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的誕生[美娛]_分節閱讀_148
書迷正在閱讀:非正常召喚[全息]、[綜英美]今天可以退休了嗎、亡國美人(NP SM)、非妳莫屬、快穿之打臉計劃、快穿之炮灰反攻戰、一不小心就成了白月光、女配逆襲系統[快穿]、男神他帥裂蒼穹[快穿]、誰寵我就跟誰天下第一好(快穿)
比如雖然同為《紐約時報》影評人,曼諾拉·達吉斯就在自己的專欄里說:“水準很一般的恐怖片,如果背景沒有設定在校園里,如果沒有受害人一聲接一聲的尖叫,會讓人忍不住中途退場。最值得批評的是,殺手在影片前半部分聰明的不像話,神出鬼沒想殺誰就殺誰,而女主角席妮和她的朋友們則智商急需充值,但到了結尾,兩個殺手笨笨的開始自殘,女主角突然變得非常聰明反敗為勝——簡直像是為了結局而結局?!?/br> 《巴爾的摩太陽報》影評人也說:“像偵探破案劇多過像恐怖電影,全片都在搞懸疑試圖讓所有人陷入到誰都像兇手、但兇手誰都不是的怪局里,沖著血腥和尖叫走進影院的觀眾大概會失望?!?/br> 《芝加哥論壇報》影評人說:“致敬七八十年代恐怖電影的片段太多,為了出人意料而設置的僵硬驚嚇橋段太多,比如結尾處角色們的不斷‘詐尸’,嚴重損害了恐怖的韻味,除了德魯的尖叫和威廉的眼神外,很難尋找到其他亮點?!?/br> 首映周過后,《驚聲尖叫》在IDMB上的評分是8.2,一周后評分人數暴增,各式各樣的分數的評論涌現,分數來回波動,整體評分最后穩定在7.9左右,甚至都沒上8,似乎并不算是一部特別出色的影片? 不過要說《驚聲尖叫》的普遍口碑,倒真的是有一些專業影評人和普通影迷都認為特別出彩的東西,那就是在電影里用不長的出鏡時間,卻貢獻了特別出彩表演的兩名演員,巴魯·德里摩爾和威廉·布蘭德利。 “德魯的十分鐘客串是全片精華,金發的她太美了,差點以為德魯就是女主角!” “從電影院回家后想想覺得故事也沒什么,但在電影院里看的時候還是有種目不暇接的感覺的,因為時時刻刻都在擔心面具殺手的突然出現,導演節奏安排的也非常緊湊,襲擊一起連著一起,特別是德魯和威廉的表演,太酷了!前者讓人在片頭就精神一震,后者是我堅持到最后一分鐘的動力!” “德魯的客串,結尾的雙殺手真相和殺手精神病患者一樣的變態都給人留下很深印象?!?/br> “威廉飾演的比利有一種黑暗陰郁的美,神經質的表演方式有點神似約翰尼·德普,但要瘋狂的多?!?/br> “墨綠眼眸攝人心魄!比利一出場就被秒殺!PS:只針對演員不針對角色?!?/br> 當看到無論是如羅杰·埃伯特這類專業影評人的影評,還是觀影過后回家上網在IDMB等網站論壇留言打分的影迷,都大頻率的提及威廉·布蘭德利這個名字的時候,很多好萊塢業內人士敏銳的察覺到自己之前似乎一直在忽略很重要的東西? 而在第二天《好萊塢報道》新刊登出的一篇街頭隨機采訪,則瞬間點亮了這些業內人士心中的小燈泡: “為什么選擇看《驚聲尖叫》而不是《甜心先生》?”當記者隨機采訪到周末影院門口正在排隊買票的兩位上班族打扮的女士時,其中一名女士說:“湯姆·克魯斯是很帥,但年中《碟中諜》上映的時候我們已經連著看了兩遍,對他的臉蛋已經有點看膩了,演技聽說也沒什么突破,威廉·布蘭德利也一樣帥啊,而且我朋友說他在影片里超嚇人也超迷人的,圣誕節來電影院享受一下尖叫的快感似乎還挺有趣,為什么不呢?” 雖然這一篇街頭影院隨即調查采訪,只是以豆腐塊大小的版面出現在了《好萊塢報道》的本周票房調查之類的版面上,很小很不起眼,但是《好萊塢報道》畢竟是和《綜藝》并稱為美國娛樂業兩大期刊的刊物,在好萊塢幾乎是人手一本,所以也有相當多的有心人注意到這篇新聞,雖然新聞又小又豆腐塊,但在這些人心中掀起的波浪卻是巨大的,嗅覺靈敏的人,立刻從這短短的文字里捕捉到了更多的信息: 威廉·布蘭德利和湯姆·克魯斯的影迷圈子有部分是重合的?