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465節
書迷正在閱讀:Alpha上將的媳婦兒養成記、離婚后前夫加入了修羅場、小酒娘你馬甲掉啦、穿回來后,對老攻無感、他眼中有流光、總有人阻礙我認真工作、獨寵東宮、穿書后我成了反派的貓、穿成年代文深情男配后、全校都以為我A裝O 完結+番外
領頭的人略微沉思一下后說道:“既然如此,就別猶豫了,全速前進!” 他們不敢停留,一邊扔著所有能扔的東西進行減重,一邊繼續往城墻方向飛行,他們已經感受到了對方那濃烈的戰意和殺機! “準備——” 隨著丁小洪的旗語一聲命令,十五架飛鷹衛的巨型熱氣球開始從順風調整為斜方向,努力地靠近敵人,同時將炮筒,哦不,銃管,對準了敵人熱氣球的方向。 在丁小洪的命令下,其中兩架飛鷹衛的熱氣球率先發射了火銃,用的是鉛彈,用來嘗試能不能一次性打爆。 “砰砰!” 鉛彈射出去的瞬間,在半空中受到重力的作用劃過了一道略有曲度的弧形,然后落入敵人的熱氣球邊上的空氣中。 饒是如此,也把敵方的三只熱氣球嚇了一大跳。 誰能想到,飛鷹衛竟然把火銃搬上了熱氣球,而且還打的這么遠? 這些敵人手無寸鐵,此時就是有天大的能耐,在這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地方也無處施展,只能祈禱著,全速順風向前沖去。 “近了,近了!” 眼見飛鷹衛的熱氣球此時由于切入了東南-西北風向,為了堵截他們變成了逆風,一直被吹著往后飄,雙方的距離在不斷接近,而天空中是存在一個豁口,供他們沖過去的,這些暴昭的手下不由地手心緊緊地捏了一把汗。 敵人的火銃除了一開始那兩下,并沒有開火,似乎還在裝填,這讓他們心里多了幾絲慶幸。 或許敵人就這么兩支臨時帶上來的呢? 然而理想總是豐滿的,現實卻太骨感了。 “砰碎碎砰!” 時間仿佛都一瞬間的停滯之后,飛鷹衛的熱氣球上,數以千計的霰彈呼嘯著噴涌而出,將剛剛飛抵到半空的三只熱氣球籠罩在了鐵片之中,密集如雨。 “啪” “轟轟轟!” 一顆爆裂開的霰彈,猛烈轟鳴之下,直接擊中了最靠近飛鷹衛的一架敵方熱氣球,頓時火光爆閃,那架熱氣球的加熱裝置頓時破碎,大量的猛火油被引燃,直接把球囊給點著了,仿佛一團火炬一般墜落下去。 “嘭嘭!轟——” 劇烈的爆炸響徹云霄,火焰騰起的瞬間,爆炸產生的煙霧彌漫在了整個空中戰場。 飛鷹衛的火力很猛,第一輪就直接將兩只敵方熱氣球給轟碎,然后剩余的一只熱氣球不顧一切地迅速爬升。 但這依舊無濟于事飛鷹衛的熱氣球數量太多,很快就占據了整片天空。 隨著“嘭”地一聲巨響。 天空中綻放出了絢麗的煙花。 大明皇家空軍歷史上,第一次空戰結束了。 第394章 決勝 與此同時。 在距離雨花臺數里之處,城南的某幢建筑物內。 幾名普通百姓打扮的身影,正圍坐在桌旁,仔細商討著什么。 其中一名身材高大的男人,皺眉說道: “我剛才已經通知了暴公,讓他們那邊另想辦法,飛鷹衛悉數升空都在阻攔我們的熱氣球,但愿他們那邊能夠做到吧?!?/br> 另一名男子嘆息一聲,語氣凝重的說道:“那幾只熱氣球恐怕很難突破飛鷹衛的阻攔,一旦飛鷹衛把所有熱氣球都阻攔了下來,暴公那邊還有什么可靠的引火手段能用嘛?咱們這次任務恐怕就沒有那么容易了?!?/br> “不管那些了?!?/br> 領頭之人猶豫剎那,最后還是說道:“我們要按原計劃撤離,現在我們誰都顧不了,只能顧自己,畢竟后續【太祖忌日】上謀劃的事情,還需要我們cao縱?!?/br> “嗯,這倒是事實?!?/br> 同伴點了點頭:“雖然最近沒什么進展,但總的來說效果還算湊合,至少短期內錦衣衛那些家伙應該沒有什么精力和我們糾纏了,而且,只要能夠保證我們這條線上的人不落在他們手中就足夠了?!?