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節
但這些都止于看到貼子之后。 廣州和兗州隔著荊州和豫州,直線距離最短也有兩千多里,不可能出兵,她一個人也沒有兵,顯然搞不定的。 但沒有關系,她有外援。 于是,和靜深換了大號,沒辦法,一個人,她是玩不過來兩個號的。 靜深姑娘還在微信上批評她,問她怎么可以不接徐策哥的短信電話,冷落人家,把修羅場丟給我,這行為太過份了,我簡直看不過去了,吃完rou你也要擦擦嘴啊,這種行為是擾亂市場你知不知道? 孟嵐當然知道,她還要解決問題呢。 第一步,當然是要把自己的好工具人約出來了。 渤??さ囊惶幉枋覂?,孟嵐一身盛裝,看著對面那氣度沉穩的青年,微微一笑。 她熟練地為徐策倒了一杯茶,修長的手指為他整理衣領時,若無其事地道:“策兒啊,新活動的話,想不想再賄賂我一次呢……” 第161章 不讓須眉 上黨壺關。 崔鳶站在城墻上,瞭望遠方。 少女的模樣已經完全脫離曾經的稚氣,明明是柔美俏麗的五官,不施粉黛,不挽發髻,卻帶著隱隱的肅殺之氣。 今天,她就要離開了。 這處緊要關口已經很久沒有戰事了。 雖然安穩,卻無先前那般繁華,只因為南方的洛陽失陷后,南邊的商道斷絕,商人都是從北邊過來,再順著海運南下,壺關才吃了沒有多久紅利,就被打回原形,大愛錯付,很多士族過慣了好日子,干脆就搬去了上黨。 崔鳶這兩年靠著水利玩家在這里勵精圖治,修了很多水利設施,提高了作物產量,年年考評都是優。 但這些都還不夠,在身邊一群搞事不閑事大的玩家建議下,她還主動疏通東邊的鹽路,解決上黨盆地的吃鹽問題,把河東鹽路上的鹽匪們每月清理一次,比做日常還勤快。 當然俘虜的人口都拖去挖礦,還興建了一些磚坊水泥坊,用來供應潞城那邊的城市建設。 總得來說,這里的百姓都很擁戴她,知道她要被調走,流淚挽留,痛哭送行。 一個人的生活簡直太美好…… “鳶兒!”一個嗔怒的聲音猛然傳來。 崔鳶頓時大感頭痛,幾乎就想轉身走掉。 “你想去哪?”雍容華美的婦人叫住她,“你的表弟兄等了你半日,你還不去見見!” “我這就去?!贝搌S溫柔地應了母親的話。 “這就好?!贝尥跏系倪@才滿意地點頭,“快去梳妝打扮,你也是十八歲的大姑娘了,可不能再蹉跎下去……” 一刻鐘后。 劉家的侄兒驚慌地沖出院門,不見蹤影。 “你又干了什么!”她的母親幾乎要咆哮了。 “我看身體孱弱,就請他喝雞血酒,”崔鳶無奈地惡人先告狀道,“豈料我就斬只雞,他就嚇在這樣,母親,你為我找夫君時且看著些,如今天下大亂,這般手無縛雞之力的郎君,豈能長久?” 崔王氏大怒:“荒謬!哪里不能長久?你父不會殺雞,吾不也生出你這孽障!這兩年來你花樣百出,你倒是說說看,到底要怎樣的男兒,才入得了你眼?” 崔鳶面色微紅,咳了一下,才道:“是有如渤海公那樣有治世之能的男兒……” 崔王氏怒極反笑:“你是哪家的蛤蟆,竟有這么大口氣!” “當然是崔家的那便先不急,”崔鳶禍水東引道,“且讓我再等等,女兒有重任在身,便先不奉陪了?!?/br> “跑得了,你跑得了!等你去子幽州,我定讓全家老小都幫你相看!” …… 四月春日,云淡風輕,縣城外的官道上,碧色的麥田青綠生油,光是看著,就讓人心生喜意。 蹄聲陣陣間,少女身著淡灰騎裝,長發一束,眉目如畫,帶著身后數十騎,急行于于官道之上。 來到一處十字路口,崔鳶減緩了速度,揮著馬鞭道:“再過二十里,就是臨水縣,我們在那歇息半個時辰,便繼續南下鄴城?!?