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239節
書迷正在閱讀:Alpha上將的媳婦兒養成記、離婚后前夫加入了修羅場、小酒娘你馬甲掉啦、穿回來后,對老攻無感、他眼中有流光、總有人阻礙我認真工作、獨寵東宮、穿書后我成了反派的貓、穿成年代文深情男配后、全校都以為我A裝O 完結+番外
“韓非,李斯?!?/br> “此二人乃是最為知名的法家人物,而儒與法之間的對立向來是十分嚴重的,儒家瞧不起法家,法家也瞧不起儒家。韓非就曾直言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在《五蠹》中,韓非更是將儒者列為蛀蟲一流.李斯就不單單是像韓非那樣抨擊法家了,李斯不僅是成為秦國的丞相,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來更是將禁儒這件事實實在在辦了起來,正是在他的建議下,秦始皇才決定施行焚書坑儒了?!?/br> 嗯,一個動嘴,一個動手,把儒家在秦朝差點搞得道統斷絕。 儒家要是不恨韓非和李斯,那就怪了。 而荀子作為韓非和李斯的老師,在儒家這里還能撈到什么好評嗎? 能有韓非與李斯這兩位好學生,荀子這位老師難道不負有責任?更何況在荀子的思維中也實實在在的處處彰顯著法家思維。 朱棣一時唏噓道:“怪不得.怪不得荀子連四配十二哲都進不去,根子上竟然在這里?!?/br> “還不止如此?!?/br> 道衍微微頷首,繼續道。 “其三,便是儒學也有流派,儒家推崇內圣外王,便有了內外之分.代表心性儒學的孟子更講究的是內圣層面,而荀子則加注重外王之道,甚至猶有過之?!?/br> 大約曉得朱棣不太懂這些儒學內部的細微差異,道衍給朱棣解釋道。 “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只要按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一步步來即可。而荀子覺得人之初性本惡,所以只講禮不行,還得用法來治惡,要禮法并用?!?/br> “孟子的思維有一條非常重要,便是性善論,也就是所謂的‘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卻是恰恰相反,荀子是性惡論,就是‘人之初,性本惡’,雖然在荀子的思維中提到了‘化性起偽’認為只要經過后天的教育,人總會回到禮樂善良的狀態下,但這直接與孟子形成了對立?!?/br> 道衍沉默了幾息,方才說道:“而程朱理學的根基,就是孟子的學說?!?/br> 事實上,之前道衍與姜星火的那封通信《‘先驗人性論’的形而上批判》,便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講到這里,朱棣便徹底明白了過來。 荀子之所以這么不受待見,就是因為程朱理學繼承自思孟之學,而在儒家中頗有些離經叛道的荀子,所持的觀點是與孟子相對立的,也就是說,荀子的觀點,與現在儒家中占據主流的程朱理學是相對立的。 ——程朱理學! 朱棣深邃的瞳孔閃爍光芒,仿佛洞徹了這一切的奧秘。 日心說、萬有引力、圣王論、荀子學說.這些都能有力地打擊士紳階層的思維根基,進而以儒家的另一種思維來強化皇權,完成朱棣自身的集權。 也就是說,姜星火所提的這些東西,只要配合道衍給出的說法。 不僅不會因為打破了天人感應理論,而對朱棣的皇權造成威脅,反而會進一步強化朱棣的皇權! 這種強化,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就是圣王論,直接把朱棣的地位,從天道的兒子,拔高到了人皇這個與天道平齊,甚至是天道在人間化身的級別。 皇權,開始變得無限大。 第二個方面,則是日心說和萬有引力,能夠從實證層面徹底打碎程朱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天人感應觀念。 