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秦之蒼雪龍城_分節閱讀_208
偷襲的人想點燃存放糧草的倉庫,卻沒想到這里根本就沒有,在黑暗中繞了幾圈之后便被一早就盯上他們的士兵一箭射了個透心涼。 為防晚上出現什么變故,營中所有人都沒有入睡,他們再有兩天便能到達九原邊城,如果有埋伏,這兩夜是最好的時機,當然,沒有埋伏更好。 扛著不知道從誰手中拿來的長矛,蒙恬冷笑著看著從各處拖過來的匈奴尸體,扭了扭脖子讓所有人都打起精神。 打頭陣的已經混進來了,外面的肯定在等著軍營混亂,待會兒他們就要“混亂”起來,不打起精神傷到自己人了回去全部受罰。 營中不知道什么地方還藏著人,他們人多,圈的營地也大,有注意不到的地方很正常,等了一會兒不見再有人來,蒙恬將肩上的長矛放下,“將行囊都收拾好,點火?!?/br> 還有精力在他們來的路上設下埋伏,那就意味著九原的情況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兇險,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多花些時間將這些士兵拿下。 營帳之中很快燃起了火光,遠遠望去,大營之中人影攢動,像是在忙著撲救營帳,只是他們已經遠離水源,營中僅剩的那點兒水不足以令火勢減小,一陣風吹過后火光甚至更強烈了。 知道里面的人已經得手,外面緊盯著這兒的士兵情緒大振,一個個拎著長刀大喊著沖進了燃著大火的軍營。 早有準備的黑甲士兵們目露兇光,在他們沖進來之后就拿著武器廝殺了起來,他們雖然是騎兵,但是拿刀廝殺的本事也不比旁人差。 為了避免戰馬受驚,早有一部分人趁著夜色將馬和行囊一起帶到了遠處,如今的大營之中,除了空蕩蕩還在燃燒的營帳,就只剩下欲將來犯之人斬于刀下的黑甲士兵。 似乎是覺得他們匆忙渡河而來準備不多,入夜之后偷襲勝算更大,所以這一波匈奴士兵一共也不過五千人,待放出去查看的斥候們回來,確定了來犯之人的數量,蒙恬狠狠擦了一下嘴角,拎著武器帶著身后一直不曾有動作的士兵朝著外面而去。 既然都朝著大營而來,不包圓了一起打就對不起他們整晚不休息在這里等著這些人。 刀光火光伴隨著參慘叫持續了整夜,偷襲的士兵們在沖進來之后就察覺到了不對勁,等著他們的秦兵不像是慌張集合,更像是一早就在這兒等著他們。 發現了不對勁,反應極快的匈奴士兵就要撤退,但是一回頭,退路已經被堵上了,殺神一般的黑甲士兵堵在他們來時的路上,閃著寒光的箭尖正對著他們。 即便知道營中還有其他秦兵,這些箭不會射過來,匈奴士兵還是心中一涼,對視了幾眼之后便怒吼著繼續廝殺。 再英勇的軍隊之中也會有怯懦的小人,不是所有人都不怕死,不等天亮,蒙恬身邊便捆了許多試圖逃跑又被抓回來的匈奴士兵。 看著一片狼藉的大營,蒙恬將揮了揮手留下一部分人收拾殘局,然后帶人和另一部分士兵會和。 經過一個冬天的鏖戰,匈奴還有戰斗力的士兵已經不多了,留下那么多人埋伏在這里,攻城的定然不會拼盡全力。 經過一天的修整,清點了傷亡之后,蒙恬只帶上一半的人馬繼續疾行前往九原,剩下的人都緩下來等著王賁或者李牧的大軍過來。 俘虜了那么多匈奴士兵,從他們口中掏出點消息并不是太難,匈奴各個部落之間本就不算太平,只有大舉入侵中原的時候他們才會真心合作,一旦沒了共同目標,他們也是自相殘殺。 大小部落之間的互相吞并并不少見,背叛在匈奴之中很常見,就算一起拼殺的時候再不要命,離開了戰場,他們也能不眨眼捅對方刀子。 從李牧將軍那兒學了不少小手段,蒙恬沒費多大勁兒便將想要的消息套了出來,至于已經沒有用處的匈奴人,捆了之后接著扔回后方和馬待在一起,殺不殺等大軍匯合之后再說。 北地戰事正酣,糧草源源不斷押送過來,駐守在南陽一帶盯著楚國的蒙武也很快有了動作。 秦王接下了楚王的求和書,收下青陽以西的土地暫不出兵,原本守在平輿外長城的秦軍也退了一半,擺了十足的誠意在楚王面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秦軍剛剛褪去,郢都的昌平君便自立為楚王,試圖率兵攻向楚國腹地,殺掉弒君的負芻以正楚國之風。 昌平君對楚國之事了解甚少,只是他的身份在這兒擺著,就算他一直待在秦國,那也是楚王長子,想要回國繼承王位理所當然,項氏一族扶持他也師出有門。 跟在昌平君身邊的長安君什么事情都沒來得及做,好像就一眨眼的功夫,對他毫無防備的昌平君立場就變了,在成蟜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郢都內的秦國官員便全部撤離到了旁邊郡縣。 等候已久的李信和秦炳將官員們安排好,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接將昌平君還有他身邊的一眾楚人趕出了郢都。 這兒雖然是楚國舊都,但是現在已經是秦國的土地了,楚王和秦國相邦的身份只能二選一,既然要當楚王,就不適合再留在秦國的城池之中了。 昌平君早知道會有一番波折,但是沒想到竟然會是這樣,沒有追殺沒有問罪,反而直接將他趕......送出了郢都? 生怕這是李信等人心血來潮的決定,未免秦王得知消息便會出兵將他們攔住,昌平君二話不說,見了項氏一族的人后便頭也不回去了楚國。 帶著撤回去的兵馬回了咸陽的燕執聽到這個消息,再一次覺得讓李信去對付楚國是個好主意。 楚人能搞事兒,他比楚人還能搞事兒,一害降一害,簡直再適合不過了。 昌平君以為那是李信被激怒所以才干出來的傻事兒,殊不知,讓他回到楚國才是李信真正的目的。 如果楚國只有一個王,昌平君自然不會如此輕易回到楚國,但是現在不一樣,楚王負芻還沒有死,一國之內忽然出現兩個王,還都是考烈王之子,待這二人起了沖突,國人該向著誰? 兩王相爭,氏族站隊,本就千瘡百孔的楚國再經過這一場混亂還能留下多少兵馬與秦軍對抗,他們不過是多等上些時日,便能輕而易舉拿下楚國,豈不比正面對上急紅了眼同仇敵愾的楚國軍民好了太多? 以讓步的姿態退兵回到咸陽,燕執算了算時間,發現如果繼續如今的形勢,大秦一統天下或許用不了十年之久。 嬴政在更年輕的時候加冕為皇,會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天下百姓身上,這么一來,大秦怎么會有二世而亡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