/br> 身邊的二十出頭的文士有些灰頭土臉,帶著風塵與疲憊,笑道:“十六娘倒是熟悉此地?!?/br> “當然熟悉,”崔鳶神情似笑非笑,“當初我和兄長便是在此地遇到亂軍,與家人散,不得不沿途乞討奔向河東,這才入了上黨?!?/br> 青年——大司空劉琨、并州刺史劉琨的嫡子劉群神色略有尷尬,不由得提醒道:“當年雖是意外,但陷入流民總非好事,十六娘還是勿輕提起此事,免得損及清譽?!?/br> 崔鳶輕輕一笑:“表叔如此介意,何必跟在小妹身邊,徒惹厭煩?!?/br> 這話太過不客氣,劉群訥訥不得言,倒是一邊的衛璪打圓場道:“崔家妹子能入上黨,倒也是因禍得福,公度賢弟只是怕惹得你思憶往事難過而已?!?/br> 崔鳶隨意地點點頭:“跟上吧,等到了鄴城,便可以乘船順著漳河北上,直抵幽州?!?/br> 這次她升任渤??な?,可以說是渤海公對她這兩年兢兢業業做事最大的獎賞,讓她整個人的心情快樂得和鳥一樣,相比之下,赴任徒中帶的兩個拖油瓶就有點敗興了。 衛璪是河東衛家的嫡子,在洛陽失陷后,被北方援軍搶救了回來,因為戰亂南北阻隔,希望能和她一起去渤???,然后再乘船出海,南下建鄴,這樣雖然繞了一大圈,但勝在安穩。 至于劉群就非常討厭了,他一心想給侄子和她來做媒。 崔鳶光是想想,就覺得頭大,揮鞭的速度頓時更快了。 突然間,她看到遠方官道上,有一條樹枝橫斜擋路,而樹枝之間,有一根麻繩惹隱若現。 絆馬索! 處理過壺關周圍劫匪縣令一眼就認了出來。 下一秒,她伸手拿起弓袋,剎那間搭弓挽箭,對著旁邊的灌木叢就是一箭。 沒有射到人,但就再她發下一箭時,灌木叢里的人就驚慌地竄起,往旁邊躲,動靜甚大。 崔鳶勒馬,稍微一等,后邊的數十護衛就已經沖上來。 …… 一番單方面的征伐后,經過戰場錘煉的百戰之師把這些盜匪打得主動投降。 崔鳶一邊批評鄴城周圍居然有盜匪,一邊審問這些和庶民農夫無異的人從來哪,干什么。 這些盜匪哪里見這種局面,很快說出他們是附近的傭耕,最近鄴城的大人準備征討石賊,說北方的女人不愿意給餉,所以又征了一次口賦,他們日子過得很艱難,所以才鋌而走險,打劫下路上的商人。 “鄴城的大人啊……”崔鳶拖長語調,似嘲諷,又似感慨地看了一眼劉群,“想來就是我那位大表叔,行北中郎將、兗州刺史劉演大人了吧?” 渤海公專注治下州郡,對其它地盤表現得毫無興趣,但并州的刺史劉琨卻不是如此,他雖然依靠著渤海公,但卻非常努力地想平定中原,所以把自己的侄兒劉演派來鄴城,領兗州刺史,想要在這里站穩腳跟。 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東晉也派了個叫郗鑒的來當兗州刺史,兩人各占了一個郡,開始治理收攏流民。 人家郗鑒治下雖然因為戰亂鬧饑荒,但民心甚穩,不但不逃,而且投奔的人越來越多,兩年就已經有了數萬人,而劉演治下,卻是大量的逃向旁邊的郡縣,可以說是高下立判。 劉群神色略失落,和衛璪感慨了一番民生多艱,就將此事揭過。 一行人很快入了鄴城。 鄴城在八王之亂被幾次攻占,焚燒,如今依然可以看到城墻上的煙火焦痕,城中百姓稀少,一派荒涼之景,甚至比不過自己治下的壺關。 崔鳶去了鄴城的三臺宮,這里有著銅雀臺,高有十丈,乃是皇家行宮,按制劉演是不能住進去的,但這里早就被亂兵燒毀,三臺也只是一個高臺,利于防守,如今也沒人管這些小事了。 