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焚香祭酒 完結+番外_分節閱讀_277
“子和雖有文才,于某些事偏解甚深,孤亦借子琮之力,替子和磨刀罷了?!?/br> 有了曹cao與崔頌的涉入,此事姑且告一段落。 又過了幾日,崔頌與郭嘉正在堂中對弈。聽到仆侍稟告“有一武士自稱崔家部曲,來尋崔部丞”,崔頌放下棋子,篤定笑道。 “應是霽明?!?/br> 霽明正是崔頌剛剛穿越的時候,隨身護衛他的劍士——徐濯。 曾經崔頌因為刺客疑云與侍女甘姬的背叛,不再相信徐濯等人。但在崔父若不經意的一句“士者,畏懼己劍乎”的提點下,他不再刻意疏遠徐濯與喬姬,而在暗中探查他們的秉性。 經過幾年的相處與磨合,崔頌斷定徐、喬二人有情有義,絕非見利忘義的小人,在付出信任的同時,亦獲得了二人全心全意的忠誠。 崔頌來許都的時候沒有帶上徐、喬二人,而是派遣他們去往別地,暗中辦事。 算一算路程與辦妥兩件事的時間,徐濯差不多該來向他復命了。 郭嘉自然知道霽明是誰。這些年他與崔頌聚少離多,但時常云雁錦書,事事交心??v是不問,他對崔頌的事亦比旁人多了解幾分。 “可是‘那件事’有眉目了?” “尚不能早下論斷。是否有眉目,見過霽明方可分曉?!?/br> 兩次“刺殺事件”讓當時尚且不夠成熟的崔頌日夜警惕,提防著不知藏在何處的暗箭。 長安之行,第一次“刺殺事件”的幕后黑手主動落網:原來是宗室劉曜因為酒后大逆不道的話被“崔頌”聽見,怕“崔頌”揭發自己,便先下手為強,派人刺探崔頌的身手。 隨后劉曜命喪,崔頌雖然解決了一個隱患,卻也失去了“第二次刺殺事件”的線索—— 憑借崔頌這些年探查到的蛛絲馬跡,原先的“崔頌”機敏早慧、進退得當,從未與人結下生死之仇;唯一的一次失誤,就是在出孝后被劉曜請去喝酒,出于某種不知名的原因,沒有拒絕,不但聽到劉曜大逆不道的篡位之言,自己也同樣喝高了,說出了驚世駭俗的逆亂言論…… 再加上第二次刺殺與第一次刺殺的前后順序、時間間隔,崔頌合理懷疑:這第二次刺殺,雖然不是劉曜下的手,但同樣與劉曜有關。 那派出刺客之人,應是從劉曜這兒接受到了某個訊息。 根據劉曜的人際關系一一排查,崔頌最終鎖定了其中最有可能性的目標。 幽州牧劉虞。 此人與劉曜同為漢室宗親,且忠于皇室。最為后世所樂道的就是“袁紹欲推劉虞為帝,被劉虞嚴辭拒絕”的事跡。 如果劉曜向劉虞隱瞞了自己的謀逆之語,卻或有意,或無意地將崔頌的所言透露給劉虞。那么,忠于漢室,且與漢靈帝劉宏關系良好的劉虞是否會因為疑心靈帝的死而派刺客向崔頌殺手? 崔頌甚至根據劉曜的為人排演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劉曜因為“崔頌”離奇應驗的“烏鴉嘴”,懷疑靈帝的死和他有關。被這神鬼手段鎮住的劉曜,既心虛于自己派出刺客的行為,更深深恐懼于崔頌的手段。 怕被報復的他向同為宗室的劉虞傾吐苦水,或是處于某種目的,將崔頌“(靈帝)死有何難”的那番話告訴了劉虞。 而劉虞同樣因為靈帝的猝死,對事前說出預言一般悖逆之語的崔頌生起疑心。 于是,或許有“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成分在其中,或許是劉虞真的掌握到了某些至關重要的證據……他派出殺手攔路劫道,多次下手,想要將崔頌埋尸山林。 若半道截殺的殺手真的是劉虞所派,此事反而不需要崔頌解決了—— 因為劉虞早在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就兵敗幽州,被公孫瓚斬殺。 崔頌自那場“半道截殺”后,再未碰見過任何刺客。如果劉虞就是第二次刺殺的主謀,時間線倒是剛好能夠對上。 崔頌心緒萬千,最終歸為平靜。 若此事到此為止,那便是極好。 如若不然…… 第129章分李 請來人進屋,果然是徐濯。 和九年前相比,徐濯顯得更加穩重,面上蓄起了寸長的八字胡,比起劍客,更像一個威嚴的學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