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745節
書迷正在閱讀:Alpha上將的媳婦兒養成記、離婚后前夫加入了修羅場、小酒娘你馬甲掉啦、穿回來后,對老攻無感、他眼中有流光、總有人阻礙我認真工作、獨寵東宮、穿書后我成了反派的貓、穿成年代文深情男配后、全校都以為我A裝O 完結+番外
南直隸和北直隸的建設進度,朱棣已經看了。 按照約定,南直隸的建設到時間了以后,各項數據就被記錄在案,隨后截止了。 南直隸這些年的發展,不可謂不好。 也正是因為如此,朱高煦帶領的北直隸,各項數據哪怕有著動態平衡的算法,還是沒有太高的勝算,因為留給朱高煦的時間,已經不太多了北征和防御帖木兒遠征,雖然把時間額外補了一些以示公平,但這段時間其實理論上都在發展,所以并沒有補太多,幾個月的工夫,北直隸哪怕加上動態平衡的乘數,也很難超越南直隸這幾年的跨越式發展。 朱棣其實很清楚,作為皇帝他應該選擇那個更能夠承擔起國家重任的兒子。 但是作為父親,他又如何能夠割舍對另一個兒子的深深喜愛呢?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朱棣的內心依然如同一團亂麻,他睜開眼睛,看著窗外逐漸暗淡的天空,深深地嘆了口氣。 這不是什么別的決定,這是儲君大位。 儲君以后不一定都會成為皇帝,因為廢太子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實在是為數甚多,但不管怎么說,這都是關乎國本的大事。 這個決定注定會改變兩個兒子的命運,也會影響到整個大明王朝的未來,朱棣必須慎重考慮,不能有任何的疏忽。 然而,無論朱棣坐在書房里如何努力地去思考和分析,他的內心始終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這種糾結,讓哪怕精力充沛如朱棣,也感到有些疲憊,輕微的無助感讓他仿佛陷入了一個無法逃脫的漩渦之中。 夜色如墨,深沉且靜謐,皇宮內的燈火在初夏的暖風中搖曳,仿佛也感受到了朱棣內心的波瀾。 朱棣從座位上站起來,獨自站在書房的窗前,目光穿透漆黑的夜幕,望向遙遠而深邃的星空,試圖從那里尋找一絲指引。 他的內心猶如戰場,兩種情感、兩種期許在其中激烈交鋒。 朱高熾的沉穩與智慧,朱高煦的勇武與豪情,在他的腦海中交替閃現,每一次閃現都如同一次刀割,讓他更加糾結。 夜色愈發深沉,皇宮內的喧囂已逐漸退去,只余下幾盞孤燈在風中搖曳。 朱棣依舊坐在御書房中,眉頭緊鎖,心中的糾結如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就連窗外初夏的細雨帶來的微風都紓解不了他心頭的煩躁。 他閉上眼睛,試圖在黑暗中尋找一絲光明,然而,兩個兒子的身影卻如同夢魘般揮之不去。他知道,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必須盡快做出決定。 于是,他睜開眼睛,深吸一口氣,對著門外喊道:“來人!” 片刻之后,一名小宦官匆匆走了進來:“陛下?!?/br> “去,把三皇子朱高燧叫來?!敝扉Φ穆曇糁型嘎冻鲆唤z疲憊。 不多時,朱高燧來到了書房,朱高燧神色平靜,仿佛早已預料到了這一切。 “父皇,這么晚了召見兒臣,不知有何要事?”但朱高燧還是小心翼翼地問道。 朱棣沒有回答,而是將目光轉向了朱高燧身上:“你覺得,朕應該立誰為儲君?” 朱高燧微微一愣,隨即躬身道:“父皇,這是國事,兒臣不敢妄言?!?/br> “國事就不是家事了?你不是朱家人?” 朱棣擺了擺手:“但說無妨.儲君之位抵定,朕放你去呂宋?!?