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671節
書迷正在閱讀:Alpha上將的媳婦兒養成記、離婚后前夫加入了修羅場、小酒娘你馬甲掉啦、穿回來后,對老攻無感、他眼中有流光、總有人阻礙我認真工作、獨寵東宮、穿書后我成了反派的貓、穿成年代文深情男配后、全校都以為我A裝O 完結+番外
孔希路的不正常表現,也讓周圍的人察覺到了。 怎么回事? 難不成今天一上來就是決賽? 以往不都是先講究一個循序漸進嗎? 孔希路有點懵,但周圍這些人此刻卻是都感覺自己清楚得很,第一個抽到的辯論題目絕對不簡單,所以才會讓孔公都一時猶疑不定。 因為在開始之前,皇帝就已經立了規矩,吏治問題是無可爭議的,整頓吏治是原則性問題,不需要討論。 所以,就剩下了主要兩個方面,即世風和學風。 世風,也就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江南一帶出現了新經濟的萌芽,表現為工場手工業的出現和大城池商業的繁榮發展,日益發展的萌芽,刺激了商業的發展,帶來了觀念的革新,形成新的義利觀.工場手工業的出現和發展,促使新的社會階層的出現,即以手工業工人、小商品生產者、工場主和中小商人組成的市民階層。 新興市民階層,一方面通過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則把希望寄托在新思想的出現上,希望新思想能對傳統觀念產生沖擊,使新的思想占據主導地位, 而學風,其實說的更多的是“士風”。 “士農工商”這四個字到底蘊含著多么沉甸甸的重量,就不需要贅述太多了。 普通人是沒有資格學習的,能夠學習的是士人,所以士人間的風氣,就是學風。 而在這里,士人,更多地指的就是以國子監監生、科舉舉子等身份為代表的年輕讀書人。 在士林的話語權中,年老的、德高望重的大儒當然更具備話語權,但從組成結構和基數上來講,底層的年輕士人同樣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讀書人在古代有著崇高的地位,就是因為他們的精神文化領域,掌握了話語權。 而一旦年輕的讀書人聯合起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甚至可以cao控輿論,形成一邊倒的架勢。 這就是所謂的“民意”。 哪怕是在古代,只要是秩序穩定的和平時期,“民意”都是很重要的東西,這種東西是無法用暴力或者武力來扭轉的,因為在這個時代,一旦有了民意支持,很多事情都會順理成章,而一旦沒有了民意支持,哪怕是強勢的皇權有時候也不免吃癟譬如明末,江南收不上來錢,明宅宗萬歷皇帝為了搞錢,去派宦官收礦稅,宦官被打死好幾個,一文銅板沒收上來,還背了罵名,想抓幾個搞事的,結果全都千古留名了,這就是民意。 而現在,對于思想界的主流儒者來說,主要是學校中士子的學風,出現了他們認為并不好的變化,學生們開始變得愈發激進和渴望革新,開始嘗試各種新鮮事物,開始喜歡用新奇的詞匯來表述自己的思想,開始追求什么都“較真”的科學探索精神這樣的思想風氣導致的結果就是,許多老派思維的儒家學者們,對于這類新興學派的抵觸,越來越強烈。 而此時,作為儒家的代表,孔希路其實就是被洶涌的輿論推到了臺前,他手持著被自己攥起來的紙團,深呼吸了兩口氣,然后再將這張紙團打開,正式公布道。 “第一個辯題——破窗?!?/br> 壓力不會消失,但現在壓力毫無疑問地從孔希路身上轉移了,懵逼的成了參與辯論的眾人。 破窗,這是很簡單的兩個字,但是顯然,這兩個字不是從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上出來的。 所以,這跟今日關于世風和學風的主題,有什么關系呢? 眾人陷入了思索,這時候,在聽墻角的呂恭也低聲問道:“這是、森么、依???” 小胖子壓低聲音道:“破者,破題也;窗者,紙糊也,這就是說要先弄個簡單的來破題?!?/br> 聽著小胖子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胡漢蒼也是一陣無語。 胡漢蒼道:“要我看來,分明就是要打破天窗說亮話的意思?!?/br> “哦?原來如此!” “胡兄高見!” 眾人恍然,然后低聲贊嘆道。 在座各位都很清楚,如果胡漢蒼他爹能藉助這個機會在大明的士林樹立起名望,那么不說下崗太上皇再就業,也好歹是以后能混成文化名流,而這件事情成真,胡漢蒼這位他們的同學,說不得也有機會結識更高層次的人物,將來的際遇誰說得準呢? 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便是如此道理了。 