她想著,劉演在鄴城這里,兗州怕是了有麻煩了。 兗州是趙魏舊地,從戰國時,就是繁華之地,東漢治河后,黃河下游暫無水患,千里沃土,商貿發達,名士無數,北接幽冀,南連徐豫,西接關中,東接青州,是中原腹地,戰略要沖。 但就因為此,這里早就亂成了一團,東邊有流民軍盤踞,東南邊有石勒,南邊有郗鑒,西邊有劉演。 崔鳶做為劉家的姻親,在這里路過,怎么都要拜訪一下長輩,這也非常討厭,因為她輩份太小了,又年輕,雖然在北方學習了非常多的知識,但在這些親戚眼里,她就是渤海公任人唯親的表現——真是夠了,崔鳶自認在談玄上吹不這些人,但論到勸農桑興水利計稅負通商業,她能把這些人按在地上打。 唔,眼睛里的輕蔑要收一下,否則被父母親知道了又要挨打。 去見劉演時,他正在接待一位客人,崔鳶便告知一聲后,無聊地在臺外閑逛。 到高臺邊時,她見圍欄處坐著一名妙齡少女,正有些茫然地看著臺下,神色低落,她手上拿著一本書,書被翻得甚舊,保存卻很完好。 崔鳶好奇地走近了些,那少女卻猛然警覺地抬頭,幾乎剎那就拔出短劍,護于身前。 “姑娘好身手,”崔鳶贊了一句,忍不住笑了笑,“是蒼秀兒的書?你也看她的書啊?!?/br> 她有點小驕傲,蒼秀兒姑娘這書還是自己找人做的序,有自己的名,將來肯定能流傳千古。 “你也喜歡看她的書啊?!卑l現同是書迷,兩人瞬間關系就拉近了。 在知道崔鳶就是北方的壺關縣令后,眼睛里充滿羨慕了崇拜。 少女稱自叫邵君,父親叫邵續,是安陽縣人,洛陽失陷后,父親拉了一只隊伍保衛鄉里安寧,如今被兗州劉演邀請出仕,她聽說蒼秀兒姑娘被任命為新的兗州刺史了,就硬求著父親過來,想試試能不能見蒼姑娘一面。 “可我剛剛見你甚是煩憂,是擔心蒼姑娘不見你嗎?”崔鳶好奇地問。 “當然不是,”邵君立刻否認,遲疑了一下,才黯然道,“吾見了蒼姑娘,便要回鄉嫁人了……” 她穿著繡鞋的雙腳在空中隨意地踢動道,低下頭,給這個剛相識姑娘傾吐了煩心事:“那人叫劉遐,脾氣很好,打仗總是身先士卒,父親很器重他,是個好人,常常陪著我舞刀弄槍,可是,嫁給他,就不一樣了……” “是的,嫁給他,我們就要相夫教子,孝敬公婆,當個好妻子,好母親,不能再拋頭露面,以后史書上,最多會記我們一個姓,連個名都不會有,我家里也這么催,但我覺得太早了,”說到這,崔鳶冷笑一聲,斬釘截鐵地道,“憑什么這么早就嫁人,我要治理一方,當上郡守遠遠不夠,當刺史也未必不可。等三十四十了,再找個好看的娶了也不遲!” 這話太過離經叛道,邵君都聽呆了,嚇得手上的書都掉了。 崔鳶不以為意地道:“我和蒼秀兒還有幾分交情,你如果不想嫁,我可以修書一封,給你推薦她,她要來兗州了,必然求才若渴,只要你努力,在她手下混一席之地也是可的?!?/br> 邵君有些無措地道:“這,這樣好嗎?” 崔鳶剛要說話,便有侍衛來報,說劉刺史尋她前去相見。 “有什么不好的?”崔鳶拿出筆記本,用炭筆飛快寫了一封推薦信,折成信封樣,遞給她,“來,你想去就去,不想去,把信燒掉就好?!?/br> 說完,便隨侍衛離去,只留下看著信紙,神色漸漸意動的邵姑娘。 數日后,蒼秀兒至鄴城,一位姑娘帶著烈馬前來投奔。 拿到信時,蒼秀兒閉上眼睛數十秒,看著面前一臉堅定的姑娘,露出一絲微笑。 邵續的女兒,敢只帶數騎殺入敵陣救夫的女子,可以的。 第162章 負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