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 第671節
書迷正在閱讀:奶茶多糖體、朕懷孕了,誰干的、傾世毒妃惑天下:盛世謀妃、系統逼我做渣女[快穿]、我被嗩吶帶飛升了、我在毛絨獸世當典獄長、重生后我被宿敵們包圍了gl(np高h全神經?。?/a>、霸總穿成一條狗、在他心上撒野、奇門改命師
傅友德亦在一旁不甘示弱道:“這前鋒大將必是老夫,親帥我大明兒郎,殺的那元賊落荒而逃、聞我明軍而喪膽之!” 燕王和老將國公們在肆意的發泄著心中的豪邁,周圍一眾侯伯將領,亦是滿臉笑容。 在這冰天雪地里,誰也不甘落于人后。 這,就是大明九邊那數十萬邊軍將士的代表。 定遠侯王弼在一側說道:“今年西邊的瓦剌部派了使臣南下應天,要和朝廷議和。雖然在末將看來,我大明不必理會這些被趕出中原的賊子。 但朝廷顧慮大局,已經定下和瓦剌部商議互市的事情。陛下還派了太孫殿下北巡,要親赴關口上和瓦剌部商議互市。 想來等西北那邊暫時安穩下來,朝廷就能全力籌備我們這邊北征一事了。到時候,陛下也定然會如往常一樣,欽點王爺為統兵元帥,帶著末將們出關馬踏大漠草原!” 朝廷在長城以東對關外的軍事行動,這些年都是以燕王或是晉王為首,執行的每一次北征任務。 如今晉王那邊。 想到晉王府所在位置。 戍堡上的眾人便是會心的對視了幾眼。 朱棣目光深邃,他自然知曉這些軍中老將的想法,而他還知道更多的內情。 他開口道:“淮安府那邊今年調運了不少糧草過來,等開了春就往西北那邊送。朝廷要做的事情很多,既然朝廷現在有了這等意思,也能抽出手來將當初那些弊端給消除,我們就要做在朝廷前面,不要讓西北那邊的將士們餓著肚子?!?/br> 張志遠適時開口:“王爺體恤邊軍兄弟,末將敬服。北平都司月前已經在整頓各處大倉,只等開春化雪,道路堅固之后就將糧草給發運去西北那邊?!?/br> 看到張志遠說話,朱棣臉上的笑容就更加的濃郁。 對于這個當初從應天被趕出來的人,朱棣始終覺得他就是自己的福將,更是自己手中最鋒利的那把刀。 就是這個張志遠,硬生生憑著自己的真本事,在這雄才云集,大將多如牛毛的九邊長城外,竟然是闖出了一個小殺神的名頭。 明年。 等到明年朝廷再定下北征的事情,待凱旋而歸,朱棣已然想好,要再為張志遠向朝廷請功。 一個北平都司指揮使的位子,總是少不了的。 若是自己cao作得當,到時候讓張志遠獨領一路為先鋒大將,得了首功。 說不得還能為他向朝廷請下來一個伯爵。 聽著張志遠在自己有所想之前,就已經安排北平都司開始籌備發往長城西邊邊軍的糧草。 朱棣臉上盡是滿意:“有志遠在,本王足可安心專注北征一事?!?/br> 燕王喜愛小殺神,這在北平已經不是秘密了。 就連當初被燕王收入麾下,以為心腹的丘福和朱能二人,也時常感嘆失寵,但在領兵作戰這一樁事情卻又不得不佩服張志遠的狠勁。 他是真的敢做那種只帶著百十人,就往上千人的敵軍陣中沖殺的事情。 就沖著這一點,北平沒有人敢說張志遠的不是。 對于燕王這時不時的夸贊,張志遠早已習慣了。 他只是默默的笑著,低聲道:“只是屬下以為,明年朝廷不一定會有再行北征的意思?!?/br> 說完之后,他看了一眼朱棣身邊的功勛老將們。 人們的臉上自然是露出了一絲狐疑。 你張志遠打仗是厲害的,是個狠角色。但朝廷的事情,你還能這么清楚,說的就像是你能猜到皇帝的心思一樣。 張志遠卻是默不作聲。 他不知道皇帝陛下會怎么想,但是唐可可從暗衛那邊來的消息,卻都是最新的。 朱棣臉上閃過一絲意外,有鑒于張志遠在軍略上的出色表現,他不由開口道:“志遠為何有此一說?” “山西道?!?/br> 張志遠只是靜靜開口回了一句。 朱棣眉頭皺起。 他知道山西道的事情,雖然他只是大明藩王,只有在朝廷有旨意的時候,才能統御除了燕王府三護衛以外的邊軍。 但不代表,他對北平乃至于河北道所發生的事情不清楚。 張志遠這時候又道:“太孫行在行文真定府、保定府,衛所兵馬向西控扼山西道。僅此一事,便足以說明太孫殿下要對山西道動手了。 一旦山西道那邊動了兵事,朝廷為了穩定九邊,防備關外元賊南下,必然會暫時停下北征一事。 唯有關內安寧,亂子不會波及九邊,等到那個時候,朝廷才會重開北征一事。 末將才疏學淺,但想來朝廷眼下籌措與瓦剌部議和互市一事,為的也是穩定西北局面,不讓九邊出現兩面作戰的情況?!?/br> 宋國公馮勝哼哼道:“山西道能出多大的亂子。晉王藩國太原,這些年老夫也時常在晉王麾下領兵北征,有晉王在山西道,就不會出什么大亂子?!?/br> “不!” 