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書迷正在閱讀:只有我能做jiejie的男朋友(姐弟骨科)、滿級綠茶穿成炮灰女配(快穿高H)、但丁密碼、艷鬼翠兒np、跟我打炮的大jiba老男人是我舅舅、雙生:暗世之瞳、余生念你渡光陰、愛你三十四年、任性小妞戀上你、毒醫鬼妃:狼性王爺寵妻日常
賈母不由得笑道:你別學著鳳丫頭油嘴滑舌的,還是去辦正經事要緊。 其實柳五兒想要的,不過是一個差人過去給劉姥姥帶話的借口罷了,有了賈母的吩咐,這件事自然做得更加順理成章。她先從賈母生日那天外面人送來的幾身衣裳里挑了兩身,又吩咐大廚房準備了些面果子,用一個包袱包了,又在里面附上了一封短信,信里也沒說什么太要緊的話,只是問劉姥姥那幾畝地今年的收成如何了,就算被別人看了,恐怕也猜不出里面的意思來。 她又找了一個生性老實、辦事妥帖的小廝,細細囑咐了,這才把東西交給了他。又過了幾日,那小廝才回來,帶回了些村子里面自產的瓜果,還有一封信。信是寫給鴛鴦的,里面說那幾畝地今年的收成很好,讓鴛鴦姑娘只管放心,信是托村子里的一位老秀才寫的,柳五兒看著里面沒有什么犯忌諱的話,才把信送到賈母面前,念給賈母聽。 劉姥姥又在那封信里寫了些村子里的新鮮事,賈母聽著也覺得十分有趣。 *** 在柳五兒幾世的記憶里,無論哪一世,這個冬天都是賈母在這個世上的最后一個冬天了,可是從年底開始,賈母就沒過上幾天開心的日子。從迎春出嫁起,府里就大小事不斷,迎春歸寧的時候雖然當著賈母的面沒敢掉下眼淚來,但是她的狀態不好這一點,賈母卻還是能感受到的。 背著人的時候,賈母也會私下和柳五兒嘮叨兩句家里的事,說起迎春,老人家只有嘆氣,孫家這門親事我一直都不看好,可是既然老大說好,我也不好多說什么去年你不在的那陣子,鳳丫頭過來跟我說也有別的人家想說咱家二丫頭,但是我想著這事到底還是她老子做主的好,就也沒理論沒想到最后老大卻看中了這樣一家。我雖然不愿意,卻也沒有別的好人選,只好就隨他去了。只可惜了二丫頭,這次回來,看著比往年更安靜了。 柳五兒知道賈母說的那個時候,是上一年的年前,那時候鴛鴦的母親在南京那邊去世,賈母特地許了她幾天假,讓她盡盡做女兒的孝心,她也就順勢不到前面來伺候了,只每天避在屋里,給賈母做衣裳。 如果那時她在的話柳五兒也有些猶豫,如果那時候她就在賈母身邊侍候,她會使用自己那特殊的能力讓賈母改變心意,插手管迎春的是嗎 她自己一時也想不出答案來,畢竟這半年時間賈府發生的事情太多了,這一世改變人心意的能力只能使用五次,但是在賈赦和鴛鴦的事情上她已經使用了兩次了,剩下的機會只有三次,但是賈府內卻有太多人或許能憑賈母的一念之差改變命運了。 可是在這個榮國府中,能決定她們命運的大人物,又不只有賈母。賈赦、賈政、王夫人賈母已經垂垂老矣,而這幾個無論哪一個,似乎在孝道之外,說話的分量都比賈母的話要更重些。 如果賈母拿不出更好的人選,她說不讓迎春嫁給孫家,迎春就能真的不嫁嗎她說不讓探春去和親,探春就能真的留在賈府歸于平庸嗎 答案似乎顯而易見。 賈母連從小養在膝前的寶玉的婚事都不能做主,雖說黛玉年紀也還小,但是如果真的想要成就好事,這個年紀也早該把婚事訂下來了 而這幾件事,又都不受賈母的控制,在短短幾個月之內就接連發生:探春遠嫁、寶玉送嫁、元春夭殤,黛玉病故賈母終于承受不住接踵而來的打擊,一病不起。 柳五兒只好收拾心思整日在賈母榻前服侍湯藥,邢夫人、王夫人等也每天起碼在賈母房里坐一個時辰,賈赦、賈政也不時前來探望。 賈赦甚至幾次暗示柳五兒,現在是她表現忠誠的好時候,柳五兒只當沒聽懂他的暗示,埋頭給賈母捶腿,試圖讓賈母在臨終前能好歹舒服一些。 賈母去世的那天,賈府一片縞素,賈赦和賈政兩對夫妻在賈母靈前哭得熱鬧,但是柳五兒看得出來,他們都各自懷著心思,只等著這七天哭靈的日子過了,好分得賈母的大批遺產。 柳五兒免不了提賈母覺得傷心鳳姐病著,寶玉在賈母過世之后才匆匆趕回,賈母去世之前,榻前連一個真心舍不得她的兒孫都沒有。所謂的孝子賢孫,不過是平日里演給世人看的,終究還是抵不過心底的貪婪 賈母的頭七還沒過,柳五兒就主動向王夫人提出,她想隨同賈母的靈柩一起南下,回老家給賈母守陵。王夫人無可無不可地就答應了,還特意夸了她幾句:孝順、老太太沒白疼你。 頭七一過,賈府的幾個家丁就已經收拾妥當,帶著賈母的棺材和柳五兒一起離開了榮國府。賈府送靈的人幾乎是和去賈府抄家的官兵在某條街巷內擦肩而過,那些官兵只掃了他們一眼,到底還對死者帶著些敬畏,沒說什么就讓他們離開了。 直到坐上南下的船,柳五兒才真正松了一口氣這次真的是險些就沒能從賈府里逃出來。而她確實存了替賈母守陵一年的念頭,以感念賈母待鴛鴦的恩情。 南下的路并不漫長,但是守陵的那一年卻像是一輩子那樣久。在柳五兒在金陵住到第九個月的時候,劉姥姥托人輾轉聯系到她,給她送來了一封信,信中簡單問候她生活得可好,還提到了用她的本錢買的那幾畝地,說現在家里只剩下那幾畝地了,別的地都賣給了別人,換了銀子用來贖出被賣到窯子里的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