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 第796節
書迷正在閱讀:奶茶多糖體、朕懷孕了,誰干的、傾世毒妃惑天下:盛世謀妃、系統逼我做渣女[快穿]、我被嗩吶帶飛升了、我在毛絨獸世當典獄長、重生后我被宿敵們包圍了gl(np高h全神經?。?/a>、霸總穿成一條狗、在他心上撒野、奇門改命師
朱允熥坐而不動。 該是阿卜只俺有這般表態的。 他又隨口道:“過幾日朝廷的旨意就會下來,到時候前線的捷報大抵也就回來了。順安王賜國姓,大青城的牧民們也自有賞賜,此地牧民也需改姓,往后不分彼此,皆為我大明子民?!?/br> 朱高熾在一旁收斂起臉上原本的震驚,目光悄無聲息的轉動著。 原來后手在這里。 有阿卜只俺帶頭改姓,大青城里的牧民和草原上的牧民,往后改姓自然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阿卜只俺倒是無所謂。 自己可是被賜予大明國姓了的。 國姓是什么? 阿卜只俺只覺得自己的呼吸都變得有些guntang起來。 至于說牧民們也得改姓,這本來就是應該做的事情。 蒙古韃靼王庭如今都沒了,草原上往后就是大明的牧羊地,此時不改姓何時改姓。 “臣,代草原牧民,叩謝皇恩?!?/br> …… 第六百二十章 一身反骨的皇帝 夏日農忙的時候到了。 整個應天府,或者說是整個江南的百姓,都投入到了火熱的農忙之中。 百姓們需要在降雨之前,將稻田里已經掛滿穗子的稻谷收割回去,搶在變天之前將一粒粒稻谷裝進糧倉里。 然后等到幾場雨下來之后,便要繼續忙著將秋天收獲的稻谷秧苗種進地里。 這便是江南一帶百姓每年里最為繁忙的季節,被稱之為雙搶。 搶收搶種。 百姓們在雙搶的時候,官府也并沒有閑著。 朝廷指定的賦稅要求還記在賬上,但如今的官府卻不敢搶著沖進百姓家中將那些還未曬干的糧食拉回到官府的大倉里。 官府里的官員和差役,現在要陪著稅署在各地的分稅司官員,清點當地當年的糧食平均畝產,還要審查地方上的水利情況等等,助力百姓完成雙搶。 至于夏秋兩稅,晚點征收也并非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只是官府如此體察民情,卻反倒是讓百姓們更加積極的去繳納賦稅,再也不需要官府下到村里不斷催促著百姓。 上林苑監的少師老爺是個厲害的人。 如今誰家田里的稻穗,不是長得惹人喜愛。 沉甸甸而又飽滿的稻穗,將稻桿壓彎,卻讓所有人的腰桿子都挺直了起來。 交了朝廷定下的額度之后,家里還能留下許多的余糧呢。 再也不必過多的煩憂,繳納賦稅之后,家里人拿什么東西果腹。 “稻穗上的粒數已經很難再有增長,老臣與上林苑同仁如今也沒有辦法改變現狀,只能是耕種方式上繼續加以改進,尋找新的增加地力的方式?!?/br> 應天城外。 大明朝功德無量的少師袁素泰,身上穿著官服,雙腿卻是被高高挽起,草鞋上站滿了泥漿半干不干的樣子,陪著已經習慣時不時溜出宮的皇帝,介紹著當下的情況。 朱元璋臉上滿是喜悅。 從很久之前開始,夏日便是皇帝最為喜歡的季節。 雖然炎熱,雖然人只要出來一趟便會汗流浹背,卻依舊阻擋不了他的喜愛。 因為夏天是收獲的季節。 空氣如同熱浪一樣在目光所及之處涌動著,卻又帶來了nongnong的成熟的稻香味。 一伸手。 朱元璋的手中已經握住了幾根稻穗。 稻穗上是顆顆飽滿的稻谷。 用另一只手捏住一顆,稍稍用力擠壓,稻殼便從稻米上脫落下來。 稻米被朱元璋送進嘴里。 有些硬,需要慢慢的咀嚼著,便能品味到那一份莊稼的甘甜。 皇帝不敢浪費,將握著稻穗的手伸出。 跟隨在皇帝身后的內宮大總管孫狗兒便立馬上前,小心翼翼的將皇帝手中的稻穗用一塊絹布包裹起來,放在胸口貼身的位置。 