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的誕生[美娛]_分節閱讀_500
書迷正在閱讀:非正常召喚[全息]、[綜英美]今天可以退休了嗎、亡國美人(NP SM)、非妳莫屬、快穿之打臉計劃、快穿之炮灰反攻戰、一不小心就成了白月光、女配逆襲系統[快穿]、男神他帥裂蒼穹[快穿]、誰寵我就跟誰天下第一好(快穿)
米爾克置之一笑:“不,我只是個普通而又有了點年紀的人?!?/br> “那你害怕警察?” “我只是慎重而已。這兒我認識很多人,如果被人發現,我的工作就保不住了?!?/br> “噢,你屬于“秘而不宣”的那類人?!彼箍铺貙徱曋谞柨说难劬Γ骸拔矣X得你需要換換狀態,認識些新朋友?!?/br> 攝像機給了威廉一個特寫,臉頰微微的抽動,短暫的思考與猶豫,眼神透出釋然與決心,眉間長期縈繞的懦弱與膽怯被慢慢掃空。 眼神演技是最能判斷演員天賦與經驗的演技種類,有些演員被評價“演什么都一個模樣”,就是因為他們鏡頭前的眼神是自己的眼神,而不是角色的眼神。 外形動作到位只能稱得上是合格的演員,眼神臺詞能與角色共情就已經是好演員了,而如果兩者能無時無刻融合在一起,例如威廉同時無意識展現的,有點GAY的摳著手指的動作,一個鮮活的同性戀形象躍然而生,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都屏住呼吸,以為自己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米爾克。 “我需要改變?!泵谞柨擞每隙ǖ恼Z氣,說給自己,也說給斯科特聽。 年輕的情人笑著湊過來,在米爾克的嘴角留下一個輕吻。 已經下定決心的米爾克沒有像以往在公共場合那樣躲避,他盡量自然的接受了男友的親密,但是冰激凌車店主隨即投來的異樣目光還是刺痛了他,米爾克用半真半假,不太確定的語氣說:“我們為什么不一塊私奔呢?” 斯科特只問了一句:“去哪兒?” …… “CUT!” “威爾,詹姆斯,你們演的非常好?!彼蛊柌衤氏日酒饋砉恼?,然后是其他人,“這一幕結束了,大家可以去休息了?!?/br> 大多數的工作人員都歡呼一聲,或幫忙收拾道具或找地方休息去了,但不遠處的人群里氣氛仍然很熱烈,交談甚至比之前更加活躍了——這些充當游行人員的人其實不是劇組雇來的臨時演員,而是同性戀權益組織的成員,變裝皇后們也是真的,有的甚至清晨才從夜場表演回來,家都沒回,直接穿著夸張的服飾就趕來參加拍攝了。 詹姆斯·弗蘭科似乎對變裝皇后的工作很感興趣,被這些群眾演員用熱情的視線看了幾眼后,就走過去聊天了,也毫不意外的收獲了一堆興奮的尖叫。威廉則是拿了瓶水,一邊喝著一邊坐到監視器旁,和斯皮爾伯格一起看剛剛的鏡頭拍的怎么樣。 “舊金山市政府已經同意開放卡斯特羅大街,卡斯特羅的社區管理委員會也很歡迎我們,甚至幫助說服了幾個六十年代起就經營著的商店開放拍攝,還會查看社區檔案,將一些店鋪的外觀改建的更有七十年代風情?!彼蛊柌窈屯徽勚?,并且看了一眼不遠處的詹姆斯·弗蘭科,對方都快被人群淹沒了。 威廉順著斯皮爾伯格的視線也看了看,笑道:“我們唯一的問題是,希望那里的居民不要太熱情?!?/br> 這很難說,因為根據前兩年的調查統計,卡斯特羅大街有三萬余名固定居民,其中同性戀的比例占到了41%,遠超美國官方公布的同性戀人口約6%的占比,甚至也大大超過舊金山市其他街區15%的平均水平,堪稱全美之最。 卡斯特羅大街之所以成為全美乃至全球規模最大的同性戀社區,也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二戰期間,美國嚴禁同性戀參軍,軍人一旦被發現或被懷疑是同性戀就會被開除軍籍,強迫復員,而當時這些軍人們復員返鄉的中轉站就在舊金山。被迫退伍的軍人們不敢回家,加上舊金山當時已經發展成為大城市,就業機會很多,這些人就留了下來,其中多數人被安頓在卡斯特羅大街附近,漸漸也傳出了“舊金山同性戀很多”的名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同性戀者的到來,后來又有米爾克參政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最終將卡斯特羅打造成了全美同性戀者的天堂。 可以說卡斯特羅大街與哈維·米爾克是有很深的淵源的,對于劇組的拍攝請求,當地居民幾乎是全票通過了。 