除此之外,如果朱棣選擇推廣荀子學說,還會從儒家內部打擊程朱理學,打擊程朱理學,就等于打擊士紳階層的話語權。 只要能奪過來一部分話語權,朱棣就不會天天被罵成“竊國大盜”、“燕逆”、“反賊”。 相反,朱棣會成為讓百姓“相率而為之勞苦以務佚之”“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的圣王! 圣王是什么地位? 高之如天道!親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 思考明白后,朱棣又沉吟片刻,然后才說道:“既然如此,朕以為大明應該恢復荀子的地位,把荀子這位圣人,放到他該有的位置上?!?/br> 朱高熾聞言,微微低頭:“父皇的意思是?” “讓荀子重新成為儒家五圣,配享從祀孔廟?!?/br> 朱棣輕輕一句話,就決定了注定會掀起軒然大波的事情。 不過,任何反對意見,在朱棣面前,注定是無效的。 畢竟決定誰配享從祀孔廟這件事,其實本就是歷代君王的權力。 “同時,伴隨著荀子地位的恢復,朝廷科舉內容里,也要加入荀子的學說!” 朱高熾心頭一驚,小聲道:“父皇,荀子的學說,有些是跟現在的程朱理學相沖突的?!?/br> 朱棣瞟了好大兒一眼。 朱高熾瞬間噤聲。 決定完這件大事,朱棣的心頭松快了不少。 但朱棣飲了一杯酒后,卻笑吟吟地看向了道衍。 “道衍大師,如果朕所料不差,大師提出以儒家圣人荀子的理論來彌補程朱理學天人感應觀的破裂,甚至拿出了圣王之說,恐怕不僅僅是為了給朕找補吧?老實說說,存了幾分為姜星火打圓場的心思?” 朱棣這話一說出口,室內頓時氣氛沉寂了下來。 張宇初端著酒杯看著皇帝和道衍,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 第213章 改革科舉制度【求月票!】 而坐在他旁邊的朱高熾則是袖中緊握胖胖的雙拳,目光炯炯地盯著道衍。 不管怎么說,道衍都是他的半個老師,朱高熾當然不希望道衍被父皇所遷怒。 道衍倒沒有太多表示,只是淡定自若地繼續用茶,甚至還拈了塊按照宋代舊法所做的抹茶糕點塞進嘴里,等到吃飽喝足后,這才站起身,恭恭敬敬地對著朱棣施禮,平靜地說道:“回稟陛下,老衲確實有幾份私心在里面?!?/br> 朱棣呵呵一笑:“朕就知道,你是為了姜星火.怕日心說和萬有引力一經提出,動搖了天人感應,朕會對他不利?!?/br> “你呀,你呀,老和尚,朕說伱什么好?” 朱棣的手指著道衍,無奈地搖了搖頭。 這么多年的老伙計、老戰友,轉頭就向著外人了,如何不讓朱棣徒呼奈何? “陛下英明,不過卻不單單是因為姜星火本人的緣故,而是因為日心說和萬有引力,確實是能夠直接從直觀層面上,讓天下人都看到,天人感應是錯的。老衲才想要藉助荀子的力量,來修改儒家圣人學說里面的內容……當然,并非是要大動干戈,只是先邁出第一步?!?/br> 道衍說話慢條斯理,不急不徐的樣子。 可是,他說出的內容,卻讓朱棣的臉色變得陰晴不定。 道衍繼續說道:“其實,這也算不上是什么私心,畢竟國朝自開國以來這些年,程朱理學已經可謂是積弊深重了。如果再按照過去的科舉制度行事,必將釀出慘劇南北榜的例子,不就在眼前嗎?老衲為天下蒼生計,為陛下計,提出以荀子之學說來改良儒家,便是如此?!?/br> 聽到這番話后,張宇初忍不住抬起頭來看著道衍。 道衍這番話,其實說的很沒水平。 若是換做張宇初來,說什么也要先給皇帝上一通彩虹屁再說。 可道衍卻直愣愣地把內心的真實想法都說了出來,卻唯獨漏了最關鍵的一點,也就是圣王之說對皇權的加強。 明明就是一句話的事情,說出來皇帝就高興了,為什么不說呢? 而朱棣的臉色,越發難看了。 道衍接著說道:“老衲雖然知曉這些年來的科舉弊政,但是一直不能更化。不僅僅是因為老衲是佛門中人,也不僅僅是因為從前老衲根基淺薄,很難推動大勢。而是因為,如果貿然更化科舉制度,卻沒有相應的替代方案,恐怕還不如不改。而今日聽聞姜圣這番言論,貧僧忽然想到了一些事情,或許貧僧可以嘗試一二……還請陛下成全?!?