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頁
作者有話要說: 小宋:你說,你個小尼姑想到啥 宗主:我什么都沒有想,沒有沒有。 啊,想吃素鴨了~~~~ 第72章 困惑 報官之后, 宋玠便沒再關注山賊之事。一來, 她的心神都在勾搭宋則上, 二來, 碎嘴的鄰里和找事的便宜婆婆著實給她添了許多麻煩。 這婆婆簡直就像是倒糞的時候強塞的。 一向自詡人見人愛的采花賊也不得不承認,有一種女人是天然的殺星, 那就是一門心思要依靠兒子的婆婆。 身為女子,在家縱有千好萬好, 去了婆家, 倒是遭罪的多。婆婆這種女人, 和兒媳屬于天然的利益沖突體,需要通過兒子/丈夫來獲得自己的最大利益。哪怕是女子地位頗高的晉國, 為了獨占兒子對兒媳諸多挑剔的大有人在。 就像劉氏, 即便死了兒子,兒媳低調孝順,仍有不滿之處。要是兒子不死, 宋嬌娘的日子怕是更是難過。 為了能有更多時間心思接近宋則,用節婦宋嬌娘的原貌隱藏身份, 宋玠下過一些功夫特意討好劉氏。 然而這個賊婆娘一雙眼時時刻刻盯著她, 覺得她紅杏出墻, 怕她紅杏出墻,希望她紅杏出墻。宋玠對劉氏的諸多好意都像是丟進了河里,哦,遠不如丟進河里,丟進河里至少能聽個響聲。而待劉氏的好意, 卻像是自己欠她的。 誰不讓她好過,她也不想讓誰好過。 小鎮關系簡單,出門皆是熟人,拐個彎都能見到同宗同族。誰家有個風吹草動,都能驚起一池八卦,作為飯后佐餐。 清源鎮最近耳熟能詳的八卦是:鎮上的節婦被山賊擄走,婆婆心存不滿,整日刁難,以死相逼。 早兩日的版本是,被山賊擄走逃脫的節婦,貞潔難保,為證自身清白,撞柱自盡。 明心寺里不乏閑聊的香客,四起的流言時時刻刻傳至寺中,宋則聽著每天更替的版本心情隨之起起落落。 又來! 不會吧! 菩薩保佑! 我佛慈悲! 既然前后有兩個版本的流言,想必宋玠沒有死。但她真的又一次撞柱子了嗎嫌自己腦袋太硬還是怎樣。 小尼姑很是擔心,念誦經文時,每每回向給宋玠,誠心地為她祈福。 她想不明白,這世上怎會有人不喜歡春風一般的宋玠。 那個老婦,居然不喜宋玠。 隨宋玠回家那夜,宋則就瞧出來了,老婦對宋玠,是打心眼里的不喜,生怕她有個好死。 不是說她們是親人嗎怎會如此這個問題自出生起就沒了親人的宋則很快就有了答案,自己的親人不也是不喜歡自己,把自己丟棄在廟門口么。 這世上哪有什么無不是的父母。 宋玠不知,因這劉氏的無理取鬧,宋則對她同情與不平大漲,原先那些警惕全都飛到爪洼國去了。她此時正臥在榻上,吃著阿珠燉的桃膠銀耳羹想心事,氣色紅潤有光澤,一點不像是自殺未遂,被婆婆欺凌的節婦若是忽略她額頭好好包著的一大塊紗布的話。 宋玠不是宋嬌娘,她怕死怕疼怕臟怕丑,不會輕易選擇自殺,更不要說用撞柱這種兇殘又不好看的辦法。萬一沒撞死撞成個傻子,豈不是更糟。但劉氏似乎不打算給她好日子過,而她又不能真的把劉氏弄死或是打一頓。 要整治不識好歹的劉氏,只有用悠悠眾口,叫街坊鄰居的輿論壓制住她,叫她出門沒臉,在家想想就沒臉,又不敢來找事。于是她就在家表演了自殺這出戲,包好了腦袋往柱子上磕,響聲靠石頭,血靠雞與宋嬌娘撞破的腦袋。 逼死兒媳這種事情,很快就傳遍整個清源鎮。宋玠當然不會讓人曉得,劉氏之所以口出惡言,原形畢露要她去死,是因為在此之前給她罵得狗血淋頭。她笑瞇瞇地用和聲細語講著惡毒的話: 婆婆可知嬌娘在山寨里差點就死了嬌娘在陰曹地府見到了郎君,郎君說他之所以會死,全是他親娘逼的,每日不給安生日子過,娶媳婦回家之前挑三揀四,娶回家之后挑撥離間,他想想這樣的日子不如死了的好。 郎君還說,婆婆這樣是因為公爹死得早,婆婆想男人了。幸好郎君死得也早,否則婆婆不是每日要睡到郎君與媳婦中間來了。 郎君在陰曹地府還說,希望下輩子別投胎做人,免得一不小心又和婆婆有些瓜葛,沒個安生。 這話是在屋里只有劉氏與宋玠二人時,宋玠輕聲說的。宋嬌娘一慣伏低做小,劉氏何嘗聽過這種話,氣得一個茶盞砸了上去。你大逆不道,你這個 宋玠避讓開去,聽到外頭有人聲漸近,她大喊道:婆婆,婆婆,你為何就是不信嬌娘呢。嬌娘進門三年,一心侍奉,在山寨日夜惦記婆婆,嗚嗚嗚婆婆可是要逼死嬌娘 劉氏哪想到她如此會演,氣急攻心。家門不幸,怎么進了你這個賤人。你你你,你去死!你給我去死!她還想沖上前打宋玠。宋玠沒有內功,招式還在,輕松避開劉氏的耳光。 若婆婆一心相逼,嬌娘只好以死明鑒。 探訪的鄰人與辦事回來的金氏進門,就見到兇神惡煞的劉氏與撞破頭的宋玠。 隨后就聽早安排好的阿珠呼天搶地:娘子!太太你何苦要逼死我家娘子呢。娘子過門三年,守孝守貞,人所共見,太太總有錯挑,總有事罰,真要把我家娘子逼死才甘心不成。