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秦之蒼雪龍城_分節閱讀_122
李斯的腳步頓了一下,然后快步離開準備去找尉繚。 只要尉繚兄那兒沒有問題,接下來就能放開手腳辦這些事情了。 至于韓國,只能說自作自受。 忽然想起了什么,李斯糾結了一下,最終還是轉身又走了回去。 師兄弟一場,總不能看著他一直做無用功。 看李斯去而復返,嬴政挑了挑眉,低聲又對趙高說了些什么,然后讓人將殿中收拾干凈,自己走到外面的院子里。 “還有事情?” 兩手相疊深深行了一禮,李斯面容沉肅,張了張口還是開口問道,“王上可是要準備發兵攻韓?” “為何不發兵?”負手而立站在臺階下,嬴政抬眼看著深遠的天空,“韓國無人,如今我秦國兵多將廣,拿下韓國不過須臾之間?!?/br> 當然知道如今的秦國有多強大,李斯微微抬頭,“王上可知韓非?” “《孤憤》、《五蠹》之書,寡人已經看過,韓非此人大才,可惜不在我秦國?!睂τ陧n非此人,嬴政的確很想將人招攬過來。 自商君變法以來,秦國幾代君主皆重視法度,他也一樣,治國唯有法制,韓非的想法甚合他意。 “師兄文章出眾,斯望塵莫及?!闭\心嘆了一句,李斯抬眼看著他們家王上,“若師兄來秦,王上可能網開一面,讓他居于朝堂?” 師兄雖和他一同求學,但卻博采眾長,能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會貫通,兼而將其歸本于黃老之說,若不是天生殘缺言語有礙,七國之中便再找不出這等人才。 老師認為人性本惡,師兄認為人的本性是“惡勞而好逸”,所以要以法來約束民眾,施刑于民,才可“禁jian于未萌”。 以他的看法,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 但同時也要減輕百姓的的徭役和賦稅的,嚴重的徭役和賦稅只會讓臣下強大起來而不利于君王統治,一切都要有個度。 諸子百家,各家皆有不同的思想,前些年墨子與儒家頗有沖突,援引比文王、周公更古老的夏禹。 而孟子為能凌駕墨家之上,往往援引堯舜,因為他們是傳說中比夏禹更早的圣王。 最后,道家為勝過儒家和墨家,又請出伏羲、神農,據說他們比堯舜還要早幾百年。 然而,主張不是誰更古老就更有用處,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一切都在變化,不管是儒家還是墨家,都是些守株待兔自欺欺人之輩罷了。 他們對此嗤之以鼻,都認為以法治理才能使國家更為強盛,但是細細看來,卻還是有些不同。 他李斯自持才能,對于韓非這個師兄也一直存著能在哪方面壓他一頭的想法,他來秦國這么多年,顯然已經實現了當初的想法。 出師之后,他們選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秦國乃七國最強,想要實現抱負,他自然不會放過這里,而韓非卻回到了羸弱的韓國。 有些事情不是努力便能得到回報的,韓非的確有才,但是韓國積貧積弱多年,韓王又對他的話置若罔聞,他也多次上書,希望能改變韓國治國不務法制、養非所用、用非所養的情況,只可惜韓王一直不用。 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主張一直得不到采用,韓非無法,便只得退而著書。 想到這里,李斯又覺得有些可笑,他初來秦國時艱難度日,而師兄在韓國郁郁無為,卻被遠方的秦王求之不得。 《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 這些都是在回到韓國之后寫出來的,連秦王都有所耳聞,韓王還依舊將他晾在一邊兒,足以見得韓國依舊無藥可救,何必繼續留在一個必亡的國家。 如今韓王派鄭國疲秦之計暴露,秦軍即將前往韓國,身為韓國貴族,他韓非總不會傻到誓要和韓國共存亡。 他們一同求學那么多年,對彼此的想法不能再了解,能寫出那些東西,韓非不是蠢人。 李斯舉薦過不少人,但是韓非和其他人不同,嬴政勾了勾唇角,“李斯,你和韓非師出同門,就不怕他來了以后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 “當然怕?!睂@個問題供認不諱,李斯點了點頭,然后緊接著說道,“李斯雖然不才,自認對王上還是有些用處的?!?/br> 說到這里,李斯忽然笑了一下,“王上可能不知,師兄生來便有口吃一疾,在朝堂之上,李斯尚且還有一爭之地?!?/br> 他們師兄弟之間的爭斗不是一天兩天了,如今只是換了個地方而已,若是韓非來到秦國,那就看看,是他的法能行,還是自己的法能行。 口齒伶俐的李斯自信的揚起嘴角,“若是王上以貌取人,李斯勝算更大?!?/br> “......” 上下打量了一番一身儒士風范淡然一笑的確還算看得過去李斯,嬴政按了按眼角,好一會兒才找回自己的聲音,“此事寡人自有打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