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焚香祭酒 完結+番外_分節閱讀_199
崔頌:…… 他第一反應是董卓失了智,隨即隱約猜到董卓的意圖,低聲應諾。 侍者得董卓授意,接過董卓手里的帛書,先拿給崔頌看。無名謀士心有不滿,但不敢多說什么。 崔頌粗略地看了一眼上面的內容。一開始帶著的幾分好奇與漫不經心,逐漸變作沉重與疑惑。等一目十行地將帛書看完,崔頌將東西還給侍從: “敢問太師,這份策論是何人所寫?” 董卓隨口道:“一個姓江的后生?!?/br> 江?莫非是江遵? 崔頌第一個便想到了他。 如果獻策者是江遵,就能解釋這封策論帶給他的熟悉感了—— 這封策略上的觀點,他曾經在“崔頌”藏在書篋最底下的一本冊子上看過,創作者是“崔頌”的老師,何休。 那本冊子上的觀點,本身并不是策論,僅僅只是一種比較隨意的,關于士族發展的前景,以及隱患的探討。其中有幾點內容,對于匡正社會秩序很有借鑒意義,然而,這幾點想法雖然便民利民,卻是違背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何休心知這本書不合時宜,便在寫完的那一刻就將它束之高閣,未曾予他人看過。 后來何休病重,將所有孤本與自著的、未公開的書籍,全部交給了小弟子。 崔頌不知道江遵是如何知道這本書里的內容的,但轉念一想,江遵曾聽過何休的授課,算是半個弟子,因為一些不為人知的原因看過何休寫的草稿也不足為奇。 董卓見崔頌神色沉凝,讓侍從把帛書送給無名謀士閱讀,而問崔頌:“小友有何見解,但說無妨?!?/br> 崔頌沒有立即回答。這份策略的內容,他早已看過,對于安定平民、穩固朝綱、集中皇權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遏制了士族發展的勢頭,在牟取民心的同時必然會引來士族的不滿。 董卓若是在這個時候選擇安撫人心、壓制士族,其實是很不明智的。外戚與宦官雙雙倒臺后,被黨錮之禍壓制的士族迅速翻身,幾乎掌握了朝中大半的話語權。哪怕董卓兵力再強,性子再霸道,也不能不顧及他們的想法。 董卓心知自己的心腹大多都是粗人,掌控朝廷還要靠士族,所以,向皇帝請命,平反黨錮之禍,這就是一個示好的姿態,為了收買士族的人心。 只可惜董卓耐心有限,一有不順心就強勢壓制,導致后來的所作所為,無一件不是得罪人的,把士族們惹了個干干凈凈。 然而,哪怕已經把人都得罪完了,但因為董卓實力強大,又未真正觸犯到士族的根本利益,所以,雙方目前尚且出于平衡狀態。雖然有許多有志之士因為看不慣董卓的暴行,或是有其他想法,急著拉他下馬,但其實還未存在集體的,根本上的沖突。 如今,外患四起,內部不穩,董卓若是在這個時候使用打壓士族的政策,跟自斷雙臂、自取滅亡有什么區別? 見他遲遲不語,董卓目光深沉:“若有想法,但說無妨,無需避忌?!?/br> 無名謀士這時候也看完了策論,聽到董卓的話,意有所指地道:“崔處士年紀輕輕,乍聞此等大事,怕是不敢進言?!彼砻嫔虾孟裨跒榇揄為_脫,實際上是在暗指崔頌年輕無知,心中毫無成算,遇到這種實質的問題便不知所措。 崔頌不說話,倒不是因為不知道說什么。江遵此舉的意圖昭然若揭。若他是為了用這個策論坑董卓一把,完全沒必要留下自己的真實姓名。江遵在策論最后署名著姓,這代表他給董卓獻上這份策論,是打著奇貨可居的心思,意圖在董卓這方謀求名利。 崔頌與另一個自己如同兄弟,并不想恩師的心血被人剽竊利用,拿來謀求利益。然而,為了恩師,他不能發聲,不能指出這些建言的真正的主人。以董卓之能,并不能很好地發揮這些建言的作用,只會引來無妄之災。商鞅五馬分尸的例子在前,他可不想恩師因為這些人的私欲而走上商鞅的后路。 見無名謀士咄咄逼人,崔頌沉吟了片刻,鄭重道:“我覺得不妥?!?/br> 并非這封策論的思想不妥,而是當下的情形、獻策者與決策者的目的不妥。 無名謀士鉚足了勁兒要與他抬杠,聽他這么說,毫不客氣地頂了回來:“哪里不妥?我看這些策言句句在理、字字珠璣,每一條都切中要害。你可別因為人家江姓后生才華告絕、高瞻遠矚,就生了攀比之心,不問緣由地加以否認?!本筒顩]指著鼻子直說崔頌嫉妒他人,這才故意貶低。 崔頌不想與他多費口舌,索性任他造作。 董卓問他:“你再好好想想,這些策言到底如何?” 崔松毫不猶豫地道:“我覺得不妥?!比匀徊豢隙嗾f原因。 無名謀士面露嘲諷,大肆夸贊、一一羅列這些策論的精華所在,字里行間無不諷刺崔頌的不識貨。 聽完無名謀士巧舌如簧的論述,董卓沒有多說什么,揮手讓崔頌退下。 崔頌明白董卓心里已有了決意,這封策論必將得到推行。 他淡定告退,心里則想著,沒想到他們還沒給董卓挖好坑,董卓就已自己給自己挖了個超大的墳墓,還迫不及待地跳下。 等到崔頌走后,董卓才拿出另外一張帛書,上面寫著一段話:遵與清河崔頌有隙,恐為崔頌不喜。若有誹謗之語,懇請當面對質。遵之所言,發自肺腑;遵之忠義,日月可知。還請太師明鑒。 江遵或許是因為知道崔頌獲得了何休的許多著書,極有可能察覺這些策言的出處,所以在獻策的時候特意寫了這些話,一方面為自己開脫,另一方面順手給崔頌挖了個大坑。他哪里想到崔頌不僅沒有跳下這個大坑,反而冷眼看他作死。而他也因為這一句話與這一份策論,將自己帶入死路。 至于無名謀士,江遵的“伯樂”,為了排除異己,盡耍小心思,卻不知道這些自作聰明的行動讓他在后來——這封策論激起眾怒之時,被董卓推出來當了替死羔羊。 崔頌回去后,同郭嘉說了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