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頁
書迷正在閱讀:永無鄉、死對頭他披著馬甲[無限流]、我憑運氣在修真界當咸魚、高冷人設今天又崩了[無限]、A變O怎么了 完結+番外、朕每天都想退位[重生]、我被騙婚了!!!、階下臣、前任和情敵為我大打出手、我的高冷女總裁
趙鳳徽咬了咬嘴唇,他知道五哥剛才在哭。 作者有話要說:我來了??!謝謝天使們的耐心等待! 感謝在20200627 17:13:13~20200629 21:08:59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火箭炮的小天使:墨律 2個; 感謝投出手榴彈的小天使:墨律 1個;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墨律 2個;丁丁貓 1個;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第66章 最高樓【二】 大芙先祖雖是在馬背上得的天下, 此后數百年,中書二院受重用的權臣卻大多出自京中文官世家。幾大將門后人世代鎮守南北四方, 逐漸遠離了廣陽的權力中心。 樞密院執掌朝中軍政大權,鎮北延東兩府雖坐擁重兵, 調遣兵馬時仍然繞不過樞密院的干預?;蚴且蜈w家對簪纓大族過于忌憚,自大芙立朝以來,左右虎符便從未假手于人。帝王可越過中書二院對邊疆守軍發出調令, 將領聽帝命而動。 懷王執掌朝政兩年, 只動用過兩次手中虎符。一次是大皇子趙啟陽逃至南直隸,欲聯合南邊起義軍包圍皇城。懷王親率數萬鎮北精兵出京畿, 將趙啟陽連帶一應太子殘部解押回京。第二次便是今日早朝,懷王持虎符下令, 命鎮北大軍拔營出關, 巡衛雁蕩關至平成關一帶的關隘邊防。 剛一下朝, 翟墨便被懷王殿下邀至御書房議事。 翟墨聽完殿下相應布置, 微微頷首:“殿下所言極是。大帥也擔憂延曲部得知京城消息,近日恐怕會有動作?!?/br> 自從谷蠡王尉遲景圍攻廣陽失利, 狼狽逃回關外, 延曲部這兩年除了發動過幾次小的夜襲,便再無甚動靜。如今殿下將登大寶,鎮北府理當全軍嚴陣以待, 以免胡人乘隙而入。 不過殿下近日將大典提上日程,倒是有些出乎翟墨的意料。自從先帝崩后,六部曾多次上奏請殿下即位臨政, 殿下均以時局未定,不宜大動干戈為由回絕,為先帝守孝這兩年,仍是以親王之身行的監國之權。 趙鳳辭一眼便看出翟墨所想,他將紙筆遞給身后的石寶兒:“伯父可是覺得,我突然決意宰執大統,是一時興起,或是受了身邊人唆使?” 翟墨忙拱手:“下官不敢。殿下從未行過空xue來風之事,此番定有殿下自己的考量?!?/br> 趙鳳辭背靠在圈椅上:“我想親自去關外,以一國之君的身份?!?/br> “延曲部按兵不動那么久,不用想也知是在養精蓄銳,以待來日。尉遲碩與祖父對峙那么多年,心力早已不如往日。延曲部如今恐怕已落入尉遲景手中。大芙與胡人,早晚會有一戰?!壁w鳳辭說,“北境一日不平定,大芙便一日不得安寧?!?/br> 他的視線已經越過翟墨,望向殿外空蕩的玉階。 翟墨明白了,殿下這是想御駕親征。 他心中有些躊躇,不知該不該開口。殿下一旦繼承大統,今后就是大芙的九龍之尊。御駕親征或可為,但從朝中穩定酌量,此計卻不是上上之策。畢竟國君若真出了什么閃失,天下便又要大亂了。 他最終還是沒有出聲,可勸世上人惜命,唯勸不住殿下。殿下生來便是鎮北的雄鷹,在廣陽收攏了翅膀,卻總有一日要青云直上,搏擊長空。 翟墨正欲躬身退出御書房,又被懷王叫住了。 “廣陽籌備大典一事,鎮北軍可都已知悉?” 提及此事,翟副帥倒是滿臉歡欣:“大帥雖因坐鎮軍中不能入京,但早早便將大典一事告知了北境十六州。鎮北府給各州運了許多牛羊家禽,犒勞戍邊將士。待殿下大典禮成,鎮北全軍上下要大賀三日?!?/br> 趙鳳辭遽然收緊了眼眸,半晌才道:“那他定是……也知曉了?!?/br> “殿下是說誰?”翟墨不知殿下是何意。 趙鳳辭隨即搖頭:“無事,伯父先回府歇息吧?!闭Z罷,便召來了石寶兒送翟副帥出宮。 翟墨覺得殿下今日似是有心事,但也不敢多作揣測。只是行了禮,便跟著石公公退下了。 整座御書房在翟墨走后,又陷入沉寂之中。趙鳳辭攥緊指節,狠狠握住了身側椅把。他在空蕩的殿中靜坐了許久,才緩緩松開泛白的手。 白紈派去護送聞雪朝北上的羽林衛剛入北境,便被聞雪朝使計甩開了。白紈擔憂聞雪朝的安危,匆忙趕回宮呈報,請奏加派人馬保聞大人平安。 趙鳳辭卻知道聞雪朝為何這樣做。羽林衛可護他一時,卻護不了他一世。他總是在深夜從夢魘中驚醒,每個昏暗冗長的夢境中,聞雪朝都在用那雙溫潤而憂傷的眸子看著他。 仿佛在對他說:“殿下,長路漫漫,就送到此處吧?!?/br> 他拒了白紈的上奏,并未朝北境加派羽林衛。那人也歷經幾番輾轉,就此在清西郡內失了蹤跡。 不過每當想起聞雪朝在京中的所作所為,他心中的燥亂倒是會緩解些。聞雪朝本就是攪動乾坤之人,從不會讓自己平白無故受屈。 御駕親征是其一,懷王卻還有一己私念,從未曾與他人說起。 延曲部是大芙最后一道心腹之患。待他御駕北上,將胡人徹底趕出關外,延曲部便再不成威脅。 他要帶著錦繡山河,親自去尋聞雪朝。 朕要找到你,還你個太平盛世。 ***** 懷王監國數年,終在文武百官的見證下應天受命,登臨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