不,或者說,威廉·布蘭德利撬走了一部分原屬于湯姆·克魯斯的票房?! 或許直接這么下定義是有點危言聳聽了,但這么想的人,也不是完全沒有自己道理的:影迷有很多種類型,老年的中年的青少年的,高知型非高知型,中產以上階級的中產以下階級的。針對性觀影群體如果想能分的很細很細,但大體來說,影迷一般可以概括為兩種類型:較為理智的、較為狂熱的。Cult電影、燒腦片、藝術片容易催生出前者,耍帥電影、浪漫愛情電影、個人英雄主義電影容易催生出后者。 雖然湯姆·克魯斯是靠臉走紅的,但其實他的影迷卻以工作有收入有社會經驗的上班族居多,狂熱的家庭主婦或青少年們只在其中占據了很少的比例,歸根究底,是因為湯姆·克魯斯的選片口味并不是那么的淺薄大眾化,《金錢本色》、《雨人》、《生于七月四日》根本就是為討好奧斯卡評委而接的,《夜訪吸血鬼》的劍走偏鋒也印證了阿湯哥迫切想要自己演技突破的心理,而哪怕是讓湯姆·克魯斯一炮而紅的《壯志凌云》,也不是單純的耍帥片,這部電影雖然被影評人笑稱是美國海軍的征兵廣告,但藝術性商業度哪個都不缺。 就算86年湯姆·克魯斯曾經憑借《壯志凌云》吸收到一大批青少年粉,十年過去,那批青少年迷弟迷妹也早就長成社會中堅力量了,湯姆·克魯斯的影迷大部分屬于有收入一族,這也是他能成為票房保證的最大原因——95年曾經有一本刊物做過調查,其中就這樣寫道過:“有穩定收入、工作生活都不錯的上班族女性尤其偏愛湯姆·克魯斯,雖然她們并不會在首映禮上狂熱的吶喊克魯斯的名字,也不會在互聯網上瘋狂宣泄自己的喜愛之情,但她們卻一直都是貢獻影片票房的中堅力量。倒是在一向注重明星名聲口碑家庭主婦群體中,因為近年來有關婚姻破碎的緋聞太多,湯姆·克魯斯的受歡迎度正在逐年下滑?!?/br> 哪怕是在全民娛樂酷愛電影的美國,也不是每個上班族在每個周末都會進電影院看電影的,同樣很少有上班族一周連續進電影院兩次——比起看電影這種休閑方式,上班族們遇到周末顯然更喜歡的是派對酒吧——也就是說,當一周有兩部電影同時上映,他們選擇了這一部,很可能就不會再去看另一部了。 現在,《甜心先生》的觀影群體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周末選擇進入影院觀看《驚聲尖叫》,是威廉·布蘭德利搶走了原屬于湯姆·克魯斯的影迷嗎? 不,好萊塢的業內人士們一下子還沒想到過這么遠,畢竟威廉現在無論名氣地位和阿湯哥都差的有點遠,根本不在一個咖位上,哪怕是湯姆·克魯斯自己,恐怕都不會認為威廉有資格對他發起挑戰,他們想的是更加實際的問題,那就是—— 那些對喜愛演員有固定口味的偏好(比如臉帥臉帥還有臉帥),同時購買力強大,但又已經對湯姆·克魯斯粉轉路人或者粉轉黑的影迷,或許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流向了威廉·布蘭德利這只剛起飛沒多久的小雄鷹? 第76章輿論大爆炸上 論長相? 威廉·布蘭德利雖不能說是好萊塢最帥的男星,但他絕對是帥的最具個人特色的一個,特別是那雙墨綠色的眼睛,沒有一絲雜色猶如上好的寶石,還是傳世年代久遠色澤深邃而不是淺薄的那種,帥的有辨識度還氣質上佳,用詹姆斯·卡梅隆的話說:“鏡頭偏愛這雙眼睛,只是輕瞥過的一個眼神都像是擁有許多故事,威爾是天生就要當電影明星的?!?/br> 何況身高足有六英尺一英寸(約185cm),既沒有因太高而把周圍人全襯托的渺小、和好萊塢一半的女演員都無法搭戲,也沒有因太矮而容易遭到小報記者嘲諷(湯姆·克魯斯被嘲諷多了的后遺癥就是整天帶著比自己高出許多的老婆招搖過市),可以說是好萊塢的最佳身高,從身高五英尺二英寸(約157cm)的瑞茜·威瑟斯彭,再到五英尺四英寸的黛米·摩爾(約164cm)、身高五英尺八英寸的凱特·布蘭切特(約173cm),最后到身高五英尺十英寸的(約178)的茱莉亞·羅伯茨和妮可·基德曼,通通都能搭配——絕對不用像《卡薩布蘭卡》里身高五英尺八英寸(約174cm)的亨弗萊·鮑嘉一樣,為了和身高六英尺(約183cm)的英格麗·褒曼對戲,而不得不站在盒子上、坐在墊子上。 