/br> 另一名身形瘦小的男子沉聲說道:“可是如果他們真的將全部熱氣球擊毀,導致任務失敗的話,那么我們的損失就大了,畢竟,沒有了暴公的幫助,很多的事情我們恐怕運作起來會很困難?!?/br> “還有茅大芳?!?/br> 聽到這話,幾人點了點頭。 “別忘了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暴公這里我們幫不上什么忙了,撤離吧,黑衣宰相的目光始終在盯著我們?!?/br> —————— 時間稍微倒回到決勝局剛開始的時候。 一刻鐘前。 曹端被當面的姚廣孝盯得很不自在。 上臺后,姚廣孝并沒有急著使用守擂人的權力發起詰問,而是平靜地打量著他。 這位傳說中的“黑衣宰相”,三角眼中并無半點慈和,反而像是一頭想要擇人而噬的病虎看著獵物一般。 顯然,曹端已經極大地激起了姚廣孝的興趣。 如果說剛才那位龍虎山大天師,曹端第一個回合還只是防御和試探,現在的心態則完全是打算一開始就全力以赴,以圖擊敗對方。 曹端深吸口氣,讓自己冷靜下來。 這里畢竟是公共場合,不能太過失態,對方這種自覺或是不自覺所釋放的壓力,也是雙方辯經交鋒的一部分。 但很快,曹端就察覺到事情似乎并非想象中的簡單。 姚廣孝雖然一直盯著自己,可目光卻并未聚焦。 他仿佛把自己當成了一個背景,又仿佛是一件毫不重要的道具,僅僅只是為了觀察他,研究他…… 這令曹端更加緊張。 終于,姚廣孝開口。 今日的第五場辯經的主題是“古今之辯”,姚廣孝當然不會離題。 “變通者,趣時勢者也。時有傾日,勢有窮期,其勢已窮而將變,變而通之,通而達之,時勢翻覆,何啻反掌之易?” 意思是說,變通就是跟隨時勢,時間有傾盡的時候,形勢也有窮頹的時候,形勢不妙就改變,那么就會通達,有時候只要通達,本來窮頹的時勢翻轉過來就是很簡單的事情了。 他嗓音依舊是那么低沉沙啞,帶給人一股莫名其妙的威懾感。 曹端指節粗大的手,不自覺地在自己的膝蓋上敲擊了起來。 姚廣孝的前半句源出《周易·系辭下》,后半句似乎是自己說的,明面上跟“古今之辯”這個議題似乎沒關系,既沒扯到古也沒扯到今,但其實每個字都在說古今。 原因就在于,什么是古?什么又是今? 說白了,古今是一個時間概念,而“古今之辯”的問題核心卻并不在于古時好還是今時好,而在于要不要改變。 改變,才是“古今之辯”最核心的議題。 姚廣孝第一回合的主動權,就用在了這上面,他認為改變好,那么曹端該如何辯駁? 曹端思考了良久,顯然姚廣孝給了他很大的壓力,雖然不是什么稀奇的問題,但曹端還是要求自己盡量思慮周全再回答,直到沙漏馬上走盡了,方才開口說道。 “吾不復夢見周公矣?!?/br> 臺下的眾人,馬上意識到了這第五場決勝局與之前四場的截然不同。 沒有了大段引用、移花接木、人身諷刺、以大明皇帝做擋箭牌等招數,雙方的交鋒極為克制和內斂,盡量都在用最少的字數,來表達最為深刻的內容。 就仿佛是隱藏在平靜海面下的萬丈冰山一般,稍不注意,就將會撞得粉身碎骨。 那么,曹端這句用來表態的答案,是什么意思呢? 這句話出自《論語》,當然不是意指進入夢鄉的那個“周公”,而是歷史上真正的周公。 孔子對西周的政治制度非常尊崇,因此孔子以“夢周公”來表達對西周社會的向往以及對周公的敬仰之情,孔子以“吾不復夢見周公矣”之言,隱喻著自己對于周代禮儀文化的失落。 換句話說,曹端沒有直接說自己認為古代好,但借用孔子的這個典故,卻明白無誤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而周公,代表的則是周禮。 