/br> 朱高燧沉吟片刻,緩緩開口道:“父皇,兩位兄長都是人中龍鳳,無論立誰為儲君,都是大明之福,但兒臣以為,儲君之選,應以能夠繼承父皇施政方針者為先?!?/br> 朱棣聽后陷入了沉思,朱高燧的話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但卻為他指明了一個方向。 朱棣抬起頭,看向朱高燧:“你覺得你能當儲君嗎?” 朱高燧沒有想到父皇會突然問自己這個問題,一時之間有些愣住,但他很快反應過來,躬身道:“父皇,兒臣頑劣,文不如大哥,武不如二哥,絕無才能當此大任?!?/br> 朱棣嘆了口氣,他不再糾結于個人的偏愛與情感,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大明王朝的未來。 “知道了?!?/br> 朱高燧松了口氣,但朱棣旋即又說道:“你陪朕一起去趟國師家中?!?/br> 朱高燧聞言,莫名地想起了一個典故——趙匡胤雪夜訪趙普。 “愣著干嘛?”朱棣看著朱高燧。 朱高燧此時竟是脫口而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朱棣聞言一怔,忽然想起他第一次去詔獄,便是聽姜星火講宋時故事。 第558章 傾向 暖風細雨中,朱棣下了馬車。 他身披玄色大氅,步履沉穩而神情卻帶著幾分疲憊,身后緊跟著三皇子朱高燧給他撐傘。 姜星火的府邸并不張揚,門前兩株移來的古柏,歲月沉淀的歷史厚重感撲面而來。 聽聞皇帝來訪,中門早已大開,朱棣卻沒什么心情,徑直往里面走去。 他的腳步雖然堅定,但每一步都如同踏在云端,難以觸及實地。 儲君之選,這本該是皇室的喜事,卻在他心中變成了難以承受的重擔。 朱棣登基四年以來,雖然對內對外不乏動刀,稱不上國泰民安,但如今隨著大明各方面的快速發展,好歹也算是初步有了盛世的模樣,但儲君之選,卻如一塊巨石壓在他的心頭.這不僅僅關乎皇室血脈延續到哪一支作為主脈,更關乎大明江山未來的安寧。 門后,朱棣揮了揮手,示意姜星火不用行禮。 隨后朱棣揮退了倒茶的仆從,關起門來說話。 “今日朕來,不為朝政,只為家事?!?/br> 朱棣的焦慮并未掩飾,幾乎就是rou眼可見的。 姜星火眼中閃過一絲明了:“如今北直隸還有大半年的延期時間,陛下所慮,可是儲君之選?” 朱棣點了點頭,眉宇間透出一絲無奈:“朕諸子皆賢,卻各有長短,難以抉擇?!?/br> 朱高燧在一旁靜靜聽著,心中卻是翻江倒海。 “諸子皆賢”這句話,對他而言未嘗沒有誘惑力,可朱高燧還是拎得清的,如果沒有海外封藩的出路,那么他肯定是支持二哥朱高煦爭儲的,因為他跟二哥一向親近,若是大哥當了儲君,他肯定沒什么好下場國內封藩就是如此,新皇登基,削不削爵、圈不圈禁他,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但是眼下既然有了出路,能去海外,那自然是要“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才舒服。 就算是大明國內有什么變動,自己手里有兵有地盤,離得位置還遠,朝廷想要武力削藩,也要掂量掂量會不會被拖入遠征的泥潭。 所以,朱高燧還是冷靜了下來。 他知道,父皇此言,實則是在試探姜星火的態度。 京營三大營離開南京的這兩年,整個帝國的繁瑣政務和發展政策,全都是姜星火和朱高熾兩個人負責的,而隨著施政的過程以及思想界的變化,支持變法的新晉官員,已經成了新鮮血液中的主流。 科舉、大明行政學校、國子監、小吏破格擢拔.這些成為官員的途徑,基本都被變法派所掌握了。 而且隨著經濟結構的改變,偽裝成“四民皆本”的“重商主義”思潮,也逐漸蔓延到了士紳階層。 