想到,窩頭的先生會說出這么一番話來。 “窩頭這孩子,其實論聰明程度,倒也不能說是萬里挑一的。不過他有個十分不錯的特質,那就是足夠刻苦用功?!?/br> 先生是認識楊冬燕的,畢竟楊冬燕原先也是南田村的人,不過倆人完全不熟,一共也沒說過幾句話的那種。原先,先生見是楊冬燕過來,心里還直打鼓,因為他知道這人在婆家似乎說不上什么話,可該說的他還是說了。 “都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上等的讀書天賦本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便是沒有,只靠勤快也依舊可以走出一條康莊大道來?!?/br> “簡單的說,就是以窩頭的天賦,不一定真的能通過科舉走上仕途,但假以時日,他是肯定能考出秀才的。說白了,考秀才不是靠聰明,而是靠勤奮?!?/br> 楊冬燕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所以先生你是不夠聰明但足夠勤奮,對吧?” 先生:…… 說得好好的,你咋還冷不丁的捅刀子呢??? 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先生覺得他還是應該為自己說句公道話的。 “窩頭他奶,有些話我也不知道你是不是聽得懂,反正我就這么說說,你也就這么聽聽?!?/br> “外人都說科舉是公平的,窮人家的孩子也一樣能通過科舉之路走上仕途,從此改寫自己和全家乃至全族的命運??善鋵嵅皇沁@樣的,先不說窮人家的孩子根本讀不起書,就算咬牙供出了一個……你可知道我當初為何順利的考上了秀才,卻不曾更進一步?” 楊冬燕正非常努力的想要聽明白先生的話,誰知道他是不是教學生教得多了,說著說著…… 咋還當場發問了呢? 懵了一下后,楊冬燕老老實實的答道:“因為你不夠聰明?” 先生:……我就不該多嘴發問! “是因為咱們窮人家沒有底蘊,不像那有底蘊的人家,光靠自家的藏書就能讓子孫后代少走許多彎路。像咱們這樣的人家,只能靠著勤奮和自身的聰明勁兒,能走多遠就是多遠?!?/br> 說實話,楊冬燕就沒聽懂。 “為啥呢?不一樣都是讀書背書嗎?” “考秀才,光靠讀和背,以及初步的理解經史子集就差不多了。但若是想更進一步,需要的就是大儒的教導了。文章不光要背誦,也要有自己的見解??上裨蹅冞@樣的人,能有多少見解?那些學富五車的大儒,隨便寫下一篇注解,就能令人茅塞頓開?!?/br> 楊冬燕真的努力了,特別努力了。 結果還是聽得一知半解的。 好在,先生也沒太苛求她理解,只是由衷的提出了建議:“假如你們家只是想著出個讀書人,讓窩頭考上秀才,開館授徒,那么沒問題的。只要他保持如今對讀書的熱情,最多十五年,他一定能考上秀才??扇羰悄銈冞€希望他更進一步,想法子送他去縣里的私塾吧?!?/br> 這下子,楊冬燕終于聽懂了。 她一拍巴掌:“明白了!是先生你覺得教不了他!” 先生:……我這是造了什么孽喲! 然而這個說法也沒錯,他自己考了這么多年,依舊是個秀才,估摸著這輩子也就這樣了,還能指望他教出一個舉人來?別做夢了,窩頭又不是那種天賦異稟的人。 楊冬燕還在很認真的理解先生的意思,半晌又提出了疑問:“那照先生的意思,要是能讓窩頭拜個厲害一些的先生……” “是啊,所以才讓你們想法子送他去縣里的私塾。我記得,縣學里有不少舉人任教,開私塾的也有,就是不多?!?/br> 本朝的規矩,能考上舉人就能當官的。不過,一般來說,都是官少人多,即便運氣極好能謀到缺,舉人身份也不可能是好的差事。就有人直接去縣學謀了個職位,既能領一份不菲的薪酬度日,又能繼續研讀詩書,到了科舉年依舊可以繼續去趕考…… 這當然是另外一說了,反正楊冬燕是明白了,徒弟咋樣就端看師傅咋樣了。 她把這個認知說了出來,成功的再度給了先生一刀。 話糙理不糙??! 除非自身的天賦極為驚人,一般人可不得看到底跟了誰嗎? 跟著秀才讀書,最終能考上秀才,那就已經很不錯了。就先生的經驗來看,他開辦這個村學十幾年了,至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學生能考上秀才的。多半都是學會了認字后,去鎮上或者縣里謀個差事,一年到頭掙得的工錢,可比地里刨食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