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就一個音樂學院普通學生的水平吹上天了,有本事別演戲啊,演技差來毒害觀眾的眼睛,轉頭拿早就放棄的鋼琴演奏來說事,也太好笑了吧?!?/br> 陸鳴下場,回到觀眾席座位以后,就開始看網友評論了。 對于各種意見,他都有保留地傾聽,粉絲的彩虹屁不會全信,惡毒的人身攻擊話語他也當過往云煙,看過算數,但對有建設性的意見,他還是會采納。 提高演技確實是他當下最重要的事。 他醒過來以后近一個月的時間里,把自己演過的電視劇和電影都復盤了一遍。 他最突出的問題有兩個,一是重慶口音還沒有完全改掉,臺詞不過關,二是選劇本的眼光有很大的問題。 那部打著科幻片名號的《太空漫步》故事主線是一個老舊的煽情故事,聚焦于宇航員父親和叛逆兒子的關系改善,這個命題發揮好,完全可以把電影推向一個高度。 但《太空漫步》對“父與子”這個話題的探討淺嘗輒止,停留在極膚淺的層面,它沒有深入挖掘父權對孩子的影響,也沒有表現父親對兒子的精神引領。電影里的兒子叛逆得很莫名,他的父親又是一個極其偉光正的形象,人物扁平化、臉譜化。 如果這只是一部科幻大片里的一條線索,那觀眾把它當爆米花電影來看一下,也不是不能忍那些略顯尷尬的臺詞和情節生硬的轉折,但這部科幻片的特效也整段垮掉,號稱花了一個億打造,看上去最多花了一萬的樣子,就像一個廉價的網游特效。 因為這部電影,陸鳴的路人緣一降再降,還受到了業內人士的猛烈批評。 甚至連CCTV6的一檔訪談節目里,主持人和嘉賓還聊到了陸鳴究竟要為《太空漫游》的失敗負多大的責任。 這不是最尷尬的,更讓人難堪的是,同期節目里作為正面例子來和陸鳴作對比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隊友孫思凡。 孫思凡是上海人,和陸鳴同一年出生,同一屆參加高考,陸鳴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孫思凡去了上海戲劇學院,他們另一位隊友李浩軒則報考了中央戲劇學院。 當時就有媒體猜測他們組合不和,所以三個人都不愿意在同一所大學就讀。 一時間“旋風少年即將解散”的消息甚囂塵上,他們公司還正式回應辟謠。 在那條辟謠組合解散的微博下,原本抽獎獎品都準備好,就等著官宣解散的唯粉心態崩了,都在罵公司,那一刻,平日里罵戰不休的少年團唯粉統一戰線。而為數不多的團粉則額手稱慶,奔走相告。 其實,他們三個去了不同的大學,就只是因為喜好不同而已,陸鳴覺得北電雖然校園小得可憐,但里面電影制作專業門類齊全,可以和導演系、攝影系的同學跨專業交流,勢必會對自己有所啟發。李浩軒是在16歲客串一部家庭倫理劇的時候,認識了一個中戲畢業的前輩,對中戲產生了興趣,在旁聽了一節中戲的特色臺詞課后,就決定報考中戲了。孫思凡會選擇上戲則是因為他們家在上海。 年少成名,他們犧牲了很多私人空間,面對過很多陌生人莫名的惡意。 同時,他們也得到了很多,名、利、粉絲,這些都是他們擁有的資本,給了他們更大的選擇空間,選學校、選劇本,首先考量的是自己的意愿。 在陸鳴記憶里,他們四個人的關系還十分親密,他們是彼此扶持著走過成名前晦暗無光的日子的小伙伴,是面對罵聲、嘲笑聲,互相鼓勵的摯友,他們也曾在16歲第一次演唱會的慶功宴上,碰杯,杯里裝的都是可樂,他們說好不會分離,要一直一直一起走下去,直到頭發變灰,成為一起打太極的老爺爺也不分開。他們永遠是最好的朋友。 時間讓夢碎得比可樂氣泡破滅還快。 陸鳴醒來以后,反復確認,才敢相信,自己上次和孫思凡發微信消息,還是半年多前,三月十八號那天,祝他生日快樂,極其客氣、禮貌、疏遠的對話語氣。 而和另兩個隊友李浩軒、陳宇航的聯系就更不頻繁了,還是春節的時候,互相祝福了一下,僅此而已。 陸鳴、孫思凡、李浩軒都是00年出生的。陳宇航比他們小兩歲,2002年12月25日出生的,陸鳴記憶中他還沒有考大學。 他那天突然想起來,要看一下陳宇航現在在哪兒讀書,怎么都沒看到過他。 一搜才知道,陳宇航后來出國了,去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學插畫了。 他們四個人出道的時候都懷揣著音樂夢想,唱著芭樂情歌,想著有一天要組一個樂隊,但最終沒有一個人選擇了音樂作為專業方向。倒也不全是國內樂壇低迷的原因,更多的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重新明確了自己的志趣。 至于他們為什么會陌生疏離到這種地步,陸鳴并不清楚。 他也不知道21歲的自己會不會、該不該為這種疏遠而難過,反正他現在挺難過的。 18歲的他還相信永遠,相信遠方,相信不變的情誼。 作者有話要說: 臨近年末,期末考試、公司加班都要來了,大家要注意保重身體啊,盡量早點休息,不要習慣性熬夜了,如果哪里不適,一定要重視,及時到醫院看一下。 第6章 奇怪的人 在娛樂圈,粉圈大戰只是擺在明面上的戰爭,波及人群最廣,手段最簡單的一種爭斗,但并不涉及藝人、娛樂公司的核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