監視器上,將剛剛拍攝的鏡頭回看了一遍,斯皮爾伯格感到非常滿意?!澳阌X得怎么樣?”他問威廉。 “我不知道哪個鏡頭更好,但如果你要再來幾遍,我也是可以的?!蓖娌桓纳卣f:“拍第十幾遍、二十幾遍的時候,我都快吐了,但到了第五十遍、六十遍,每次反倒都能有新的感受?!?/br> 剛才這一幕,其實他們已經連續拍了三天,攝像機存儲了大概幾十個一模一樣的鏡頭資料,最終選擇用哪個要到后期剪輯的時候才知道,每一個鏡頭因為細節的不同,傳遞出的鏡頭語言還是會有些許差別。 斯皮爾伯格沒有要求再拍,這一幕的鏡頭數量已經夠多了,不過聽到威廉的話,他還是大笑道:“記住你的話。等到了舊金山,我還是會按同樣標準要求你的?!?/br> “我知道?!蓖话雵@氣一半慶幸地說:“謝天謝地,改了兩遍劇本,我的臺詞量已經比以前少很多了?!?/br> 《米爾克》的故事主線是哈維·米爾克的從政之路,這是導演、制片和編劇一致公認的,不過對于影片的敘事結構,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和兩名編劇也有過分歧,《米爾克》的劇本更是前后大改過三次。 在第一版劇本里,哈維·米爾克出場就是四十歲,與男友斯科特·史密斯邂逅后,兩人從紐約搬家前往舊金山,沒多久后米爾克就萌生了從政的念頭,然后編劇幾乎將全部重點都放在了米爾克的政治生涯上面,劇本里充斥著大段大段的演講與辯論,競選過程事無巨細,米爾克被塑造成了一個雄辯家和演說家。 在斯皮爾伯格指出這樣的米爾克缺少人類情感,更像一臺政治機器后,編劇拉里·克萊默和達斯汀·布萊克修改出了第二版的劇本,這一版里展現出了米爾克的個人魅力與更多的私生活細節,包括斯科特對米爾克的一見鐘情——看過威廉的定狀造型后,眾人表示這完全說得過去——甚至還給他安排了個神經敏感的第二男友,因為米爾克忙于工作、疏于關心而上吊自殺。 這回輪到威廉覺得太過了。憑心而論,或許編劇是想突出米爾克為事業犧牲了愛情,或是遭遇男友離世的重大打擊后仍然堅定向前的偉大,也可能想暗示一些人無完人的道理,但是放在劇本整體營造的氛圍中,這段情節卻不僅生硬,還很突兀,而且根本目的還是在為后面的政治劇情服務。 經過一番爭論后,兩名編劇再次對劇本進行了大篇幅的修改,感謝他們的才華橫溢和靈感永不枯竭,最終版本的劇本獲得了所有人的一致認可——在這個最終版本里,將會在開場時用一些膠片風格的影像閃回鏡頭,加入幾個米爾克青年時期的片段,對他日后的性格和經歷進行鋪墊。 這很重要,因為之前的劇本里故事是從米爾克搬去舊金山后展開的,編劇根本沒有提及他去舊金山之前的生活,而那有差不多四十年。少了如此長的一段時光,使很多只是讀了劇本,沒有額外做功課的演員——比如說《米爾克》劇組的絕大部分演員——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哈維·米爾克是怎么從一個一事無成、性格有些軟弱的中年商人,突然變成了前途無量的明星政客的?難道中間都沒點過渡嗎? 就像在《飛行家》里,如果沒有霍華德·休斯小時候母親為他洗澡并叮囑他小心病菌感染的鏡頭,要怎么理解他長大后近乎自虐的潔癖和強迫癥? 事實上,米爾克的口才和演講能力一流,是因為他畢業于公立名校,在海軍服過役,退役后在華爾街當股票分析師,還在百老匯做過制片人,有一大堆前衛的戲劇工作者朋友,受過鍛煉和熏陶。他能成為全美同性戀者的旗幟,是因為他本身就具有反抗精神,經常參加反戰游行,還在抗議中燒毀過美洲銀行的信用卡(美洲銀行背后的加利福尼亞財團同時也代表著南方的軍火工業集團)。 而且米爾克曾經躲在柜子里二十多年,他嘗過壓抑自己的苦,清楚的明白一味的隱藏妥協,然后等待這個社會哪一天能大發慈悲的正常對待他們是走不通的一條路,只有反抗和斗爭才能換來真正的平權。 這就像是那個“我們是誰?我們來自哪里?”的哲學問題,解釋清楚了這個問題,哈維·米爾克就真正的從歷史中鮮活的走了出來。 …… 劇組里,結束米爾克決心參與競選前的戲份后,威廉也摘掉了那頭嬉皮士一樣的假發,不過,這并不代表他的頭發就獲得自由了,鑒于哈維·米爾克擁有猶太人典型的深色、微卷的頭發,還有一個頗高的發際線,威廉不僅要把頭發染成深棕色,還要燙成微微的自然卷,并且將前額兩側的發絲根部染成淺色,制造出額頭兩邊發際線后退的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