孔子認為周禮是以禮治國所必需的,顏回問如何治國,孔子說:“行夏之時,乘殷之輅(馬車),服周之冕,樂則《韶》《舞》”;而到了孟子的時代,孟子則對于禮有了準確的定義,也就是“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這里的“節”是通過節制人們的欲望、情感等達到社會和諧,“文”是把人際交往的形式予以文飾、美化,獲得文明的形態,即禮是推進社會關系和人際交往形式的文明化。 “郁郁乎文哉,大哉周禮?!?/br> 曹端慎之又慎地發起了他的攻勢,前半句是孔子的原話,后半句則是緊咬住了代表“古”的周禮不放。 當然了,曹端跟解縉一樣,他們咬著周禮不放,不是因為他們真的信那玩意,而是這是一種在儒家里絕對明確無誤的學術正確,孔子把這事翻來覆去的說,用這個肯定是錯不了的。 姚廣孝搖了搖頭,并沒有鋒芒畢露,只是心平氣和地說道: “周公作禮,固然集百圣之大成也,似可通天下之變而無窮盡。然諸侯既已林立,周王徒擁其天子虛器,死守周禮,可彼時雖自絕于天,有能變通周公之制而行之者,天下不必周,而周公之術蓋未始窮也?!?/br> 這里姚廣孝的回答先是肯定了周公,隨后又說在東周時期諸侯并起的時候,周禮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而這個時候周朝雖然不如以前了,但要是有懂得變通的王,能夠變革周禮,那么即便是天下最后依然不屬于周朝,可周公的制度卻能夠(通過變革)無窮盡地傳承下去。 顯然,雙方是要圍繞周禮這個命題,來辯論到底制度該不該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變革。 這也正是如今大明的廟堂所面臨的最深刻的命題,也就是到底要將變法推到更深的層面,還是馬上停止? 既然已經回答完畢,姚廣孝開始了他的反攻: “《周禮》一書,先王之遺志具在,孔夫子蓋嘆其郁郁之文,而知天地之功莫備于此,后有圣人,不能加毫末于此矣……然人道備,則足以周天下之理,而通天下之變。變通之理具在,周公之道蓋至此而與天地同流,而尤其窮哉?” “天下大勢之所趨,天地鬼神不能易,而易之者人也。自有天地,而人立乎其中矣。人道立而天下不以無法矣,圣人論《易》之法象而歸之變通,論變通而歸之人,未有偏而不舉之處也?!?/br> 前一段是反駁曹端的“郁郁乎文哉”,后一段則是陳亮與朱熹王霸之辯時的觀點,被姚廣孝引用了過來。 姚廣孝的反攻,核心主旨就是繼承他開頭的“要根據時勢而變通”,進一步延伸到了“變通的關鍵在于人”。 換言之,就是說要因人而異,而非死板地師法先王。 決勝局雖然沒有唇槍舌劍,但這種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交手,卻顯得比之前所有對局都來的沉悶而.精彩。 精彩到就連躺在街邊喝湯的高遜志和汪與立,都不自覺地屏住了呼吸,目不轉睛地思考著二人辯論的一招一式里,所蘊含的深意。 兩人各執己見,互相辯駁,而從辯論中所體現的智慧,也使兩人在對陣中展現出了從開賽以來最令人驚訝的一幕——他們不僅僅是在闡述自己的看法,而且還在緊密地聯系著廟堂時局,針砭時弊,這是“王霸之辯”和“義利之辨”并未有的,而這種緊跟時事的狀態,顯然也讓辯論憑空多了幾分重量,這里的輸贏,可就真的關乎到眼下所有人的利益了! 而臺下的觀眾們,也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思。 很多人都翻閱過無數遍孔孟等圣人的著作,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如此專注地聽兩位大儒的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