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焚香祭酒 完結+番外_分節閱讀_33
這個時候,在樹下躲閑的禰衡就成了他的羨慕對象。 然而他的羨慕對象也沒法再閑下去。 因為人數漸漸增多,有一股人流漸漸往禰衡那個偏僻的角落移去。禰衡毫不吝嗇地送了他們幾個白眼,成功地吸引到一波火力。 早在剛剛地圖炮的時候,就有很多士子看他不爽了,現在被這么一白,立即有人忍耐不住。 “今日不曾下雨,我等皆著履而來。太學院有一處客舍,內有幾雙草履,君不若到后方換履,再來與會?”這是暗指禰衡穿的不得體——大家都穿著鞋子衣著鮮亮地過來參加文會,你一個人穿著干雜活時用的木屐作甚?你看看那邊的寒士,窮歸窮,人家好歹穿了草鞋,也算裝扮得體?,F在又沒下雨,這里又不是你家,你一個世家子,如此的不講究,隨隨便便踏雙居家的木屐過來,真是有辱斯文。 另一人說:“君未及冠,緣何戴冠而來?”這就是一發直球了。禰衡不過十六七歲的模樣,離加冠之禮尚早。有個詞叫“冠者”,意思是成年人。也就是說冠這東西是成年人(古二十歲以上)戴的,有獨特的象征意義,禰衡未滿二十而冠,在他們看來就像是小孩子偷穿大人的衣服,不僅違禮,還有些可笑。 禰衡并不覺得自己可笑。 他冷冷睇了幾人一眼,緩緩開口,語帶譏意:“《禮記》一文,想來幾位是沒有認真讀過的罷?” “我等入太學,師從名宿,四書五經,日日習之,如何不知《禮記》一文?” 禰衡束袖而立:“冠者,達也,至尊也。幾人若習《禮記》,怎連這都不知?” 他所引用的是《禮記問喪》的內容。這也是加冠的一個寓意,意為超出常人,不同尋常。禰衡表示:超出常人的人要加冠以示不同,我之所以戴冠,不是因為我年滿二十歲,而是因為達于眾人,與其他人都不一樣。 聽明白他的潛臺詞,幾個尚算有禮的學子頓時綠了臉。 偏偏禰衡猶覺不夠,繼續接道:“庸者、俗者、欺世盜名者尚且沐猴而冠,衡內不負心,外不負俗,俯仰自得,無愧于天地,如何冠不得?” “庸者”、“俗者”的太學學子:…… 大家都知道,辯論是容易上癮的。尤其是辯才敏捷,思維靈敏的辯手,一旦開口懟人,停都停不下來。 禰衡素來好辨,此刻,就處于一種極度亢奮的戰斗狀態。 “冠,貴也?!睆膹V義上說,加冠面向的是所有成年人。但事實上,冠分冠、冕、弁、幘四種。狹義的冠,是貴族專用。這個年代,只有皇族、貴族、官宦與世家的人能戴冠,平民戴的是“幘”,也就是包頭用的布巾。論理,禰衡眼前的某幾個寒士是沒資格戴“冠”的,更沒資格對他指手畫腳——這就是他想表達的意思,直戳幾人的肺管子,“君非貴,何以冠?” 這句話,把之前那人的質疑換湯不換藥地甩了回去,甩得人臉疼。 “君子不以外物移心,我著木屐,捧冠而戴,賤否?貴否?”——真正的君子從不依靠外表而評定一個人的本質。你們覺得木屐不莊重,很輕賤,可我戴著你們一輩子無法戴上的貴冠,你們說我是比你們卑賤呢,還是比你們尊貴呢? 我穿不穿木屐,戴不戴貴冠,跟你們毛事? “衣冠楚楚,內藏jian邪。此處惡臭難擋,我可不愿再待!” 說罷,他以袖掩鼻,仿佛真的聞到了什么難以形容的臭味,嗒嗒嗒地走開。 被當成排泄物一般臭氣熏天的幾人:…… 崔頌這邊正敷衍應對著或友好或綿里藏針的士子,忽見視線一角有一道黑影匆匆而來。 好似人群中被丟了一顆防爆彈,不少人不由自主地收聲,有些難受地看著氣勢迫人、目下無塵的某人漸漸靠近。 崔頌莫名有種不好的預感,抬眼一看,果真是那年紀小小就已初具狂士標識的禰衡。 而狂士靠過來對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庸夫俗子,有何可談?” 崔頌:…… 崔頌恍惚想起,在網游里,除了有個詞叫仇恨鎖定,還有一個詞叫同隊連鎖。 作者有話要說:崔小頌:……大哥,拒邀拒野隊。你這群T太可怕了!我只是個LV.1的魔法師??! 第13章洛陽文會[3.8] 禰衡的這句話有兩種理解,一是“這些人都是凡夫俗子,你跟他們有什么可談的”;二是“你們這些凡夫俗子,嘰嘰喳喳的在說什么呢”。 不得不說,文言文博大精深,一個字可以掰成好幾種意思,再加上主謂語的省略,鬧出歧義那是分分鐘的事。 崔頌認為禰衡應該是第一種意思。 畢竟以他的觀察,禰衡狂雖狂,性子卻有些孤,看不順眼了或許會嘲你幾句,但要說是主動湊過來只為了地圖炮一下,他大概還沒這么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