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716節
書迷正在閱讀:Alpha上將的媳婦兒養成記、離婚后前夫加入了修羅場、小酒娘你馬甲掉啦、穿回來后,對老攻無感、他眼中有流光、總有人阻礙我認真工作、獨寵東宮、穿書后我成了反派的貓、穿成年代文深情男配后、全校都以為我A裝O 完結+番外
第541章 仇仇 翌日,姜星火和李景隆快馬加鞭,大腿都快被馬鞍磨破了,終于趕到了北面的常熟縣,這里不僅是他們負責的蘇州府的最后一站,而且也是扳倒張信的最重要一環。 實際上雖然是以姜星火的視角來看,但整體的清田工作,其實是相當宏大的工程,是分作兩個方向的,一個方向是鎮江府到常州府,另一個方向是松江府到蘇州府。 姜星火帶人負責的是后者,而這支隊伍,在蘇州府也兵分兩路了,另一路走吳江縣-長洲縣-吳縣這條路線,姜星火他們則是從嘉定縣-太倉州-常熟縣這條路線走。 等結束了江南四府的清田,兩個方向的所有隊伍在常熟縣到無錫縣之間匯合,最后就是順著太湖東側南下浙江,等到把浙江北部的湖州府、嘉興府、杭州府的田也清丈完畢,夏稅清田的試點工作,就算是告一段落了。 而后,就是總結清田工作經驗,把試點的清田模式,逐漸推廣到整個南直隸和浙江,最后再用五到七年左右的時間,分批分次地完成全國范圍內的清丈田畝和退回非法占田。 之所以時間這么長,而不是三五年工夫,主要是考慮到現在大明的國土之廣闊和地域差別之大,以及通訊條件的嚴重滯后,再有就是稅卒衛的培養周期。 如果說想要像洪武時期那樣粗略丈田的話,其實一兩年時間就夠了,但姜星火不希望得到的是一份充滿了貓膩的答卷,而是希望像在江南四府一樣,細致認真地清查出來。 要知道在松江府到蘇州府,除了士紳豪強的非法占田以外,可是通過百姓舉報和雙冊核對、人員探查等方式,把相當多的士紳通過飛灑、詭寄、花分、掛虛等等方式進行“投靠”,將自己的土地登記在別人名下的問題也清查出來了。 姜星火和李景隆中午在常熟縣衙吃了飯,常熟的縣令招待的殷勤,請了城里最好的酒樓的掌勺廚子來做菜,侍女端著菜肴上桌,滿滿的擺滿了桌子。 要不是怕影響不好,別說一張桌子,就是三五張桌子,怕是都能擺滿。 縣令是個五十歲左右的老者,穿著看起來頗新的官袍,面目和藹可親,一副慈眉善目的樣子,此時他坐在下首,身后站著幾個穿著整齊的隨從。 這人姜星火認得,洪武朝監生出身,能力一般但態度很好,平叛和治水的時候都挺積極,平常官聲還不錯,跟本地士紳屬于正常合作,沒有太大利益往來。 而李縣令據說朝廷里也有背景,是某位大員的遠親,如果順利的話,可能過兩年就要升上去了,犯不著在這里犯錯誤,所以屬于能正常溝通的對象。 席間,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縣令李大人也放開心扉,將他對今年清丈田畝中體會到的不易說了出來。 “優免倒還好些,國師下令禁止任何法外優免以后,該正常的也都正常了,本來縣里也沒多少士紳占了優免的便宜?!?/br> “經催呢?胥吏差役還敢上下其手嗎?”姜星火胃口尚可,但對著以甜口為主的菜肴,還是不怎么能下得去筷子,于是放下筷子問道。 “哪敢那!” 李縣令撫須苦笑道:“個個老實的不得了,生怕自家腦袋也跟著腌石灰?!?/br> “所以主要是詳查‘投靠’和下面的里長、糧長了?!?/br> “正是如此?!?/br> 李縣令小心翼翼道:“投靠倒還好說,多方查證,查的詳細點,便是不能全部清查,也總歸是能有個結果的,主要是就是下面的里長、糧長,有些吃不消?!?/br> “我們縣清丈田畝以來,這些里長、糧長真的是太苦了,每天都得干活,吃住都要用到銀錢,都得自己掏腰包,還不能有絲毫差錯?!?/br> 說起這個,李縣令嘆氣:“這么多年下來,光是協助繳稅,就耗費掉這些人大量的銀錢,而且,我們這里雖然大部分土地都算肥沃,可有的地方就是地少、土薄,根本無法收獲多少莊稼,這些年下來,有些里長、糧長的日子也越過越難了” 姜星火也陷入了思索。 