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 第854節
書迷正在閱讀:奶茶多糖體、朕懷孕了,誰干的、傾世毒妃惑天下:盛世謀妃、系統逼我做渣女[快穿]、我被嗩吶帶飛升了、我在毛絨獸世當典獄長、重生后我被宿敵們包圍了gl(np高h全神經?。?/a>、霸總穿成一條狗、在他心上撒野、奇門改命師
現在應天府已經開始請求直隸總督衙門,協調周邊府縣,將那些空閑的百姓給弄到應天府來做工。 百姓們做工的越多,賺到的銀子就越多,那么也就表明直隸道的經濟水平越好,百姓越加富足。 那他這個直隸總督大臣,也就算是合格了。 會上基本是所有人都很開心。 到最后快結束的時候,主持會議的皇太子朱標,在和皇太孫商議之后,更是開口趁著戶部有錢,加之年關將至,便按照朝廷官員品級,紛紛都有一份實實在在的賞賜,算是年節禮。 這一下,便是所有人都開心了起來。 如此這般,朝廷對洪武二十九年的結算會議,加上一些旁枝末節的事情,總算是商議完了。 隨后便是朝廷關于即將到來的洪武三十年的財政預算,以及工作計劃安排。 等到了這個時候,戶部尚書夏原吉就立馬變成了守財奴,便是一兩銀子的事情也要帶著部員和一幫同僚錙銖必較。 不過目前朝廷的大頭開支其實并沒有多少。 一來是黃河河道的修建,這件事情河道總督大臣潘德善早就做好了預算,送到朝廷也只是走個過場。 畢竟河道現在修建的成果,朝廷也是知道的,都是實打實用的好料子,做的好工藝。 二來就是應天城連通各處的水泥路修建,除了當初的幾條水泥路需要繼續延長以外,現在還要新增幾條路線,用于增加應天城連通周邊地區的貨運能力。 這幢事情又是讓直隸總督大臣鄒學玉好一陣的喜悅。 畢竟不論這路線怎么走,總是要從他的地盤上出發路過,而鋪路所帶來的一系列衍生,就表明戶部花出去的錢糧,有很大一筆是要落在他直隸道地界百姓身上的。 三來就是朝廷在大青山下那座大青城的修建支出。 這是大明針對草原歸化的國策。 就算是已經化身守財奴的夏原吉也沒有理由反對,甚至表明就算大青城以后沒有半點收入,是個賠錢地,戶部也能擠出銀子投入到大青城建設當中。 而除了這三個大頭支出,便只剩下南征大軍那邊的常規支出了,左右不過是軍需糧草物資的供應。銀錢的支出還是集中在撫恤陣亡將士上面,而朝廷又不可能不講仁義,將陣亡將士的撫恤和對遺孤的贍養銀錢給砍掉。 再之外,到了最后,便是新增的兩項大頭開始。 其一就是解縉這位內閣大臣提出的西部鐵路建設計劃,以及衍生的重開西域絲路的征討計劃。 這是一樁大抵就是五千萬兩白銀支出的大工程,還不算西征大軍的組建和糧草軍需的打造運輸。 不過好在鐵路要一點點的修,反倒是大軍所需開支算不得什么。 而有關于針對鐵路沿線百姓祖墳搬遷一事,朝廷也已經下了旨意。從地方上傳回來的情況來看,百姓現在倒是沒有反對的,不少人更是開始盼著朝廷快快的將鐵路修起來,好讓自家先祖能葬進皇帝下旨建造的陵園里頭,期盼著自家是不是也能承蒙先祖福分,好讓自家子孫沾一沾天家的福氣。 朝廷用了另一種方式,解決了西部鐵路開工修建前的最后一個問題。 而有關于風水氣運之說,也被皇家下旨修建的陵園給砸碎。 反倒是皇室內部,對于偶爾傳入耳中的,有關于什么鐵路修建會破壞龍脈的說法嗤之以鼻。 這大明江山是皇帝親手打下來的。 到底有沒有龍脈,開國皇帝還能不知道? 至于最后一處財政預算,便要落在數萬里之外的新大陸了。 朝廷已經確定了要大力開發新大陸的政策。 為此更是組建了兩支支援隊伍。 一支是以北方邊軍為主的陸路隊伍,以先頭探索新大陸的隊伍留下的軌跡,沿線修建官道、建設驛站,順帶著探查沿線資源。 另一支則是從海軍艦隊里面抽調出來的跨海艦隊。 數十艘大小艦船,載滿了新大陸開發所需要的各類物資和器械。他們會在應天城補給完畢,然后前往瀛洲四道完成最后的準備,就會沿著海岸線出發,先打通海上的大物資運輸通道。 然后就會探索距離最短的海路,縮短中原和新大陸的往來時間。 關于新大陸的開發,朝廷內部分成了兩派。 一派是大力支持開發新大陸,認為只要朝廷將新大陸開發出來,縮短兩地之間的往來時間,大明將會獲得極大的戰略利益,平衡中原內部的矛盾和壓力。 另一派則認為新大陸雖好但距離太遠,前期投入太多,且在未來可能會有著裂土稱王的風險。 只不過皇帝一家子都堅定支持開發新大陸,朝廷里的反對派也只能是念道幾句。 對于新大陸的開發,最后還是以調動龐大資源而結束爭論。 只是在除了內閣和六部尚書之外,無人知曉的地方。 