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原著劇情都是在大慶展開的,對東奕的描寫比較單薄,忠犬男二號東方榅一出場便是東奕太子,他的幾個跟他爭奪皇位的兄弟們,只是簡單的一句lsquo;太子的幾位兄弟被圈禁,估摸著這輩子都沒機會出來了rsquo;給帶過去了。東方榅的幾個兄弟雖然是連一次出場機會都沒有的炮灰,但他們卻各個都不簡單,給東方榅奪儲位增添的許多麻煩。 東奕二皇子正是其中實力最為強勁的一個,他的勢力多半集中在軍方,所以沈縉才選擇了他作為突破口,尤其是,這個二皇子很多疑。 幾乎所有的上位者都會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多疑,只看這多疑的毛病是較輕還是嚴重罷了。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帝王君主,在明知道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功臣不會造反的情況下,也依舊會選擇弄死他們。 飛鳥盡,良弓藏,這是必然的發展。因為良弓的主人若是不將弓箭藏起來,他會擔心在沒有飛鳥之后,良弓的箭頭會對準他這個主人。 沈縉派人去接觸東奕二皇子,借口是想與他聯手對付大慶的守護戰神方名巖,他這個皇帝覺得方名巖功高震主心中不安,決定要除掉他。用其他借口是無法令東奕二皇子相信的,只有這個理由,才能讓多疑的他相信沈縉會愿意放棄進攻東奕的大好機會。 對于帝王而言,還有什么能比自己屁股底下的椅子更重要的呢 一個年輕力壯風華正茂的帝王,在自己為了坐穩皇位而無奈放棄一統天下的大好機會和統一天下自己卻坐不穩皇位這兩個可能中選擇,絕對只會選擇前者。 不過沈縉也不會將所有的希望都放在東奕二皇子的信任上,他對張右相道:你先透露給他幾個真消息,取信于他,等他信任你之后,再透露給他假消息。記住,這假消息必須要很假。 假消息只有假的足夠明顯,才能讓二皇子這個多疑的聰明人反被聰明誤,認為這是故布疑陣,也能讓其他幾位皇子質疑二皇子的決定。這個時候,便是挑撥他們的最好時機。 沈縉腦海中掠過東奕幾位皇子的資料,其中重點關注的便是四皇子東方榅,原著中的最后贏家太子??上|方榅在軍中的勢力暫時還無法與二皇子抗衡,否則讓他們兩個兩敗俱傷自己坐收漁翁之利更妙一些,估計原著中東方榅能那么輕易的掌控軍隊與方名巖斗個旗鼓相當,是因為他接手了二皇子在軍中的全部勢力。 朕對右相寄予厚望,希望右相別令朕失望。沈縉沒有將他的計劃和盤托出,也沒有太過詳細的告訴張右相他應該怎么做。但張右相無疑是一個聰明人,沈縉只需要點撥一下,他立馬明白他的用意,也明白自己該怎么完成任務了。 有句話叫做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這句話是意思是指一個主帥能夠在軍帳中做出決策,獲得千里之外戰爭的勝利。一般都是用來形容某人足智多謀算無遺策。 沈縉自信自己有這個決勝于千里之外的能力,但他卻明白,這里是古代,交通極為不便的古代;而他是皇帝,必須坐鎮京都的皇帝。京都距離邊關何止數千里光是一來一回快馬加鞭也要好多天,若是什么事都由他來做決策,那真是黃花菜都涼了。 所以他不像聯絡方便的現代那樣將比較重要的事情全都自己抓在手里,而是點撥一下信得過有本事的屬下,然后放權給他。比如現在,他將這件事交給張右相去辦,其實他很擔心張右相能不能辦得符合他的心意,也很想將自己的計劃詳詳細細的告訴張右相,讓他嚴格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但是,計劃是趕不上變化的,兩人的聯系手段只能靠信鴿或者人送信,不像現代那樣可以隨時手機通話電腦視頻。 沈縉更擔心的是萬一出了什么變故偏離了他的計劃,而張右相又不敢擅做主張,要是他死板的按照他原定的計劃行事,或者派人給他送信求指示,那真是什么都來不及了。倒還不如粗略的告訴他一個大綱,細節問題就交給他自由發揮。 張右相是個很聰明的人,一個寒門出生的學子能爬到今天這個位置,雖然有皇帝想要提拔一個純臣為自己效力的原因在其中,但也能看得出他的本事不凡。沒有沈縉這個做皇帝的指手畫腳,給他足夠的發展空間,張右相完成這樣一個任務應該不會出什么差錯。 沈縉將自己派人去收集來的一摞有關東奕國幾位皇子的消息和東奕目前情況的資料全部都交給了張右相,從這些資料中,都能分析出不少有用的信息。為了不讓自己的想法影響到張右相,沈縉給他的資料全都是客觀記錄資料,沒有一句話是主觀猜測內容。 比如二皇子冷落正妃及其所出的嫡子,更寵愛側妃以及側妃所生的庶子這種帶著主觀意識的內容是一句都沒有的,資料上只有客觀的記錄描寫:二皇子在三月份去了正妃房里三天,去了側妃房里十二天,考校嫡子和庶子學問時,曾夸贊側妃所出的庶子lsquo;聰穎好學,有為父之風rsquo; 沈縉只提供資料,張右相從資料中看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有價值的信息,他全然不管。 張右相略略的翻看了一下沈縉交給他的這一摞資料,然后有點激動的俯身行禮:臣,定當不負陛下信任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