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165節
書迷正在閱讀:Alpha上將的媳婦兒養成記、離婚后前夫加入了修羅場、小酒娘你馬甲掉啦、穿回來后,對老攻無感、他眼中有流光、總有人阻礙我認真工作、獨寵東宮、穿書后我成了反派的貓、穿成年代文深情男配后、全校都以為我A裝O 完結+番外
如果有錢,不用刮百姓的地皮,不用加征遼餉,怎么會鬧得流民遍地呢? 如果有錢,能夠在后面屯軍練兵,直接拿錢砸不死后金嗎?砸不死,只能說明錢花的不夠多。 然而事實很可惜,大明就是沒錢。 為什么沒錢? 最根本的原因當然是作為傳統封建農業帝國的大明,主要的稅基是農業稅,跟近代工業化國家不同,工業化國家的農業稅只占一小部分。 所以,大明唯一的財富來源就是刮地皮,就是苦一苦百姓。 苦一苦士紳? 別鬧了,士紳又不納糧。 這便是稅收的公平和效率問題了。 兼顧效率,就沒法公平;兼顧公平,就沒法效率。 嗯,大明兩個都沒做到就是了。 “姜先生的意思是?”夏原吉微微蹙眉問道。 “既然稅收制度是博弈,那么其實有一點要指出的是,稅收并不是朝廷直接與百姓發生博弈,百姓沒有這個能力,大明稅收真正的三方博弈對象是:朝廷、地方、士紳?!?/br> 姜星火說道:“即便實現不了‘三次分配’,大明的稅收制度,還是不夠好的?!?/br> “這種不夠好,在博弈模型里,就體現為本該高度中央集權的大明朝廷,沒有做到贏者通吃,反而讓地方和士紳侵占了稅收的利益?!?/br> “朝廷、地方、士紳,這三者本來就不是具體的個人,而是抽象化的概念?!?/br> “從來都不是三個棋手在博弈,而是三個利益集團在博弈?!?/br> “基于農業稅的稅收利益,就這么點,大明朝廷心慈手軟,覺得能通過對地方和士紳讓步,來獲取支持?!?/br> “實際上,看完了剛才‘倭寇分銀’的結論,你們就應該知道?!?/br> “——任何對其他博弈者的憐憫,都是對自己的殘忍!” “因為對方會毫不猶豫地擴大自己的訴求,直到自己成為最后通吃的贏者,把原本的贏者趕盡殺絕!” “姜先生,那該怎么辦呢?”夏原吉問道。 —————— 密室內,蹇義和茹瑺看到了彼此眼中的震驚。 好狠的人! 如果按照姜星火的意思來更化稅制,恐怕這把大刀,就要落在大明十三布政使司和千千萬萬個士紳家族的頭上了! 可這么做的好處也是極為明顯的。 防患于未然! 而且,蹇義和茹瑺還想到了非??膳碌囊稽c。 那就是他們的皇帝,可是出了名的“要么不做,要么做絕!”。 想到這里,蹇義和茹瑺不由地望向了朱棣。 果不其然,朱棣的臉上,掛上了一絲冷笑。 “有意思,很有意思?!?/br> “原來,大明的稅收是要贏者通吃的,否則,士紳就會蹬鼻子上臉,地方也會產生分裂的傾向,有錢袋子就有刀把子嘛.晚唐五代的那些軍頭,不都是這么做的?” “可是,朕很好奇,姜星火要如何解決朝廷和地方、朝廷和士紳之間的稅收矛盾呢?” “要知道,這可是觸動了他們根本利益的所在?!?/br> “想要妥善解決,恐怕是不可能的吧?” “兩位尚書,有什么想法?” 蹇義和茹瑺噤若寒蟬,他們能有什么想法?他們敢有什么想法? 任何觸動士紳階層利益的更化,只要傳出一點風聲,他倆都會被噴的狗血淋頭好不好? 到了此時,兩人真的后悔沒找借口不來了。 哪怕被皇帝記恨,也好過聽這些虎狼之言??! 此時,兩人的背后就仿佛真有兇虎和餓狼在追逐一樣,緊張地弓起了身子。 他們既緊張又好奇地,看向墻壁。 等待著姜星火的答案。 是啊,該怎么辦呢? 隔壁樹下。 姜星火緩緩開口道。 “其實解決朝廷和地方、朝廷和士紳之間的稅收矛盾,實現存量博弈下的朝廷最優解,不是沒有辦法的?!?/br> “愿聞其詳?!毕脑自诘厣蟿e扭地拱手道。 “解決朝廷和地方的稅收博弈,辦法便是,國稅與地稅二級稅收系統的建立?!?/br> “而解決朝廷和士紳的稅收博弈,辦法更簡單?!?/br> “士紳一體納糧?!?/br> 今天出去過生日,就這兩章了,嗯……也是小姜生日,大家可以在本書首頁點個免費的比心。最后求個月票! 第153章 我全都要! “第一個我們要講的,是中央與地方的稅收博弈?!?/br> “而想要講清楚央稅與地稅二級稅收體系的構建,就必須講清楚一點?!?/br> “什么是央稅?” “什么是地稅?” “央稅和地稅為什么要分開?其必要性何在?”