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秦之蒼雪龍城_分節閱讀_170
【看作者有話說?。?!】 作者有話說: 嬴政對諸子百家皆有涉獵,經史子集在他看來雖然迂腐,但是想要為王卻不能一無所知,為王者,文可安邦,武可定國,如此才能稱為王。 之前一直對韓非不遠不近,他雖然想用這人,但也不是除了這人就不行,李斯和他師兄弟二人觀念相近,雖然文章寫的差了點兒,但是真正用起來,還是李斯更得他心。 韓非的口吃,注定他無法在朝堂上走太遠,但是這些治國的法子,還是他們師兄弟一起更為有用。 李斯和韓非二人,看上去無法共處,但是只要處理得當,比之獨用一人對秦國更加有力,是兩敗俱傷還是愈戰愈強,只看他如何去用。 這就是為王! ———————————————————————————————————————— 【1】【2】【3】:取自《莊子雜篇說劍》,引用的字數有點多,在作話里補回來,mua~比心心~ 第79章 大梁城無天險可守,但是東接齊魯,南控江淮,西臨嵩岳,北據燕趙,位置極為特殊。 同時,因為大梁一帶地勢平坦,諸侯四通輻輳,魏惠王遷都之后短短十幾年,便將大梁發展成中原最為繁華的城邑之一。 魏國居于富庶的河東地區,魏文侯時李悝變法吳起領兵使國內實力大增,在戰國初年就首先成為最強盛的國家。 魏武侯時,變法初有成效的魏國開始將目標放在南方的楚國身上,大敗楚軍于儀邑、榆關,而后未曾停歇接連占下了黃河以南的廣闊土地。 魏武卒的威名,七國皆驚。 只是好景不長,到魏惠王繼位時,魏國的已經不復以前的強大了,桂陵馬陵兩次慘敗,孫臏計殺龐涓,魏太子被俘,更有商鞅趁此機會親自率兵一直打到魏國都城安邑,迫使魏國與秦國講和,自那之后,魏國便徹底弱了下來。 為了避開強秦的鋒芒,維持先王在時魏國的霸主地位,更為了便于統治中原地區,因此,魏惠王把都城從安邑遷到了大梁,魏國被稱為梁國便是由此開始。 安邑在魏國西部,與其他幾國距離太遠,只有經過上黨才能過去,而上黨一帶崎嶇多山,來往非常不便。 當時的上黨屬于魏國,如果安邑出什么亂子,韓趙兩國很容易就能占據上黨將魏國分成東西兩半,然后使安邑陷入四面包圍,怎么看都不是都城應該擁有的位置。 而大梁水道縱橫,船只可以駛入韓、楚、衛、齊、魯、宋等許多國家,所以,魏惠王遷都之后便開始不停的修路,陸路水路一把抓,讓大梁在原本富庶的基礎上一躍成為富甲中原的大城池。 燕執和蒙恬站在高地,看著毫無防備的繁華大梁城,再看看四周四通八達的水系,臉上的笑意越來越濃。 若他沒有記錯,王賁帶兵攻打大梁時,是引鴻溝之水淹灌大梁城,大梁被水泡三月,城中無糧可吃,已經為魏王的太子假被迫投降。 從而,大梁城毀,魏國滅亡。 引水灌城,雖然是個好方法,但是對城池的傷害太大,大梁城墻極厚,城墻之上跑馬絲毫不夸張,水淹三個月才能將城墻泡壞,實在不適合他們如今的情況。 王賁攻魏是準備許久才發兵,他們是從趙國回來繞路果然順便取大梁,身后那十幾萬秦兵,真要在這里耗上那么長時間是肯定不行的。 說是順便,那就真的只是順手而為,在燕執的記憶中,魏國并沒有攻打韓國,也不曾將國內兵力都分出去。 現在魏國大半兵馬都在韓國,昔有孫臏圍魏救趙,他們如今同樣圍了大梁,但是卻不是為了救韓國。 趁韓國讓魏國兵力無暇回顧,他們加把勁,直接將大梁拿下,而后再和南陽的兵馬一同將遠在韓國的魏兵合圍,如此甚好。 十幾萬大軍將大梁城圍的密不透風,在圍城之前,他們已經派了許多細作進入大梁。 秦國征戰,向來都是細作先行,先將對面的水攪渾,然后再動兵。 如果他們運氣夠好,甚至不用真正交戰,對方變會主動歸降。 對接下來的事情絲毫不擔心,蒙恬活動了一下筋骨,看著不遠處城門緊閉的大梁側身說道,“魏王時日無多,你說若他知道如今我秦軍兵陳大梁城外,還能撐過今晚嗎?” 骨節分明的手覆蓋在盾牌之上,燕執挑了挑眉,“不管魏王還能撐幾日,我們只等三日?!?/br> 三天時間,足以讓他找出來城墻上防備最弱的地方,水淹會毀掉整座城,但是只打開一個缺口,這點損失就不算是損失了,一座城池最明顯的缺口,無疑就是城門了。 已經知道燕執打的什么主意,蒙恬搖了搖頭,卻也沒有反對,“你是真敢想......” 就算已經知道燕執的打算,蒙恬也還是佩服這人的藝高人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