朱棣這時候眼中已經生出凝重,看向馮勝:“熥哥兒從來不打沒準備的仗。就算當初在交趾道,他登城一事在朝中有所詬病,但那也是他有把握才做的事情。 這一次熥哥兒調真定府、保定府西進。想來……大同和山西道兩側也有教令行文。而熥哥兒眼下大抵是在河南道,那邊有藍玉和沐英他們,另有新任河南都指揮使于馬,都是熟手的人?!?/br> 馮勝一聽燕王此番推斷解釋,也終于是明白了過來。 他先前不知,只是因為今年一直駐守宣府鎮這邊,對河南道和山西道的情況不曾了解。 但身為大明開國功勛,因功封公,馮勝在軍略之上的謀斷自是百萬明軍之中的魁首。 他當即目光憂慮道:“太孫殿下若當真如此大費周章,只能說明山西道的境況很可能遠超老臣的設想……” 傅友德則是在一旁,頗有深意道:“太孫殿下大舉調動地方兵馬,山西道難道不知?老臣對此,頗為疑惑?!?/br> 長城上的風雪忽的大了起來。 寒風刺骨,冰雪順著人們后背衣領,滑落進身體里被體溫融化,讓人不禁周身發寒。 朱棣將視線從北方大漠收回,轉身看向西南側山西道方向。 “或許山西道境內賊子并非不知,而是也在做局……” 朝廷大規模調動兵馬,是完全不可能瞞得住的。 中原不是關外草原,數萬人撒出去,在那茫茫無邊的草原上,就如同是砂礫入河流,讓人尋不到。 “太孫會如何決斷?” 全寧侯孫恪低聲念道著。 他們都是久處邊疆的老將,常年在外,難得一年里偶爾那么一段時間才會奉召回京,這幾年朱允熥在朝廷里闖出來的名聲,傳到這千里之外的九邊,早就變得模糊起來。 北上運河,跨直隸、山東、河北,數千里的路途,一篇千字文到了這里最后也只剩下一句總結的話來。 皇太孫不再過往,頗為神勇英武。 這是如今九邊上下對當朝皇太孫朱允熥的認知。 當然,邊軍對朱允熥最大的了解就是,朝廷如今施行的軍功爵之法,就是這位年輕的皇太孫一力推動的。 朱棣在沉眉回想著最后一次和那位年輕的侄兒見面的場景。 似乎是老爺子將家里的兄弟們都召回京師的那次宗室家宴。 在一眾兄弟里面,太子兄長是最受兄弟們敬重和信服的。作為大明皇室二代,雖然有些人秉性暴虐,但更多的卻是都有真本事的。 他們都是跟隨著老爺子,從大明立國之初就一路過走來的。 時常,朱棣會在思考著,太子兄長繼位大統,天下自然還是會一帆風順。 但是若再往后呢? 老朱家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百姓好不容易能過上安寧日子,總不能短短數十百來年一切就都煙消云散了吧。 只是讓朱棣沒有想到的是,當初那個還在向自己呼救的侄兒,現如今已經成長到了這等地步。 朱棣有些恍惚,心中卻也莫名的松了一口氣。 “現在還沒有任何消息傳來,便說明熥哥兒是在穩扎穩打,徐徐圖進,老成持重?!?/br> 似是覺得說的還不夠,朱棣又說道:“我大明有一位好皇太孫!” 啪! 戍堡下的風雪中,隱隱約約傳來一擊鞭響。 隨著是一道慘叫聲。 張志遠幾步便走到了鞭響聲傳來的方向,從戍堡上眺望下去。 只見在皚皚白雪里頭,長城上的修建并沒有因為這場風雪而停下來。 那些腳上帶著鐐銬被流放至此的人們,正在獨石堡監工們的鞭撻下,繼續為帝國的九邊防御做著貢獻。 長城的修建,歷來都是本著就地取材的原則,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持朝廷的開支在一個最低限度。 獨石堡周遭山里產出石料,因而這一帶的長城修建都是以石材為基底,兩側及頂部夯土加固。 石材的堆砌并沒有使用任何的粘合劑,一片片的石料被打磨成需要的形狀,隨后層層疊加在一起,在重量的擠壓下就能嚴絲合縫牢不可破。 而整個長城,也并非是所有的地段都可以讓人在上面通行的。 長城最大的作用,從來都是阻攔草原上的騎兵沖鋒南下。 只要有這一道城墻在,就能阻攔下草原騎兵沖鋒的勢頭,隨后將這些騎兵拖入到中原軍隊熟悉的作戰方式里去。 朝廷這兩年有錢了,長城的修建便得到了更多的錢糧,也因而會有更多的人被抽調到長城上做工。 在戍堡下,那些修建長城的流放之人里,張志遠看到了一道熟悉的身影。 那是當初從應天城被貶官發配到開平衛的黃湜。 這么多年了,他竟然都沒有死。 張志遠眼里多了幾分好奇。 很顯然,在如此寒冬里,還在長城上做工的自然不可能是那些經由地方官府征辟的普通百姓。 朝廷還沒有嚴苛到讓治下百姓在冬季修建長城。 此時長城上的這些人,都是朝廷犯官,亦或是作jian犯科被發配流放到邊關上的人。 對待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