論票房號召力? 湯姆·克魯斯共有五部北美票房過億的電影,分別是1986年的《壯志凌云》、1988年的《雨人》、1992年的《義海雄風》、1994年的《夜訪吸血鬼》和1996年的《碟中諜》,或者說是六部也可以,因為《甜心先生》公映三周票房超過6000萬美元,可以預見票房也肯定會過億。 達成票房六部過億的目標,湯姆·克魯斯花了多少年呢?從1981年在人生第一部電影《無盡的愛》里出演一閃而過的小配角開始,到現在阿湯哥一共出演了十九部電影,而1962年出生的湯姆·克魯斯如今也有35歲了。 而威廉·布蘭德利呢?《理智與情感》全球票房一億五千七百萬、《羅密歐與朱麗葉現代版》全球票房一億四千七百萬美元,《驚聲尖叫》按目前的口碑和上映院線上座率來看,北美破億也只是時間問題,加上雖然未上映但是“詹姆斯·卡梅隆出品票房再爆冷都必定過億”的《泰坦尼克號》,這位剛滿二十周歲的年輕演員也將有四部過億票房的電影了! 雖然不能將這幾部電影的大賣全部歸功于威廉,但根據這幾部電影上映后的話題討論重心和熱點來看,威廉·布蘭德利也在中間起了不小的作用。 而且也已經有明確的數據指出,威廉的影迷大多是白領上班族和大學生,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家庭主婦和青少年群體,這些要么是現在社會的中堅力量,要么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購買能力非常強大。能夠預知的是,除非發生了什么影迷集體脫粉的大事件,否則威廉·布蘭德利的新電影上映,票房總不會太差。 或許有人會質疑:九十年代相較于八十年代而言,本來就是好萊塢電影飛速發展的一年,歐洲電影逐漸勢弱、好萊塢電影全球影響力越來越大、院線的不斷擴張、電影技術的不斷革新不僅催生出了更多電影題材還培養了越來越多的觀眾習慣在周末走進電影院,加上物價膨脹等其他因素,票房破億的影片本來就是在逐年增多,票房紀錄也在逐漸被刷新,威廉·布蘭德利難道不是因為趕上了個好時代,所以才會有如此出色的發展嗎? 但這些質疑的人沒有看到的是,在好萊塢如今的20代年輕演員里,有幾個新人像威廉·布蘭德利這樣兩年主演了三部電影,參與拍攝了一部投資成本兩億美元的巨制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四部電影即將票房過億的(前途未卜的《千鈞一發》并未算在內),電影生涯一直在“大制作”或“高票房”里打轉的? 或者換個問法——當今好萊塢的活躍男演員中,有幾個人在20歲的時候,能夠在作品、票房、人氣、獎項等方面比威廉·布蘭德利表現的更優異的?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當然算一個,但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5歲起就開始當演員拍廣告,16歲就參與了全美熱播的情景喜劇《成長的煩惱》的拍攝,20歲不到就拍了一大堆的電影電視還有廣告??死锼沟侔病へ悹栆菜阋粋€,不過克里斯蒂安·貝爾也是憑借13歲時主演了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太陽帝國》一炮而紅,也算的上是童星并且處女作加分太多——這兩人都是童星出身,和半路入行的威廉沒什么比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