反倒是以前在各自國內的事情,就不用提了,咋的,你是皇帝我就不是王子、部落少酋長了?大家都是蠻夷,誰也不比誰強到哪去,要是真強,就不會來大明留學了。 而在另一側,四書五經里既然沒有,那似乎“破窗”這兩個字就是出自詩文了。 曹端這時候黑著臉先說道:“可是宇文公諒那首《題王叔明破窗風雨圖》?” “劉郎讀書如學仙,朝不出戶夜不眠。 時聞破窗風雨夜,正是澄心對圣賢。 人生窮達那可知,玉堂金馬自有期。 青藜他日夜相訪,卻憶破窗風雨時?!?/br> 單論“破窗”這兩個字,這首從題目到內容,連續三次提及“破窗”的元代著名的勸學詩,顯然是最合適的。 如果是按這個解法,那么說的明顯就是刻苦讀書的學風了。 “宇文公諒做的這首詩倒是比宋真宗立意高遠的多?!?/br> 嗯,人家真宗直接是把讀書的好處給你擺在眼前了,招聘啟事先寫待遇了屬于是。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br> 但是就是因為過于直白,直接把讀書和做官富貴聯系到一起,所以真宗的這首著名勸學詩,往往被學術界批評格調太低,太特娘的俗。 什么叫高雅?高雅的意思就是不能談錢。 這也是為什么這次的辯論會開始之初,很多秉持著傳統主義的大儒們就是直接針對新興思潮,雖然他們里面有不少人沒能來參加太學之會,但在京城和江南、江西等其他地方,這種“恥于言利”的呼聲是很高的。 而現在,輪到了學術界最為權威的孔希路作為抽簽者,既然抽到了,這些反方辯手自然不會輕易地放過。 而且這個題目,還是姜星火擬定的。 所以在短暫的沉默后,很快,眾人的目光就集中在了坐在胡儼對面位置上的姜星火身上,等著看看他打算如何解答。 姜星火也知道這個時候自己該站出來了,于是他清了清嗓子,開始了自己的發言。 “咳!諸位所言不錯,‘破窗’這兩個字,確實是出自《題王叔明破窗風雨圖》,但首先要糾正的一點是,這個題目叫做‘破窗’,其實另有含義?!?/br> 姜星火一本正經的說道:“今有一街邊小屋,屋中有一貧寒舉子王叔明在其中讀書,準備來年科舉,王叔明囊中羞澀,故而只用紙糊之窗,忽有一日風大,遂為秋風所破,此時玻璃鏡已然降價,價格略貴于紙糊,請問諸位,若是你們是這王叔明,接下來會作何選擇?視若無睹,還是繼續用紙糊裱,亦或是選用玻璃鏡?” 王蒙,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吳興人,早年受外公趙孟俯影響,之后與黃公望、等名家交往甚密,得到黃公望指點,曾科舉入仕元朝。 元末戰亂,棄官歸隱黃鶴山,洪武初年重新出仕,任泰安知州,后攀附于丞相胡惟庸,常觀畫于胡惟庸府第,不久胡惟庸伏法,王蒙因此坐事入獄,洪武十八年九月,死于詔獄中。 王叔明家境算不上貧寒,而他的這副《破窗風雨圖》畫作的主角也不是他自己,主角被稱為“劉郎”,但這些顯然都不重要,姜星火只是借用了一個小故事。 這段話一出來,整個會場鴉雀無聲,就像是時間突然短暫凝固了一般。 這個題目的核心不在于破窗,而在于換窗。 這里面的意思,在場的眾人基本都不難理解,而這個充滿了機鋒的小故事,既然被姜星火拋磚引玉作為第一個題目,肯定是尤其深意的,所以討論起來,都要分外小心。 楊敬誠這時候開口說道:“在座諸位,很多人都是讀書人出身,經歷過寒窗苦讀,我想,諸位的想法應該是與我差不多的吧?詩圣杜甫,當年寫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正是山河破碎、人情離亂之時,以小見大,既有一間茅屋紙窗為秋風所迫,那天下定有千千萬萬紙窗亦為秋風所迫,世事便是如此,若以此解世風,自然是我被讀書人要立大志,行大義,方能庇天下寒士;若是以此解學風,則是世事風霜不能屈丈夫之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br> 姜星火:“.所以你換哪個窗戶?” 楊敬誠:“.” 你看,讀書人就有這點不好,說話說了一堆,引經據典、慷慨激昂,就是最后把最重要的地方給回避掉了。 這下躲無可躲了,楊敬誠也不是能厚著臉皮上演“非靜止畫面”的人,干脆道:“我不換窗戶,風就這么吹好了,磨礪心志,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便是如此?!?/br> 姜星火點了點頭,但并不是表達肯定。 “很好,接下來由于天氣漸冷,你身體虛弱完全無法抵御,最終感了風寒,在茅屋內打擺子一病不起,錯過了科舉飛黃騰達的機會?!?/br> 楊敬誠:“.” 這下楊敬誠知道自己就是出來探路的,所以干脆繼續踩雷,勢要把所有問題的答案都給趟出來,這樣后來人就省力了。 “我選裱糊紙窗?!?/br> 姜星火又道:“紙窗裱糊治標不治本,隔天秋風漸盛,復為其所破?!?/br> 楊敬誠這下無奈了,合著你就是讓我選玻璃窗是吧? “那選玻璃窗呢?” “窗明幾凈,密不透風,你在溫暖的室內看著窗外的風景,心情好極了,經過大半年的苦讀,在來年的科舉中一舉登科高中二甲,從此飛黃騰達?!?/br> “那國師想說明什么?今日之舊世風、學風,便如裱糊紙窗一般,終究是要被時代之風吹破的?還是說只有新世風、學風,是干凈透明嶄新的‘玻璃窗’這種新事物,雖然替換舊紙窗的代價要高,可未來更光明?” 如果光是這么說,顯然就沒意思了。 姜星火笑了笑:“王叔明進士及第后,故鄉茅屋閑了下來,眾人皆以有‘文曲星氣’,并不敢破壞,但年復一年,王叔明定居京城不再回來,這間茅屋也就沒多少人在意了,終有一日,幼童玩耍時以石擊之,玻璃窗碎,而后這一直被鄉鄰小心維持的文曲星的故居,便漸漸淪為孩童戲耍、乞丐藏身之所,此曰:破窗效應?!?/br> 這是個很簡單的心理學效應,意思就是字面意思,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墻,如果出現一些涂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墻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干凈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后,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 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臟,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這么臟,再臟一點無所謂,情況究竟要壞到什么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讓它爛到底。 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掉,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 “世風、學風,亦是如此道理?!?/br> 胡儼反倒若有所思,他開口道:“所以,請恕在下直言,譬如我們國子監,現在存在的根本問題并不在學風上?!?/br> “哦?” 一旁的王允繩露出驚訝的神色。 胡儼這句話,無異于在告訴大家,他不僅不支持變法,而且認為新的社會風氣,就像是“破窗之石”一樣。 有人心中贊嘆道:“不過,姜星火倒是有些眼光,看出了問題所在,這‘破窗效應’的比喻,實在是精妙至極?!?/br> 而在眾人念頭各異、間或有聲音響起的嘈雜中,胡季牦忽然開口了:“敢問國師,您的故事,恐怕還沒結束吧?” 這話一出,其余學者們都是一愣,不禁側目向胡季牦瞧了過去。 在他們的印象中,胡季牦這個家伙雖然以前是安南太上皇,但同樣也是大儒,如今來了大明,可謂是謹言慎行,向來是個沉默的性子,不愛摻和學術爭論的,今天居然開口了,看來也是憋久了啊。 姜星火見是胡季牦問話,倒也沒有隱瞞,說道:“確實如此?!?/br> “首先,破窗效應是一回事,今日之世風、學風,也確實走到了必須要注重是否會影響整個天下大局的地步.正因如此,諸位才會聚齊在這里,進行這場太學之會?!?/br> “但是,王叔明的故事還沒完?!?/br> 姜星火一邊說著,一邊抬起手:“眼見天下即將大亂,王叔明辭官歸鄉,回到家鄉,才看到自己的茅屋那扇曾經庇護自己免遭寒風洞徹的玻璃窗早已破碎,但王叔明今日腰囊,自然遠非昔日可比,于是便干脆重新起了一間屋,依舊用玻璃窗,而且是四面皆用玻璃窗?!?/br> “孩童在此地玩耍,早已習慣以石擊打舊玻璃窗剩下的碎茬,藉此比較投擲準度,王叔明起新屋沒幾日,新的玻璃窗便又被頑童所擊碎,可王叔明卻絲毫不惱,反而說了一番道理——孩童雖然砸碎了我新居的玻璃窗,但今日之我,非指望其擋風擋雨,只求一個干凈明澈,故此擊碎玻璃窗,并不能讓我生活有任何變化,但我購入一塊新玻璃,卻能為玻璃商人提供機會,商人賺取錢財,又能給工人發工酬,工人拿著工酬,去尋孩童父母等小販購買吃穿之用如此,雖對我造成了壞處,卻是更多人的好處,我有什么可惱的呢?” 事實上,“破窗效應”就是這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