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136節
書迷正在閱讀:Alpha上將的媳婦兒養成記、離婚后前夫加入了修羅場、小酒娘你馬甲掉啦、穿回來后,對老攻無感、他眼中有流光、總有人阻礙我認真工作、獨寵東宮、穿書后我成了反派的貓、穿成年代文深情男配后、全校都以為我A裝O 完結+番外
憑什么你們能把壓榨百姓說成是耕讀傳家? 憑什么遇到事情就要苦一苦百姓? 憑什么民族英雄都要被抹黑? 道理,越辯越明。 再過幾個月,就讓你們知道知道,什么叫做書生意氣,什么叫做揮斥方遒。 至于要是衛道士們被自己噴急眼了,想玩點真實的,那就更好了。 最好弄死我,讓我快點穿越回家,求求了。 就在姜星火難得地思緒活泛時,身邊李景隆這時候說道:“這便是華夷之辨了?!?/br> 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用以區辨華夏與蠻夷。古代華夏族群居于中原,為文明中心,而周邊則較落后。東周末年,諸侯稱霸,孔子著春秋大義,提出尊王攘夷,發揚文化之大義。如楚國自稱蠻夷,其后文明日進,中原諸侯與之會盟,則不復以蠻夷視之;而鄭國本為諸夏,如行為不合義禮,亦視為夷狄。 換句話說,在春秋時代,劃分蠻夷與華夏,是按禮法的。 這便是因為華夏重衣冠禮儀,《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蒙古人便是夷狄?!敝旄哽愫敛贿t疑地先說為敬。 李景隆開口道:“夷狄的定義,漢書里應該是最準確的,便是說夷狄披頭散發向左開衽,都是人面獸心之輩,與華夏的章服典籍習俗飲食語言都不一樣,偏居在北地一隅,逐水草以射獵為生?!?/br> 姜星火看兩人基本明白是什么意思,也就覺得事情好講了不少。 其實中國歷史上華夷之辨的衡量標準大致有三個標準,即血緣衡量標準,地緣衡量標準,衣飾、禮儀等文化衡量標準。 先秦華夷之辨區分的主要標準是以華夏禮儀的有無,漢晉以后華夷之辨區分的主要標準是以血緣遠近、地緣起始。 這便是因為漢晉以后,在華夏面臨嚴峻威脅時,這種劃分可以保護華夏族群的存續。 在姜星火前世,依然有很多學者受到了近代西方民族理論的影響,認為古代中國沒有民族主義,但實際上,古人們民族國家意識最突出的表達就莫過于華夷之辨,華夷之辨存在著深刻的民族主義色彩。 當中原華夏政權不穩,蠻夷入侵之時,華夷之辨的呼聲就會高漲,華夷之辨成為漢族政權用來抵御異族政權的強大思維武器。當然了,亂世之中的華夷之辨正如同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一般,并非是大民族主義作祟,亦非歧視異族。 從更深層次來看,華夷之辨的觀念促成的是一種凝重執著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成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頑強地抵抗異族的征服。 “華夷之辯,這里藏著的意思就是,到底什么算是華夏,如果夷狄入主華夏,那么只要他們遵循華夏的禮法制度,便是華夏了嗎?”姜星火問道。 朱高煦作為一個帶有樸素愛國熱忱的軍人,自然不愿意這么承認。 否則的話,那他們對抗蒙古人的意義何在,難道是推翻華夏嗎? 姜星火又提出了更難的思辨問題。 “或者說,舉個唐代歸義軍的反例,當華夏王朝被入侵時,孤懸在邊疆的漢人將領帶著一小部分漢人和一大部分當地的蠻夷,抵抗其他異族的入侵,那他算誰的民族英雄?” “再舉個剛才提到過的例子,金國入主中原,蒙古人入侵金國的時候,漢人為了維護心中的正統,去抗擊蒙古人,那他算誰的民族英雄?” 大約是嫌兩人的腦子還不夠亂,姜星火繼續問道。 “剛才說的是漢人,如果這人本身是個漢化的異族,連異族語言都不會說,他帶著漢人和異族,去抵抗其他異族的入侵,那他算誰的民族英雄?” 三個問題,已經當朱高煦的大腦宕機了。 可偏偏,朱高煦此時又想到了一個問題。 “大明太祖高皇帝,是認元朝為正朔的?!?/br> “那只是為了說明大明是正朔?!崩罹奥》瘩g:“太祖高皇帝還說過,胡元入主中國,夷狄腥膻,污染華夏,學校廢馳,人紀蕩然?!?/br> 瞧瞧,有些人死了,哪怕躺在棺材里,但他的影響力卻依舊無處不在。 朱高煦的大腦徹底過載。 “姜先生,您直說吧,到底要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偛荒苷娴那О倌旰?,岳王爺反而成了什么狗屁阻礙融合的罪人了吧?” “能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樹立一個標準?!?/br> 姜星火緩緩說道:“這個標準,叫做民族國家?!?/br> 第135章 譙周 “在講民族國家的概念和意義前,請允許我先給你們講一段不太為人所知的歷史小故事?!?/br> 姜星火沒有直接填鴨式教學,而是起了個反例作為引子。 “《仇國論》,聽說過嗎?” 朱高煦眼神發直,李景隆也是一臉茫然。 朱高煦看向了比較博學的李景隆,問道:“你聽過嗎?” “沒聽過?!?/br> “俺也一樣?!?/br> “沒聽過沒關系?!苯腔瘘c點頭,“《出師表》總該都聽過吧?!?/br> “這當然了?!?/br> 兩人頓時覺得自己又從知識盲區回來了。 “很好,那我且問你們,諸葛武侯為什么要寫《出師表》?” 姜老師的問題問的很愚蠢,兩人卻還是猶疑了一剎那,生怕里面有什么陷阱。 “自然是為了北伐鼓舞士氣?!?/br> 姜星火繼續問道:“那諸葛武侯北伐又是為了什么?” 李景隆干脆背道:“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jian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br> “所以說,諸葛武侯揮師北伐,是為了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對不對?” “對?!眱扇她R齊點頭。 “那諸葛武侯為什么要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呢?在益州老老實實地待著過日子不好嗎?” 兩人開始姜老師今天似乎精神不太正常,持續地刨根問底。 “當然是因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br> 就在姜星火又要問為什么的時候,李景隆忽然腦海里靈光一閃。 duang~ “我知道了!” “說說看?!?/br> 李景隆疾聲說道:“因為當時曹魏已經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漢王朝的法統依據,或者說‘天命’,已經轉移到了魏王朝身上,而作為偏安一隅的季漢政權,如果不主動出擊盡快討伐曹魏,那么自身的‘天命’就會越來越弱,以至于徹底站不住腳?!?/br> “就是如此?!?/br> 姜星火遺憾地說道:“而歷史已經證明了,諸葛武侯北伐并未取得決定性勝利,最終星隕五丈原,而季漢,也成了偏安一隅的地方性政權,再也無力與曹魏爭奪法統?!?/br> “而這個失去法統的后果,在諸葛武侯去世后的二十年里,開始逐漸顯現?!?/br> “在劉璋時代,占統治地位的是劉璋的東州派,而在劉備、劉禪時代,占據季漢政權統治地位的,則是換成了荊州派,而不是益州本土派?!?/br> “益州本土派一直受到打壓,卻掌握著本土的田地、人口、財富、輿論,而正是因為缺乏法統依據,季漢政權才會從內部,就開始了瓦解?!?