/br> 本來,朱棣因為道衍一直在說因為姜星火如何如何,而沒有提到圣王之說加強他的皇權的事情,感到了有些不高興。 但道衍這話說出來,朱棣反而少了幾分不悅。 這便是因為,朱棣認為道衍并非是一味偏向姜星火,而是確實早就對更化科舉這方面的事情有所考慮。 朱棣冷哼一聲:“大膽道衍,以程朱理學為科舉考試之學乃是太祖高皇帝祖制,你敢違背太祖高皇帝祖制?” 朱棣這句話,別看嘴上說的嚴厲,但顯然就是不生氣的意思了。 畢竟從事實上來講,要說誰違反太祖高皇帝祖制最多。 沒別人,第一個就是他朱棣。 “陛下?!?/br> 道衍平靜地說道:“祖制是什么?那是太祖高皇帝立下的規矩。老衲不認為它有錯,但老衲覺得,如今天下局勢已然是從糜爛中走向重振,那就更需要一些東西來整合。否則,老衲認為一旦錯過了這種大動蕩能造就大變革的機會,恐怕以后,就絕對不會再出現了?!?/br> 道衍態度異常堅決。 朱棣的眉頭皺成川字型,最終擺手嘆息道:“罷了罷了……你要怎么改造科舉?” 道衍合十道:“首先是儒學理念,老衲與張真人不方便直接插手,陛下應命解縉、楊士奇、金幼孜等飽讀詩書之儒者,重新編撰朝廷用于科舉考試的相關批注,以弘揚圣人學問.當然,這里面需要加入荀子的思維,并且保證比例不低于五分之一,畢竟,荀子是五圣之一?!?/br> 其實道衍的這個邏輯,就有點不講道理的。 憑啥五圣之一就要思維占考試內容的五分之一?那其他四圣,說白了除了孟子,人家顏子、子思、曾子,這三圣占的分量加起來還遠不到孟子的一半呢。 不過,五分之一這條紅線,顯然是道衍在認真地思量過后,得出的結果。 因為五分之一,是一個足以保證擾動猶如一灘腥臭惡心的死水池的程朱理學的比例,而且這個比例好就好在,既不是完全取代,也沒有造成極為重大的威脅,屬于那種泡腳的時候微微燙你又得忍的溫度。 “其次,在文化教育方面,則選取各地符合朝廷要求的宿儒,以他們為中流砥柱,在國子監、府學、州學、縣學、社學等等層級的學校,傳播先秦儒家精髓,以荀子的‘圣王’思維教化萬民,使得天下百姓敬陛下若神明?!钡姥苻D動手中念珠,緩緩說道。 翻譯翻譯,什么叫“符合朝廷要求的宿儒”?什么叫“傳播先秦儒家精髓”? 這話,朱棣就愛聽。 道衍最后說道:“除此之外,老衲希望陛下允準,可以廢除一些禁止儒生發表異議的言論。譬如程朱理學,不應該作為學術的唯一標準?!?/br> 道衍說的是“廢除一些禁止儒生發表異議的言論”,那么明代禁止儒生發表異議嗎? 禁止,又不禁止。 這里的不禁止,是不禁止民間的異議言論;而這里的禁止,則是禁止官辦學校的儒生,發表任何對學術以及朝廷政策的異議言論。 明朝的教育體系分中央、地方兩級,中央官學即國子監,地方上有府學、州學、縣學,村里有社學。 明朝每年每一屆招入全國各地的府、州、縣的學生一般有三萬人到四萬人,他們一律稱“廩膳生”,所謂的廩膳生,也就是公家供應六斗米伙食的學生。 而作為縣學的補充,朱元璋又令天下建立社學,也就是后世概念上的鄉村小學和社區小學.這個不是朱元璋的首創,只能說是恢復,社學制度是從元朝繼承來的。 元制五十家為一社,每社設學校一所,擇通曉經書者為教師,施引教化,農閑時令十五歲以下農家子弟入學,讀《孝經》《小學》《大學》《論語》《孟子》,并以教勸農桑為主要任務。 朱元璋則給社學的教育內容增加了御制大誥(朱元璋語錄)、明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以及簡單的經史歷算之類。 當然了,老朱不是大善人,對于除了社學以外的學生,他的六斗米不是白拿的。 朱元璋同時規定,在各級正規官辦學校,上到國子監,下到縣學,不許不穿校服、不許遲到早退、不許夜里喝酒、不許結社(包括文社、詩會)、不許議論學校食堂飯菜好不好吃、不許對人對事批評、不許對國家的大政方針說三道四。 在后世,你違反了校規最多是勸退或者通報批評之類的,但在明朝,你違反了老朱的校規,那后果可就有一點點嚴重了。 懲罰辦法包括但不局限于充軍、吏役、枷鐐終身、餓死、自謚及梟首示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