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姜星火從容說道:“如果直接灌輸概念,想必你們既聽不懂,也不愿意聽,我先問你們一個問題,只要解答了這個問題,你們就清楚中央與地方稅收博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央稅、地稅分離的必要性又在哪?!?/br> “姜先生請講?!?/br> 夏原吉和朱高煦同時說道。 “但凡讀過些史書的人,都知道五代十國是‘兵強馬壯者王之’,那伱們便應該知道,正是因為晚唐諸藩鎮有了稅收自主權,錢袋子在手,所以配合刀把子才能做到這一點?!?/br> 聞言,兩人微微點頭。 武夫當國的時代,乃是歷代以來地方割據最為瘋狂的時代。 皇帝年年換,點檢當天子。 姜星火復又問道:“請問,誰又知道,藩鎮地方的稅收自主權,是因為什么與唐廷中央的稅收徹底獨立的呢?” 這個問題,不由地讓兩人短暫地陷入了思索。 朱高煦是裝的,他的大腦里空空如也。 夏原吉是真的在思考,回憶思考那段稅制更化的歷史。 —————— 密室中。 蹇義再一次被皇帝點名。 “這件事,蹇尚書怎么看?” 還能怎么看?當然是回憶史書看。 蹇義倒是不會被這點事所難倒,他開口道。 “唐朝稅制更化起于鹽法,干元元年,鹽鐵鑄錢使第五琦初變鹽法。在全天下的鹽井、鹽池附近都設立鹽院,把之前零散制鹽的游民都收編進來負責給朝廷制鹽,免除其徭役,但是一旦有盜鬻者,都以重刑處置?!?/br> “等到第五琦當諸州榷鹽鐵使的時候,盡榷天下鹽,時稱‘斗加時價百錢而出之,為錢一百一十’?!?/br> 茹瑺補充道:“這便是走的漢武帝的路子,鹽官營,禁私鹽,以鹽法充實國庫?!?/br> “后來呢?”朱棣不置可否地繼續問道。 “后來民間反彈太大,鹽價飛漲、武裝販鹽屢禁不止,到了劉晏主政的時代,更化榷鹽法,調整了官營與私商、鹽戶的關系。在產鹽鄉設置專門的鹽吏,收亭戶的鹽再賣給商人轉銷,其余州縣不設鹽官.在較遠州縣設置‘常平鹽’?!?/br> “如此一來,官府收到了厚利但是百姓還不覺得鹽價貴,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專利,促進了鹽業的發展.大大增加了鹽稅收入.劉晏開始榷鹽時,鹽利年收入40萬緡,更化后達600萬緡。時稱‘天下之賦.鹽利過半’?!?/br> 朱棣敲擊著扶手,聲音沉悶地問道。 “那這些,跟藩鎮地方的稅收自主權有什么關系呢?” “有關系,而且關系很大?!?/br> 蹇義道:“不管是第五琦還是劉晏,他們的鹽法更化,目的都是為了保證唐廷中央的稅源,但是隨著田地兼并的愈演愈烈,均田制的基礎被徹底破壞,民戶大量逃亡,田稅收不上來了,光有鹽法也是無濟于事?!?/br> —————— 夏原吉開口道:“若是說藩鎮地方的稅收自主權,源頭還是在安史之亂上?!?/br> “安史之亂,天下離散,民戶因戰亂、徭役而造成的逃亡極為嚴重,幾乎半個大唐的疆土,均田制都嚴重敗壞,與此同時,藩鎮開始逐漸做大,這就導致了安史之亂后的唐廷中央,既要負擔整個天下的支出,收入卻遠不如前,于是更化稅制,勢在必行?!?/br> “《舊唐書》載,唐德宗即位,議用宰相,楊炎以文學器用,拜銀青光祿大夫、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楊炎開始了兩稅法更化?!?/br> “此前,唐廷中央采取的稅制是基于均田制而產生的租庸調制?!?/br> “租,也就是地租,每一百畝田每年要納稅兩石,因為這是國家的田地,均田制是授田而不是給田,所以要給國家交田租?!?/br> “庸,就是徭役,每年要給官府服役二十天,閏年就是二十二天,這部分徭役,可以用繳納高額實物的方式抵掉?!?/br> “調,意思是戶調,要根據鄉土特產來算,一般需要繳納絹二丈、棉三兩?;蚴遣级呶逭?,麻三斤?!?/br> 夏原吉嘆了口氣道:“但租庸調規定的這些,其實是按唐朝初期,因隋末戰亂而戶口大減后的情況。唐朝初期到唐朝中期,戶口翻了一倍,本來就是人多地少,物產不足,百姓繳納起來已經非常吃力。以前唐朝初期的民戶甚至有時間去折沖府訓練,但后來,全家辛苦一年,繳納了租庸調后,也就是勉強餓不死的狀態?!?/br> “內卷?!?/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