士紳階層中固然有一部分頑固不化的,但其中識時務者,尤其是沿海府縣的,在看到了商貿的巨大利益后,很多都嘴上說著反對變法,實際上卻半遮半掩地開始從事貿易。 畢竟,田產收益雖然穩定,但跟堪稱暴利的海外貿易還是比不了的。 因此支持變法的人越來越多,以姜星火和朱高熾為代表的變法派力量也就越強大。 此消彼長之下,從洪武-建文時期走來的老人雖然在朝堂上依舊占據了主導,但根基卻被挖空了。 最顯而易見的事情就是,各布政使司、府、縣的考試和教學,基本上都以改良后的新式思想為主了,荀子的地位得到提高,更多的實學思想被納入到策論范圍。 而長此以往下去,變法派必然取代保守派,成為朝廷的實際主導力量。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變法派中姜星火領導的力量,是否會與軍權相結合,繼而威脅皇權,就是讓朱棣不得不細細思索的事情了。 姜星火雖然是他最倚重的重臣,姜星火的意見無疑會對他的決策產生重大影響,但他也清楚,對方也有自己的立場和利益,所以對方的話能否完全信任呢? “陛下,有話不知當講不當講?!?/br> “講?!?/br> 姜星火略微沉吟道:“儲君之選,關乎國本,當以德才兼備者為先?!?/br> 朱高燧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嘆,他心知肚明,姜星火這番話,既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也給了朱棣一個臺階下。 朱棣緩緩開口:“德才兼備,說來容易,做起來卻難。朕的子嗣中,誰能當此重任?” 姜星火微微一笑道:“陛下圣明,自然能選出最合適的人選。無論選誰為儲君,只要能維護大明江山的穩定,便是最好的選擇?!?/br> 在溫暖的內堂中,朱棣盡量讓自己保持平靜。 姜星火的每一句話都像是一塊石頭投入湖中,激起層層漣漪。 朱棣知道,姜星火在暗示自己,儲君之選不能只看表面,更要考慮長遠的利益和大明的未來。 說白了,姜星火這番話,既是在規避風險,也是在給自己指明方向。 什么是德?什么是才? 對于普通人家來說,那當然是孝悌仁義是德,學富五車是才。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朱高熾當然才是最合適的儲君人選。 但對于皇家來說,則完全不是如此,甚至可以說,恰恰相反。 對于皇家,心狠手辣是德,上馬能平天下、下馬能治天下是才。 過于仁恕的君主,注定會被臣下所擺弄。 再翻譯翻譯什么叫“維護大明江山的穩定”?當然是能延續朱棣的政策。 而朱棣的政策是要讓大明“治隆唐宋、遠邁漢唐”,說白了其實就是四個字——對外擴張。 對內發展經濟進行變法這些手段,都是用來支持對外擴張,給擴張地提供財源的。 那么可想而知,兩個兒子如果有一天繼位,肯定是二兒子朱高煦更能延續朱棣的政策,因為他是軍人出身,背后就是勛貴武臣團體,這個團體的利益天然就傾向于對外擴張。 所以姜星火看起來不過是簡簡單單兩句話,不偏不倚沒有表面自己的態度,但其實什么都說了。 朱棣說道:“今日與國師一席話,朕受益匪淺。儲君之選,朕會慎重考慮?!?/br> 但朱棣卻并沒有離開,而是馬上又問了一個問題。 “那若是大皇子成為儲君,國師又該如何自處?” 朱棣的雙眼緊緊地盯著姜星火面上的神色。 姜星火并未猶豫,干脆道:“陛下春秋鼎盛,變法始終會延續下去,這不是現在我該考慮的問題?!?/br> 朱棣終于松了口氣。 無論姜星火此言是真心還是假意,朱棣的警惕之心都大大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