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書迷正在閱讀:只有我能做jiejie的男朋友(姐弟骨科)、滿級綠茶穿成炮灰女配(快穿高H)、但丁密碼、艷鬼翠兒np、跟我打炮的大jiba老男人是我舅舅、雙生:暗世之瞳、余生念你渡光陰、愛你三十四年、任性小妞戀上你、毒醫鬼妃:狼性王爺寵妻日常
柳五兒還記得似乎就在這件事發生之后不久,襲人的身份就隱隱上了一個臺階,在寶玉還未娶親的時候,就是他身邊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了。雖然這一世金釧兒沒有因為自己的不小心而被攆出賈府、甚至投井自盡,但是她可不認為這意味著金釧兒有可能截了襲人的胡,爬到那個位置上去。 既如此,那她就只需要別讓金釧兒鉆了牛角尖、越陷越深也就是了。 作者有話要說: 謝謝大家,么么噠~~ 第39章 玉釧兒(5) 兵荒馬亂了一下午,快到晚飯的時候, 賈母和王夫人才讓人抬著寶玉回了怡紅院, 王夫人又跟著進去探望了一回, 才帶著丫鬟們回了自己院子里。只是終究放心不下,不到一個時辰的功夫就輪番叫丫鬟們去探了三、四次, 最后索性讓人把襲人叫了過來,詢問寶玉可醒了,有沒有吃什么, 現在誰守在一旁服侍 襲人似乎心里也正存著事, 趁著周圍人少, 就跪在王夫人面前,掏心掏肺地說了一番話, 柳五兒等丫鬟站在堂屋里只隱約能看見一點里間內的情形, 沒有王夫人的吩咐, 她們也不敢驟然闖進去, 除了正在屋里伺候的彩云之外,竟沒有人知道襲人和王夫人到底說了什么, 只說得王夫人兩眼含淚, 感動到了十二萬分。 又過了一會兒, 襲人才擦干了眼淚,手里拿著兩瓶子香露去了。雖然面色如常,但是眼中盈著的喜氣卻瞞不住別人。 金釧兒起先還沒覺得什么, 到幾個丫鬟下去吃飯的時候,彩云像是閑談似的跟她們說起了剛剛的事, 襲人勸的確實也都是好話,又剛好說到了太太的心坎里,我看太太的意思,是從心眼里看重了襲人,還說就把寶玉交給她了依我看,也是襲人的造化了,正巧趕在這個時機上。 她一面說,一面拿眼尾掃著金釧兒,柳五兒也去看jiejie,只見金釧兒默默低頭吃飯不說話,臉色卻很陰沉。 當著彩云和彩霞的面,金釧兒自然不會說什么,但是在柳五兒看來,金釧兒的心事瞞不過她,自然也瞞不過日日共事的彩云和彩霞就連王夫人,恐怕都心里有數,只不過金釧兒在她眼里并不甚重要,她就算知道了金釧兒的那點子想頭,只要沒做出什么丑事,也就不會給予什么反應。 或許在王夫人看來,丫鬟們都看好寶玉,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甚至代表了二房一系在府中的地位。水漲船高,丫鬟們必然是更看好二房上位,所以才會一心都系在寶玉身上,而不是惦記著賈璉,或是別的爺們。 這里面當然也有不同房頭的關系在里面,王夫人可以賞丫鬟給自己的兒子,卻不好把自己房里的丫鬟賞給侄子,這說出去可不太好聽,就像邢夫人就算再喜歡寶玉,也不可能把自己的丫鬟送到寶玉身邊服侍更不用說只是面子情了。但是,如果她們中的某些人,真的和這些爺們有了首尾,只要這件事能在大面上抹平,這些豪門貴婦們也不會不通這個人情,應攔著屋里丫鬟們的晉升之路。 而之所以賈府的丫鬟大多都瞄準了寶玉使勁,歸根結底,還是她們更看好寶玉的前途。 當然,或許和鳳姐之威也有關系、但是在名利面前,老虎的胡須或許都有人敢去拔,更不用說鳳姐就算再厲害,在一家之主賈璉面前,也不得不有所讓步了不然平兒又怎么會有如今的地位 因此,丫鬟們會對寶玉存在這樣那樣的心思,說到底還是因為賈母和王夫人明里暗里的縱容。不過到了現在,既然眼看著襲人的身份就要定了,在寶玉成年、成親之前,出于對未來寶二奶奶的尊重,短時間內他身邊是不可能再進新人的了。 特別是:眼下看來,雖然賈母和王夫人各有心思,但是未來寶二奶奶的人選不是寶釵就是黛玉,這兩個人平日里也都住在大觀園內,有些事可瞞不過她們。她們或許可以容下從小就在寶玉身邊服侍的襲人,但是如果除了已經在大家的默契中有了名分的襲人,還要在她們過門之前另賞人,那可就會生出不被尊重的感覺了。 這道理柳五兒能想明白,金釧兒、彩云等大丫鬟也不一定就看不透。雖然當下沒說什么,但是晚上回了姐妹倆自己的房里,金釧兒就忍不住露出了真實情緒。好在還沒有吐露抱怨,柳五兒見她情緒還好,就由她自己消遣去了。 *** 之后幾日,寶玉借著養傷,沒少生事,這天又說想和什么湯,鳳姐特意讓人做了,王夫人又讓柳五兒端著湯給寶玉送過去。剛巧鶯兒過來尋寶釵,寶釵又說讓她去寶玉那邊幫著打絡子,于是兩個人就結伴往怡紅院那邊去了。 事關寶玉,鶯兒當然不敢怠慢,一路上就幾次三番地在柳五兒面前提起寶釵的好來,柳五兒知道她的心思,也不搭那個話茬。 等到了怡紅院,寶玉剛喝了兩口湯,就有不知哪個傅家的姑娘派了兩個嬤嬤進來給寶玉請安。這傅家的少爺原是賈政的門生,有個meimei,蹉跎到了二十三歲還待字閨中,這次派家里的嬤嬤過來,明面上說是請安,實際上也不無別的意思在里面。 柳五兒卻不關心這個比起傅家的老姑娘,那自然還是寶釵更好了??上Ы涍^了晴雯那一世之后,她對寶玉和黛玉間的感情心知肚明,后來又借著鴛鴦的身子看到了那三個人真正的結局,不由得在唏噓之余,也有幾分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