/br> “否則,伱以為為什么鄧艾偷渡陰平抵達成都后,季漢就開城投降了?不是不能打,而是壓根就不想打了?!?/br> “而季漢不想打,季漢被從內部瓦解,季漢的法統性被徹底摧毀,其實源于一篇后世不出名的文章?!?/br> “——《仇國論》?!?/br> 隔壁密室。 朱棣問道:“《仇國論》是什么東西?” 大皇子朱高熾此時也犯了難,轉而望向今天極少開口說話的老和尚道衍。 道衍抬了抬眼皮,淡淡地說道:“是號稱蜀中孔子的儒學譙周炮制的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最濃墨重彩的一句話就是‘處大國無患者,恒多慢;處小國有憂者,恒思善’,意思就是大國的能力強,就可以討伐別的國家;小國的國力弱,就應該體恤國民多行善舉?!?/br> 朱高熾聽完點了點頭認同道:“聽起來也挺有道理的,如果沒有很大的把握,確實不應當窮兵黷武?!?/br> 這句話不知道是不是刺到朱棣了,朱棣馬上不悅地說道。 “有個屁的道理?!?/br> “這篇《仇國論》明著就是說季漢不該去打曹魏,等著投降就完事了真真是混帳東西,要是朕是季漢的皇帝,直接用鼎活烹了這老匹夫!” “若是人人都這么想,那仗也不用打了,弱小的國家也不需要存在了,直接投降強大的國家就好了?!?/br> 朱棣越說越生氣,越說越急眼。 就好像明著是在說是季漢,實際上是在說他不該窮兵黷武,賭上整個北地百姓發動靖難之役一樣。 “四年前,朕還是燕王,那時候起兵靖難,那些酸腐文人怎么說朕的?” 朱棣陰陽怪氣地復述道:“太祖上賓,天子嗣位,布維新之政,天下愛戴?!?/br> “大王以一隅之地,張三軍,抗六師,臣不知大王何意也?” “.(略)?!?/br> 簡單翻譯。 朱元璋剛死,朱允炆繼位后維新更化,贏得了天下人(江南士紳)的愛戴,你朱棣靠著北平一地,僅僅三護衛的兵馬,去對抗朝廷的大軍,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我們朝廷里謀臣如云猛將如雨,以順討逆,打你不是跟玩一樣?天下人(江南士紳)都說,你朱棣借口清君側誅殺齊泰黃子澄,其實不過是像漢朝七王之亂時吳王劉濞說的‘清君側誅晁錯’一樣,你想當皇帝的心路人皆知!你趕緊投降吧,朱允炆最多把你終身圈禁,這樣你爹在天之靈也能安息,如果繼續執迷不悟,等到朝廷大軍一到,你就連個普通人都當不成了! 朱棣難得地真情流露,直接啐了一聲。 “呸!” “沒骨氣的東西,妖言惑眾,真英雄還怕敵人強?若是直接比一比紙面強弱,那古往今來,多少仗都是‘不可能贏’的?不知兵的酸腐文人,去他娘的?!?/br> 道衍回憶起靖難時的艱苦歲月,一時竟也連連頷首。 而這邊,姜星火繼續說道。 “這其實不算是一篇文章,只是講了一個諷刺故事?!?/br> “《仇國論》中,譙周舉了兩個虛構的國家‘因余’(意為剩下的,明示季漢)和‘肇建’(意為新建立的,明示曹魏)為例子,因余是小國,肇建是大國,兩國世為仇敵,因余國人高賢卿問伏愚子,身為小國在面對大國時該使用什么戰略,伏愚子舉周文王與句踐為例子,說明與民休養生息,民心安定就可以取得勝利?!?/br> 接下來,姜星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這個故事盡量精煉地翻譯了一下。 “但是高賢卿不同意,說楚漢相爭之時,劉邦和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互不侵犯,當項羽返回時,張良認為如果人民安定下來就不會再想變動,說服劉邦追擊項羽,最后取得了勝利,又怎么一定要用周文王的那套方法呢?現在肇建國內部有變動,我們趁機出兵攻擊其邊境,是不是能增加它的麻煩而戰勝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