朝廷在洪武三十年的財政預算內,添加了一筆改善湖廣道連通四川道、廣西道、云南道基礎建設的預算。 明面上是用來改善西南各地的官道交通,但實際上這筆預算只是批上了一層掩飾的西南土司改土歸流的軍費預算。 只是為了不打草驚蛇,換了個由頭罷了。 而當所有的事情結束。 應天城里那滿堂朱紅,頂著風雪,留下一只只腳印,走出皇城后。 大明。 也在一陣熱鬧的鞭炮聲中,結束了洪武二十九年。 迎來了洪武三十年。 …… 第六百六十章 皇帝不見了 洪武三十年,清明后一日。 應天城外,三萬名在最近三五年里經歷過東征、南征、西征的京軍將士,并羽林左右衛、府軍左右衛兩萬兵馬,合共五萬兵馬。 在淅淅瀝瀝的暮春小雨里,這五萬大軍云集應天城外龍灣碼頭。 碼頭棧橋上,??恐凰宜业倪\兵船。 諸軍營的戰馬、火器、火炮以及糧草物資,正由大都督府會同戶部、工部、將作監送到運兵船上。 朝廷官員來的很少,因為從官方的解釋來說,這是朝廷為了針對西北和高原提前籌備的軍事行動。 這五萬兵馬是要在應天城登船,然后一路沿江而上,進入四川道,陳兵四川道西部沿線。 朝廷要重現漢唐榮光,重開西域絲路,這件事情很早就已經從宮里頭流傳開了。 并且沒有人覺得有什么不對。 畢竟大明現在東征占據瀛洲,劃設四道。南征接連打下了交趾道、占城道,以及往西的大片疆土。 而去歲的一場北征,更是徹底解決了盤旋在中原人頭頂上的千年仇敵。而今,萬里草原已成中原人的rou食供應地,每日都有數不盡的牛羊南下送進應天城,又或者是向著整個南方鋪開。 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大明又是否該重新打開西域的局面,讓大明的貨物重新走上千年前的思路,為國家的強盛再一次的添磚加瓦呢。 即便是朝中最頑固的保守派官員,這個時候也堅定的認為,朝廷該是重新打開西域了。 只是對這一次朝廷派出五萬京軍和上直親軍衛,并任命皇太孫為主帥,倒是在朝中有些議論。 畢竟按照朝臣們的意思,當初北征的時候都不該讓朱允熥去九邊。 監國的皇太孫,那也是國本啊。 而國本,就該安安全全的待在京師,被大軍環繞保護,被官員們禮拜著,居廟堂之高而執掌間梳理天下。 好不容易等北征結束了,官員們都認為皇太孫這一回該安生待在京中,誰成想現在又要去四川道。 大明要經略西北,重開西域,四川道所負責的就是進攻高原的方面。 讓皇太孫再從四川道爬到高原上去? 大臣們完全不敢想那會是怎樣的畫面。 只是大臣們心中雖說不愿意,可是皇命難違。 龍灣碼頭前。 朱允熥望著各類物資已經快要裝船完畢,將士們開始登船的碼頭棧橋。 他回過頭看向今日出城送大軍離京的解縉和徐允恭二人。 除了這兩位之外,便只有大都督府、戶部、工部有司的官員,在碼頭上忙碌著將軍需裝船任務。這些人,也算不上是送行的。 此時,細雨綿綿,落在三人中間。 朱允熥一身戎裝,顯得英武非凡。 解縉心中有著幾分唏噓,當初沒有人會覺得眼前這位皇太孫能有多大的作為,甚至當初很多人都覺得,皇太孫之位或許還要很久才會定下。 可是這幾年。 大明處處不同,似乎都是起于這位年輕的皇太孫之手。 按照解縉的私心而言,他其實也希望朱允熥能留在應天,多些時間慢慢的學習如何處理朝政,而不是盯著外頭某一處。 徐允恭卻覺得皇太孫就該多出去走動,畢竟一旦等到日后,可就不是想出去就能出去的事情了。 加之皇太孫現如今每次出去,都代表著朝廷是有大戰,這對他們大都督府而言更是好事。 一個熟悉軍務的國本,總比一個整日里被文官們圍著的皇太孫要好上無數倍。 “此去西南,到底是要年載,二位皆為內閣中樞,往后京中諸事還需二位通力協作?!?/br> 朱允熥很是從容。 在經歷了南征和北征之后,他倒是對戰陣上的事情沒了太多的好奇,同樣也沒有了當初第一次南下交趾道時候的緊張。 解縉拱手頷首:“殿下此去,雖有大軍環顧周身,卻還是要以國本為重,萬不可親臨險境,君子當不立于危墻之下?!?/br> 徐允恭則是朗聲說道:“殿下奉旨離京,京中諸事不必擔憂。殿下軍略西南,策應軍國,若有不妥可傳諭大都督府,微臣當竭力而行,大都督府上下必當一心,為國效力?!?/br> 朱允熥望了一眼兩人,最后抬頭看向碼頭前的外金川門。 大明的龍旗在這春雨里,隨風輕輕的搖擺著,城頭上甲胄座座,默默的庇護著這座帝國的心臟。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br> “走了?!?/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