里長、糧長這些基層無俸祿的強制職位,能取消掉嗎? 顯然不能。 因為一旦取消掉,收稅的官吏,將直接面對數以千計、萬計的原子化村民。 所以,中間必須有一個層級,來協助收稅。 現在又沒有電子繳稅系統,只能人工收稅,那人工收稅就必須用科層化制度。 但大明不可能給里長和糧長支付報酬,這是必然的,要是支付報酬,全國這么多里長、糧長,如果發的多了大明根本支付不起,如果發的少了還不如不發。 而不支付報酬,或者只支付很少的報酬,就會導致一個問題出現,也就是責任和利益不對等,這就必然導致糧長和里長利用手中的權力對夏稅秋稅動手腳,來補貼自己。 有沒有不從中獲利,堅持自己貼錢出力幫朝廷收稅的? 大明這么大,肯定有。 但不能用少量樣本去表示普遍性。 那么朱元璋不懂得這個道理嗎?那么多名臣干臣不懂這個道理嗎? 都懂,只是解決不了而已,或者說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 解決的方法就兩種,要么減輕責任壓力,要么給予利益保障,這樣才能讓這套制度長久地運行下去,而不是說采取十家輪換的辦法減輕責任壓力,這種辦法屬于治標不治本,時間一長還是會出現制度性塌陷。 給里長、糧長發錢,那是萬萬不能的。 開玩笑,我搞這么多就是為了從稅收各環節里摳錢,我再給你發錢,那我不是白搞了? 而且現實情況是,給這些里長、糧長發錢,很有可能不僅是發了也白發,而且人家該撈錢照樣撈。 所以,那就只有一個選擇了。 ——減輕里長、糧長的責任壓力。 “稅卒衛下鄉的事情,常熟縣這里反應怎么樣?” 姜星火有意無意地問道。 限制全國推廣速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稅卒的培養速度。 現在這兩年培養出來的稅卒,足以覆蓋以南直隸為中心的周邊幾個布政使司,這是因為靖難之役,造就了大量遵守紀律服從指揮的傷殘士卒,這些不能上戰場但能夠正常生活的士卒完美符合之前姜星火在詔獄里推演的“外鄉人”的條件,并且充滿了榮譽感,不容易被基層胥吏和士紳所腐蝕拉攏。 而接下來的稅卒培養的速度,就會放慢很多。 給這些傷殘士卒培養成為稅卒,不僅能夠起到照顧有功士卒的作用,讓士卒不用擔心自己無力參與戰斗后被軍隊所拋棄,而且還能加強對基層稅收的監管,可謂是一舉多得。 給他們發錢,遠比給這些里長、糧長發錢劃算得多。 五星上將李景隆評論道:不是大明發不起,而是給稅卒更有性價比。 反正養著這些傷殘士卒也得給糧食,讓他們去當稅卒也是發錢,沒多花多少錢,就辦成了更大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政策的執行,并非總是以姜星火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其中肯定有不順利的地方。 “有好有壞吧?!?/br> 李縣令說著,把隨從都趕了出去,又喝了一口茶,然后接著道:“這幾年,我們縣發生了一件很大的事,我不知道該不該向國師和曹國公說明?!?/br> 李縣令說著,眼神看向李景隆,李景隆立刻道:“國師在這呢,有什么話,你直接說吧!” 李縣令點頭,然后道:“這些年,我們這個縣,雖然本就土壤肥沃,又有不少地方用上了化肥,收成比以往要多得多,然而實際上稅收表現卻并非如此,并沒有增加多少稅收,所以,這里面其實是有出入的?!?/br> “你是想說隆平侯的事情吧?!?/br> 姜星火抬了抬眼皮。 李縣令沉默了。 “膽子這么大,是沒收隆平侯的好處,還是壓根就不怕報復?” “都有?!?/br> 李景隆都樂了,還挺誠實。 看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前提是家里有十斗米啊。 