朱元璋則是輕聲開口道:“如今已是極好的了。朕還記著,想當年似這等時候,哪里能看到百姓臉上有笑容的。都在愁著地里收上來的糧食,夠不夠今年繳稅的?!?/br> 袁素泰亦是上了年紀的,對前元時的橫征暴斂很是熟悉,只是默默的苦笑了一聲。 在兩人身后,則是跟隨著一名身著紅袍的官員。 鄒學玉露著笑容,上前拱手道:“如今陛下施仁政,不單單是強令官府緩收賦稅,更是因時因地,若有百姓當年遭了災,便可相應減免賦稅。如此種種仁政之下,百姓又何能不帶笑顏?!?/br> 應天府今年沒什么大災,只不過是臨著江邊的幾個莊子,入夏前遭了水。 地里頭的莊稼那時候已經結穗了,雖說收成不能比旁的地,但也不至于顆粒無收。 應天府也只是照實將情況和田畝數報到了戶部。 誰知道,戶部尚書夏原吉轉手便將奏章給送到了內閣。 隨后一番計算,那些個田地的稅賦就減免了一半。 這是實實在在的善政。 袁素泰點點頭,卻是漸漸皺起眉頭:“陛下廣施仁政,乃天下百姓之福。只是老臣擔憂,此舉落在應天尚可推行。若是遍及天下,恐怕地方官府和士紳權貴,會借此中飽私囊?!?/br> 鄒學玉亦是側目看向皇帝。 少師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的。 中央朝廷的政策,大多數時候都會從最底層的百姓落手,但是通過一層層的行政體系傳遞下去,卻又總是會變個樣子。 下面的人,總會有無數種辦法來應對。 朱元璋卻是絲毫不曾擔憂。 望著眼前一片金黃的田地,還有那些彎著腰在莊稼地里忙碌著的百姓們。 他的臉上只有那一份濃郁的喜悅。 “錦衣衛的人又多了些,稅署的攤子也鋪的越來越大,朕現在反倒是期待有人跳出來?!?/br> 袁素泰不再說話了。 皇帝什么都好,就是動不動就喜歡勾引下面那些人做些砍頭的事情。 鄒學玉看了眼遠處的莊子,眨了眨眼。 他又偷偷的看了皇帝一眼。 隨后才試探著開口道:“陛下,臣有一事……” “有事就說,什么時候你這個暴脾氣的應天知府也變得吞吞吐吐起來了?!?/br> 朱元璋腳步不停,帶著一幫人走在田埂上,微微回頭,側目斜覦了鄒學玉一眼。 “臣以為……朝廷是否該當議一議戶籍制……” 說完之后,鄒學玉便跪在了地上。 空氣一瞬間更熱了。 朱元璋臉上的笑容依舊,只是眼神卻是漸漸的沉了下來。 他停下腳步,轉過身,看著跪在面前的應天知府。 這位暴脾氣的應天知府,原本在皇帝的心中,已經預備著等年底朝廷各司衙門封印之前,將其放到直隸道的位置上。 只是現在…… “這樁事情,是誰提的?” 國初,為了快速的穩定民生,大明近三百年的戶籍制度,便快速的被朱元璋通過并采用,繼而施行于整個大明。 效果是斐然的。 國家安定,百姓各司其職。 地方上在經歷了國初的那一場場戰事之后,很快就恢復了元氣。 這項制度,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 但是現在,眼前這位已經落入自己眼中的應天知府,卻說要議一議。 議一議的意思,何嘗不是在說,要將大明現行的戶籍制度拿到朝堂之上,與群臣商議改一改的意思。 這是大明的根基。 輕易動之,說不得就是民生混亂。 鄒學玉心中有些緊張。 這樁事情其實也確實并非是他最先想到的。 只是,應當是他第一個在皇帝面前提出來的。 鄒學玉跪在地上,不敢抬頭。 只能悶聲道:“國初,陛下欽定國家戶籍制度,此乃善政,國家經年之后便紛紛安定,百姓各司其職。 然而今日不同往日。 國力鼎盛,新政如火。軍戶孱弱之子,便也可從軍衛國?農戶精壯卻不愿農耕之子,便不可為國戍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