不過情況確實如此,本就岌岌可危的張信如果從漕運總督的位置上下來,單靠一個侯爵的身份,還真不能把文官系統里的人怎么樣,尤其是稍微有點背景的。 文武本就是兩條線,無形中是有雷池的,想要跨出自己這條線去整人,非常困難。 而且李縣令此舉,就是在向姜星火納投名狀。 如果是一年、兩年前,或許李縣令不敢,因為變法的情況并不明朗,貿然上船是容易落水的,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變法的大船揚帆起航,飛揚跋扈的張信更是在有意無意間侵犯了許多人的利益,現在是到了墻倒眾人推的時候了。 稅卒那邊早已經收集到了一些線索,李縣令又掏出早就準備好的小本本,把詳細記錄的張信罪證一并交付給姜星火,這里面記載的,顯然比稅卒們探查到的情況,要詳實的多。 姜星火靠在椅子上,看著上面的一條條、一件件,不由地感嘆,有時候真就是時來天地皆同力,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形成大勢后,很多事情,就順利的多了,甚至有人把需要的東西主動給伱送上門來。 “只是如果國師要把這些提供給都察院的話,還請抹去在下的名字?!?/br> 李景隆聽著,眉毛皺起,這人他不喜歡,太油滑,想得好處又不想自己出頭。 不過轉念想想,或許這才是底層文官最正常的反應。 畢竟對于他們來說,或許張信不能把他們怎么樣,但被人記恨,總歸是不好的。 而御史有“風聞奏事”的權力,所以在已經有不少人證物證的情況下,這位張縣令,不一定是要出頭的。 姜星火的反應則淡定得多。 沉吟片刻后,姜星火終于點頭同意了李縣令的提議。 李縣令見姜星火答應,立刻站起身來,對姜星火作揖感謝:“多謝國師大人體諒?!?/br> “李縣令客氣了?!苯腔鹞⑿Φ?。 兩人相互寒暄了幾句之后,就轉回到正題上來。 李縣令接著道:“這次清丈田畝,已經把我們縣城的大部分田地都清丈清楚了,夏稅上,能上繳的收成,也全都上繳給了朝廷但是?!?/br> “但是什么?” 這老東西忒磨嘰,姜星火雖然很想敲他,但還是保持了耐心。 李縣令大約也發現自己的問題了,連忙放下撫須的手,加快語速說道:“有些地方上的士紳大戶,還是有各種‘投靠’的情形出現,而且竭力隱瞞,光靠胥吏和差役,恐怕是有些阻礙的,不好查清楚?!?/br> “你是說這些人跟士紳有勾結,縱使怕自己被砍腦袋,會秉公清丈,但清丈以外的這些投靠問題就不好解決,是這個意思吧?” 現在清田工作,主要包含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勒令勛貴及士紳豪強退還非法侵占的田產。 第二部分,清丈田畝,重新登記魚鱗冊。 第三部分,辨別士紳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投靠”的問題。 胥吏和差役會掉腦袋,主要是在第二部分上,沒有秉公辦差,而是用“縮弓”等方法,在丈量土地上,故意幫助有利益往來的士紳,多獲得土地。 要知道,他們只需要稍稍動些手腳,積少成多了,那可就是好多額外的土地出來了。 而現在,由于砍腦袋的直觀震懾,敢頂風作案,在丈量土地上動手腳的胥吏和差役,基本上是沒有了。 畢竟,再多的錢帛,也換不回來自己的腦袋??! 第一部分,則跟胥吏差役沒啥關系。 而第三部分,胥吏差役則存在著不作為的表現,這也就是李縣令反映的情況。 也就是說,這些通過各種方式掛到別人名下的士紳土地,一些胥吏和差役是知道具體情況的,他們很清楚,這些看起來普普通通的自耕農,其實土地都是被士紳地主所實際控制的,他們在官府的雙冊上是自耕農,可過的就是佃農的生活。 但是這些胥吏和差役選擇閉嘴,不說話。 國朝有法度,他們有人情。 你能把這些不作為的胥吏和差役怎么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